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是哪国的作家?席勒的代表作有哪些
席勒是英国的作家。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20世纪初期的表现主义画家,是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斜卧的女人》《拥抱》《低着头的自画像》。

席勒
1890年,席勒出生于奥地利多瑙河畔、奥地利的城镇图尔恩。1907年,席勒向克里姆特寻求指导。1908年,席勒在奥地利克洛斯特新堡小镇举办了第一次展览。1917年,席勒回到维也纳,得以专心从事绘画工作。1918年,受邀参加分离派在维也纳的第49届展览,席勒共有48幅作品参展。1918年10月31日,在维也纳因感染了流行全欧的“西班牙流感"后去世。

作品色彩
在席勒的绘画作品中,色彩仅仅起到了装饰作用。他受到了他的老师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影响,作品中使用的色彩十分有限,往往只选用黑、红、黄、绿等几种色彩,给人以简单、压抑的视觉感觉。他的色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浮躁,用大红色去填充人的脸庞,体现了人物的压抑和对自由的渴望。他的作品多以人物为题材,特别是女性裸体形象,这些人物大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席勒擅长在作品中运用一些简单的色彩,给人带来一种更加直观的视觉体验。
席勒是哪国的人,代表作有哪些?
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席勒的代表作有哪些?
席勒,德国诗人、剧作家。1782年上演的以反抗暴君为主旨的《强盗》是他的成名作,也是“狂飙突进”运动在戏剧方面的重要成果。
古典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诗剧《华伦斯坦》三部曲、《玛丽亚·斯图亚特》、《奥里昂的姑娘》《墨西拿的新娘》《威廉·退尔》等,以及大量诗歌。此外,他还著有《三十年战争史》《美育书简》《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等历史学和美学著述。席勒和歌德一起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高峰,为德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席勒生平及代表作
一.生平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奥地利绘画巨子,师承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维也纳分离派重要代表,是20世纪初期一位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席勒受到弗洛伊德、巴尔等人的思想影响,其的作品特色是表现力强烈,描绘扭曲的人物和肢体。
二.代表作《素描》、《房子与色彩缤纷的晾洗衣服》、《水怪》、《死亡的行列》、《水怪们》、《波尔迪·罗津斯基》、《1910年母亲之死》、《向阳花》、《青年母亲》 扩展资料线条的装饰性效果:席勒在1917 年创作的一幅风景画《干洗房》中,他用棱角的线条去突出和表现自己的意图,如画面中质感柔软的衣物和天空中柔软的云,流畅弯曲的线条勾勒出随风飘荡的衣服、排列有序的房屋以及远山白云,具有明显的装饰意味。
色彩的装饰性效果:席勒的作品中色彩丰富多变,充满了对比强烈的节奏感,但色调却极为统一。作品中很多色彩都是非自然的,都是由画家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如《干洗房》画面中的装饰意味就很强,带着儿童画那种无拘无束的色彩,而这种场景只出现在童话世界中。
画面中大部分的物象都是以红灰、橙灰和绿灰色块组成,红灰的瓦片又穿插着绿灰和橙灰,白灰的墙上又呈现出蓝灰和橙灰色。这些都是画家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再加工的,体现了画家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整幅画作单纯而又富有变化,线条和色彩的微妙处理给人营造出了一种和谐舒适的氛围,透露出浓重的装饰性趣味。
平涂的绘制:笔触富有韵律的起伏,在保持动感韵律的同时又不失去画面的和谐。如1910 年席勒绘制的《山丘景色》中,大片田野采用平涂的方式,变化多端的笔触使稀少的物象不失去其生动趣味。
德国著名剧作家席勒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作品有哪些?
约翰•克里斯托夫•席勒(1759—1805),是德国18世纪时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他出生于符腾堡公国一个医生家庭,13岁时,被迫进入被称为是“奴隶养成所”的卡尔军事学院,接受严酷的军事训练,并被限制了人身自由。毕业后,席勒一度做过军医。
席勒和歌德铜像席勒的戏剧创作,深受康德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他注重戏剧的审美教育作用,认为通过美育可以实现社会改造。1794年席勒结识了歌德,此后,共同的艺术趣味,使他们成为亲密伙伴,两人合办《时代》杂志,一同领导魏玛剧院,创造了文人相惜、珠联璧合的一段佳话。18世纪80年代以后,席勒的戏剧创作渐入佳境,先后写出了剧本《阴谋与爱情》(1784)、《唐•卡涪斯》(1787)、《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奥尔良的姑娘》(1801)、《威廉•退尔》(1804)等。约翰·席勒是谁?有何作为?
