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海胜参加过几次航天任务?聂海胜:三次“飞天”见证载人航天灿烂征途
聂海胜参加过三次航天任务。截止2021年10月,聂海胜是第三次上太空了。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48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05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2013年6月,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担任指令长。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聂海胜荣获“八一勋章”。从2005年神舟六号,到2013年神舟十号,再到2021年的神舟十二号,每隔8年,聂海胜就能拿到一张“太空入场券”,执行飞天任务。如今已经58岁的他,是我国首位在轨100天的航天员。

航校毕业后,聂海胜被分配到空军某作战部队任歼击机飞行员。1989年6月,聂海胜开始试飞新型歼击机,然而在一次单飞任务中,他驾驶的飞机突然出现发动机机械故障,急剧下坠。处理险情的过程中,聂海胜始终没有放弃,多次试图挽救出了机械故障的飞机。
聂海胜几次上太空
聂海胜几次上太空 聂海胜几次上太空,聂海胜,作为我国第一批航天员,以自己顽强的毅力,攻克了航天员必备的各种脑力及体力测试。以自己出色的航天资质,获得了第三次远赴太空的机会。
聂海胜几次上太空1 聂海胜第1次上太空是在2005年,搭载神舟6号完成太空探索任务。从聂海胜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聂海胜为国家和人民做了非常大的贡献。不仅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而且还在航天探索任务上勇挑重担,让自己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任务。这一次神舟12号载人飞船聂海胜又一次出征,这也就标志着自己第3次代表人民和国家完成对太空任务的探索,因此我对聂海生非常敬佩。从聂海生的航天探索之旅,你们可以看出中国航天技术这些年的伟大成就。从神舟1号第1次升入太空,到知道今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空间站和航天技术,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因为中国人能在这短短近20年的时间当中,完成其他国家几十年的发展,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无论是对于人才的培养还是对于技术的革新,这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国人对于航天技术的探索才可以做到的事情。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整个国家百废待兴,根本没有任何的基础。但是就凭借着中国人坚强的意志和对于航天技术的探索,所以中国的航天技术才能一次又一次赶超世界,一直发展到今天中国人拥有了自己的航天空间站,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能独立建造自主航天站的国家并不多,靠一个国家完成建造的更是屈指少数。 总结:中国航天精神代表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一种伟大精神,这不仅标志着中国从技术缺少发展成现在的航天技术强国的转变,代表着无数国人未来改变国家命运,付出的艰辛努力。
我们在这一系列荣耀事情的背后,也要明白有无数航天人为了国家梦想,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 聂海胜几次上太空2 57岁的聂海胜第三次出征太空,他曾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为航天事业拼搏的心,永远年轻!致敬! 网友:永远年轻,越来越帅 “24年间,3次飞天,平均相隔约8年。
我的每一小步,都幸运地走在中国航天的一大步里。这份荣耀,一生自豪!”这是神舟十二号乘组指令长聂海胜的心声。 2005年10月12日到16日,费俊龙、聂海胜驾乘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出色完成了各项操作。此时,距他加入航天员大队,过了近8年。
1998年1月,聂海胜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凭借精湛的`业务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聂海胜入选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那一次,杨利伟首飞成功。不久之后,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提上日程。
