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书院是谁创办的?中国最早的书院
集贤书院是彭簪创办的。集贤书院,位于湖南衡山(今属南岳区)。明嘉靖元年(1532)知县彭簪就邺侯书院旧址创建,内“祀唐宋以来贤有声者”,故名。时“讲学从游者,千里百里而来”。万历二十一年(1593)曾风仪重修,建礼殿祀朱熹、张栻及唐李泌、韩愈、宋周敦颐、赵忭,置田租66石,“俾僧性恒守之”,并作记以申崇祀理由:群贤“生平大节瑰玮不群,规恢圣谟,照耀今古,挺然直与名岳等,登其山,想见其人,人与山交相重也,祀山因以祀人也”。

唐玄宗开元五年 (公元717年),于乾元殿东廊下写四部书,置校定官4人。七年,于丽正殿置修书使。十三年,玄宗宴学士于集仙殿, 因改名集贤殿书院。书院设学士、直学士、判院、押院中使、修撰、校理、待制、留院、检讨、孔目、专知御书、知书、书直、写御书、折书、装书、造笔等官员及下属,约100多人。以宰相任学士,称知院事,另设副知院事。学士掌刊辑古今典籍,以辨明邦国大典。

凡天下遗逸图书,贤才之隐滞,皆奉旨征求。随时申表可于当世施行的筹策及才艺、学术兼优的著述。集贤书院藏书8.9万卷, 至唐德宗贞元三年,撰成《贞元御府群书新录》。宋初承唐代“三馆”之制,设立“三馆”书院,赐名崇文院。又于宋太宗端拱元年 (988年),在崇文院中堂建秘阁,择“三馆”真本、古画、墨迹藏之。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集贤书库,西廊为史馆书库。“三馆”官员皆沿唐制立名。
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 集贤书院,官方创办的是哪一家??急求答案。3QQQ
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 集贤书院,官方创办的是集贤书院。但是集贤书院并不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我国的四大书院是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
又名集贤殿书院。唐宋创立史馆、弘文馆(宋称昭文馆)、集贤书院,合称“三馆”。 汉、隋以来,有天禄阁、 文德殿、文林馆、麟趾殿、观文殿等官署,皆掌著述、藏聚群书、校理典籍。集贤书院与这些殿馆一脉相传,相因而立。
2.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等学府,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嵩山地区自古就是儒家学派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有嵩阳书院、颍谷书院、少室书院、南城书院、存古书院,其中最显赫的为嵩阳书院。
3.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
4.白鹿洞书院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5.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
应天府书院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并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
中国最早的书院,是官方的什么机构?
这个问题我知道。中国四大书院,包括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
如果要追溯“书院”名称的由来,绕不开盛唐。开元年间,国家经济、文化空前昌盛,史称“开元盛世”。《旧唐书·马怀素传》记载,当时“秘书省典籍散落,条流无叙”,且内库“文籍盈漫,皆怠朽虫西早断,签藤纷舛”。侍读马怀素上疏:“南齐已前坟籍,旧编王俭《七志》。已后著述,其数盈多,《隋志》所书,亦未详悉。或古书近出,前志阙而未编;或近人相传,浮词鄙而犹记。若无编录,难辩淄、渑。
望括检近书篇目,并前志所遗者,续王俭《七志》,藏之秘府。”而同为侍读褚无量也建议玄宗对图书典籍进行整理,“无量以内库旧书,自高宗时代即藏在宫中,渐致遗逸,奏请缮写刊校,以弘经籍之道”(《旧唐书·褚无量传》)。于是,唐玄宗接受并将马、褚整理图书的建议付诸行动。
据《新唐书·百官志》载,开元五年(公元717年),玄宗在洛阳“置乾元院使”,令褚无量于东都乾元殿编辑国家藏书,又从民间借来流传的异本,派人抄录,使图书更加丰富。乾元书院自此正式成立。此外,在诏书里,玄宗还提到:“国之载籍,政之本源”,“三五以还,皆率兹道也”(《唐大诏令集》),可见他深谙文治教化离不开图书典籍。
翌年,乾元书院更名丽正书院。与此同时,还扩大了书院机构,增加了学士、直学士、检讨官、刊正官等人员。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四月,唐玄宗改集仙殿丽正书院为集贤院,并设置学士、直学士,人称“开元十八学士”。有关事项,《唐会要》卷六十四里做了详细记载:十三年四月五日,因奏封禅仪注,敕中书门下及礼官学士等赐宴于集仙殿,上曰:“今与卿等贤才同宴于此,宜改集仙殿丽正书院为集贤院。
