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七贤是指哪七个人?周敦颐字什么
石鼓七贤是指韩愈、周敦颐、李宽、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祠。石鼓七贤是指为石鼓书院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七位先贤,分别是创院始祖李宽、哲学文学家韩愈、李士真、理学家周敦颐、朱熹、张栻、黄斡。石鼓书院合江亭始建于唐贞元三年(787年),为两层楼阁式建筑。亭柱上悬有“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广厦构众材,报道蛟龙腾浪去;两水夹明镜,合信风月入亭来”楹联。

石鼓书院有石鼓山唐代至清代摩崖石刻近30处,主要集中在石鼓山西面约40米长的山岩上,与清乾隆年间《清泉县志》所载“历代摩崖在西奚谷石壁”无异。《清泉县志》载:“西奚谷二字在西奚谷石壁,字大径八寸,与东岩字皆贞观中刺史宇文炫书。考证发现西奚谷二字保存完好,其右侧约1米处有一处摩崖,内容为“予守衡一载,时事多蹇。闻石鼓之有西奚谷,无暇履其地而览胜为恨。因与馈遗之列,休官后复来衡。栖迟书院,从荒藤蔓草中觅出西奚谷 ,乃了前缘也。

为之修槛奠石,偕友啸咏其间一月而归。姑苏之安亭张时立石;康熙元年春三月朔日”。石刻中保存较好的还有“江上清风”“蒸湘”“介崖”“高山流水”及一些记事刻石,字体有行、楷、隶、草等,年款可辨的有唐朝“大和九年”(835年)、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清朝“顺治丁酉”即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乾隆戊子”即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等。
石鼓七贤是哪七贤啊?
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 ,朱熹,张栻,黄勉斋。李宽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时衡州名士李宽在石鼓山寻真观旁结庐读书.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叔父云卿、兄韩会都是在李华、萧颖士的影响之下,倾向复古的人物。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韩愈早年即以一个复古主义者自命。二十五岁成进士,二十九岁始登上仕途,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屡受挫折,就和他的复古思想有关系。先后做过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在监察御史任时,他曾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元和十二年,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为刑部侍郎。后二年,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幸裴度等援救,改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他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韩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是比较复杂的。
他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拥护王朝的统一;提倡“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聚敛横行,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这些都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他猛烈地排斥佛老,热烈地提倡儒家正统思想,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适应的,客观上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在这里,韩愈也宣扬了儒家学说中的封建糟粕。
他的《原性》继承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封建统治者的人性看作是上品,而把被剥削人民的人性则视为下品,而且认为这种封建等级制以及等级性的人格是天理自然,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所以他在《原道》中说:“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这些理论,显然都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的。
韩愈所大声疾呼的“道”,实际是他对于封建国家的法权、教化、道德等等绝对原则的概括,是饱含封建伦理的意味的。他的世界观,即他所谓“道”的具体内容,无疑对他的散文创作是有不良影响的。但是又应该看到,韩愈的思想,还有矛盾的一面。他努力维护“道统”,又往往不自觉地破坏了“道统”。
譬如他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读墨子》)。更突出的是,他在著名的《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思想。他不但承认伊、周、孔、孟等等“道统”以内的善鸣人物,而且也承认杨、墨、老、庄等等“道统”以外各种不同流派的善鸣人物。显然,他认为一切文辞、一切道,都是不同时代不平现实环境的产物。
那么,所谓古文,就不仅是传道的工具,而且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这一思想对他的散文成就是有重大的影响的。当他从现实社会生活出发来观察问题,他就自然地突破了陈腐的儒家正统思想的羁绊,因而他的创作和理论也就放射了动人的光辉。
从韩愈的散文来看,成就最高的显然是那些由于自己仕途坎坷不平而对黑暗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的作品,而不是那些板着面孔为儒道说教的文章。他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而不是模拟抄袭古代语言,也是和着眼于现实社会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的。韩愈的散文,内容复杂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
他的“杂著”或“杂文”,发挥了散文的战斗性的功能,不少作品达到了思想艺术完整的统一。《原毁》,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精辟分析,揭露了当时一般士大夫所以要诋毁后进之士的根本原因。他指责当时社会人情的恶薄,自鸣不平,并发出了主张公正用人的呼吁。作品立论鲜明,语言平易,虽多阐述孔子、颜渊、子路、孟子等人的意见,而不引经据典,这是散文创作中的一种新的形式。
他不顾流俗的诽谤,大胆地为人师,作《师说》,指出师的作用及相师的重要。他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可以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
这种见解打破了封建传统的师道观念,对于我们今天也还有参考价值。文章感情充沛,说服力也很强。他的《杂说四》,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贤才难遇知己,“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寄寓了他对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李士真周敦颐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
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
”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
周敦颐字什么?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昊,原名周敦实,本名毛舒,元恭人,谥号,道州营道楼天宝(今湖南道县)人,世名濂溪先生。他是北宋五子之一,宋代儒家理学的创始人,文学家和哲学家。
周敦颐理学的基本概念,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定、诚、无欲、色相等。,被后世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展,构成了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世人怎么称呼周敦颐?
