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出自什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出自哪个历史典故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出自什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出自哪个历史典故

最佳回答2022-11-26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出自《战国策·赵策一》。该成语的意思是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以后行事的借鉴;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出自什么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习主席严正指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世界各国人民永享和平安宁。”习主席的铿锵话语和庄严承诺,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对战争的清醒认识、对和平的倍加珍惜,道出了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意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出自什么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们无法忘记,近代以来,中国饱经沧桑磨难,中国人民遭受深重苦难。日本对华持续侵略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日本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1895年侵占台湾和澎湖列岛,1900年伙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侵入北京,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侵犯中国东北领土和主权,1914年侵占青岛,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1931年策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以炮轰宛平县城和进攻卢沟桥为标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日本军国主义惨无人道的侵略行径、令人发指的屠杀罪行、野蛮疯狂的掠夺破坏,给中国人民和广大亚洲国家人民带来了惨绝人寰的灾难。事实不容抹杀,也是抹杀不了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出自哪个历史典故

;     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春秋末期张孟为赵襄子立下过大功,是赵襄子很看重的大臣。

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请你让我走吧。”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张孟谈辞去官职,退还封地,隐居到负亲丘去,在那里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出自哪个历史典故

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晋出公年间,智伯是晋国的正卿,执掌晋国实际权力。

为了振兴晋国,重建霸业,智伯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公,你们呢?”三家大夫都担心失去土地后,自家的实力会下降,都不愿献出封邑,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晋公;魏桓子也惧怕智伯瑶的威力,也把土地、户口让了。智伯瑶又问赵襄子,赵襄子不答应,智伯回报晋出公,晋出公命令智家和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赵襄子忙找谋臣张孟谈商量。

张孟谈建议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晋阳,赵襄子发现能够打仗的武器很少。张孟谈劝道:“这里的围墙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铜铸的,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

”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由于魏、韩不愿为智伯卖命,智伯无法取胜。晋阳被智伯水淹,围困了整整三年,由于地面积水,老百姓都在树上搭起棚子来居住,城里粮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冻饿成病,但人们誓死不投降。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准备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

”赵襄子听了非常高兴,连连拱手表示感谢。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事成之后平分智氏之领地。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军四散逃窜,智伯被擒。

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

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

张孟谈辞去官职,退还封地,隐居到负亲丘去,在那里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发生的时代就是《资治通鉴》开篇三家分晋时发生的事,现代也是耳熟能详,大家都用烂的一个成语。 只是,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所以阳光下没有新鲜事。

’既罢,赐珍宝、钱帛,诏曰:‘仓卒芜蒌亭豆粥,滹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异稽首谢曰:‘臣闻管仲谓桓公曰:‘愿君无忘射钩,臣无忘槛车。’齐国赖之。臣今亦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

’” 也许,正因为前事易忘,所以齐桓公、管仲君臣一体;光武、冯异戮力同心成就事业,成为佳话。但历史的长河中更多的却是杜牧《阿房宫赋》中所说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冯异(?-公元34年),字公孙,汉族,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宝丰县东)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七位。

冯异原为新朝颍川郡掾,后归顺刘秀,随之征战,大破赤眉、平定关中。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刘秀称帝后,冯异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阳夏侯。

建武十年(34年)病逝于在军中,谥曰节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何意·出自于哪?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思是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以后行事的借鉴。此典出自《战国·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赵国的赵襄子采用卿大夫张孟谈的计谋,派人暗中做韩和魏两的工作,向他们说明,假如晋国灭亡了赵国,那么对韩、魏两国也十分不利,强大的晋国一定会进而灭亡韩、魏两国。后来,韩、魏与赵联合起来,放水夜袭智伯军队,一举获胜,活捉了智伯。张孟谈协助赵襄子大功告成之后,就向赵襄子提出辞呈。他说:“凡能统治天下的,一定要能够驾驭臣子,而决不能反过来让臣子驾驭自己。

现在,我的名声显赫,身价权力很大,大家都很信服我。因此我愿意抛弃功名,丢掉权力,离开大家。”赵襄子听了这话,很不高兴,他说:“我听说辅助君主的人,才能名声显赫;功劳多的,才能身价高;对国家大事负责的,才能委以重任;自己忠义诚实,才能够使众人信服。

你正是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为什么这时候要辞职呢?”张孟谈回答说:“您所说的是一个臣子应该做到的。而我所说的,是巩固君主政权的道理。因为我看到,历史上臣子的权力如果和君主的权力相等,总是没有一个有好结果的。

不忘记以前的教训,就是处理以后事情的准则。您即使不同意我辞退,我也不可能再帮助您办事了。”赵襄子没有办法,只好同意张孟谈辞官。

最后,张孟谈便弃官务农,当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话的出处。


1.出 处:《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君若弗图,则臣力不足。

因在晋定公年间中行氏、范氏叛乱而国力大耗的晋国,在智伯的治理下,国力有所回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故事和含义简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出自何处


1.故事梗概: 晋出公年间,智伯是晋国的正卿,执掌晋国实际权力。为了振兴晋国,重建霸业,智伯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索要封地以壮大晋国的国力。

但久攻不下,围困三年后,赵襄子的谋臣张孟炎献计,暗中联合魏桓子和韩康子攻打智伯,事成之后平分智氏之领地。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军四散逃窜,智伯被擒。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

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

张孟谈辞去官职,退还封地,隐居到负亲丘去,在那里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一个汉语词汇,比喻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继续浏览:

上一篇:散粉有哪些作用?散粉有哪些作用

下一篇:礼记中的名言名句有哪些?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