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华岛位于哪里?北京的北海公园的历史遗物有什么
琼华岛位于北京市北海太液池南部。琼华岛简称琼岛,因岛上建有白塔,故又俗称“白塔山”。岛高32.3米,周长913米。琼华,意指华丽的美玉,以此命名,表示该岛是用美玉建成的仙境宝岛。

岛屿介绍
琼华岛上建筑精美,高低错落有致,依山势分布,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南面以永安寺为主体,有法轮殿、正党殿、普安殿及配殿廊庑、钟鼓楼等,黄瓦红墙,色彩绚丽。西面为悦心殿、庆霄楼、琳光殿及存放乾隆时摹刻珍品《三希堂法帖》的阅古楼。岛东建筑不多,但林木成荫,景色幽静,别具一格。乾隆书“琼岛春阴”石碑,立于绿荫深处,为“燕京八景”之一。

琼华岛
琼华岛上最有名的就是“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荫”了,石碑就立在白塔山东麓。碑高4.1米,上刻的朝乾隆帝的御笔“琼岛春荫”四字。其背面有律诗一首:艮岳移来石岌峨,千秋遗憾感怀多。依岩松翠龙鳞蔚,人牖篁新凤尾娑。乐意讵因逢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晴发浩歌。诗中表达了乾隆为禾苗祈雨的重农思想。“春荫”象征着万物的滋生或萌芽状态,也孕育着园林中生机盎然。
燕京八景 是哪八景
燕京八景的说法始于金代,当时的八景指: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飞雨,西山积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和居庸叠翠。之后元明各朝的八景名称基本大同小异,到了清朝,乾隆御定八景为:琼岛春阴,太液秋风,玉泉趵突,西山晴雪,蓟门烟树,卢沟晓月,居庸叠翠,金台夕照,并且于各景点设立石碑,这就是今天常说的燕京八景,下面分别说说八景御制碑的现状。
正面是琼岛春阴四字,背面有御制诗一首:艮岳移来石岌峨,千秋遗迹感怀多。倚岩松翠龙鳞蔚,入牖篁新凤尾娑。乐志讵因逢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晴发浩歌。西山晴雪碑位于香山公园内,朝阳洞山路的右侧,离半山亭不远,正面题西山晴雪,背面有诗一首: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刚喜应时沾快雪,便教佳景入新晴。寒村烟动依林袅,古寺钟清隔院鸣。新傍香山构精舍,好收积玉煮三清。
此碑雕刻精美,保存完好,因位置较偏,背后有涂鸦痕迹。蓟门烟树景色也早无存,而且具体位置争议很多,但是石碑还在,位于现在的蓟门桥元大都遗址公园内的土城上。此碑较之北海香山的要简陋的多,而且风化严重,字迹不清。
卢沟晓月碑位于卢沟桥,保存完好,并且恢复了碑亭。八景中以卢沟晓月最为赏心悦目,当然最好是八月十五的晚上来卢沟桥赏月。目前为止八景中唯一失踪的御制碑是居庸叠翠,如今居庸关景区所立的石碑都是新做。
金台夕照的具体位置历来说法很多,到了乾隆时期地点被定在朝阳门外,并立碑记之,金台路等地名就是由此而来。可惜后来古迹不存,无人知道确切地址,直到后来CBD修建某中心时石碑才被挖出,并被立于原处,正面为金台夕照四字,背面有诗一首:九龙妙笔写空蒙,疑似荒台西或东。要在好贤传以久,何妨存古托其中。豪词赋鹜谁过客,博辩方盂任小童。
遗迹明昌重校检,辜然高望想流风。八座御制碑中有两座是一般百姓看不到的,一座是玉泉趵突碑,此碑位于静明园内,也就是传说中的玉泉山,此为禁地,可以从颐和园西堤远观一下。最后一景是太液秋风,此景其实和北海挨着,在中海,水中有一凉亭叫水云榭,中间立着御制碑。背面有诗一首:微见商飔苹末生,镜栏玉蝀影中横。
非关细雨频传响,何事平流忽有声。爽入金行闾阖表,波连瑶渚趯台瀛。高秋文宴传佳话,已觉犁然今昔情。此碑最为神秘,四面临水,目前还没有见有御碑照片传出。
远观此景的最佳位置在北海团城。综上所述,清乾隆所定燕京八景其实只余六景,金台夕照和蓟门烟树名存实亡。而八景御制碑如今还有七座,居庸叠翠碑不知去向。
扩展资料:燕京八景得名于金代明昌间,金章宗在山河见游走、吟诗,从燕京风物中选出八景,并亲子题字,“玉泉垂虹”、“卢沟晓月”最初的匾额都是他亲手题写的。而后江山几度易主,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还集结了十三位翰林官员,以诗歌唱和的形式,吟咏北京八景,并绘制了《北京八景图》。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弘历御定八景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乾隆皇帝不仅钦定了八景名,并为燕京八景树碑立传,为八景逐一赋诗。燕京八景的出现,对北京的旅游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北京地区园林建设的发展北京地区的现代园林、庭院绿化借鉴了燕京八景的风格进行建造。
北京的北海公园的历史遗物有什么?
