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中表现王昭君故事的剧作是?元曲——马致远的代表作有什么
元杂剧中表现王昭君故事的剧作是汉秋宫。汉元帝性情孤僻多疑,任用宦官石显为中书令。石显与五鹿充宗及宫廷画师毛延寿等谄媚小人把持朝政,狼狈为奸,沆瀣一气。为了防止皇帝亲近儒臣,他们建议在全国采选美女入宫。秭归美女王嫱,天生丽质,被征选入宫。

简介
汉元帝偶与王嫱相遇,惊为天人,遂生爱意。这才知道,毛延寿索贿不成竟然将王嫱图丑。盛怒之下,元帝下旨查抄毛府。毛延寿在同党的帮助下,逃出长安,投奔匈奴。而后,毛延寿挑动呼韩邪单于,大举内侵,向汉朝廷所要王嫱做匈奴阏氏。匈奴军队直逼长安,朝廷上下,一片恐惧。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敢主动请缨,反以女性败国为由,众口一词,把责任全推到王嫱身上。王嫱为国家大计着想,勉强上路,可她心中不愿离开故土,在随匈奴使者来到胡汉交界黑江边时,投江自尽,以全忠贞。

创作背景
《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历史上的这一事件,原只是汉元帝将一名宫女嫁给内附的南匈奴单于作为笼络手段,在《汉书》中的记载也很简单。而《后汉书·南匈奴传》加上了昭君自请出塞和辞别时元帝惊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节,使之带上一种故事色彩。后世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及民间讲唱文学屡屡提及此事,对历史事实多有增益改造。
马致远的杂剧作品
1.《江州司马青衫泪》《江州司马青衫泪》,简称《青衫泪》,杂剧,系元朝戏剧家马致远所作。《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均有著录。
2.《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杂剧。该剧讲述汉元帝派毛延寿去民间挑选宫女,毛延寿借机收受贿赂,中饱私囊。
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毛延寿画丑,因而被打入冷宫。后汉元帝巡视后宫偶然得见王昭君,遂加以宠爱,并封为明妃。毛延寿自知罪责难逃,投奔匈奴,并献昭君美图于呼韩邪单于,致使呼韩邪单于向元帝索要昭君为妻,不从则兵戎相见。
汉朝文武百官畏惧匈奴,劝元帝忍痛割爱,以美人换取和平。元帝无奈,只得让昭君出塞,并亲自到灞桥送别。汉元帝回宫后,心情无比悲痛。
而昭君不舍故国,在汉蕃交界的黑龙江投水而死。
3.《黄粱梦》元·马致远作(为马致远与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合著,各作一折)。取材于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写吕岩进京赶考,客店烧黄粱饭之时,他梦中经历荣枯变幻,终于醒悟而成仙。
全剧共四折一楔子。
4.《陈抟高卧》元·马致远所作的一部耐人寻味的神仙道化戏。写宋太祖未遇之时得神仙陈抟指点,做皇帝后欲以富贵报答陈抟,陈抟依旧坚持隐居修道。全剧共四折。
5.《吕洞宾三度城南柳》简名《城南柳》,《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均有著录。此剧亦是神仙道化剧,取材于吕洞宾三到岳阳楼,度柳树精成仙的民间传说,它与马致远《岳阳楼》的取材相同。前两折的构思也相似。
元曲——马致远的代表作有什么??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其他的作品中,散曲后人辑为《东篱乐府》。
马致远的杂剧目前所知有十五种,现存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西华山陈抟高卧》、《江洲司马青衫泪》、《吕洞宾三卧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以及与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等合作的《开坛阐教黄粱梦》等七种。扩展资料:马致远散曲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多样化,题材广泛,主要包括写景、叹世(感叹世情)、咏史、言情之作。 散曲作品中,以叹世的著作最多,身为一个怀才不遇的儒士而言,这类作品最能写出心中矛盾、徘徊、愤懑之情。《双调夜行船》套曲最是代表作,从这套曲中,很清楚地可以了解致远对自己与对生活的彻悟。在这类的曲子中,他呈露了社会中争名夺利的丑恶现实,写尽了功名贵的无常。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意境的塑造与遣词造句均见艺术之功。马致远长于描写自然景物,情景高妙自然,注重敷彩设色,语言本色生动,凝炼优美,善用比喻,并喜用诗词少有的“鼎足对”(即三句相对)。
