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渭水之盟发生在什么时候?渭水典故

渭水之盟发生在什么时候?渭水典故

最佳回答2022-11-26

渭水之盟发生在唐太宗刚刚登基之时。隋末时期时局动荡,内部多方势力争斗不断,外部突厥势力趁势崛起。李渊作为内部割据势力的其中一支,后成功建立起以“唐”为国号的新政权。而突厥势力中的东突厥则依仗自身势力的壮大便想趁中原内乱之际南下入主中原。不过东突厥的这一心思终是没能得逞,因为李渊一方面与之尽量交好,另一方面则出兵消灭那些臣属于突厥的割据势力。

渭水之盟发生在什么时候

在唐太宗李世民波澜壮阔的一生里,武德九年(626)八月三十日的“渭水之盟”一幕,却是无比憋屈的时刻:是年七月起,东东突厥二十万大军破关南下,一路推进到距离大唐国都长安不远的渭水便桥畔(今陕西咸阳西南),等于“刀尖顶到大唐鼻尖子上”。登基才二十多天的唐太宗李世民,仅带六人六骑来到渭水边,与东突厥颉利可汗一番愤怒交涉,终于令东突厥大军撤退,是为“渭水之盟”。

渭水河畔两旁,分别是李世民和颉利、 突利二可汗!李世民对着颉利训斥道:当初你与我有约,有困难,理应相互帮助,如今可汗为何违背誓约来攻我!似乎颉利也认为自己理亏在先,听到李世民的话后,他并没有应声!接着李世民身后突然来了不少兵马,兵甲闪耀,部队整肃!颉利一看李世民绝非探子所报的那样不堪一击,速决定与李世民和谈!

渭水之盟发生在什么时候

李世民看到颉利可汗有言和之意,当即送给他黄金数万两,其他奇珍异宝无数,并杀白马以歃血为盟!颉利看到李世民很有诚意,也一同干了血酒,而且他还对李世民说,自己拿到金银珠宝就退兵,且为了以示诚意,送给大唐马三千匹、羊万头!李世民最后并没有接受,只是告诉颉利可汗,让他把之前掠夺的中原人放回来即可!

渭水之盟大唐到底赔了什么,让李世民认为是奇耻大辱吗?

李世民成为一代明主之后,一些历史真相被历史刻意的隐瞒了下来,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是“渭水之盟”,也称“便桥之盟”。渭水之盟发生于626年8月30日。

得知消息的突厥(东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颉利可汗的侄子,小可汗)立马率军进攻长安地区。8月28日,约20万突厥主力和几万唐军对峙在渭水的两岸,大唐的都城长安有颠覆的危险。多亏了李世民临危不惧,巧设疑兵,暂时迷惑了突厥统帅的判断,然后李世民给出了诱人的条件,并且杀白马歃血为盟,突厥得到利益之后撤退,并于9月送给大唐3000匹战马,10000只羊。(渭水之盟剧照,李世民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去见颉力可汗)以上都是正史的记载,渭水之盟到底哪些历史真相被掩盖了,待我细细道来。

东突厥的野望——李世民登基未稳。
一.东突厥的再度统一。583年,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并开始突厥内战。

东突厥的军事实力仍旧非常强大,对隋朝的西北和北方边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587年,东突厥都蓝可汗即位,隋朝支持东都蓝可汗的弟弟突利对抗都蓝可汗,东突厥的内战可以缓解东突厥对隋朝边境的压力。599年,突利在东突厥的内战中失败,隋文帝于是将突利封为启民可汗,居住在河套地区,此时东突厥分裂为两部分——都蓝可汗和启民可汗各率领一部。

隋朝为了拉拢启民可汗,先后将隋朝的宗室女嫁给了启民可汗,先是安义公主,后是义成公主。娶这两个公主之时,启民可汗都得到隋朝的高规格礼仪接待,并且赐给启民可汗很多礼品。在隋朝的支持下,启民可汗于603年统一了分裂的东突厥,东突厥的军事势力更加强盛。