北海公园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遗物,比如九龙壁,铁影壁,永安桥,五龙亭,琼岛春阴碑等。北海公园是辽、金、元建离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
北海的九龙壁,高5米,厚1.2米、长27米,金碧辉煌,建造极为壮观。据记载,此壁始建于辽,清乾隆二十一年重建。重建后的九龙壁,较前壁更加雄浑壮观,虽历二百年风雨剥蚀,颜色不变,成为最有价值的古文物之一。九龙壁用色分黄、紫、白、蓝、红、绿、青。南北两壁,每壁用长方琉璃砖200块拼组而成。二层40块,计五层。若就龙的姿态而言,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跃身上腾者为升龙,俯身探海者为降龙。
除壁前壁后各有九条蟠龙在戏珠外,壁的正脊、垂脊、筒瓦、陇垂等地方都有龙的踪迹,据统计共有635条龙。九龙壁是清乾隆时名匠“样式雷”构思设计的。据说当雷氏把烫样呈给乾隆审阅时,这个老师傅曾巧妙地解释九龙壁的意义道:“数至九九,壁长为暗九,乃应中华国祚万年”。
乾隆大喜,厚赏“样式雷”,即降旨命工部依样建造。铁影壁:元代遗物,壁呈棕褐色,同中性火山块砾岩雕成,因颜色和质地似铁,故称铁影壁。壁高1.89米,长3.56米,两面浅雕云纹异兽,刻工古朴浑厚。
铁影壁原是建德门(今德胜门)外一古庙前的照壁。明初,此壁被移到德胜门内护国德胜庵前(今铁影壁胡同内)。1947年,壁身移至北海公园。1986年,北海公园从铁影壁胡同找回基座,终使这一文物得以完整复原。
(园内碑文)永安桥建于十三世纪,是连接团城和琼岛的纽带。桥用汉白玉石砌成。桥两端各立牌坊一座,北为“堆云”,南为“积翠”,故为“堆云积翠桥”的嘉名。琼岛春阴在北海白塔山东、倚晴楼南。
"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首盘顶,四方形。碑身四框刻缠枝纹饰,碑阳刻乾隆御笔"琼岛春阴"四字,碑阴为乾隆帝御制诗:"艮岳移来石岌峨,千秋遗迹感怀多。
倚岩松翠龙鳞蔚,入牖篁新凤尾娑。乐志讵因逢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晴发浩歌。
"碑座四周有雕刻精致的石护栏。碑旁有迂回曲折的小路直达见春亭、看画廊。琼华岛位于中都城东北郊,金帝在太宁宫避暑时主要驻跸在这里。
琼华岛由开凿湖泊的泥土堆积而成,岛上遍植松柏,到处点缀太湖石。金末道士丘处机在《琼华岛七言诗》中赞道:“苍山突兀倚天孤,翠柏阴森绕殿扶,……乔松挺拔来深涧,异石嵌空出太湖。”元人陶宗仪形容“其山皆叠玲珑石为之,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琼华岛四面皆景,尤以春天云天景观更为动人。
广寒仙境,云蒸霞蔚,瑞气氤氲,松柏苍翠,花木含苞,山石俏丽。琼岛春阴正是古人对于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生动纪实。[补充]:北海公园(Beihai Park),位于北京市中心区,城内景山西侧,在故宫的西北面,与中海、南海合称三海。
属于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全园以北海为中心,面积约71公顷,水面占583市亩,陆地占480市亩。这里原是辽、金、元建离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1925年开放为公园。是中国保留下来的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燕京啤酒盖上有“琼岛春阴”是什意思
"燕京八景"之一。琼岛春阴在北海白塔山东、倚晴楼南。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首盘顶,四方形。碑身四框刻缠枝纹饰,碑阳刻乾隆御笔"琼岛春阴"四字,碑阴为乾隆帝御制诗:"良岳移来石发峨,千秋遗迹感怀多。倚岩松翠龙鳞蔚,入牖篁新凤尾娑。乐志记因逢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暗发浩歌。"碑座四周有雕刻精致的石护栏。
碑旁有迂回曲折的小路直达见春亭、看画廊。琼华岛位于中都城东北郊,金帝在太宁宫避暑时主要驻跸在这里。琼华岛由开凿湖泊的泥土堆积而成,岛上遍植松柏,到处点缀太湖石。