”乃下诏曰:仙者,捕影之流,朕所不取。贤者济理之具,当务其实。院内五品已上为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中书令张说充学士,知院事。
散骑常侍徐坚为副。礼部侍郎贺知章、中书舍人陆坚并为学士。国子博士康子元为侍讲学士。考功员外郎赵冬曦、监察御史咸廙业、左补阙韦述、李钊、陆去泰、吕向、拾遗毋煚、太学助教余钦、四门博士敬会默、校书郎孙季良并直学士。
太学博士侯行果、四门博士敬会直、右补阙冯晖并侍讲学士。其首任院长张说,字道济,祖籍范阳(河北涿县),世居河东(山西永济),徙家洛阳。弱冠应诏对策及第,历官太子校书、右补阙、右史内供奉、凤阁舍人、兵部员外郎、兵部侍郎、弘文馆学士、中书侍郎、尚书左丞、中书令、相州刺史、岳州刺史、右羽林将、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朔方军节度大使、中书令……玄宗时期曾先后三次为相。
至此,唐玄宗在东都洛阳设置的皇家图书馆,正式命名为集贤书院,终唐未更。从集贤书院诞生的过程,我们可知其职能涉及修书、整书及藏书。据李林甫《唐六典》卷九《集贤殿书院》载:“集贤殿书院,开元十三年所置……其后,更置修撰、校理官……集贤殿学士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
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徵求焉……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又据《旧唐书·职官志》载:“(集贤书院)藏书、校书之事。”其实“书院”两字就是“修书院”的缩写。书院编撰出版的图书数量十分可观。
仅唐天宝年间的文献编撰量“从(天宝)三载至十四载,库续写又一万六千八百四十三卷”(北宋王溥《唐会要》)。书院的藏书更是浩如烟海。据北宋王溥《唐会要》载:“时集贤院四库书,总八万一千九百九十卷。
经库一万三千七百五十三卷,史库两万六千八百二十卷,子库两万一千五百四十八卷,集库一万九千八百六十九卷。”所有的书籍都抄写正、副两份,分别在长安、洛阳的集贤书院两处收藏。除此之外,集贤书院还向朝廷推荐贤才,并在政策、文化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据《旧唐书·张说传》载,张说“既遭汕栋,罢知政事,专集贤文史之任”,即使这样,“每军国大事,帝遣中使先访其可否”。
要知道,当时的张说,不仅是集贤书院院长,还是大唐宰相。因此,书院学者们在收集各类书籍、编撰各种图书中,发现利于治国安邦的内容,会上疏朝廷;书院还十分重视培养有经世之才的人,还可以向朝廷推荐人才。实际上,当时的集贤书院已经成了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重要场所之一。
不过,集贤书院只能算是官方首创的书院,而民间创办的书院在《全唐诗》里也有所提及。如《南溪书院》、《书院二小松》、《杜中丞书院新移小竹》、《宿沈彬进士书院》、《�。
“集贤书院”的出现是在怎样的环境下?
718年,置丽正书院,置文学名士徐坚、贺知章、张说等人为学士,在修书之余亦行讲读之事,为后世书院教学提供了有益的经验。725年,丽正书院改为“集贤书院”,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待遇颇为优厚。
中国最早的书院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私人书院最初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唐贞观九年(635)设在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又名“书台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官立书院初为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的场所,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将乾元院改名为“丽正修书院”,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东都洛阳明福门外设“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又改称“集贤殿书院”),是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
书院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汉代,与汉代的“精舍”、“精庐”有一定的承继关系。“精舍”与 “精庐”为汉代聚集生徒、私家讲学之所。比如“问津书院”,其前身始建于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122年间,由西汉淮南王刘安修建,南宋以前称为“孔子庙”(“孔庙、文宣庙”等),南宋末年龙仁夫在此首创书院,命名为“问津书院”(因《论语》中孔子周游列国至楚国,孔子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的典故而得名),传播儒学文化。下一篇:什么是头七?头七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