东突厥的再度统一离不开隋朝的支持。(隋朝末年,割据势力和东西突厥地图,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窦建德等都臣服于东突厥始力毕可汗)
二.东突厥和隋朝翻脸。东突厥再度统一之后,每年都向隋朝纳贡称臣。不过东突厥的势力的迅速壮大却使得隋炀帝感到不安全,于是千方百计想让东突厥再度分裂,这十分有利于隋朝统治的安全。

隋炀帝为了分裂启民可汗儿子始力毕可汗的势力,干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封始力毕可汗的弟弟为大汗。重复隋文帝的操作,派遣使者携带大量的礼物给始力毕可汗的弟弟叱吉设,并且封他为“南面可汗”,让东突厥再度内战。不过隋炀帝的这一招失败了,始力毕可汗的弟弟胆小如鼠,况且没有多少军事实力,不敢接受隋朝的封赏,始力毕可汗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非常恼怒,不过隐忍不发。

第二件,杀始力毕可汗的亲信。史蜀胡悉是始力毕可汗最信赖的手下,为可汗出谋划策,隋炀帝挑拨离间东突厥内斗这事被识破也有史蜀胡悉的功劳。隋炀帝根据大臣的建议,哄骗史蜀胡悉到马邑地区互市,然后派军杀了这个可汗最信赖的臣子,隋朝谎称此人谋反,并告知了始力毕可汗。隋炀帝做的这两件大事都被识破了,始力毕可汗于是寻机报复隋炀帝。

615年,隋炀帝巡守雁门关,得知消息的东突厥于是发兵围困了雁门关,吓得隋炀帝痛哭流涕。还是派遣使者走通了义成公主的门路,义成公主谎称北方有战事,始力毕可汗才撤围而去。
三.东突厥意图称霸中原。

东突厥趁着隋朝内乱,于是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一样进军中原,然后统一天下。东突厥的可汗先后支持了刘武周、梁师道、郭子和等割据势力,刘武周被始力毕可汗封封定杨可汗,梁师获封大度毗伽可汗,郭子和获封平杨天子。始力毕可汗的目的非常明确,扶持中原割据势力,时机成熟则图霸中原。

619年,始力毕可汗率突厥主力,刘武周、梁师道协同准备进攻太原,半途中,始力毕可汗病故,东突厥撤军,这才使得大唐初年避免了被颠覆的危机。已经崛起的东突厥问鼎中原的野心在隋末战乱之时已经有了,一直在寻找机会对付刚刚建立的大唐。玄武门之变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东突厥得知这一消息之后认为,李世民不能够马上解决唐朝内部的各种关系,趁着李世民登基没有彻底稳固之际,一举拿下大唐的国都,东突厥则可以趁势问鼎中原。(颉力可汗剧照,启民可汗之子,始力毕可汗之弟)渭水之盟就处于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签订的。

渭水典故 唐太宗李世民渭水之盟的传奇故事

说起唐太宗,相信小伙伴们都非常的熟悉了,他是我国唐朝时期非常有名的明君,他当年的贞观之治成为后世多少皇帝借鉴的典范。但大家都知道他皇位的得来并不是名正言顺的,而是杀了身为太子的哥哥之后,逼迫他的父皇传位于他的。

唐太宗渭水之盟是他在玄武门之变后的第一个传颂万世的事迹。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在玄武门事变之后,唐王朝权力更迭,朝廷动荡不安,李世民在这样的局面下登基。而外族突厥在得知唐朝政权的变幻后,认为正是可趁之机,于是发兵十余万人,进攻唐朝,并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此时的唐王朝正处于巨大的危机之中。 在内,权力还没有完全集中在李世民手中,朝中质疑李世民登基的还大有人在;在外,二十万突厥人兵临城下,势不可挡,甚至已经到达武功,对首都长安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状况下,唐太宗想到了疑兵之计。