金末道士丘处机在《琼华岛七言诗》中赞道:“苍山突兀倚天孤,翠柏阴森绕殿扶,……乔松挺拔来深涧,异石嵌空出太湖。”元人陶宗仪形容“其山皆叠玲珑石为之,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琼华岛四面皆景,尤以春天云天景观更为动人。
广寒仙境,云蒸霞蔚,瑞气氤氲,松柏苍翠,花木含苞,山石俏丽。琼岛春阴正是古人对于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生动纪实。 简单点就是琼华岛上的景色很漂亮。
《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第71集 两都巡幸(解说词)
第71 集:两都巡幸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拥有两千多万人口,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也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元朝时它的名字叫做大都。
它,就是元上都城。两座城市,两样命运,一个家喻户晓,一个少人问津。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两座城市曾经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从公元13世纪起,元朝靠着这两座城市构建起它基本的政治制度,元朝的每位皇帝都有在这两座城市之间来回巡幸:春天,从大都北巡上都,秋天,从上都南返大都,如此反复,年年如此,大都和上都,两座都城,两座城,构成元帝国两大神经中枢。这是公元1289年农历二月十七,元大都又一次从寒冬中苏醒,冰雪融化,春寒料峭。健德门外,百官齐聚,鼓乐齐鸣,一支庞大的队伍正准备由此出发,往北行进。队伍里最显眼的是四只大象牵引的象辇,这些忽必烈征战缅甸的战利品,成为了皇帝的坐骑。
象辇用狮子皮包裹,四角插着五彩旌旗,每只大象背上各骑一位藩官,导引象辇前行。乘坐象辇的正是元朝帝国的皇帝忽必烈,随性的人员有护卫随从,后宫家眷,还有文武百官和文人墨客。浩浩荡荡的队伍从这一天开始,长途跋涉八百多里,前往元帝国的另一个都城—上都开平,在那里,皇帝将度过整个夏天,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两都巡幸制。
那么,忽必烈为何不辞辛苦的两都间来回奔忙,将皇帝宝贵的精力消耗在这崇山峻岭和荆莽丛林之中? 在成吉思汗时期,大蒙古国并没有自己正式的都城,而是在怯绿连河、斡难河、土兀剌河三河之源建立起自己的统治中心——四大斡耳朵。直到第二任大汗窝阔台即位,即公元1235年开始,才在鄂尔浑河畔兴建哈剌和林城,作为大蒙古国的首都,此后,历经贵由、蒙哥两位大汗,均以哈剌和林作为大蒙古国的首都,直到主管汉地事务的忽必烈即大汗位,蒙古政权的统治中心才随之南移。 魏坚:元上都的建立应该说是由很多机遇造成的,一个是蒙古族强大起来之后,它需要南下漠南,在汉地进行统治,加上忽必烈身边有一群包括汉人、契丹人,很多不同民族的谋士、武将的存在,他们首先是要在接近汉地的地方集聚力量,要有一个活动的地方,于是,他们就在金莲川这儿,建一个城,忽必烈就让刘秉忠选地建城郭。
刘秉忠是忽必烈身边最重要的谋士,曾做过道士,后来出家为僧,他博学多才,通晓易经、天文、地理、律历、奇门遁甲之术。开平城的选址,在滦河的上游的闪电河畔,北面是起伏的山冈,东西是开阔的草原,每到夏季,水草丰足,遍地盛开金莲花,因此被金世宗改名为金莲川。 公元1256年,在刘秉忠的主持下,开平新城拓土动工,道士连坐法事五天五夜,并与王府官员前往各地,将金龙玉册投于名山大川,开平府很快建成。公元1259年,蒙古国大汗蒙哥在攻打南宋的过程中去世。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这里召开忽里台大会,宣布即大汗位,以建元中统,开平成了忽必烈统治的政治中心。开平城随之被扩建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皇城,一座宏伟而瑰丽的草原城市—元上都。 建成后的上都城由宫城、皇城、外城三城组成,外城和皇城为正方形,宫城略为长方形。外城的建设极具蒙古特色,城墙用黄土板筑成,北部是可供忽必烈涉猎游玩的皇家园林—御苑。
南面则是官署和作坊区,这里还有按照蒙古旧制举行重大庆典宴会的昔剌斡耳朵。皇城内街道整齐,官署、寺庙、道观等建筑错落分布。东、西两侧有关厢,西关为商业区,街市繁华,东关近皇城,帐房错落有致,是前来朝觐的诸王安置部众的地方。 宫城位于全城的东南角,四角有角楼,东、南、西各开一门,城外有一平坦的广场,宫城内的建筑多以汉式为主。
