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传统节日有哪些?阿昌族传统节日是什么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有赶摆节、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火把节、换黄单、过新年、浇水花等,这些节日与小乘佛教信仰有关。

赶摆:
到了赶摆的日子,村寨里的群众一齐汇集到佛寺内诵经,男人们击鼓敲锣,迎请佛像。待佛像一到,身着盛装的女人们立刻献花、供果,焚香燃烛。“做摆”的主人还要请众人宴饮。按照传统习惯,自己做了一次摆,在宗教上的地位就升为“坦”,二次升为“帕嘎”,三次升为“帕戛勒”,四次升为“帕戛勒相”。地位越高,越得到村人的尊敬,所以民间做摆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
泼水节:
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拜佛、赛龙舟、放高升、点孔明灯等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加了游行、文艺汇演、电影晚会、展览和物资交流等新内容。
烧白柴:
事先由信众砍来白柴,堆至寺中备用,节日之夜,将白柴堆架如亭,各寺比丘、沙弥集中念经,最后由长老点燃柴亭,一时间鞭炮大作,烈焰冲天,围观者人山人海,彻夜辉煌。集中念经的比丘、沙弥由长老率至村外林中修行七日。白天在树下念经,夜晚在树下露宿。七日期满,又汇集广场念经,通宵达旦。日出后节日结束,比丘、沙弥各回佛寺。
火把节:
火把节的起源与人们对火的崇拜有关,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绕行田间、住宅一周,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周围弹唱、跳舞,彻夜不息。节日期间,还有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并开设贸易集市。
换黄单:
届时,各佛寺所辖区的群众要抬上香烛、纸以及食物,同时还要将准备好的佛像穿的黄单和在佛寺里挂的各种布单,一起送到佛寺供祭。到寺院后,先进香拜佛,然后由佛爷为进香拜佛者念经,念经完毕,前来进香拜佛的人们把新黄单给佛像换上,以示其信仰的虔诚。
阿昌族婚姻:
阿昌族传统的婚姻制度主要是实行同姓不婚,但长期以来与汉、傣等族的通婚却较普遍,反映了阿昌族与兄弟民族之间很久以来的亲密关系。近十年来,随着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加,族际通婚和跨国婚姻有增多的趋势。过去,在阿昌族社会中存在夫兄弟婚的转房制婚姻形态,以及姑男娶舅女、姨表互婚等风俗,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种婚姻习俗已逐步被人们认识到弊端而不再提倡。
阿昌族的丧葬:
阿昌族老人去世时,过去要用火枪对天鸣放,现在改为放鞭炮,向大家报丧,还要请“活袍”(经师)主持祭奠,葬礼中最悲切的场面是唱孝歌,催人泪下,以情感人。人死后,择吉日出殡,也有接气、报丧、停灵祭奠等习俗。出殡时由佛爷用一条长约三、四丈的布系于棺木之上,手牵布幅走在前面,以示由老佛爷领路,让死者平安到达“天国”。棺木抬出门时,死者妻室儿女跪在两旁,棺木要从他们头上抬过,表示“搭桥”给死者过河。
下葬必须选择龙(辰)、虎(寅)、猴(申)日,否则就会载秧不长,子孙不旺。户撒地区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死后行土葬。但非正常死亡者,忌土葬,必须火葬。死者下葬无殉葬物,死者身上不能有金属器物,也不能穿皮毛衣服和鞋,甚至死者的金银镶牙也得取下,据说不这样做就会影响死者今后的转世。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阿昌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关于阿昌族的 传统 节日 分别有哪些呢?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阿昌族的传统节日风俗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1.泼水节 每年 清明 后的第七天开始,一周后结束,分上山采花、赕佛、献佛、沐佛和相互泼水祝福几个过程。
2.进洼 汉语称"关门节",每年六月到九月四个月间,正值农闲时期,在一般情况下,信徒们都到各村寨的佛寺中静坐参佛,听经说法,过佛寺生活,此间还不能进行结婚嫁娶。
4.烧白柴 农历十二月举行。为使佛像暖和,各佛寺所属群众,晚上在佛寺附近,将木质成白色的木柴堆成"井"字形,燃起熊熊大火,和佛像一起烤火取暖,求佛保佑。
5.换黄单 农历十月,各佛寺所属群众,将做好的黄单,给佛像换上,并将旧黄单取下,以示虔诚。
6."窝罗"节 "窝罗"节是梁河地区阿昌族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四,梁河地区的阿昌族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围绕着"窝罗"台方如痴如醉地跳起窝罗舞。"窝罗"台高约1米,4米见方,中央矗着两块约6米高的牌坊,牌坊顶端中央架着一把巨大的木刻满弦弓箭,意示人类始祖遮帕麻用这把神箭射落了妖魔腊訇的假太阳。
左牌坊顶端绘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右牌坊顶端绘着皓月碧空。太阳月亮下面绘制着阿昌妇女服饰的各种彩色图案,意示遮米麻给阿昌人民纺织的龙衣凤裙。节日从纪念人类始祖天公地母遮帕麻和遮米麻重整天地、为民除害、造福人类发展到歌颂党、歌颂 社会主义 、歌颂阿昌人民的幸福生活。
节日期间各级领导前来 祝贺 ,各民族代表队表演节目,还举行阿昌族的传统 体育 刀舞、棍术、拳术以及对歌、春灯等活动。节日欢快隆重,热闹非常。
7.会街 "会街"节主要盛行于户撒地区,又叫"阿露"节,每年农历九月初十举行,目的是喜庆丰收,这一天村村寨寨汇集到事先商定的场地,隆重举行节日活动。
活动的内容主要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和耍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耍青棍等。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一会街的一项主要内容。阿昌族信小乘佛教,耍白象迎接他们最信奉的"个打马"菩萨的灵魂回到人间。解放后,阿昌族人民自己改革了全街,把会街集中到 国庆节 期间的三天中来过。
盛大的封建宗教集会,变成了要白象欢庆佳节的活动。白象用木料做架,纸糊身,布做鼻,一人藏在白象肚里,双手来回拉动连着象鼻、带有滑轮的绳子,众人绕着白象跳象脚鼓舞。耍青龙、白象原来是为纪念他们信奉的"个打玛"(释迦牟尼)的灵魂回到人间,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现在,已把过去盛大的宗教集会变成了耍青龙、白象欢庆丰收的活动。