聂海胜以优异成绩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乘组。 2013年6月,聂海胜作为指令长带领乘组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一道驾乘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在轨飞行15天,圆满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医学试验等任务。距上次执行任务,又过了近8年。 航天员队伍里最年长的聂海胜,为了增强身体素质,各项操作技能训练和体质锻炼从未间断。
他在航天生理功能的骨骼代谢、心肺和心血管功能等方面始终在优良等级。 今年6月,聂海胜再次作为指令长和刘伯明、汤洪波一起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这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距上次执行任务,恰好又过了8年。
聂海胜一直跟其他航天员一样,训练,训练,再训练。飞天之路不是浪漫的散文诗,每一步都倾注着航天员的心血。 对于空间站,聂海胜充满期待:“一定要把载人航天‘第三步’完成好,把空间站建好。
” 聂海胜几次上太空3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总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时候,原本平稳运行的社会状态,总是需要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跨越式推进,才能令其从原地踏步的情况中得到质变,从而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全新体验。 众多科技项目在无数有志青年的不懈拼搏中,从无到有、从尝试到成熟,一步步走向巅峰。而他—聂海胜,作为我国第一批航天员,以自己顽强的毅力,攻克了航天员必备的各种脑力及体力测试。
不仅在多年前有幸乘坐神舟六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完成相关工作,而且在前几日,再次以自己出色的航天资质,获得了第三次远赴太空的机会。 家境贫寒,他却始终自强不息 聂海胜,一个在我们小时候就经常从新闻中听到的名字,那个时候,我们还小,可他却已经是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冲向太空的英雄。因为他,无数小小少年在心中默默许下心愿,发誓自己长大后,也要像聂海胜叔叔一样,成为一名出色的航天员。
如今,聂海胜的脸上平添几丝沧桑,可他对宇宙太空的热血激情却丝毫不见消减,反而带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再次向着太空进发。看着如此般灿烂而耀眼的聂海胜,谁又能想到,他的童年竟是那般的贫瘠与不堪。 聂海胜出生于19 64年9月,家住湖北省枣阳市杨垱镇。聂海胜的父母就是当地普普通通的庄稼人,一辈子没什么大本事,只求多子多孙并且将其平安养大,便觉得是天大的幸福。
聂海胜出生之前,家里已经有五个孩子。虽然最后一个男婴的出生,令思想传统的聂海胜父母倍感欣慰,但是今后平添的生活压力,却也让聂海胜的父母倍感吃力。父母每日下田务农、或帮周边大户人家做做苦力活,虽然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懈怠,但是赚取的钱财却始终微乎其微,只能供全家人勉强度日。
当村里体面些的人家天天吃大白馒头、偶尔还沾点儿荤腥儿的时候,聂海胜家的餐桌上,却总是千年不变的窝窝头、萝卜干、酱咸菜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在衣着方面,聂海胜作为家里的老幺儿,更是几乎没穿过专门为自己买的新衣服,总是来者不拒的穿着哥哥姐姐们穿不下的旧衣服。 不过即便如此,聂海胜�。
聂海胜:三次“飞天”见证载人航天灿烂征途,中国航天员承载怎样的荣誉?
聂海胜:三次“飞天”见证载人航天灿烂征途,中国航天员承载的是时代楷模和最美奋斗者的称号,也具有坚强拼搏的意志。聂海胜在1996年的时候,响应国家和党的号召就开始参加航天员选拔。
24年以来,他心中唯一的梦想就是为祖国初中去太空完成祖国光荣使命的任务。先后三次参加关于载人飞行任务,分别是神舟6号10号和12号,体现出遨游太空对党的忠诚。载人航天任务是他最荣耀的职业,他暗自下定决心不要放弃,坚持下去。历经无数次训练,让他对每一个数据非常熟悉,掌握所有的飞行程序和操作过程。作为飞行中最年长的成员用最坚强的意念对抗自然规律和其他人员一样坚持参加各种训练,达到同样训练难度。他曾三次见证了载人航天的灿烂征途,代表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辉煌,成就他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他一心只为飞上天空为报答国家作出贡献的承诺,面对各种繁重的空间站任务,他都表明自己的决心,他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就是义无反顾的去报效祖国和人民,不会辜负祖国人民对他的期望,他随时接受挑战,希望给国家带来不一样精彩。航天员登上太空都代表着国家和人民,他们选择为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每次飞行任务都经过艰难的训练,但是从未选择要放弃。