核心建筑是气势宏伟的大安阁,大安阁是用拆毁的宋汴京熙春阁的材料,依照熙春阁建造的。据说汴京拆下的熙春阁木材多达“万计”,通过水路和陆路运至开平,耗费极大。这里也是忽必烈临朝、议政、接见臣下和举行其他重大典礼的地方。
刘晓:他在建上都的时候,既结合了中原的都城的建设规划,又融入了蒙古草原的一些特色,所以上都是二元化的一个都城,当时的上都确实非常的繁华,而且有各种肤色的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当时都在上都,然后大家之间相互做买卖,包括其它的交流方式,应该是人非常多的,非常繁华的一个地方。 魏坚:建元中统1260年,中统元年,大元王朝是1271年,又过了十一年以后的事了,那么在这十来年当中,其实后来被称作上都的开平,实际上起着一个临时都城的作用。那个时候蒙古人正在四处征战,而且不断扩大地域,又声威显赫。
但是他逐渐的安定下来以后,特别是汉地的统治,逐渐稳定的时候,忽必烈已经开始注意了这个整个国家这个体制的安定,汉地这一块经济的发展,对北方是有巨大的诱惑力的。所以你想发展起来,没有汉地这一块的经济,是搞不上去的,而且将来他的国家的发展,也是要靠这块地方的,所以他必须有大都来做一个都城。 大都的选址很快确定,那就是当时的燕京,府名大兴,燕京的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燕国古都蓟,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里一直是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到忽必烈统治时期,这里的名字早已从金中都恢复为燕京,忽必烈选择这里建立新都,还有另一层重要原因。忽必烈在开平登上汗位的一个月,他的弟弟阿里不哥也在部分蒙古宗王的拥戴下,宣布继任大汗,而在之后兄弟二人长达五年的汗位争夺战中,燕京成为了汉地粮草军马北上的重要军事驻地,由此也更加凸显了在汉地建都的必要性。
公元1263年,忽必烈正式定开平为上都,并在燕京营建又一个政治中心。元至元元年(1264),燕京正式命名为中都,然而,新的中都却无法在金朝中都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因为公元1215年,蒙古军地占领这里之后,金中都就已经残破不堪,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城市供水也存在问题。 刘晓:它(金中都)是靠西边的莲花池,水量并不大,就是不适合大都市以后发展的需要,最后当时选的是金中都的东北部位,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呢,这个地方本来有金朝的离宫,就是皇帝的离宫,而且水系很发达。
而且这个离宫,像琼华岛,当时的琼华岛在建设都城之前,就已经做过一些修缮,以这个为中心点向外拓展的话,就非常合理。 琼华岛,位于今天北京的北海公园,这里原本是金代的一座离宫,岛上建有著名的广寒殿。公元1261年,忽必烈下令重修琼华岛上的广寒殿,元帝国的新都建设开始准备了。广寒殿曾是整个新都的制高点,建筑金碧辉煌,殿上既可以远眺西山,也可以欣赏都城的美景,只可惜这座辉煌的宫殿后来在明万历年间坍塌,从此无迹可寻,只留下一支忽必烈曾经用过的巨大酒缸,存放在北海团城的承光殿中。
这个名为“渎山大玉海”的酒瓮,成为大都营建的历史见证。 至元四年(公元1267),忽必烈下令兴建中都新城,至元八年(1271),蒙古国正式定国号为“大元”,至元九年(1272),忽必烈又命名中都新城为大都,大都新城正式作为京师进一步规划营建。至元十一年(1274)正月,忽必烈御正殿,受诸王百官朝贺。
元大都承袭了元上都宫殿、皇城、外城三重城垣的布局,它的总设计师仍然是刘秉忠,设计理念主要来源于《周礼·考工记》,呈正方形,每边长九里,各有三门,城中有纵横交错的宽广大道共九条,大都的设计还严格遵循了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整体布局。在今天的北京城可以见到的元大都遗址已经非常有限,然而对于元大都有着二十多年研究的王岗研究员告诉我们,忽必烈当年下令营建的大都城规模应该非常宏大。 王岗:这儿就是元大都的城墙遗址,当年修建大都城的时候,主要还是以这种土城墙为主,�。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