德宏州人大在广泛征求阿昌族人民的 意见 后, 决定 把梁河地区的"窝罗"节和户撒地区的"会街"节合起来称"阿露窝罗"节,并法定为阿昌族传统节日,节日订在每年的3月20日。
8.火把节 阿昌族都过火把节,云龙漕涧阿昌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五举行,以献五谷神,祈求五谷丰登为主要内容。梁河、户撒地区的阿昌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 阿昌族的 历史 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和贵州省。主要居住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潞西县江东乡高埂田和盈江、瑞丽有少量居住。
此外,在贵阳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漕涧、旧州等地,保山地区腾冲县和龙陵县也有部分居住。 使用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无文字,习用汉文和傣文。
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人口数为39555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和梁河县,潞西、盈江、腾冲、云龙等县也有少量分布。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为梁河、陇川、潞西3个方言。
由于长期和汉族、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族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习用汉文和傣文。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历史上与景颇族、汉族、傣族、白族等关系密切。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汉文史籍中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不同时期对阿昌族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 他们聚居在高黎贡山余脉的丘陵山地、峡谷平坝。
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阿昌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阿昌族自古即以擅种水稻而闻名。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
手工 业也很发达,尤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阿昌族传统节日是什么
阿昌族传统节日是阿露窝罗节。阿露窝罗节来源于祭祀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咪麻”的一种古老宗教仪式,过去没有统一的固定日期。
1993年5月20日,德宏州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正式将两个节日统一为“阿露窝罗节”,并将节日定在每年3月20日左右,节日时间两天。从此,“阿露窝罗节”成了阿昌族的法定节日,并赋予了庆贺民族团结、庆祝丰收、祝福美好生活等新的含义。阿昌族是云南省特有的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分布在滇西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梁河、陇川和潞西等县市,部分分布在保山市的腾冲、龙陵县和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龙县。节日里热情好客的阿昌群众身着艳丽的服饰,和着象脚鼓、芒锣的节奏,唱起歌,跳起舞,伴着一声声响彻整个户撒坝子的鞭炮声,舞起青龙、白象,与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共享节日的快乐。阿昌族的传统节日风俗阿昌族有哪些传统节日风俗
; 导读:阿昌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更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阿昌族在古代汉文献中,曾被称为“峨昌”、“莪昌”、“娥昌”或“萼昌”。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风俗1.窝罗节 窝罗节是在每年的正月初四举行,人们要祭献最好的菜肴,然后吃狗肉和芋头。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来源于祭祀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咪麻”的一种古老宗教仪式,过去没有统一的固定日期。后确定每年农历正月为梁河县阿昌族窝罗节,农历九月为陇川县阿昌族的会街节,节日时间两天。
2.火把节 火把节是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要杀猪、宰牛祭祀,还要熟制火烧生猪肉拌米线给大家分食。
火把节不仅是阿昌族的节日,也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3.泼水节 阿昌族也有泼水节,姑娘家会备好八大碗菜肴招待来串亲的小伙子。泼水节不仅是阿昌族的节日,也是中国傣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
根式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阿昌族的饮食 阿昌族饮食以大米为主食,辅以面食,嗜食酸笋、酸菜等食物,也喜食火烧猪肉。户腊撒的“过手米线”、梁河的黄花粑粑及生片石姜等是较有特色的民族风味食品。
阿昌族喜欢饮酒,多数人家自酿米酒。已婚妇女大多喜欢嚼槟榔,闲暇时,大家互传槟榔,以牙齿染成黑色为美。阿昌族的服饰 阿昌族服饰别具风格,各地稍有差别。
传统上,阿昌族男子一般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腊撒地区的成年男子也有穿左襟上衣的。户撒阿昌族男性青壮年喜欢包白色包头,梁河的男性青壮年则喜欢包黑色包头。 妇女的服饰因地而异。
户撒阿昌族女性的服饰,已婚和未婚的没有区别,均与附近傣族的很相似。腊撒、梁河两地妇女上衣均为长袖圆摆对襟衣,下着筒裙,也佩戴银项圈、银手镯等饰物。两地已婚妇女包头制作款式略有差别,梁河妇女的包头约有33公分高,而腊撒妇女是带圆盘黑包头。少女的传统服饰是浅色对襟上衣,下着深色裤子。
腰系绣花围裙,发辫挽于头顶,发辫上插花。 现代,一些阿昌族妇女买来布和花边来缝制围腰,取代耗工费时的机织围腰。其着装正走向简化,裤子代替了筒裙,还改良了包头布。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