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纳西族文化有什么特点?纳西文化有哪些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他们的文字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千多年前,纳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东巴教”。东巴文化就源于东巴教。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因此,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与重视。东巴文被誉为“东巴文化的瑰宝”是纳西族在传统宗教东巴教的经书中使用的一种图画文字,由东巴(东巴教巫师)用竹尖笔或铜尖笔蘸上用松明烟和酒、胶水、胆汁调制成的墨汁,写在树皮制的厚棉纸上。

节日里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其中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懂。届时家家都要宰杀年猪,制作酸肝,酿制米酒。除夕之夜要杀鸡、炖猪头祭灶君和祖先。就餐时,如家里有人外出,在餐桌上也要摆上碗筷,以表示全家团圆。初一早餐禁荤食,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请客吃饭和互赠红糖、红饼、点心等礼物。

最为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选在正月上、中旬,届时要选好祭天场,由东巴教掌教人(无掌教人的村寨,推选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祭司,每一程式都要由东巴诵唱相应的祭天经诗,合起来多达近万行,构成了洋洋大观的祭天长歌。并宰杀轮流喂养的祭天猪,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麦、小麦用来酿酒,做饵块。
纳西族有哪些民族特色?
一.木楞房传统的木楞房直接以圆木为材料,建造时先平齐木料,在两端砍出接口,然后将圆木首尾相嵌,大小头均齐,构成四面围墙。然后架起檩条,直接铺上长形木瓦,用石头紧压木板。
二.服饰丽江一带纳西族男子服饰与当地汉族相同,寒冬加穿羊皮披肩,中甸一带的穿大襟长衫,着过膝肥腿裤,腰系羊皮兜,扎绑腿。宁蒗、永宁、盐源、木里地区的男子,上穿短衫,下着长裤,宁蒗一带的男子还喜戴手镯,老人穿麻布无领长衫,外加青布坎肩,系腰带。
纳西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丽江纳西族妇女穿长过膝、宽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披羊皮披肩。宁蒗纳西族妇女穿短衫,下系长可及地的百褶裙,披羊皮,裹青布头巾,戴金、银、玉、石等制作的耳环和手镯,并喜欢束“羊皮带”或“围腰带”。
羊皮带用棉布制成,每根长约四尺半,宽约二寸,使用时必须是成对的。围腰带非常精致,只有在节日才系。它是一对长约三尺、宽约两寸的棉布带子,上面绣有盆栽菊花、二龙戏珠等图案。
永宁纳西族妇女用牦牛尾巴上的毛编成粗大的假发辫,再在假发外边缠上一大圈蓝、黑两色丝线,并将丝线后垂至腰部。
三.主要节日祭天 祭天是纳西族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也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在正月间举行。过去,纳西族把祭天作为是否纳西人的标志之一,如俗语所说“纳西是祭天的人”。
祭天最初是纳西人远古自然崇拜的形式,后来便与民族的母系远祖和父系祖先崇拜联系起来。当代,在一些比较边远的乡村保留了这一盛大节庆,近年来,恢复祭天传统节日的村寨有所增加。新年 农历正月的过年在纳西语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过节期间,纳西民间要举行一系列传统的辞旧迎新活动。
“棒棒会” 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的一个别开生面的传统节日,民间称之为“棒棒会”。这天,四乡农民一大早就来到丽江古城,古城从四方街到关门口一带,人如潮涌,摩肩接踵,街道上摆满了竹、木、铁农具和各种果树苗木、花卉等,“棒棒会”标志着春节节庆的结束,春耕生产的开始。现在,这个节日依然存在,但节庆的场所已改在古城附近举行。
四.绘画与雕塑绘画与雕塑是纳西东巴宗教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
东巴绘画可分为木牌画、竹笔画、纸牌画和卷轴画。木牌画分尖头形和平头形两种。尖头木牌画一般绘神灵和被认为是善的大自然精灵“署”,着色;平头形木牌画各种鬼怪,不着色。纳西木牌画与我国西北地区出土的汉代人面形木牌有传承关系,木牌上画鬼神再插于地上祭祀之俗,原是古羌人的古俗。
竹笔画主要是指用书写东巴经的尖头竹笔所绘的图画,包括经书封面装帧、经书扉页画、题图、插图等,有白描也有彩色。纸牌画指画在多层厚纸粘合而成的硬牌上的绘画,分为占卜纸牌画、自然神“署”之画以及东巴的五幅冠等。卷轴画是画在布质卷轴画上的各种神像画,东巴举行仪式时挂在临时设置的经堂上。