周敦颐 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谥“元公”。为宋代理学创始人之一,对宋、明哲学思想影响很大。
周敦颐的诗句对后世的文学发展有巨大的影响。《爱莲说》为一篇短得出奇的论说文,全文只有179个字。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托物寓意,行文平淡自然,富有情味,委婉含蓄,不露锋芒,表现了作者高尚的人品和情操。 他曾筑书堂于庐山莲花峰下,堂前有溪,洁清绀寒,遂寓名濂溪书堂,晚年退居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其学被称为“濂学”。其官位不高,曾历任县主簿、县令、州判官、州通判、知州军等官职,多从事刑狱工作,以断刑狱而著称于当时,学术上,师承道家,传授易图。然而,他并不是一个道家学者,而是一个新式的儒家代表人物,即杂揉儒道,将道家思想融入儒家之中,尤其是以《周易》为框架,兼取道家炼丹理论和儒家的《孟子》、《中庸》的思想,融旧铸新,建立了以诚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他改造儒家,建立一个全新的体系,主要表现在他的“太极图”的绘制。
“太极图”是其思想的精髓,集中体现了他的易学观及儒家的价值理想趋向,而其它著作皆是训释和阐发“太极图”之义的。 易学史上,有郑玄、王弼为代表的两大派,“郑则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李鼎祚《周易集解序》)周敦颐试图克服这两种倾向,由象而释人事,而且将人事作为其理论的指归,这为宋代义理之学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二程兄弟、张载、朱熹等大易学家,以义理治《易》,重视易理的社会性、实践性,以此而建立起博大精深的理学体系,从而改变了易学研究的大方向,追根求源,当归功于周敦颐。同时,也正因为程朱等大儒竭力地阐扬,周子之学才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封建社会官方哲学,而周子本人也先后被封为“汝南伯”、“道国公”等,使其人其思想流传后 世。
石鼓书院有三条江水,分别是哪三条?
朋友,我作为衡阳市民,我可以负责任告诉你:衡阳石鼓书院的七贤是明朝万历中期的七个人,他们的名字分别为 韩愈、周敦颐、李宽、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带给朋友帮助!同时有劳朋友选择我的回答作为满意答案!周敦硕什么朝代的
周敦颐是北宋人周敦颐(1017年―1073年),原名敦实,别称濂溪先生,又称周元皓,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代表人,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
因仕宦生涯,经常迁徒。虽收生传道授业,但无长随门生,有影响者不多,程颢、程颐曾以师礼事之,但实为学友。周氏学术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道学,间杂佛学。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后人编成《周子全书》。人物生平北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14岁(虚岁十五岁),其父病逝。
于是他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
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明万历中(1587年~1598年),周子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当时他是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图·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
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
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颢、程颐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多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
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代表作:《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宋朝学者周敦颐是周恩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等名人的先祖。
上一篇:吐鲁番美食有哪些?新疆旅游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