长安城内,兵力空虚,李世民不得已只能亲自率领着自己的一众谋士将领前去渭水。在渭水边,李世民故布疑兵,让突厥首领颉利可汗看到了唐军盛大的人数和军容。颉利可汗害怕了,最后就于渭水桥上,两方签订了和平协议,并且立下了白马之盟。

回到家乡的颉利可汗还向唐王朝进贡了许多马匹和羊。 在唐王朝完全不占优势的状况下,李世民通过疑兵之计安然退兵,这让对他的质疑声减少了许多。而唐太宗渭水之盟也成为了军事上常常被人说起的典故。

渭水之盟的故事是发生在唐朝初年唐太宗身上的一个军事事件。在这个故事中,唐太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胆量,成功地在式微的状况下逼退了兵力远远胜于他的突厥。让我们通过渭水之盟的故事来领略一下唐太宗的英姿。 唐太宗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因为他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掉了自己的太子长兄,并且逼李渊立他为太子,交出了军政大权,最后甚至还退位给李世民。

在这种状况下,唐王朝内部的混乱和权力更迭的变幻让突厥抓住了时机,发动了数十万士兵前来攻打唐王朝。 而此时的唐王朝正处于动荡之际,李世民需要拔除李建成等人的势力,还要应付那些迂腐的学士对自己皇位的质疑。除此之外,长安城内的兵力十分少。而突厥向来以英勇善战出名,他们的部队势如破竹,一路来到长安城边的武功,驻扎在渭水岸边,对唐朝的都城长安虎视眈眈。

此时的李世民手中没有足够的兵力,所以并不能与突厥硬碰硬。他最后只能使用疑兵之计,让突厥可汗看到自己军队旌旗摇动,军容整齐,还以为唐朝有很多士兵。突厥可汗害怕之下,决定退兵签协议。最后在渭水的桥上,双方人马会面,签订了两国友好的协议,并且结下了白马之盟。

突厥退兵之后,唐朝迅速抓住时机恢复生机,休养生息,在多年之后打败突厥。 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对渭水之盟的评价一直都是很高的。那么渭水之盟到底是怎样一个事件呢?为什么它会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这个事件的主要人物又有哪些呢? 渭水之盟是唐朝初年时期,突厥大肆进犯中原。

而此时的长安兵力空虚,并且朝政动荡,正是内忧之际,再加上突厥兵临城下。好不容易才稳定下来的国家又开始动荡不安,倘若唐朝不奋起反抗,突厥可汗就会成为下一个拓跋道。 唐太宗在这种状况下,设下疑兵,恐吓了突厥的可汗。

而颉利可汗在看到李世民布下的兵力后,误以为唐朝有很多士兵,害怕之下,答应与唐朝签订互不侵犯的协议。签订协议之后,颉利可汗带着突厥的士兵退出了唐朝的疆域。而唐王朝在李世民的计谋下,保住了江山。 在那之后,李世民迅速稳定朝政,修生养息,恢复经济。

除此之外,在军事上,唐太宗积极备战,培养了众多能征善战的士兵和部队。而此时的突厥却面临着内部分裂,牲畜大量死亡,势力减弱的局面。在唐太宗多年的部署之下,突厥迅速战败,四处逃散。

而人们对渭水之盟的评价是这样的,他们认为渭水之盟是唐朝与突厥关系上的一次胜利,不但避免了唐朝在式微的状况下作战,而且稳定了唐朝的基础,为唐朝的后期发展经济、恢复生机赢得了时间。这个事件是唐朝与突厥强弱的转换点,在事件之前,唐朝弱于突厥,但在这个事件之后,突厥再无进犯唐朝的实力。

