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雀楼位于哪里?登鹳雀楼在哪里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鹳雀楼为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外观3层4檐,内部为9层使用空间,并设置电梯、楼梯组织垂直交通。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总高度达73.9米,是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是中国仿造楼中较为精致的。鹳雀楼整个的油漆彩画,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

建筑格局
鹳雀楼为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外观3层4檐,内部为9层使用空间,并设置电梯、楼梯组织垂直交通。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总高度达73.9米,是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是中国仿造楼中较为精致的。鹳雀楼下部台基由四周月台、楼身主台基、楼身首层基座三部分组成,高16.5米。主台基平面呈长方形,底面宽85米,长73米,台顶尺寸略缩,较四周月台顶面高出4.34米,中空,钢筋混凝土柱梁式框架结构,中央筑楼身基座,内辟3层使用空间。

建筑特色
鹳雀楼的柱梁皆采用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作法设计建造。楼身底层柱网布置形式参照宋《营造法式》及五台山唐代古建筑佛光寺东大殿“金箱斗底槽”的作法,楼身用柱40根(檐柱一周24根和内柱一周16根);外围回廊和四向抱厦用柱52根(廊柱一周32根和抱厦柱4组20根),合计使用立柱92根,每面柱网均呈凸字形排列,以求在规整中得到变化。二至五各层柱网亦为“金箱斗底槽”式布置,每层金柱(内槽柱)16根,檐柱(外槽柱)24根。
鹳雀楼在哪里
鹳雀楼是我国历史上四大名楼之一,从古至今有很多文人在此留下很多经典的诗词。那么鹳雀楼在哪里呢?下面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详细内容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负盛名。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580年间),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毁于兵,仅存故址。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随之难以寻觅。人们只得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不绝。 鹳雀楼占地面积2.064平方公里,位于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是山西省的南大门,地理坐标在东经110°15′00″~110°45′33″和北纬34°44′50″~35°04′50″之间。永济西滨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隔河相望;南依中条山与芮城县接壤;东邻运城市;北接临猗县。
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占河山之胜,据柳林之秀,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鹳雀楼立晋望秦,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八州,吸引了历代名流登临作赋。 1997年12月,该楼的复建工程开始,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人。
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
登鹳雀楼在哪里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在东经110°15′00″~110°45′33″和北纬34°44′50″~35°04′50″之间,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在金元光元年(1222年)遭大火焚毁,1997年12月,鹳雀楼重修,2002年10月1日,鹳雀楼正式对游客开放。
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总高度达73.9米,是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是中国仿造楼中较为精致的。鹳雀楼整个的油漆彩画,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故鹳雀楼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鹳雀楼所获荣誉2003年,鹳雀楼获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2004年,鹳雀楼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建筑业科技创新工程奖),同年被评定为建设部科技示范工程。《大型仿古建筑混凝土结构构架施工工法》被评为国家级工法,《仿古建筑天花吊顶花蓝螺栓施工工法》被评为山西省省级工法,施工现场的QC(质量管理)攻关成果荣获“全国优秀QC成果奖”。
鹳雀楼在哪里个城市?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
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随之难以寻觅。价值意义鹳雀楼的恢复,以再现唐代风貌为指导思想。鹳雀楼整个的油漆彩画,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所以说,鹳雀楼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登鹳雀楼全资料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阳。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4.穷:尽。[简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
“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因为当时有鹳雀栖息其上而得名。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鹳雀楼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楼体壮观,结构奇巧,风景秀丽。唐、宋两朝,文人学士登鹳雀楼欣赏美景,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其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千百年来,鹳雀楼一直是供游人登高远望山河,放歌抒发情怀的游览胜地,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激励着炎黄子孙的振兴之志。鹳雀楼经历了唐、宋两朝,可惜被元初(公元1272年)的一场战火烧毁了,后来又由于黄河泛滥,淹没了遗址,使数百年来无数观光的游人只能望河兴叹,空留下无尽的遗憾。鹳雀楼已于1999年开始重建,2001年落成。
登鹳雀楼[标题]: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体裁]:五言绝句[格律]:○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原文]:白 日 依 山 尽,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更 上 一 层 楼。[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阳。3.依:依傍。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4.穷:尽。[写作背景]:鹳雀。
登鹳雀楼在哪里个城市?
鹳雀楼在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
诗作《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诗)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