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唐人高处不过如此评价的是谁?苏轼为什么说柳永

唐人高处不过如此评价的是谁?苏轼为什么说柳永

最佳回答2022-11-27

唐人高处不过如此评价的是柳永。苏轼曾这样评价柳永:“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高处,不过如此。”能与一流唐诗媲美,不减唐人高出,如此高的评价,柳永当之无愧。苏轼对前辈作品极少赞誉,但对柳永却是赏识有加,不吝赞美之词。

唐人高处不过如此评价的是谁

“唐人高处”,同“盛唐气象”一样,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共性。清人翁方纲《石州诗话》曾言:“盛唐诸公之妙,自在气体醇厚,兴象超远。”意思是唐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感发力与形象的统一,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不同于从《诗经》到“建安”、“正始”的直抒胸臆和情景分写,而且兴象高远,气势恢宏。

唐人高处不过如此评价的是谁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柳永是宋代婉约词的巅峰,他对词的贡献主要有:

(1),大规模创作慢词,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

(2)加速了词的传播。柳永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变“雅”为“俗”,使词从贵族的文学重新走向市井。

(3)对词的风格和内容有了很大的扩展,对豪放词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也因为此,柳永成为了北宋第一个对词进行全面革新的人,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都受到柳永词的影响。

为什么苏轼说“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不减唐人高处?

柳永的《八声甘州》被苏东坡称为“不减唐人高处”“唐人高处”语出苏东坡赞柳永词“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高处,不过如此。

清人翁方纲《石州诗话》曾言:“盛唐诸公之妙,自在气体醇厚,兴象超远。”意思是唐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感发力与形象的统一,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不同于从《诗经》到“建安”、“正始”的直抒胸臆和情景分写,而且兴象高远,气势恢宏。“唐人高处”的关键之处在于“兴象”。唐人殷璠《河岳英灵集》第一次提出“兴象”这一文学术语,意为具有审美感受特征而意于言外的艺术形象。

在这一点上,盛唐诗歌无疑是“兴象”这一审美要求最鲜明的代表。如王摩羯《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以白描的笔调精致地勾勒出秋夜深山的静谧和安宁,意在引导人们涤除杂念,回归大自然,这样的文字“文有尽而意有余”,耐人寻味。“唐人高处”的第二点在于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杜工部的《登高》无疑是这一点的杰出代表。前两联寓情于景,后两联借景抒情:先通过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无边落木、滚滚长江等多个意象渲染出诗人的凄凉和伤感。然后将这些哀凉逐渐的明朗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时间和空间上写尽了诗人心中的悲苦和艰难。把超妙的写景文字和刻骨铭心的悲苦水乳交融起来,益发显得形象的博大和浓烈的哀思。“唐人高处”的第三点在于视野的博大和气势的磅礴。

李太白自然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将进酒》诗以“滚滚黄河”和“高堂白发”起兴,起笔就给人一种视野的博大和气势的磅礴。接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以让人觉得益发的气势沉雄和身心的激动,此后更以独步千古的自信吟出了千古绝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需要注意,盛唐诗歌代表的是唐诗的最高成就,但“唐人高处”绝不仅仅局限于盛唐,无论是韩孟的奇崛,还是元白的通俗,抑或小李杜退守自身的哀婉,都体现了唐诗的博大、恢宏和豪情,绝不同于六朝诗文的绮丽浮华、花间词人的琐屑逼仄和宋代文人的严密繁琐。

苏轼为什么说柳永 八声甘州不减唐人高处

赏会此词,全要着眼于开端,看他是何等气韵,涵盖当时,弥纶全界。一个“对”字,已托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意度。

时节既入素秋,本已气肃天清,明净如水,却又加此一番秋雨,更是纤埃微雾,尽皆浣尽,一澄如洗。上来二句一韵,已有“雨”字,有“洒”字,有“洗”字,三个上声,但一循声高诵,揭响入云,已觉振爽异常!素秋清矣,再加净洗,清至极处--而此中多少凄冷之感亦暗暗生焉。仅此开头二句,便令人含咀无尽。其下紧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便是东坡叹为不减唐贤高处的名句,而一篇之警策,端在于此。