渭水之盟大唐到底赔了什么?李世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渭水之盟”,一直是李世民喉咙里的一根刺。直到雪耻后,他才把这根扎进肉里的刺吐出来!“渭水之盟”的历史背景“渭水之盟”在历史上又称为“便桥之盟”,发生在“玄武门之变”后没多久,唐太宗李世民与前来侵犯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订立的盟约。

公元583年,突厥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这一时期在中国的历史上正是隋朝末年。隋末,天下大乱,农民战争和其他各种割据势力在隋朝风起云涌,突厥势力得到了壮大。在极端强盛的东突厥面前,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不得不向突厥称臣!李渊,也不例外。是的,李渊也不得不向突厥称臣。

后来,李渊建立了大唐,李世民又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刚刚坐上皇位,突厥人就带领大兵,直逼长安城!渭水之盟的经过公元626年的夏天,对于李世民来说绝对是个永生难忘的夏天。那个夏天发生的两件大事,影响着李世民的一生。

第1件事: 玄武门之变那年的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了政变,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又逼着父亲李渊退位。八月初九,李世民正式登基。此时,大唐王朝内部还十分混乱。

简单地说,登基之后的李世民还处在新旧政权交替的繁忙中。第二件大事:“渭水之盟”得知大唐发生了政权的更替,北方的突厥势力再也坐不住了。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趁李世民还未坐稳皇位之际,率领20万大军,长驱而入,直接打到离长安城只有40里的渭水北岸。

一时间,突厥的旌旗飘飘数十里,声威震天!这件事距离李世民坐上皇位真的没有几天!面对突然来的20万突厥大军,李世民也没有准备好。何况京城兵力空虚,如果硬拼,绝对不堪一击!躲又躲不掉,打又打不过,李世民决定采取和平的政策。他迅速调集军队,前来保护都城长安,自己则带了高士廉、房玄龄等6个人亲自找颉利可汗谈判。李世民不亏是个军事天才!他虽然只带了6个人去谈判,却让赶来长安城的军队故意虚张声势,搞得好像有很多士兵回长安保护都城的样子。

而李世民则隔着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指责颉利可汗负约。负约,指李渊称臣突厥时的约定。没多久, 一骑大唐军队赶到渭水边,无声地站在了李世民背后!这时,颉利可汗发现站在李世民背后的士兵越来越多。恰好此时,又传来他的得力大将被大唐所擒的消息。

而颉利可汗根本就不知道李世民到底有多少军队,自己又在人家的地盘上,可汗大惧!这种时候,李世民来讲和,又许以金帛财物,颉利可汗决定见好就收。于是,在渭水河畔的渭水便桥上,颉利可汗和李世民签订了和平协议,双方立刻斩杀白马立盟。之后,颉利可汗带领突厥全体骑兵,还有大批的金银珠宝,打着香喷喷的饱嗝满意而归。那一天,是八月三十日。

一场箭在弦上的大战,在李世民惊天的才智和勇气下,偃旗息鼓了!但是,“渭水之盟”却是李世民一生的耻辱!李世民在“渭水之盟”中失去了什么?626年的夏天对李世民的意义非凡,“玄武门之变”使李世民实现了自己的帝王之梦,而“渭水之盟”却是李世民帝王人生中的耻辱!两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太近了!大唐内部正处在大动荡之际,很多的旧臣还不认同李世民。现在来了个突厥军队,李世民不仅没有打赢,还差点割地赔款。所以,旧臣对李世民的态度更加不认同,这使李世民更加窝火。

在“渭水之盟”中,李世民送了颉利可汗很多的财富。但是,仍然继续履行着父亲李渊之前和突厥人签的协议:向突厥称臣!想想突厥只是在隋朝中期崛起的一个游牧少数民族,堂堂大唐的天子居然向他称臣!这不是耻辱是什么?要问李世民在这一次盟约中赔了什么?自尊!大唐的自尊!翻开历史,看看。公元618年,浅水原之战,李世民反败为胜,彻底消灭陇西割据势力。

