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书院名字的由来是什么?关于石鼓书院的诗句
石鼓书院名字的由来是唐元和五年(810年),石鼓山上有道观名寻真观,邑秀才李宽(亦名李宽中)来此读书究学,遂改为书院。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8年),宋太宗赵光义赐“石鼓书院”匾额。北宋至道三年(997年),李宽族裔李士真在原址重建石鼓书院,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据衡阳郡守的奏请,宋仁宗赐“石鼓书院”匾额,改为州学,遂与当时的睢阳、白鹿洞、岳麓并称全国四大书院;朱熹、张木式、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等先后到此游览或讲学,并有题记。

石鼓书院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为白墙黛瓦深色柱古建筑群,采用中轴对称布局,书院内布置有禹碑亭、山门、书舍、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朱陵洞、会讲堂等建筑,书院旁立有高约两米石鼓一座。石鼓书院山门两侧悬挂有门联“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门内立有大石鼓一面,石鼓高2.8米、直径1.6米。石鼓书院武侯祠建在山门石鼓旁,《一统志》载: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驻军衡阳县,督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军赋,当时住在石鼓山上。为纪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对其高风亮节表达敬重与追怀,石鼓书院内建有“武侯庙”,后改称“武侯祠”。 石鼓书院大观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大观”寓意登楼揽胜,心载天下;是书院的重要建筑和中心建筑,具备书院的两大功能,楼上藏书楼下讲学,楼前立有儒家先师孔子塑像。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我国古代有什么著名学校?
有: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东林书院,休宁学府,黟县学府,婺源县学府,歙县学府,徽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莲池书院。
1.东林书院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
2.徽州书院徽州书院源远流长。据廖腾煃《海阳纪略·瞻云书院序》记载,“郡邑之有书院,自南唐始也”。
宋元以来,徽州的书院出现非常发达的局面,成为全国书院最多的一个地区。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御史张讷奏言:“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道光《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记载:“歙在山谷间,垦田盖寡,处者以学,行者以商。
学之地自府县学外,多聚于书院。书院凡数十,以紫阳为大。”婺源《董氏宗谱·凤游山书屋记》记载说:“古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由来尚矣。
我郡邑曾建紫阳书院,以甄别取士。四乡或间立书院,以讲学、会文。”
3.石鼓书院石鼓书院(Shigu Academy),位于湖南省中南重要城市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是湖湘文化发源地和湖南第一胜地,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
唐代处士李宽步李泌后尘奔南岳而来,见石鼓山林木葱郁,湘江、蒸水、耒水三江环绕,遂结庐读书其上,创建中国古代最早的书院,是谓石鼓书院之始建。宋太宗赵光义赐名“石鼓书院”。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衡州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宋景祜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赐额“石鼓书院”,与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
石鼓书院主要建筑有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军炮火。2006年,衡阳市人民政府恢复清代格局,重建石鼓书院。
4.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
应天府书院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并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5.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关于石鼓书院的诗句