卷轴画中的杰作是“神路图”,该画长15-20米,上绘鬼神人三界,有近400个人神鬼兽形象。该画用于丧礼和超度亡灵仪式。 东巴雕塑有面塑、泥塑、木雕。
东巴绘画和雕塑有粗犷率直、自然浑朴的风格。
五.宗教信仰纳西族是个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 既信仰本民族的本土宗教——东巴教,也信仰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道教,各种宗教相容共存,各行其道,都有各自的信众,但在乡村,信众最多的是东巴教。东巴教对纳西族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文化习俗有重大影响,是纳西族多元宗教信仰中的主干,是在纳西族处于氏族和部落联盟时期的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渐吸收了藏族的本教、藏传佛教等的一些内容,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宗教形态。它有自己的仪式系统,庞大的鬼神体系,与各种仪式相配套的经典。
泛灵信仰,大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重卜,以及“大自然和人是兄弟”这一基本理念,是东巴教的主要特征。
六.歌舞纳西族的民间歌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热美磋》、《喂默达》、《阿丽哩》等。其中《热美磋》俗称“热热磋”或“窝热热”,属于世界上稀有的、保存完好的原始歌舞的活化石。
此类歌舞都边歌边舞,随着轻松的舞步,一人领唱众人和。《喂默达》的舞蹈形式有两种:一是半圆圈式。男女舞伴围成半圆,由一歌手领唱带头,其余依次以后者右手搭于前者左肩,跟随其后,左手自然下垂,按逆时针方向,踩着歌唱的节奏缓步行进。每至乐曲的最后一拍,众人躬腰、点头、踏步一次。
第二种是双半圆式。男女分开,各成半圈,男队手式同前,女队手牵手,按逆时针方向行进,男女各有一领唱领舞者,两队相互对歌不断变换图形,或成圆圈,或走‘龙吐水”,或作“绕麻花”等。扩展资料纳西族是我国居住在金沙江中上游的少数民族,除四川省的木里、盐源、盐边三县及西藏自治区的芒康县有少量分布外,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及其周边的香格里拉、宁蒗、维西、永胜、德钦等县。
今天的纳西族,是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我国西北青海、甘肃河湟一带的氐羌族群,沿着横断山脉向南迁徙,与沿途居民经过长期的融合而成。秦汉时期,他们先从岷江上游到雅砻江流域,再到金沙江中上游地区,其中的高勒趣第17代孙、叶支系的叶古年在唐朝初年进入丽江盆地。�。
纳西文化有哪些
纳西文化有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纳西文化一般是指东巴文化,纳西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他们的文字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
东巴文化就源于东巴教。纳西族(Naximinority)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为云南特有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纳西族的风俗
三坝纳西族每年要祭天一次,祭祖三次。正月祭天,腊月十四就要酿酒,做饭请客,请老人吟唱,三十晚上要“车寻”,初一祭灶神要磕头,初二要洗头、洗脚、洗衣裳,到河边饮水。
四日就要杀鸡,到祭天堂烧香,磕头吟呷,搞完后回来作射箭等活动,搞完活动后在主祭家里吃饭。五日天一亮抬出一口大猪煮成三锅,煮熟后念“天好矢”、“乌鸦好友”。长者吃酒吃肉,然后众人吃,吃完依次回家。六日各家各户自己祭。八日又抬一口猪去祭天堂。九日又用一口小猪去祭天堂。整个祭天活动到此完毕。
而祭祖是要正月
六.七日或二月十二日一次,六月初一次,十一月初二一次。一般祭时用黄栗树三株,各家各户自己祭。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纳西族还是个极重信用且讲义气的民族,一般不计较客人因无知而产生的过失,但很看重平等与信用,所以在与他们交往时有什么要求最好能直接说明,不可欺瞒哄骗。简介:纳西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为云南特有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
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纳西族中家族组织普遍存在,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泸沽湖地区纳日人(摩梭人)的亲族组织保持着比较古老的特征,纳西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纳西族的民风民俗简介
