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用什么呼吸?白鳍豚的生活习性怎样
白鳍豚用肺呼吸。每隔10-100秒就要露出水面换一次气,并发出“嘘哧、嘘哧”的响声,有时会喷出水花。换气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

基本情况
白鱀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是哺乳纲、鲸目的一种水生哺乳动物。“鱀”音jì;媒体也常写作“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体呈纺锤形,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吻部似鸟喙般向前伸出,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约30厘米。额顶显著隆起,鼻孔长在头顶,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体表背面呈青灰色,腹面为白色,尾鳍并不出水。

拓展资料
主要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善潜水。白鱀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以淡水鱼类为食,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寿命可达30多年。
白鳍豚用什么呼吸?
肺白鳍豚用肺呼吸,以鱼类为食。白暨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
白暨豚种群数量很小,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兽类,亟待加强保护。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段的干流之中。白鳍豚的生活习性怎样?
白鳍豚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16头。
白鳍豚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它时常游弋至浅水区,追逐鱼虾充饥。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它的吻宽细长,上下颌长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可它却懒得咀嚼,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白鳍豚喜在远离岸边的江心主流区活动,为疏人性豚类。在行动中有集群习性,常三五成群活动,偶尔也进入湖泊、支流与长江干流汇合处活动。白鳍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动物,每次呼吸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鳍,出水呼吸时间约1—2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20秒。
长潜时可达200秒。每隔一两分钟就要露出水面换一次气,有时会喷出水花,出水呼吸时会发出声响。当天气闷热、暴雨即将来临之际,它便频频露出水面一起一伏,群众称为“白鳍拜江”。
白鳍豚是肉食性动物,其视觉很差,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讯号发现食物并突袭式吞食。白鳍豚食性以鱼为主,常在浅滩、岔流以及支流汇合处觅食。其食量甚大,一般摄食量可占体重的10%—12%。
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
白鳍豚的生活习性是什么
白鳍豚,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它是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生物。白暨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
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鲸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属的唯一种。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习惯栖息于江流中心的深水区,也会进入湖泊、支流与干流汇合处。主要在白天活动,夜间休息。胆怯害羞,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喜欢群居,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
其活动范围广,白暨豚有恒定体温,在36℃左右。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水温变化后又迁入另一区域。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
以淡水鱼类为食,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白暨豚多在清晨和黄昏进食,常在晨昏时游至浅水区捕食鱼虾。
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讯号发现食物并突袭式吞食。消化能力很强,捕到食物不经过咀嚼,整口吞入腹中。食量很大,日摄食量可占总体重的10%-12%。主要猎物是草鱼、青鱼、鳙鱼、鲢鱼、鲤鱼、三角鲂、赤眼鳟、鲶鱼和黄颡鱼等。
所食鱼体长多在25厘米以下,体重不到100克,最大的食物有50厘米长,重1200克。尤其偏爱体长不超过6.5厘米的小鱼。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寿命可达30多年。
长江白鳍豚是哺乳动物吗
长江白鳍豚是哺乳动物吗 长江白鳍豚是哺乳动物吗,长江白鳍豚是水生哺乳动物,是我国特有的小型淡水鲸,体呈纺锤形,主要生活在长江流域,以鱼类为食,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关于长江白鳍豚的相关信息。 长江白鳍豚是哺乳动物吗1 白鳍豚是哺乳类动物。