1. 关于石鼓书院的诗有哪些 五律 题石鼓书院 肖德生 蒸湘截浪处,书院立斜阳。 锦绣江山美,铿锵石鼓祥。
古韵诗千首,朱陵洞内藏。 五律 题石鼓书院 乐平艺术站搏客 三水精灵汇,四时风月新。 书香云霭驻,石鼓浪涛鸣。 道德唯师表,文章即士心。江山遗圣迹,叹我晚登临。 注:石鼓书院在湖南衡阳市境内,于湘水、蒸水、耒水三水交汇处,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山形如鼓,惊涛拍岸,如战鼓鸣响,故得名。
2. 急求一篇关于石鼓书院的作文 石鼓书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位于湘江的一个小岛——石鼓山上,因山得名。是“衡阳八景”之一,更是家乡衡阳的一张“城市名片”。 初冬的石鼓书院仍旧是一番绿意盎然的景象。
刚一迈进书院前的石鼓广场,就看见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据说这棵树已生长600多年,但依然枝繁叶茂。把头一低,就见到了一本巨大的石书,石书有一人多宽,两人多长,上面镌刻着的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先生写的《石鼓书院记》。
绕过石书,往前走,就会看到一个巨大的石鼓。石鼓像一个浮在江面的箱子,四周溅起了“浪花”,石鼓上有七位曾在石鼓书院讲过学的文人的雕塑。他们神态不一,有的正低头沉思,仿佛沉浸在美丽的石鼓风景中;有的正凝神远眺,像是在向过往的游人讲述石鼓的悠久历史。 进入石鼓书院,需先经过禹碑亭。
亭中的禹碑是新刻的, 曾听老师说过,禹碑上文字叫作“蝌蚪文”。嘿嘿,你别说,这碑上的字一个个还真像小蝌蚪呢。再往前走,我们来到了山门,门额上“石鼓书院”这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山门两侧悬挂的门联是“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
一进山门,我们就能看见一面大石鼓。这面石鼓经过风吹雨淋,已经日渐斑驳,上面的花纹都有些看不清晰了。触摸着这面大鼓,仿佛敲响了历史的鼓点,听,鼓声越来越近了,越来越响了……与山门相连的四间廊房是书舍。书舍里面展示了古人读书习字的案桌、凳子等学习生活用具。
他们寒窗苦读、秉烛夜谈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 拾级而上,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儒家圣人孔子的紫铜塑像。他神情严肃,像是在告诫我们,做人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怀着景仰的心情向孔子深深鞠了一躬! 孔子身后这座雕梁画栋、气势磅礴的阁楼就是大观楼。大观楼的一楼是一间学堂,曾经是“七贤”讲学的地方,里面的桌椅还是按照当时的位置摆放着。我们真想上去坐一坐,感受一下文人的风韵,沾一沾他们的灵气!二楼是专门用来藏书的。
虽然那些书籍都已被收藏,但我们仿佛还能听见古人那和着渔歌的朗朗读书声。 顺阶而下,我们来到的是 “朱陵仙洞”。历代到此游览的名人都被石鼓的美景打动,并朱陵洞内留下诗句,故有“朱陵洞内诗千首”的美名,也是“衡阳八景”之一。 我们徘徊在这幽静的石径道中,感受万物的灵气。
这里树木苍翠葱茏,沁人的香气润入心田。真是步移景异,美不胜收。高大的古树像超凡的智者,时时在品味着“石鼓江山锦绣华” 。
石鼓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我为家乡有这样一张美丽的“名片”而自豪。 3. 关于白鹿洞书院的诗词 《游白鹿洞书院》 年代: 宋 作者: 项安世 曾依岳麓听鸣泉,亦泛朱陵石鼓船。 所欠平生惟白鹿,暮年来此岂非天。 《白鹿洞书院》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昔人读书处,町疃白鹿场。
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 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 弦歌独不嗣,山水无辉光。
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 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
我国四大书院叫什么名字
包括:衡阳石鼓书院,江西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石鼓书院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书院主要建筑有武候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合江亭、禹碑亭、敬业堂、棂星门、朱陵洞等。
而石鼓正当其中,横截江流,秦然若素。“衡州八景”有“石鼓江山锦绣华”、“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三景集聚于此。 石鼓书院立有高约两米石鼓。晋时庚仲初《观石鼓书》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则载:“具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石鼓山峻峭挺拔,风景奇异,历有湖南第一名胜之称。 名城衡阳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