纳西族风俗文化简介:纳西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创造了东巴象形文字(目前世界上仍在唯一使用的象形文字,堪称象形文字的活化石)和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籍。
从明代开始,以丽江土司木氏为首的贵族领主首先接受了汉文化,他们大都能诗能文。今天仍可以从纳西族的建筑、音乐、壁画等看到具有汉、藏、白、纳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丽江的纳西古乐,原是由内地古典音乐传至丽江,融入了纳西族的音乐风格,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纳西族导游常跟游客介绍说纳西族人称小姑娘为“潘金妹”,称小伙子为“潘金哥”,类似于现在“美女帅哥”的称呼,实际上这是旅游开发后的叫法,纳西族民间并不这样称呼。因潘与胖同音,常有女游客误以为是说她胖而闷闷不乐,呵呵!纳西族男子的服饰大致与汉族相同,传统男子服饰以马帮时期的麻布马挂和皮大挂为主要特色,妇女则穿绣着七星、日、月的“披星戴月”服,代表勤劳。远离城区的纳西族大多信仰本民族的原始宗教东巴教,接近藏区的纳西族居民大多信仰喇嘛教,而丽江城区的纳西居民受汉文化的影响一部分信仰佛教、道教等。由于封建社会时期对纳西族实行汉化政策的影响,加上历史上纳西族曾是茶马古道中汉藏贸易的中间商,汉族的主要节日像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等在丽江纳西族也普遍流行。
除此之外较大的节日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都比较流行的火把节,和纳西族保护神三朵的生日三朵节(也叫三多节)。除此之外的物资交流会有正月十五棒棒会、三月龙王庙会、七月骡马会等。清雍正年间,中央对西南边疆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即罢免世袭土司,改为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
对纳西族实施汉文化的渗透,这期间从内地移民过来汉人不在少数,他们与纳西族通婚,共融共生,今日丽江古城的纳西族,他的血缘与汉族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今天古城的纳西族除木姓、和姓外,李姓、王姓、杨姓等也都是大姓。他们大多是汉纳两族通婚的后裔。
纳西族传统上有“女主外男主内”的风俗。女人出外劳作,男人在家“琴棋书画烟酒茶”,带孩子、养宠物、养花弄草、从事工艺创作等。丽江民间有句顺口溜“娶个纳西婆胜过十头骡”。在丽江,做男人是清闲的,但在历史上也有另外,至少茶马古道上的马帮的组成几乎全是男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远走他乡,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回家团聚。
今天这种“女主外男主内”习俗还在延续,比如说你在丽江坐出租车,司机的女性比例往往其他城市高很多,在田间劳作的也大多是妇女。但男子出去养家糊口的比例也在上升。
纳西族有什么传统风俗人情?
纳西族是我国居住在金沙江上游地带的少数民族,除四川、西藏有少量分布外,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其周边的中甸、宁蒗、维西、永胜、德钦等县。据1990年人口普查,全国纳西族有278009人,其中云南省有260388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有184894人,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66.5%,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区。
按纳西语分析,“纳”有“大”或“尊贵”的意思,“西”、“汝”、“恒”等意为“人”或“族”。1954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纳西”作为共同族称。 纳西族语言文字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致以金沙江为界分为两个方言,方言之间相互不能通话,而纳西语的标准语则以纳西语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丽江县城大研镇的语音为标准音。在纳西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曾经有过东巴文、哥巴文两种文字。“东巴文”是纳西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以前)就创造的一种象形文字,由象形符号、标音符号和附加符号组成,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还流传在民间的活的象形文字。 纳西族宗教信仰 纳西族信仰东巴教、藏传佛教等宗教。