渐”者何也?并非是说词人此刻登高而望,为时甚久,故为“渐” 也,云云。如此领会,末得词意。须知他是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

如此方是“渐”之神态。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加倍峻肃。

宋玉曾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至耆卿此词,乃尽得其意。当此之际,举目关河,寥阔逶迤,气势磅礴,然而春夏滋荣盛茂之气已尽,秋来肃杀凋零之气已浓,草木不芳,一片冷落之景象。于此,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

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一经词人运用,其艺术效果、感染力量,已臻于极高的境地。然而,还有一句在后紧接曰:“残照当楼。”上来“一番”二字,早已伏下秋雨晚晴的意思见于言外了。至此便出“残照”,并不突然。

但此句之精彩,不在残照,端在“当楼”。夫暮雨也,霜风也,江天也,关河也,落照也,无往而非至广至大之景域。若此寥廓乾坤,苍茫世界,何以包容?能否集聚?曰:能。词人只将“残照”(原来也是遍满江天的宏观)轻轻一笔转到了他所登临送目的高楼上来!如此一笔,不但“残照”集中于一个“焦点”,而仿佛整个江天,关河,冷雨,金风,统统集中于“当楼”一点。

换言之,此际词人乃觉遍宇宙的悲哉之秋气,似乎一齐袭来,要他一人禁当!他以此种高极超绝的俊笔,一口气,几句话,便将难以形容、不可为怀的羁愁暮景,写到至矣尽矣的地步!再下则笔致思绪,便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盖以上所观所写,总是高处远处之物色,自此而后,由仰观而转至俯察,乃又见处处皆是(是处,即到处皆然之义)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其下自加“苒苒”二字,真是好极!“减”,“苒”,又皆上声高揭。总不肯使韵调塌落低沉。

此方是秋士之品格。“苒苒”,又正与上文“渐””字相为呼应,益信前文拙解不误。一“休”字,岂是趁韵漫书?要体会此字实具千钧之力,其中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再下,又补唯有江水东流,虽未必即与东坡《赤壁赋》所写短暂与永恒、变改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的哲理全同,但也可见柳耆卿亦非只知留恋景色的浅薄之辈。

在词而论,又不可忽略了“无语”二字。着此二字,方觉十倍深沉,百端交集。江水千里东来,滔滔直下,能无声乎?而词人却谓其“无语”,何耶?盖江声愈喧,愈显其寂寞,愈增游子悲秋之深切,而此情此境,笔墨难宣,唯有无语,翻胜千言。

禅宗大师曰:莫道无语,其声如雷!如是如是。过片开端,回笔点明全篇的背景是登高临远;虽已登临,偏云“不忍”,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然下阕妙处,全在摹拟“对想”:本是词人自家登楼,极目天际,却偏遥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远望,伫盼游子之归来!然而我能想见你在凭高而等待归舟,你却无由想象我真在何处--登舟无计,只自淹留!又是几层曲折!其情至而感深,学人须向此等处寻味,方知词笔之妙,--不止是笔巧,要紧是还有味厚。以“倚阑干处,正凭凝愁”一收,也是于最末幅再次点出全篇题目。

“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皆息息相关,笔笔辉映。故柳郎词笔貌似疏朗,实则绵密。一腔心事,唱叹无端,笔若连环,岂粗俗之流所及而能至哉。

“归思”,“思”去声,名词。“争”,其义为“怎生”,因律当平声,只能用“争”。今之人往往不明,宜为拈出。“天际识归舟,云中辨烟树”乃是谢脁名句,词人加“误几回”而用之,尤见匠心独具。

文学作品柳永的《八声甘州》词中“渐霜风凄凉,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为什么被苏轼认为“不减唐人高处”?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写情,脉络极为清楚。 柳永开始以“对”字领起,写雨后的江天,清澈如洗,词句也极洗炼而又大气磅礴。

“是处”两句,跌到眼前近景,叹息花木万物凋残。“惟有”两句再宕开,写江流之无语东流,人也沉默隐忧。上片全系写景,惟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思。 因此苏轼叹为“唐人佳处,不过如此”(赵令畤《侯鲭录》引)。