石鼓书院是一座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六朝的千年学府,书院屡经扩建修葺,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程洵、郑向、湛若水、叶钊、邹守益、茅坤、旷敏本、赵大洲、林学易、王敬所、蔡汝南、胡东山、李同野、罗近隐、王闿运、曾熙等人在此执教,在衡阳培育了王居仁、夏汝弼、管嗣裘、邹统鲁、朱炳如、伍定相、曾朝节、陈宗契、王夫之、曾国藩、彭玉麟、彭述、杨度、齐白石等一大批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名人。诸葛湖南衡阳石鼓书院亮、罗含、郦道元、齐映、宇文炫、杜甫、吕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其状蔚为壮观。 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石鼓书院曾鼎盛千年,名噪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
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阳岳震南天”!但不幸的是,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寇炮火。2006年6月,衡阳市政府重修石鼓书院。 石鼓之名一说,石鼓四面凭虚,其形如鼓,因而得名。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 另一说,是因它三面环水,水浪花击石,其声如鼓。晋时谀仲初《观石鼓诗》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从《水经注》来看,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载于史册。
山北面有一石洞,名为“朱陵后洞”,《水经注》上说“有石鼓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意思是说如果在“朱陵后洞”内听到湘江水的鸣叫,就会发生战争;《潇湘听雨录》记载:此洞为“灵洞”、“真仙遗迹”,在此祈祷能求子、除病。 三国时期,建安20年(215年)武侯诸葛亮居住在石鼓山,督零陵、长沙、桂阳三郡军赋。因此,后人在石鼓山的南面建“武侯庙”(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后被迁移至石鼓山上李忠节祠旁,改名为“武侯祠”【祠内有张南轩书《武侯祠记》(楷书体书),此碑在抗日战争时期流失】。 唐贞观时期(公元627-650年)衡州刺史宇文炫辟石鼓东岸西溪间为游览胜地,题“东崖”、“西溪”四字,刻于东西岸壁上;天宝年(742~755)间,著名道士董奉先在“朱陵后洞”栖息,修炼九华丹,杜甫《忆苦行》诗中有“更忆衡阳董炼师”之句;懒残和尚常来洞栖息,又名朱陵仙洞;“诗圣”杜甫大历4年(769)3月中旬和大历5年夏两度到达衡州城,每次都在石鼓山下停泊上岸和离开,曾在此留诗数首。
当杜甫第二次离开衡州城,便病故于耒水旁的方田驿(今耒阳市高炉乡龙王庙),时年59岁。德宗贞元3年(787),宰相齐映贬到衡州任刺史,在山之东面建一凉亭,取名为“合江亭”。顺宗永贞元年(805)大文豪韩愈由广东至湖北,途径衡州,齐映请韩愈为此亭写下著名的《合江亭序》“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
……”,后人建“绿净阁”以此为纪念韩愈。地以人传,石鼓名声大振,成为后世文人骚客“朝圣”之地。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有“唐代八大诗人之一”美誉的衡州刺史吕温,任期间又对合江亭进行扩建装修;衡阳秀才(唐朝,秀才为最高荣誉,相当于现在“院士”)李宽在合江亭旁建房,取名为“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在此悉心读书,为石鼓书院之雏型。
刺史吕温曾访之,并作《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日记其事。 宋代太平兴国2年(978),宋太宗赵匡义为赐“石鼓书院”匾额和学田(朱熹的《石鼓书院记》:“始唐元和年间,州人李宽之所为,至国初时尝赐敕额”。《国朝石鼓志》卷一事迹篇:“案文献通考赐额在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与朱子记国初者合”);宋至道3年(997),衡州郡人李士真在石鼓书院内开堂讲学、广招弟子,使石鼓书院成为正式的书院。
宋仁宗景佑2年(1035),曾担任集贤殿校理之职的刘沆,在衡州任知府。这时,他将石鼓书院的故事上报给皇帝,宋仁宗阅后,便赐额“石鼓书院”。由于石鼓书院“独享”两度被宋朝皇帝“赐额”的殊荣,而步入石鼓书院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与睢阳(又名应天府书院)、岳麓、白鹿洞齐名的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首。当时全国许多名流都至此讲学;如文学家苏轼、理学鼻祖周敦颐等……。