此外,丽江纳西族还普遍信奉“三朵”神,成为多种信仰的民族。 纳西族社会经济 纳西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同云南大多数少数民族一样,发展不太平衡。到共和国建立前,丽江县的纳西族聚居区是封建地主经济,并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甸县的一些地区仍保留着领主经济的残余;宁蒗到还基本处于封建领主经济阶段,并保持着对偶婚和母系家庭残余。
纳西族的文化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纳西族人民创造了富有本民特点的灿烂文化,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东巴教是纳西族的特有宗教,东巴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
纳西东巴文化在云南各民族独树一帜,是纳西族人民的骄傲,比如东巴文对于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在《东巴经》中,一方面保留了许多古语古词,是纳西语和其他亲属语言作历史比较的极好材料,另一方面又记录了大量的纳西古代文学。 与东巴文化发展的同时,纳西族又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先进文化,从而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和内容。从明代开始,以丽江土司为首的贵族领主首先接受了汉文化,他们大都能诗能文,如木公曾写下了《雪山诗选》,木增曾写下了《云迈淡墨》等诗集。 纳西族民俗特色 纳西族一般居信在坝区、河谷和半山区。
坝区民间住房多系土木结构瓦房,格局多为“三房一照壁”,山区多是低矮的木楞房,以木板覆顶。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多数地区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婚姻由父母作主,婚前社交自由。宁蒗泸沽湖周围的摩梭人则还保留着母系家庭和对偶婚的残余。随着婚姻法的贯彻,一些古老的婚俗正在逐渐改变。
纳西族传统节日 东巴会 每年农历3月5日,纳西族聚居地的东巴云集中部东巴圣地--丽江玉水寨,在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东巴会,场面盛大。 这天,东巴们早早来到玉水寨东巴什罗庙。点燃香炉,烧大香,祭拜神灵和祖先,祭拜东巴始祖东巴什罗,并且诵经,做法事。东巴会也是各地东巴"比武",展示各自才华、技艺的机会。
各地的东巴一个接一个按自已的风格诵东巴经,跳东巴舞。尔后,相互交流经验,切磋学习。他们都热爱自已的民族,热爱民族文化。
民族凝聚力、民族责任感使他们走到一起,为传承古老的纳西文化,并发扬广大而共同努力。棒棒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丽江纳西族的"棒棒会"。届时,丽江城内人流如潮,街道上摆满了交易的竹、木农具和果树、花卉等。
棒棒会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该会由"弥老会"演变而来,原是在寺院举行的庙会,清初改土归流后,赶会地点移到丽江古城内,并逐步发展成为准备春耕的竹木农具交易会,近年又增加了果树苗术、花卉盆景交易内容,赶会地点也从古城内移到新城区。除了正月十五县城的棒棒会外,还有正月二十的白沙农具交流会,纳西语叫白沙当美空普,意为白沙大宝积宫开门"。这是明代以来延续下来的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庙堂年一度开门,让人们烧香拜佛,后来演变为以农具交易为主的传统节日。
交流会上,不仅农具种类齐全,而且小孩玩具及日用杂货应有尽有,所以俗话称"除了鸡鲁头之外,什么都能买到。 三朵节“三朵”为玉龙雪山之神灵,是传说中能征善战、济困扶危的英雄,故被纳西族千百年来崇奉为保护神。据东巴古籍记载,三朵属羊,所以在过去,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各地的纳西族都要到丽江白沙"玉龙祠'(即北岳店)隆重祭拜三朵神,有的还在自己家中举行"祭三朵"仪式。
除祭拜活动外,还要进行各种文娱活动。由于二月初八正值"万朵山茶"盛开,春光明媚,又逐步形成纳西人民的踏青游春节日。1986年8月,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八届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将农历二月八时俨三朵节"定为纳西族的传统节日。每年这天全县放假一我并由县政府具体安排各种节日活动,如举办各种展览群众游园赏花、召开有关学术讨论会等。
届时,游人如潮,满城欢腾,昼夜欢歌,热闹非凡。如今纳西三朵节,业已成了丽江最隆重的大型民俗文化盛会。 三月会丽江三月会于每年农历三月举行,会期一般七天。
原为祭龙求雨日子,至清乾隆十年,丽江城北黑龙潭修建了玉泉龙神祠,始在这里举办三至五天的三月"龙王庙会"。辛亥革命后,丽江商业劝工会借祀龙王之机,进行百货交流,并在玉泉北面森林草坪间辟出以骤马为主的牲口、�。
上一篇:三伏天什么意思?3伏天什么意思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