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康有为是谁?康有为是什么人物

康有为是谁?康有为是什么人物

最佳回答2022-11-26

康有为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今广东广州)人。出身于士宦家庭。

康有为是谁

基本情况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康有为是谁

拓展资料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民国六年(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民国十六年(1927年)病逝于青岛。

康有为是谁?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祖父赞修,道光举人,曾为州学正、训导。父亲达初,早年从朱次琦游学,做过知县。康有为从小在父祖的教育下,学习程朱理学,熟习儒经,涉猎群书,学习时文。他7岁能文,被视为神童。

因有志于圣贤之学,又因为他开口不离圣人,所以乡里都戏称他为“圣人”。康有为17岁开始接触外国史地知识,初步掌握了国际政治及世界地理知识。年,19岁的康有为从师于同县大儒朱次琦。

朱次琦沟通汉学与宋学,而直溯孔子,自有一套教学体系。除教授生徒经学、史学、掌故之学、性理之学、词章之学外,又注意学生孝悌、气节、气质、威仪等品德修养,“一时咸推为师表”。康有为从朱学习三年,思想颇受其影响,也为学业奠定了基础。

之后,他几次应广东和顺天乡试,落第无名。数次北京、上海之行,他目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亡,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地流露出要求改革的愿望。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以后,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刺激下,康有为开始接触实际政治,并以自己学习所得教授生徒和著书立说,扩大影响。

康有为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开万木草堂,讲义理之学、经济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从学者日益增多,有韩文举、梁朝杰、麦孟华、徐勤等,而陈千秋、梁启超为学长。公车上书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春,康有为与梁启超一同入京参加进士考试,正值全权大臣李鸿章与日本订定和约,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各省入京会试的举人情绪激烈。先有广东梁启超等联名数
十.百人到都察院上书请代奏,各省分批继之,但毫无结果。于是康有为复做其事,以一天二夜草疏万数千言,“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合十八省举人集议于松筠阉,参与上书联名的共1200余人,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是近代一次带有群众性的政治运动。

“公车上书”后不久,康有为考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同年五月和六月。他连续两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迫切性,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光绪帝感到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有利于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因此非常重视,命令将康有为的上书抄送慈禧、军机处和各省督抚。

从此,维新派开始取得皇帝的支持。年春夏之交,变法与反变法,以及与此有密切联系的“帝党”和“后党”争夺统治权的斗争日趋激烈。光绪帝决定利用不断高涨的维新运动来推行新政。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变法。

光绪帝推行的新政,触及了后党的切身利益。从新政开始推行时起,慈禧就令荣禄等部署兵力,准备政变。9月21日,慈禧囚禁了光绪帝,重新“训政”,下令搜捕和屠杀维新派。

康有为已于20日离京赴沪,在英国保护下逃往香港。维新运动宣告失败。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日本,流亡海外,在他的晚年决心保皇,思想渐趋保守反动。

年康有为回国,1927年病死于青岛。

康有为是什么人物?

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于光绪十四年,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

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组织保皇会,谋划溥仪复位。民国六年(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民国十六年(1927年)病死于青岛。

康有为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康有为的一生,当时与后世皆褒贬不一,颂之者称他是改革家,“南海先生康有为。治学公羊张三世,上书清帝凡七回。

人类公理大同书,不忍为仁孟子微。”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和领导戊戌变法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贬之者称其为保皇党,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对他的保守思想就有很多批判。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和谭嗣同一样选择杀身成仁,而选择了逃亡。

当他在民国初年为尊孔复古思潮推波助澜,与袁世凯同流合污,充当帝制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时,就站到了历史的对立面,从政治巨人蜕变为现实的侏儒。扩展资料:康有为反对君主专制政体,主张君主立宪。他认为君主权威无限“大背几何公理”,主张“立一议院以行政,并民主亦不立。

”又说,“君臣一伦,亦全从人立之法而出,有人立之法,然后有君臣。今此立法权归于众,所谓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者也,最有益于人道矣。”由此,康有为在中国明确提出了作为资产阶级民主立宪理论基础的身份平等观。

康有为对立宪模式的选择在戊戌变法前后有所变化。戊戌变法以前,他提倡集权制的君主立宪,类似于日本和德国。但是戊戌变法之后,他提倡虚位君主,类似于英国。

戊戌变法时期,他认为“变法”应“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前者意在强调其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后者则指日本明治维新后所确立的君主立宪制。

康有为原名是什么?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号更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陈千秋、梁启超协助编纂 )、《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欧洲十一国游记》、《广艺舟双楫》等。

康有为的简介

康有为-南海西樵一狂人 1858年3月19日,康有为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 南海县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中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城,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人民勤劳。

