审计监督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审计监督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根本特征
审计监督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根本特征是:独立性。审计监督的独立性,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能够公正不倚地进行调查和报告的一种状态。它是审计监督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审计监督的关键性标志,是审计监督的本质所在和灵魂,是国家审计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基础。我国审计理论届就审计监督独立性问题作了深入研究,为我们理解、把握审计监督独立性内涵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审计关系理论看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审计关系是授权或委托人、被审计人、审计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授权或委托人与被审计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审计关系的客观基础。从财产关系角度看,受托责任关系是资源占有人实现对资源有效管理与使用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由于资源占有人将资源经营权委托给受托人后需要对其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由于资源经管人受托经管资源占有人的资源后需要向委托人证明自己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情况,以解脱自身的经管责任,这就需要有一个具有独立身份的第三者加以检查和评价。而审计人恰好独立于受托责任双方当事人,又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因而可以对受托人履行经管责任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证明,这就使得审计监督成为受托责任关系能够顺利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因此说,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监督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根本动因,在审计关系理论中,一般必须要求审计监督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审计监督的独立性,仅体现于理论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法治作强有力的后遁,只有通过立法对审计监督的独立性要求和影响独立性因素作出详细规定,才能将审计监督的独立性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制度层面,从而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我国现行宪法和审计法等法律法规制度都对审计监督的独立性问题作了专门规定。
审计监督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根本特征是
审计监督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根本特征是独立性。审计监督是指在国家行政组织内部设立专门机构依法审核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经济效益和遵纪守法情况。
审计监督的意义在于,有效的监督是完善权力制约机制,保证税务机关严格依法办事的关键。审计监督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根本特征 审计监督的地位
1.监督主体不同。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语境下的审计监督主体主要是指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包括审计署、省审计厅、市审计局和县审计局等四级审计机关。
2.监督对象有交叉。党内监督的对象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重点对象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而审计监督对象主要包括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国家的事业组织、国有和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含金融机构),其他管理、分配和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单位,以及其主要负责人。
其中“主要负责人”是指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这与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主要领导干部”存在一定的交叉。
3.监督内容不同。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5条规定,党内监督的内容主要是:(1)遵守党章党规,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模范遵守宪法法律情况;(2)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全党令行禁止情况;(3)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贯彻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原则情况;(4)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5)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情况;(6)坚持党的干部标准,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情况;(7)廉洁自律、秉公用权情况;(8)完成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部署的任务情况。
而审计监督内容主要包括“公共资金是否得到合理使用、国有资产投资运营是否得到增值保值、国有资源是否得到有效配置”以及“主要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等。由此也可以看出,由于监督对象的不同,导致监督内容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4.监督方式不同。
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规定,党内监督方式主要包括执纪审查、巡视巡察、党内谈话、领导干部述责述廉、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记录等多种监督形式。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方式主要包括审查会。
5.审计监督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审计的特性科学性?
审计的特性科学性是审计的一个特征之一。科学的审计方式有助于审计活动的进行和监督。
为加强审计科学立项、提高审计监督针对性,需要审计相关部门和人员不断改进完善审计项目计划,确保科学可行,提高审计特性科学性,可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提高审计的特性科学性需要贴近中心,统筹安排。把审计放在全市跨越发展大局整体中谋篇布局,把着力点放到重点项目建设、重大民生政策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等关键问题上,确保各个领域都有侧重点和针对性。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抵御财政风险和金融危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第二.提高审计的特性科学性需要突出重点,公开论证。
提升了审计计划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特别是通过项目论证,涉及到财政、农业、环保等部门重大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占整个审计项目的比重较以前有了明显提高。第
三.提高审计的特性科学性需要开门纳谏,问计于民。围绕科学立审,该局连续几年通过函调、上门、走访等方式,广泛征求人大、政协、被审计单位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完善审计项目计划,广泛开展现场测评、信函测评、问卷测评等,全方位覆盖、多角度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使审计工作更加准确地把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百姓的重点内容。
为什么说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属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审计的定义、本质和职能等方面去理解。首先,看一下审计定义。
还有一中说法就是,审计是由法定的独立机构和人员,检查会计信息,监督和鉴证财政、财务活动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美国会计学会的定义是,审计是指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所制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并将结果传递给有利害关系的使用者的系统过程。无论怎么表述审计,都把独立性作为审计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其次,再从审计的本质来看,审计本质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这一表述既符合审计产生的目的,也符合我国宪法关于建立国家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监督制度的规定精神。审计的本质是经济监督行为,独立性与法制性是审计监督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主要特征。审计本质具有两方面涵义:其一是指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经济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其二是指审计具有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键所在。
再次,从审计职能来看,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即审计在客观上所固有的功能——独立性的经济监督。审计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经济监督是审计的固有职能。
审计是独立于财会部分之外的专职监督检查。第四,审计对象或审计监督的内容,一般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资料。着眼点在于评价经济责任。
因此,审计监督是一种经济监督,并不同于行政监督或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的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管理活动(包括经济活动);行政监督不是以第三者身份,通过授权或委托进行监督,其执行主体本身就具有管理权和处罚权。法律监督的客体是法律关系,其依据是法律。法律监督的最高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权监督宪法的贯彻实施。
实行法律监督的主体是法院和检察院,其监督要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审计虽然也是依法监督,但除法律为其依据外,还有国家的方针、政策、计划、规章、标准、法规等,依法审计,并不等于就是法律监督。审计监督虽说也是经济监督,但又不同于其他专业经济监督。审计监督是专设的部门所实行的监督,审计部门无任何经济管理职能,不参与被审计人及审计委托人任何管理活动,具有超脱性;审计监督内容取决于授权人或委托人的需要,具有广泛性;审计监督代表国家实施监督,被审计单位不得阻挠;审计监督不仅可以对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而且还可以对其他经济监督部门以及它们监督过的内容进行再监督。
如会计、财政、税务、银行等可以实行经济监督,但它们不是独立的经济监督部门,而主要是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监督是其经济管理的附带职能,监督是为其管理服务的,监督的内容总是与其管理的范围相一致。此外还可以审计目的来看,审计的目的在于证实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国家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最终达到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的目的。为了实现审计目的,审计应该而且必须具有独立性。
从事经济监督的部门很多,那么审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有何异同?求解答
审计监督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审计监督无论是方式还是内容都面临着一个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问题。
经济监督它是运用监督来检查、考察和控制社会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目标偏离,并加以纠正,从而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的过程。经济监督的功能不仅是为了防止贪污、腐败、盗窃、铺张浪费,也是为了增收节支,更有效地生财、聚财和用财。我国现行的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所从事的经济监督活动不属于审计监督。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