公元619年,李世民奉命讨伐依附突厥的刘武周,两天不吃饭,三天不解甲,彻底消灭了敌军,收复了丢失的土地。公元620年,李世民在洛阳、虎牢关,各个击破王世充军和窦建德,为大唐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公元622年,李世民平定刘黑闼的战役。这些战役,虽然也很艰苦,可哪一次不是最后李世民打了胜仗!毫不夸张地说,李世民用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大唐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样一位在战场上征战四方的英雄,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对突厥称臣呢?“渭水之盟”对于李世民的历史意义当初,唐高祖李渊在建国的时候,为了防止突厥人帮助隋朝,李渊送了很多礼物给始毕可汗,又用十分卑微的语言,丰富的财富换取了突厥对大唐朝王朝的承认。

可是,李渊是李渊,李世民是李世民!当李世民与突厥签订了耻辱的“渭水之盟”,突厥人满意而归。而李世民,则把嘴唇咬破,把拳头握得骨骼直响!之后,大唐抓住时机休养生息,又大力发展生产,磨砺兵甲!公元630年,李世民派出大将李靖攻打突厥,活捉颉利可汗,并杀掉了从隋朝嫁过去的义成公主。

为什么说渭水之盟,是盛世大唐的永世之耻?

今夏《长安十二时辰》热播,盛世大唐又一次形成热潮。如今,人们一提起唐朝,便会想起万国来朝的盛唐气象,然而大唐也不是从开始就是如此强大,在唐朝建立初期,实力较弱,突厥实力强大,所以也曾与之交好。

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让唐太宗李世民深以为耻的渭水之盟吧。
一.北方突厥实力强大隋唐之际,天下大乱,割据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突厥实力趁机强大起来,《新唐书》中记载道:“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崛起虎视,悉臣遵之。(突厥)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突厥强大在群雄并立的北方,为了争夺天下,各个割据势力不得不与之建立盟约关系。

当然李渊也不例外,“高祖起太原,遣府司马刘文静往聘,与连和,始毕使特勒康稍利献马二千、兵五百来会”。但是随着国内割据势力的逐渐平定,唐朝政权逐渐稳定后,对待东突厥的政策也逐渐开始改变。唐在对待东突厥的礼仪规格有所降低,这正是唐朝对待东突厥政策改变的表现。

同时唐朝消灭众多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削弱了突厥的势力。长安周边地理形势图
二.耻辱的不平等条约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然后进宫禀其罪,威逼高祖李渊退位,八月九日,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突厥颉利可汗发兵寇边,南下进攻泾州,而后一路挺进到武功,一直到距离长安只有四十里的渭水北岸,而长安城中只有寥寥数万兵力,形势危急,京师戒严。

李世民令尉迟敬德前往前线,尉迟敬德抵达前线后,立即组织反攻,与突厥军队在泾阳打了一场恶战,尉迟敬德生擒敌军将领阿史德乌没啜,并且击毙突厥骑兵一千余人。但是尉迟敬德并不能阻止突厥大军前进的步伐,颉利可汗率领二十万大军陈兵渭水北岸!迫不得已之下,唐太宗李世民使用疑兵之计,亲自带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大臣前往渭水,隔渭水与颉利可汗谈话,责备颉利可汗背负盟约。“俄而众军继至,颉利见军容既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惧”。

唐军军容大盛而且唐太宗李世民又对颉利可汗许以大量金帛财物,“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双方即在渭水之上的便桥上杀白马以盟誓。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人生一大耻辱的“渭水之盟”,也称为“便桥之盟”。
三.“渭水之盟”后世之说在渭水之盟以后的数年之间,唐太宗就打造了大唐的无敌雄狮,将东突厥生生撕碎,活捉颉利可汗,李世民用大唐的强盛根基来为自己洗刷了耻辱,从此之后,大唐仿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东灭高丽,西平西域,北出大漠。

唐太宗的“渭水之盟”是怎么回事

很可能有水分。渭水之盟又称便桥之盟,指的是唐朝时期玄武门之变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入侵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京师震动。 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唐太宗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 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杀白马与突厥可汗之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历史上的渭水之盟、澶渊之盟、靖康之耻及土木堡之变是怎么回事呢?