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世界人民的骄傲,他们代表中国出战,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的成就。为祖国做贡献,他们也应该获得相对的待遇。在住房薪金以及其他区域都会得到国家的支持和补助。
聂海胜:三次“飞天”见证载人航天灿烂征途
“太空里的一小步,航天事业的一大步。” 回首自己的航天路,神舟十二号指令长聂海胜心生感慨:“20多年,3次‘飞天’。
” 神六:继续努力,绝不放弃 1998年1月,聂海胜光荣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 入选,并不意味着拿到“太空入场券”。神舟五号飞行任务,聂海胜成为备份航天员,与飞天梦擦肩而过。 不久之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提上日程。这次,能不能入选?聂海胜曾在心里问了千百次,而答案只有一个:继续努力,绝不放弃! 每次载人飞行航天员乘组的选拔,都要“重新洗牌,从零开始”,这意味着,作为“神五”备份的他,和战友们又回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就在选拔训练的关键阶段,聂海胜的母亲突发疾病。他心急如焚。
然而,面对紧张急迫的备战工作,权衡再三,他忍痛让妻子回到老家,和弟弟一起照顾母亲。而他自己,依然坚持在训练一线。 就在此时,组织得知了聂海胜的情况,特批他回老家探望。
家人对他的事业无比支持。弟弟拉着他的手说:“哥,你放心地回吧,家里有我在。你尽忠,我尽孝!” 3天后,聂海胜又出现在训练场。
经过高强度的训练,他熟练掌握了所有飞行程序及操作规程,在单项考核中,出现了整个考核中难得一见的满分。最后,聂海胜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乘组。 2005年10月12日到16日,费俊龙、聂海胜乘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120小时,首次实现多人多天太空飞行。 神六任务的圆满收官,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务目标顺利完成。
而聂海胜也在成为航天员近8年的时间里第一次圆梦太空。 神十:成绩清零,一如既往 神六之后,聂海胜迎来了飞天生涯中的第二个8年。 这期间,他先后获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航天功勋奖章”、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 太空失重,心灵不能“失重”。
聂海胜一次次将成绩清零,一如既往地学习、苦练、参加乘组选拔。 荣誉待遇都有了,又已近知天命之年,为什么还要飞?“飞行是我的职业,我的使命。无论将军或士兵,都因使命而光荣。”聂海胜说,“只要我还能飞,就要做好一切准备,随时接受挑选,为祖国出征太空。
” 2013年4月,聂海胜和张晓光、王亚平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舟十号飞行任务乘组。这次任务由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带领两位没有太空飞行经验的战友出征太空,同时,他还承担手控交会对接任务。 手控交会对接,被喻为“太空穿针”。
这对航天员的认知、操作技能、风险预判和心理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 6月23日8时26分,继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旺首次完成“太空穿针”后,聂海胜再次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 前后、左右、上下、滚转、俯、偏航……聂海胜操作手柄,对飞船6个维度12个方向进行动态、实时、精确控制。
10时整,“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环接触,7分钟后,两个飞行器连接成组合体,对接成功。 6月26日早晨,在圆满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后,神舟十号飞船于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返回,宣告着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完美收官。 神十二:初心不忘,时刻准备 2014年,聂海胜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他与全体航天员坚持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确保了各项训练任务和重大试验任务圆满完成。
大队荣立集体一等功,航天员群体荣获“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称号。 “他正直坦诚、谦虚随和、朴实厚道,是一位难得的好战友、好领导、好大哥。”这是同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