“暨”音jì;媒体也常写作“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体呈纺锤形,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 吻部似鸟喙般向前伸出,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约30厘米。额顶显著隆起,鼻孔长在头顶,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
体表背面呈青灰色,腹面为白色,尾鳍并不出水。 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善潜水。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
以淡水鱼类为食,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
寿命可达30多年。 白鳍豚是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珍稀哺乳动物,这种动物属于极危的物种,能够加强白鳍豚保护方式确实是很重要的。白鳍豚不仅仅生活在长江流域,在长江流域连接的洞庭湖、翻阳湖、钱塘江水域中也是生活的,生活的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 白鳍豚外观? 对于白鳍豚这个物种了解的时候,体长方面可以达到1.5到2.5米左右。
整体的体重方面则是230千克左右,额头的顶部是显著隆起这样的生长状态,眼睛是比较小的,位置则是在口角上的后方具体的位置。 白鳍豚食性情况如何? 对于白鳍豚这个物种饮食情况了解中,在清晨和黄昏的时候则是需要进食的。具体食物选择方面,草鱼、青鱼、鳙鱼、鲢鱼、鲤鱼、三角鲂等都成为了不错的食物选择,并且食量则是很大的,食物都是整吞的进入腹中。 白鳍豚用什么呼吸? 了解白鳍豚可以知道,这种动物则是通过肺部来呼吸的一种动物。
每隔10-100秒的时间,便需要将头部抬出水面进行呼吸。在呼吸的时候会发出声音,很多时候还会形成相关的水花,这样便可以对于白鳍豚的成长情况很好了解。 长江白鳍豚是哺乳动物吗2 是哺乳动物。
1.白鳍豚,喙豚科白鱀豚属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
其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以淡水鱼类为食,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白鳍豚属鲸目,齿鲸亚目,淡水豚总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哺乳动物。估计白鳍豚现存约20只,属一级保护动物,号称“长江里的大熊猫”。
2.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类,又叫作“兽类”。全世界的哺乳动物约有4200种。 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都是胎生,刚刚出生的幼崽不能自己获得食物,必须由妈妈用乳汁哺育才能慢慢长大。
用乳汁哺育幼崽的行为叫作“哺乳”。哺乳动物也因此而得名。 哺乳类动物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强,无论冬夏,体温都很恒定,所以不必像许多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那样进行冬眠或夏眠。这也是哺乳动物比其他动物进化得更好的一个表现。
3.白鳍豚已经灭绝了。2002年7月14日,随着最后一头白鳍豚淇淇的去世,人们也基本认定它已经灭绝。内在因素:数量稀少,难以大量繁殖。
繁殖率低,生长较慢。人为因素:人类对其食物鱼虾进行过度捕捞,致使白紧豚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供给。人类对长江的过度开发,使白紧豚的.栖息地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长江白鳍豚是哺乳动物吗3
一.白鳍豚生活在哪个区域
1.白鳍豚主要生活于长江中下游及鄱阳湖、洞庭湖、钱塘江中。
在没有受到人类影响之前,它们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都比较广。
2.白鳍豚是群居动物,一般在春天的季节进行交/配,它们的集群行为非常的明显,一个群体里面差不多有2-16头白鳍豚。白鳍豚对水温的要求较高,所以它们经常会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停留一段时间,水温条件改变后,它们又会迁入另一区域。
3.白鳍豚虽然生活在深水区,但它时偶尔会游到浅水区追逐鱼虾进行充饥。它的吻宽且细长,上下颌总共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但它们从来不咀嚼。
白鳍豚的详细资料?
白暨豚是哺乳纲、鲸目的一科水生动物,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白暨豚体呈纺锤形,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
额顶显著隆起,鼻孔长在头顶,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白暨豚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体表背面呈青灰色,腹面为白色,尾鳍并不出水。白暨豚的濒危原因白暨豚数量的逐年减少,主要有其自身繁殖能力较差和长江流域人类活动较多两方面的原因。白暨豚所属的鲸目水生多数早在数万年前迁入海洋的咸水中生存去了,停留在地球各地的淡水流域中生存的鲸目淡水豚类种群数均小,其中至今剩余的五种淡水豚均是濒危物种。
此外,根据遗传学的研究发现,白暨豚的遗传多样性很低,这也加剧了灭绝的速度。科学家为此曾提出迁地保护的建议。
白鳍豚有什么生态习性?
白鳍豚性情温顺,重感情,喜欢群居。它们集体前进时,体形最大的在前面开路,母豚保护着幼仔跟在后面。
它们在水下只能潜游二三分钟,需要频频出水换气。在夜深入静时,在江面上能听到白鳍豚换气的“扑哧、扑哧”声。白鳍豚喜欢生活在江心沙洲的洲头、洲尾或者支流、湖泊与长江的汇合处。那里水生生物繁茂,鱼类集中,是白鳍豚的主要栖息、繁殖场所。白鳍豚以捕食鱼类为食,但它们进食的方式很特别,虽然有牙齿,但不进行咀嚼,总是囫囵吞下。它们为了追逐小鱼,常进入浅水区域,但它们不喜欢在小河流和湖泊中生活。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