马致远虽是本色派的元曲作家,不过也有不少清新潇洒,富有诗情画意的写景诗篇。其中《天净沙‧秋思》一曲是马致远写景的代表作,被评为秋思之祖,被推为元曲小令之表率,凝炼的语言描绘出一幅萧瑟苍茫的秋日风景画,情景交融,隽永极了。其余几首,亦可看出一幅幅的渔村夕照图或清新明丽的西湖佳景,语言清丽、节奏自然、淡泊中情致自现。
咏史这类的作品与叹世有相同的思想倾向,深刻地感叹富贵红尘之不堪留恋,古今谋臣智士之建功立业转眼成空。鼓励自己早日参破红尘的是非,跳出这喧扰的红尘漩涡。 马致远散曲风格以豪放为主,也有闲适恬静,清丽细密的作品,和幽默而辛辣的讽刺,能就各种题材表现不同的风格。
然写情也很特长,既深刻又含蓄;既庄重又蕴藉。郑振铎云“他还长于写恋情,却又是那样刻骨镂肤的深刻。”马致远的杂剧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盛誉,剧中曲子在艺术上有非常高的成就,作曲作白,喜欢引书用典,部分作品精神脱离现实,宣扬宗教迷信思想,流露出读书人的失意与愤慨。
《汉宫秋》简介
《汉宫秋》元朝四大悲剧之一, 《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
《汉宫秋》为元·马致远作的历史剧。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全剧四折一楔子。《汉宫秋》简介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阏氏。这是一种政治联姻,它客观上对密切当时的民族关系起了促进作用。但是就王昭君个人来说,她在汉室和匈奴的遭遇都带有悲剧色彩。历史上咏唱、叙说昭君出塞的作品很多,如《乐府诗集》中的《昭君怨》,是谱成乐曲歌辞的代表,笔记小说《汉宫秋》《汉宫秋》《西京杂记》(晋葛洪撰,一作汉刘歆撰)中的《王昭君》也很有影响;后世吟咏昭君的诗歌为数更多。
这些作品大都流露出悲怨的情调,抒发作者的愤懑。王昭君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曾不断被增饰,并逐渐成为民间说唱文艺的题材。敦煌《王昭君变文》是唐代作品,前部残缺,后文表现了王昭君思乡的郁郁心情,虽然单于对她百般体贴,也未能取得她的欢心,终因愁病身亡。
宋代歌舞曲传踏中也有谱写昭君事迹的篇章。《汉宫秋》不拘泥于史实,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首先,剧本把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改为匈奴强盛,昭君出塞是在胁迫下进行的,从而突出了王昭君对祖国深沉的感情。
第二,将画工毛延寿的身份改为中大夫,索贿未成,将昭君的画图献给单于,唆使匈奴攻汉,成为被谴责的主要对象。第三,王昭君未入匈奴便投河自杀。这样,昭君故事便被赋予了新的主题。这是元代初期,金、宋相继灭亡后民族情绪的曲折反映,在当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汉宫秋》《汉宫秋》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剧中借汉元帝之口,斥责不能保卫国家的文臣武将:“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
你们乾请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忧。”从当时的现实来看,正是对金、宋亡国之臣的批判。在描绘汉元帝对王昭君的思念中,渗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流露了深沉的忧伤情绪。特别是作品第4折描写昭君去后,汉元帝听到大雁悲鸣,倍增伤感,在反复吟叹中抒发了他的满腔愁绪。
这与白朴《梧桐雨》第4折的情调和手法颇为相近,都是借历史上的兴亡聚散抒写作者情怀,但又各具特点,传为绝唱。王昭君在《汉宫秋》中虽不是主唱脚色,但被塑造得相当成功,成为明、清时代有些戏曲作品中昭君形象的依据。她深知摆在面前的将是难以承受的塞外风霜,而为了汉室江山,不得不出塞和番。
她临行留下汉家衣裳,在汉匈交界处投江而死。这些情节着墨不多,却有力地点染了她崇高的气节,闪耀着动人的光彩。
元杂剧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分别是什么?