孝宗淳熙14年(1187)理学大师朱熹、张栻在此讲学,朱熹作《石鼓书院记》;张栻在亭中立碑,亲书韩愈《合江亭》诗和《石鼓书院记》,后人将此镌制成石碑,置于石鼓书院内,名曰“三绝碑”。仁宗庆历4年(1044)石鼓书院成为衡州路的官办学府,有正式教授1人,主要“以经术教导”学生。度宗咸淳10年(1274年)正月,湖南提刑、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驻衡州时,作诗《合江亭》:“天上名鹑尾,人间说虎头。
春风千万曲,合水两三洲。……”;谆照十二年(1185),部使者潘田青(一作畴)就原址建屋数间,榜以鼓额,“将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未竟而去。提刑宋若水继成,奉先圣先师之像,集国子监及本道诸州印书藏其中。请朱嘉作记,诫诸生勿为科举功名所乱,而要辨明义利,有志“为己之学”。
时戴溪为山长,与诸生讲《论语》,有《石鼓论语问答》3卷。七年林田井学教授兼山长凡三年,“补葺经创”,鼎新书院,并刊大字本《尚书全解》40卷。南宋开庆元年(1259),书院毁于兵火。
景定元年(1260)提刑俞琰(一作俞炎)命山长李访“扫地更新”,“尽复旧观”,增辟园圃,仰高楼,取明德新民文章,为诸生丕扬其义,绝响再闻,士风作振”。提刑黄斡又置田35亩,“以赡生徒”。宋末著名音乐家郭沔曾寄居住石鼓山上,他泛舟于湘江上,创作出“潇湘水云(雾)”这首著名的琴曲。 元朝,继续办学。
四大书院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星子县白鹿镇境内)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石鼓书院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北石鼓山下。
嵩阳书院和石鼓书院哪个才是正宗的四大书院之一啊?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一般也称北宋四大书院,宋代四大书院。它们分别是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应天书院 。
说是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睢阳书院,石鼓书院的也有。但较权威的说法还是第一种(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应天书院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在登封县城北2.5公里嵩山脚下,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隋唐时名嵩阳观,五代后周名太乙书院、宋初名太师书院,后改嵩阳书院,与睢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北宋理学家程领、程颐曾在此讲学。院内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游嵩岳时,见三柏高大茂盛,封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三将军”明末毁于火,今仅存两株。
“大将军”周长约 6米,“二将军”周长近15米,世所罕见。在嵩阳书院门前有一通意地观感应领碑刻,该碑刻于唐天宝三年(744年),雄伟壮观。隶书端正工整,笔法俊逸遒劲,为唐隶中之佳品。
书者徐浩为著名书法家,《新唐书》有传。景日畛《说嵩》评云:“是碑为徐宣公浩古隶,笔法遒劲,姿态横生”。撰文者唐大臣李林甫,以“口蜜腹剑”著称。
嵩阳书院在嵩山南麓,登封县城北约三公里处。东西山岭环抱,逍遥谷溪水缓缓南流,嵩岳寺溪水汩汩西来,两道清澈的溪水,在嵩阳书院前面汇合,名曰双溪河,然后蜿蜒东南入颍。书院南面是开阔的沃田。站在嵩阳书院门口四望,可仰望嵩岳诸峰,可俯瞰登封城全景。
环境十分幽美,不愧为读书胜地。它与雎洲的"雎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共称为宋代四大书院。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为佛教、道教场所,后来为儒家独占。嵩阳书院始建于公元484年, 五代周至宋时,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灏、程颐在书院聚生徒数百人讲学。
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石鼓书院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时衡州名士李宽在石鼓山寻真观旁结庐读书。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
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赐额“石鼓书院”,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经唐、宋、元、明、清各朝,书院屡经扩建修葺,韩愈、周敦颐、朱熹、张栻、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等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其状蔚为壮观。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