2019年12月,聂海胜再次拿到“太空入场券”,和刘伯明、汤洪波一起入选神舟十二号任务飞行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空间站任务在轨飞行时间长、操控难度大,对选拔训练要求显著提高。 已50岁有余的聂海胜一直跟其他航天员一样——训练,训练,再训练。
经过地面大量的训练和在轨预试验,所有程序已经滚瓜烂熟,所能想到的各种意外情况都做了预案,这一次,聂海胜信心百倍。 6月17日,他与刘伯明、汤洪波一起,踏上了飞天征程。这是聂海胜第三次飞向太空。
飞天之路不是浪漫的散文诗,这个8年,每一步都倾注着心血与汗水。 “我的初心是出征太空,我的使命就是圆满完成任务,我的状态就�。
聂海胜十六年三次飞天,最难忘的训练在水下
神舟十二号飞船指令长聂海胜,顺利完成进入空间站,而且驻留三个月,然后安全返回地球,期间还进行了二次出舱活动,这些傲人成绩,是之前不断训练的结果,也是多年坚持的收获。 神舟十二号飞船飞行乘组的训练,准备了一年多的磨合,在临近进入太空之前,该训练的任务已经训练完了,具备了进入空间站的各方面需要的能力了。
聂海胜是神舟五号、神舟七号、神舟九号航天任务的三次备份,神舟六号神舟十号的航天任务,聂海胜两度飞天,巧合的是,从2005年的神舟六号到2013年的神舟十号,再到今天的神舟12号,聂海胜每次出征太空都是相隔八年,在聂海胜看来,也许是一个巧合,但是对于一名航天员来说,是十六年的坚持,也是聂海胜24年不懈的坚守和不断自我提升。 空间站时代,航天员将在太空中驻留更长时间,进行多次出舱,完成更多的科学实验,对航天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57岁的聂海胜来说,不管是身体、技术、心理等等都要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训练起来也很苦,也很累,特别是在水下训练,因为水下十米的水压,笨重的服装就更加重,不管握一个手,卸一个螺丝,安装一个什么东西,一般人很小的一个动作,聂海胜都要付出很大的体力。当然,付出就有回报,训练过程当中,就是对增强他的身体新的功能,对他的上肢力量,就是一个锻炼的过程。 对于即将到访的天河核心舱,聂海胜认为,这是航天员在太空的一个家,作为这个家的第一批入住者,他对空间站充满期待,空间站就是我们中国航天员的太空的一个家,铁打的空间站,流水的航天员,空间站会迎来一批批航天员的到访。57岁聂海胜将第三次出征太空,他第一次登上太空是什么时候?
聂海胜第一次进入太空是在2005年10月,是执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此后,聂海胜又在2013年6月,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第二次进入太空。
为何杨利伟只上过太空1次,而聂海胜却可以上3次?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号,上午9点22分,长征2号F火箭点火,载着神舟12号飞船前往外太空,与天宫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对接。 神舟12号此次搭载3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将在太空驻留为期3个月的时间,开展一系列的科学实验,此次任务将意味着我国的航天工程,将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在此为全体科研工作人员表示祝贺和感谢。
而另外一名航天员刘伯明,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航天员,2008年曾经搭载神舟7号飞船,同翟自刚一起,完成我国首次太空行走。 刘伯明 在这三名航天员中,只有汤洪波作为新面孔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作为我国2010年后第二批培训的航天员,在两位前辈的带领下,首次踏上太空的旅程,从这种搭配中,可以看出是明显的老带新的搭配模式。 我国第二批航天员汤洪波 也在此看出我国航天事业将传承不息,再创新高! 02 在此次神舟12号任务中,三名航天员的平均年龄在52岁,而作为指令长的聂海胜,年龄高达56岁,是一名为了祖国航天事业,依然奋斗在一线的老将了。 在此,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疑惑。航天老将聂海胜 作为我国航天第一人的杨利伟,在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的壮举后,就退居2线,把精力放在培训新人上面。 但是与杨利伟同批培训的聂海胜,曾经作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的梯队成员之一,虽然没有完成首飞,但也是继杨利伟后第二批前往太空的航天员,却完成了3次飞行任务。 那么是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聂海胜可以飞3次,但是作为我国首位太空人的杨利伟,在飞行一次后,就不再上太空呢? 聂海胜执行神舟10号任务 03 2003年,当神舟5号首次载人航天的时候,由于我国航天事业开展比较晚,而国外在相关的领域又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可以说是在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试探性的开展航天任务。