在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不仅诞生了康有为,还孕育了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和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何香凝等一批著名人物。 在康有为诞生之前,帝国主义者已经用大炮轰开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在离南海县不远的珠江口爆发。此后,帝国主义侵略的硝烟,在珠江三角洲连绵不绝。

与此同时,在这个首先被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缺口"的地区,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正在悄然崛起。1872年在南海县简村,陈启源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开始用蒸汽机缫丝。此后20余年问,庄珠江三角洲一带,涌现出一大批以机器生产为主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康有为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祖上当过官,还是个书香门第。康有为的祖父和父亲,主要担任教育方面的官职。

康有为的叔祖康同器,因为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茧命运动有功,被清政府封为护理广西巡抚的大官。他晚年回到南海县家乡,大兴土木,修筑祖宗祠堂和园林宅第。其中有澹如楼和二万卷书楼,环境优美,藏书丰富,是南海县有名的园林和藏书楼,也是康有为少年时代吸取知识、受到启蒙的地方。

康有为青少年时代就在这样一个富有而优雅的环境中成长。他出生在园林里的延香老屋,读书在藏书丰富的澹如楼。 尔后,由于康有为长期从事维新教育事业,参加"百日维新"运动,在家乡颇有名望,人们按照习俗,也把他和他的故乡联系起来,称他为南海先生或康南海。 维新运动失败后,清政府查抄了康有为的家产,还掘了他的祖坟。

延香老屋和澹如楼早已荡然无存。1983年,广东省南海县人民政府拨款在延香老屋旧址重建康有为故居。近年来,南海县人民政府又在故居旁边兴建一座占地10余万平方米的康有为纪念馆,以纪念这位对历史做出过贡献的"先进的中国人"。 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康有为的祖先一般都走两条路;一条是从军习武,打仗做官;另一条是读书求功名,科学致仕。

后来也有少数家族成员受到资本主义思潮影响,从事实业和经商。但不管是当上武官或文官,甚至成了商人,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离开读书冶学。例如被康有为称为康氏家族创业祖先的康涵沧,虽然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但是他能文善诗,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读书治学。因此,在康氏家族的祖先中,有许多人考取了举人和进士。

祖父康赞修科举致仕,在清道光年间考取举人后,先后在各地担任"教谕"、"学正"、"教授"、"训导"等。父亲康达初是当时岭南著名的儒学大师朱次琦的学生。青年时代曾经投笔从戎,在军队里从事案头文书工作。

不幸活到38岁即因病逝世。他在临终时还叮嘱子女要"立志勉学"。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里说:"吾家实以教授世其家",并自认为"教育世家",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康有为的学问、志趣和品格,就是在这样一个诗礼传家的"教育世家"中薰陶和成长起来的。他白幼聪明,5岁时就能够背诵上百首唐诗,先后受教于简凤仪先生等。他们按照封建的正统教育规范,让康有为学习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教他学做八股文章。但是康有为从小就讨厌八股制艺,而喜欢博览群书,随心所欲地做文章,所以他从14岁开始参加封建科举的初级考试童子试,常常名落孙山。

对少年康有为影响比较大的是他的祖父康赞修。康赞修是清朝举人,当过掌管轨育的地方官,为人正直,在人际交往中重视情谊和品德,诲人不倦,是封建时代的一位优秀教育工作者。 康有为从8岁开始,就经常在祖父身边读书,得到过精心指点,受到了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

父亲康达初去世后,11岁的康有为就随同祖父到任职的连州和广州等地。康赞修一直把他所宠爱的孙子康有为带在身边,读书诵经,谈古论今,寻师访友。祖孙二人彤影不离,相依为命。

少年康有为才思敏捷,聪明好学,孜孜不倦地攻读经典,博览群书。每天天刚亮,他就端坐在书桌旁,书声琅琅,全神贯注;太阳下山了,天色昏暗,他又捧着书到廊沿下,借助落日的余晖,仍然手不释卷地阅读;晚土点起一盏小油灯,常常读到夜深人静,直到祖父命令他上床睡觉才止。 连州一带有许多历史遗址。

祖父经常带着他去参观,一边观看遗址古迹,一边谈古论今;遇到先哲、大儒和名土的碑帖诗文,就随时介绍,并且借题发挥,给康有为指点和启发。在辅导康有为读书耐也是这样。有一次,读到《明史》中的《袁督师传》,其中描写这位明末的大将长期驻守边防,曾经向崇祯皇帝提出抵御侵略的。

康有为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授工部主事。

变法失败后,因被通缉,遂流亡海外。辛亥革命后回国,仍志复清室。1917年和张勋策划清帝复辟,旋即失败。晚年定居青岛,并卒于此。

继续浏览:

上一篇: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含羞草会害羞的原因

下一篇:乒乓球女子团体决赛规则?乒乓球团体比赛规则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