渭水之盟公元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成功登上皇位。可是,李世民的皇位屁股还没有坐热,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听说唐王朝的权力更换,率领十万大军南下,攻占泾洲,一路直入到武功,长安危及。

此时的长安国库、兵力空虚,不能与突厥一战,人心惶惶。无奈之下,唐太宗设疑兵之计,亲自率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到渭水边,隔着渭水与颉利对话,指责对方的负约。后来,唐朝大军赶到,颉利看到唐军军容大盛,此时执失思力又被擒。于是,颉利和唐太宗在渭水斩白马立盟,达成和平协议。

后来,东突厥内部矛盾加剧,开始分裂。同时,天灾不断,东突厥政治和经济都受到严重的打击。而此时,唐太宗励精图强,政治稳定,经济得以恢复。

同时,唐太宗积极进行对突厥的军事备战,培养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最终大败突厥,把大唐的版图扩展到贝加尔湖北边。“渭水之盟”是唐王朝对突厥关系的一次重要的胜利,避免了唐王朝在不利的条件下与突厥开战,巩固了王朝的基业。

檀渊之盟公元999年,辽军就开始频繁在宋朝边境进行挑衅的行为,烧杀抢掠,杀害百姓。宋军在杨延朗(杨家六郎,杨六郎)的率领下,积极防御,取得了一定的主动权。可是,辽军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对宋朝的边防的压力越来越大。

辽军步步紧逼,又侵吞宋朝之意,而“燕云十六州”的得失,意味着宋朝江山的安与危。因此,宋朝和辽军开始长达了25年的“燕云十六州争夺之战”。后来,双方出现相持的局面。辽军孤军深入,粮草补给跟不上,给军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辽军害怕背腹受敌,统帅萧挞凛战死,于是辽军提出了议和。而此时的宋朝,在寇准、杨六郎等人的积极备战,要求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震,在对辽作战上已经不落下风。可是,最后宋真宗还是答应了议和,宋朝还需要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澶渊之盟”的签订,虽然给边境的百姓带来了一定时间的稳定,对社会经济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可是,也让宋朝忘战去兵,备战具废,最终只能向金俯首称臣。靖康之耻宋金结盟,成功击退了辽军,辽军兵败退居一方。而此时的金军却越渐强大,金军也看出了宋朝的软弱无能,士兵战斗力差,起了侵吞宋朝之意。公元1125年,完颜宗望挥师南下,直逼汴梁,宋钦宗大恐。

汴梁被金军包围,可是完颜宗望耽误战机,宋军援军赶到,金军在别处又受阻。最终,改肃王赵枢为人质,康王赵构回归,金军退军。后来,金军再次包围汴梁,掳走二帝,立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北宋灭亡。

当金兵南下时,全无宋兵抵御,金人都叹息道,宋朝太无人了。这足见当时宋朝军队的无能了,灭亡受辱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土木堡之变明朝在明英宗等人的治理之下,出现了“仁宣之治”,国力强大,社会稳定繁荣。

可是,却因为土木堡之变,大耗国力,百姓受苦,明英宗更是被俘虏。公元1449年,内阁“三杨”相继去世后,宫中大权逐渐被太监王振掌管,王振掌权后,任人唯亲,形成了“王振集团”。后来,瓦剌军不断侵犯明朝边境,明英宗在王振等人的煽惑和挟持下,不顾于谦等人的劝谏,坚决北征瓦剌。

继续浏览:

上一篇:徐大堡核电站位于哪里?兴城核电站怎么样

下一篇:回复别人夸赞自己的句子有哪些?高情商回复别人的赞美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