在神舟2号实验的时候,在完成任务返回地面的时候,由于降落伞没有打开,完全是硬着陆砸向地面,而此时如果里面有人,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在执行神舟5号任务的时候,没有人能够保证任务一定能够成功,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当时一批14名航天员没有退缩,而是直面死亡。 我国首批14名航天员 而在2003年,又是一个太空灾难年,先是在2月份,由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空中解体,造成7名宇航员全部丧生,接着是在8月份的时候,巴西一处火箭发射基地中,在火箭进入检查阶段的时候,突然发生爆炸,造成20多人在此次事故中丧生。
而同样选择在当年10月份发射神舟5号的时候,面对这样的灾难年,压力可想而知。 杨利伟在完成太空飞行壮举后,曾经出过一本书,叫《天地九重》,在书中,他曾经对首次载人航天的过程进行了描述。 航天英雄杨利伟 在描述中,杨利伟执行神舟5号的时候,一共遇到过3次危险的情况。
04 一次是在火箭升空过程中,在飞行到40公里的时候,杨利伟感觉眼前一黑,五脏六腑好像被撕裂一样的疼痛,让平时在刻苦训练,重力加速度达到8G(普通人
3.4个G就可能晕厥),都不吭一声的壮汉都无法承受这股剧痛,而这股剧痛在出现后,并没有马上消失。 而是随着时间推移,疼痛感越来越强烈,在杨利伟的脑海中,一度以为自己很可能要牺牲了,但是他想到国家嘱托的重任,以及妻儿在临行前饱含泪水,期盼他平安归来的话语。 虽然由于疼痛,身体不能动弹了,但是他还是咬牙要保持头脑的清醒,不断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好在这种情况只出现了26秒钟,最终,杨利伟扛了过来,在这股痛苦结束后,他感觉身体出现一样无以言表的愉悦与舒服。
当杨利伟返回地面后,把这一情况报告上去,经过检查发现,在上升阶段导致杨利伟如此痛苦的原因,是火箭的共振问题导致的,由于火箭在那一阶段,震动的频率与人体器官震动的频率相同,产生了共鸣,加上火箭在上升的过程中,会产生几个G重力加速度,在这两方面碰到一起,就让杨利伟这样刻苦训练的航天员,也无法承受,差点牺牲在火箭的上升阶段。 后来,在神舟6号发射的时候,就避免了这个问题,当聂海胜他们飞向太空的时候,就避免承受杨利伟当初的痛苦了。 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是因为那些国家对我国航天领域的封锁,本来一个简单的共振问题,差点导致我国首次航天任务失败,失去一位航天英雄。 05 而杨利伟另外一次危险的情况,发生在返回大气层的阶段,又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在返回舱返回大气层的过程中,由于急速地下降,与大气层剧烈的摩擦,会形成一层电离层,这层电离层会屏蔽掉通信的信号,也被称为黑障期。
在黑障期间,非常与大气剧烈摩擦,温度高达1800 ,此时的杨利伟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孤零零的一个人看着舷窗外橘红色的火焰。 突然,右边的舷窗出现裂纹,并且这个裂纹犹如脆弱的冰面受到外力,破裂的面积越来越大,看着窗外高达1800 的高温,随时要破碎掉的玻璃窗。 在黑障期与地面失去联系,此时杨利伟孤零零的一个人独自面对这份恐惧,好在,虽然裂缝一直都在扩大,最终也未破碎掉,直到最终返回地面。 事后,杨利伟才得知,那些并不是玻璃破碎的裂纹,而是一层保护涂层,在受到高温的时候,形成的裂痕。
玻璃裂痕 杨利伟在对这件事的描述时说道:“说不恐惧,那是假话”,我们的航天英雄,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最孤独,最危险的时候,也会有恐惧的存在。 06 事实上,在返回地面最后的10公里时候,杨利伟也经历了一次不小的危险,当时降落伞虽然打开,但是降落伞破了一些。 这就导致返回舱在降落的时候速度过快,在临近地面1.2米的时候,反推系统启动,杨利伟就感觉是一个飞快行驶的 汽车 突然一个急刹。
但是由于之前速度过快,虽然反推系统启动,但是没有停止下来,在返回舱接触地面后,迅速的反弹,而此刻毫无准备,正感受地球重力,处于虚弱转态的杨利伟嘴巴被磕碰了一下,导致嘴唇部位流了一些血。 当杨利伟走出返回舱的时候,还可以明显地看到杨利伟的嘴唇上有伤痕,但好在杨利伟虽然经历了重重危险,但是最终安全的返回了地面。 由于杨利伟属于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所以,在首次飞行的时候,把所有碰到的危险都经历了一次,当在神舟6号升空前往外太空的时候,相对于神舟5号,做出了4个重大的改进,让聂海胜他们前往太空的时候,可以不用承受杨利伟当初的痛苦。
可以看到杨利伟出舱前嘴唇的伤痕 从这也不难看出,由于杨利伟在执行神舟5号任务的时候,由于身体被透支,或不允许他再次执行航天任务,而聂海胜却是杨利伟的基础上,完成后续的航天任务,所以这也是他能够持续执行航天任务的原因。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