一.四大悲剧: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1.《窦娥冤》: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
2.《汉宫秋》:《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该剧的基本冲突是汉元帝、王昭君和文武官僚、奸臣贼子的冲突。与匈奴的矛盾只是作为一个社会背景来写的。全剧的艺术特点在于抒写人物内心的感情,有浓厚的抒情意味。该剧改编于汉元帝时期的昭君出塞的故事,但添加与改动过多与正史相差甚大。
3.《梧桐雨》:该剧讲述唐明皇宠幸杨贵妃,醉生梦死,不理朝政。在长生殿乞巧盟誓,又在沉香亭观赏《霓裳羽衣舞》。忽报安禄山叛乱,明皇、杨妃仓皇出逃。
至马嵬驿,军士哗变,逼明皇赐杨妃缢死。乱后,明皇退为太上皇,日日哭祭杨妃画像。一夕梦与杨妃团聚,被夜雨惊醒。
雨打梧桐,更添明皇郁闷。
4.《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大报仇》(又名《冤报冤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冤报冤》,简称《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全剧五折一楔子。该剧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颇具特色,剧中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作者赋予他们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
他们的性格,是在剧情的展示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凸显的,真实感人。
二.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1.《西厢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名珙字君瑞[2])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2.《拜月亭》:《拜月亭》又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古代中国杂剧剧本,是元曲四大爱情剧之一。元代关汉卿作。共四折一楔子。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仅存曲词和部分宾白,主要写大家闺秀王瑞兰和秀才蒋世隆悲欢离合的婚姻爱情故事。
3.《墙头马上》:《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是元代白朴创作杂剧。该剧讲述李家小姐千金与裴家少年少俊游园偶遇,互相爱慕,互致情诗。男问:“为谁含笑在墙头?”女答:“莫负后园今夜约。
”二人相约私奔,在裴家花园匿居七年,终被裴父发现赶出。后几经周折,再得团圆。
4.《倩女离魂》:倩女离魂,本是成语,旧指少女为爱情而死。
自唐·陈玄祐传奇小说《离魂记》中的倩娘把反抗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社会的家长制度。元郑光祖据以改编为《迷青琐倩女离魂》,以优美的文笔,从两个方面续写了女子在礼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扩展资料:《赵氏孤儿》故事采自《左传》、《史记·赵世家》和刘向《新序·节士》、《说苑·复思》等书。
作者作了提炼、改造和虚构。故事是说春秋时晋国□臣屠岸贾谋害忠直大臣赵盾,使赵家300余口满门抄斩,只赵盾之孙──襁褓中婴儿被义士程婴救出。马致远着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
王昭君 事迹
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女,封为昭君,晋因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
她相貌出众,品格高贵。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正当此时,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请求嫁于匈奴。得到同意,她嫁到匈奴,被单于封为“宁胡阏氏”。生育有一男孩,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右日逐王。成帝建始二年(前31)呼韩邪死,成帝命她遵从匈奴风俗,昭君继为复株累若鞮单于阏氏。又生二女,长女名云,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
昭君死后,匈奴为其建宫立碑。它就是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10公里的“青冢”,即昭君墓。墓总高33米,占地约1.5公顷。
上有青松翠柏,繁花环绕。墓前有凉亭。墓园内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之中,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的塑像巍然屹立,威武雄健,又不乏温情。
秭归县城也立有“汉昭君王嫱故里”的石碑。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之间结束战争,安定边陲,对加强汉与匈奴和好关系,使呼韩邪后裔长期亲汉作出了重要贡献。 她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实,早在杜甫之前,对王昭君身世的悲叹,就已经成为不少诗歌乐曲的主题。
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卷五十九“琴曲歌辞”有托名“汉王嫱”的《昭君怨》一首。卷二十九“相和歌辞”更收有以《王明君》、《王昭君》、《明君词》、《昭君叹》等为题的多首吟叹曲。唐李白、白居易,宋苏轼、王安石等诗人均有吟咏昭君的诗作。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创了的著名的杂剧《汉宫秋》。
但也有很多诗词是歌颂昭君出塞的。如董必武参观昭君墓后,作诗赞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剧作家曹禺剧本《王昭君》中,表现了昭君义无反顾地担当民族友好使者的重任,歌颂了她高尚的情怀。
史学家翦伯赞也在《游昭君墓》的长诗中,赞美昭君的功绩,指出“和亲政策”的重要意义。自她出塞后的六十多年内,汉匈相安无事,长城内外出现了“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的祥和景象。 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
那时候,匈奴由于贵族争夺权力,势力越来越衰落,后来,匈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ì)单于打败了,死伤了不少人马。呼韩邪和大臣商量结果,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带着部下来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
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音hú,古时候十斗为一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奭(音shì)即位,就是汉元帝。
没几年,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打败了郅支单于,把郅支单于杀了。 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了。 以前,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