这正说明宋词可与唐诗比美,而柳永更是代表作者。 下片换头之后,即景抒情,大开大合,呼应、问答、对照,各种手法运用自如。如“不忍”句与“望故乡”两句,系前呼后应。

“叹年来”句与“何事”句,自问自答。“想佳人”两句与“争知我”两句,两相对照。这都是一层深入一层,一步紧接一步,在章法上是这样密接而又宕开。

其中有些句子的领字,如“不忍”“望”“叹”“想”“误”“争知”,均贴切异常。而其中“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从艺术构思上是学习杜甫《月夜》思家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手法,从对方写起。而句子又沿用谢脁的《之宣城郡……》“天际识归舟”,然加上了“误几回”意思完全相反,句子更为灵动。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又为对方设想自己,然后戛然而止。 这首词,梁启超曾云:“飞卿词‘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此词境颇似之。”这词的上下片前后情景,确实具相映交辉之美,于壮丽的景色中含有无限柔情。其首尾之呼应,尤在有形与无形之中,加末尾之“倚阑干处”是把凭栏明写出来,而开头之“倚阑干处”是把凭栏明写出来,而开头之“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所观之景,实也凭栏所见,唯不写出栏杆字样而已。

这词的本事原只为离人凭栏见景抒情,而翻腾出来,似乎使江天、关河统为变色,红绿万物尽供驱使,统统为情所笼罩,柳永写离情实具有天地境界。有人曾认为“‘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即《敕勒》之歌也”(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这是可以同意的。而“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当具有杜甫《秋兴》句之“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的意境。

“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项安世《平斋杂说》)以柳词与杜诗相提并论,在某些技巧方面是可以这样说的。他的“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寄奇丽之情,作挥绰之声。”(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论》)在这首词里表现得很充分。

柳永不愧为慢词的奠基人,他开创了长短句式格律词的新局面,在中国词史上有崇高的地位。

苏轼的《水调歌头》在古词中有什么样的地位?

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文体,从唐朝出现,五代发展,宋朝繁荣,元明衰落,清朝中兴,近近代变革,走过了1000年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留下的词不知道有多少,仅仅是《全宋词》就收集了2万多首,还有其他朝代的难以统计。

本文就综合各个朝代的词,选出其中最为杰出的10首,以供大家参考。1,苏轼《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1076年苏轼在密州时所作,当时苏轼正和弟弟分离,在中秋节当天写下此词,表达自己的离思。该词望月怀人,勾勒出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孤独境界,可谓遗世独立。通过对月亮阴晴圆缺的追问,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味,达到了社会和自然的高度契合。

胡寅评价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而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我认为,排名第二的还是苏轼的。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该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境界宏大,前所未有,因此被称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是对传统词的一大突破,因而成为了豪放词的定鼎之作。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

”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念奴娇·过洞庭》是张孝祥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该词也是中国文学上少有的能够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词,张孝祥以高洁的人格为基础,以星月皎洁的夜空和辽阔浩荡的湖面为背景,创造出了一个光风霁月、坦荡无涯的艺术意境和精神境界。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的这一首词是整个南宋豪放词的问鼎之作,其英气无二。

该此借刘义隆北伐失败的事情来讽刺南宋冒进北伐造成失败的事情,同时表达了自己时运不济的悲哀。近代俞陛云评价到:“此词登京口北固山亭而作。人在江山雄伟处,形胜依然,而英雄长往,每发思古之幽情。

况磊落英多者,当其凭高四顾,烟树人家,夕阳巷陌,皆孙、刘角逐之场,放眼古今,别有一种苍凉之思。况自胡马窥江去后,烽火扬州,犹有余恸。……往者长己矣,而当世岂无健者?老去廉颇,犹思用边,但知我其谁耶?英词壮采,当以铁绰板歌之。”5,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继续浏览:

上一篇:描写端午节的优美句子有哪些?描写端午节佳句内容

下一篇:泳帽的作用是什么?泳帽的作用是什么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