约翰·席勒是德国著名的剧作家、诗人,1759年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他年轻时学过法律,后从事文学创作,成为与歌德齐名的德国启蒙文学家,同时也是德国古典文学的创始人。
封建制度的墓门已经打开,因此,这也是它挣扎最激烈的时候,各种丑恶和腐朽的东西纷纷从潘多拉的盒子里跳出来,跑到德国这个大舞台上进行它们歇斯底里的表演。整个德国都被那暗淡的愁云所笼罩。但德国的青年们没有消沉,没有退缩。他们如草原上驰骋的野马,如搏击长空的苍鹰,在这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里狂飙突进。他们力图唤醒醉眼朦胧、在无聊的昏暗中半死不活、心里不乏激情却没有骨气、没有累到需要休息、却又懒到无所事事、在桃金娘和月桂树丛里打着呵欠、东游西荡、虚度光阴的德国的先生们,他们以诗歌、小说、戏剧作为标枪,投向腐朽的德国黑暗势力,力图挽救危机四伏的德国大厦。席勒与歌德就是他们最杰出的代表。席勒在青年时期,在狂飙突进精神的影响下写出了他的成名作《强盗》(1780年),确立了他的反对封建制度、争取自由和唤起民族觉醒的创作道路。
在《强盗》第二版的扉页上,席勒写了“打倒暴虐者”的口号,并且引用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特的话:“药不能医者,以铁治之;铁不能治者,以火治之。”战斗热情极为强烈。恩格斯说这部剧作是“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
1783年,席勒写出了他的代表作《阴谋与爱情》。这个作品反映的是德国市民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间的激烈矛盾。剧中女主人公露易丝的性格体现了当时德国进步青年反对封建制度,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席勒借她的口喊出了“等级的限制都要倒塌,阶级可恨的皮壳都要破裂!人都是人!”这样振聋发聩的声音,可以说是整个时代的心声。恩格斯称“这部作品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自此以后差不多有将近10年,席勒没有进行创作,他转向历史和哲学的研究。在研究中,他着眼于历史发展中的民族运动,把历史和德国当前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席勒后来的几部历史剧都是借古喻今,对德国社会进行批判和控诉。但是,这些作品总是要力图传达席勒对某一社会问题的独特思考,这样作品就成为某种思想的传声筒。因而,就不可避免地使作品的文学性受到伤害。恩格斯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对他提出了善意的批评。
在他的后期作品中,当以《华伦斯坦》(1799年)、《奥里昂的姑娘》(1801年)和《威廉·退尔》(1804年)最为著名。《奥里昂的姑娘》取材于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女英雄贞德的斗争事迹。她使法国转败为胜,免于亡国之辱。《威廉·退尔》取材于14世纪瑞士的英雄传说,表现了反对暴君、争取自由的要求。
席勒不仅是剧作家、诗人,在美学理论上,他也有自己杰出的著作,对美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哲学上,他是康德的信徒。他的美学理论是唯心主义的。
1795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美学著作《美育通信》,这是席勒写给丹麦王子奥格斯堡公爵的27封信。这部著作晦涩难读,但并不脱禹现实。可以说,它是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哲学沉思的产物。
歌德说过:“贯穿席勒全部作品的是自由这个理想。”这对《美育书信》是完全适用的。席勒认为,法国大革命没能解决政治自由问题,通向自由之路不应当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应当是审美教育。应当把美的问题放在自由的问题之前,正是通过审美,人们才可达到自由。
为什么席勒把美的问题放在自由的问题之前呢?因为席勒认为,美学理论的出发点是人。要实现政治自由,先决条件是要有具备完整性格的人,而这种人又只能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来。因此,他首先从历史的高度对人性及其演变作了分析,进而把美育同人类的崇高理想和历史的发展前景紧密联系起来。
但是,席勒从抽象的“人性”出发,不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把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人性分裂和人性复归的过程,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文化、教育,这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历史唯心论。席勒的美学思想在他于1795年写的《论素朴诗和感伤诗》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它最早区别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文化创作方式的特征和理想,并且指出了二者统一的可能性。他的出发点依然是以人性为基础的唯心史观。任何诗人都企图表现人性,都是从自然取得灵感,只是由于时代不同、人性发展的程度不同,对自然的感受方式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创作方式。
他所讲的自然,既包括自然界和现实社会,也包括人的自然本性。他正是要在人性或人道主义的基础上追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统一,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进步的意义。席勒在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所提出的许多美学问题都是十分重要和深刻的。批判地继承席勒的美学遗产是美学史研究的重要。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