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京报是谁创办的?中国新闻界著名人物

京报是谁创办的?中国新闻界著名人物

最佳回答2022-11-26

京报是邵飘萍与潘公弼创办的。《京报》的名称起源于明朝中后期,在此之前被称为邸报,是由通政使司或内阁在北京出版的半官方性质的中文期刊。由官方特许经营的报房投递。由于《京报》只是从政府专设机构中誊抄官方拟向公众传递的资讯,只能起到公告板的作用,故不能算作现代意义上真正的报纸。

京报是谁创办的

进步报纸

《京报》创刊于1918年10月5日,由报人邵飘萍与潘公弼于北京创办,日出对开4版,注重对政局、战局的报道和评述,讲求新闻时间性,反帝反军阀的旗帜鲜明。1926年4月24日,邵飘萍从俄国驻北京大使馆被张翰举骗出而被拘捕,26日被枪决。同日,《京报》被封,终期2275号。1929年,在邵飘萍的第二夫人汤修慧女士主持下,再度复刊,并在他蒙难三周年之际出版了纪念特刊。

京报是谁创办的

重要意义

《京报》是北洋政府时期在北京出版的进步报纸,无党无派,不以特殊权力集团撑腰,主张言论自由,坚持做民众发表意见的媒介,很快得到广大读者喜爱,名声倾动一时。一年后中国北方各省皆有报纸代派处,1919年8月《京报》因屡次发表揭露、批评政府腐败文章,被北洋政府查封,邵飘萍逃亡到日本。

《京报》是什么时候创办的?与现在的《新京报》有什么联系吗?

历史上的京报由著名进步报人、毛泽东的老师邵飘萍创办于1918年10月5日,停刊于1937年“七七事变”。
一.新京报是全国首家得到中宣部同意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具有合法地位和受法律保护的、真正意义上的媒体集团跨地区合作经营管理的报纸。

新京报一小步,中国报业一大步。我国长期以来媒体行业划区经营和地方利益保护主义盛行的落后局面,有可能因此开始改善。我国一段时间以来新闻出版和文化体制改革,只听雷声大,不见雨点小,只听过门浅唱低吟,不见正曲引亢高歌。从这个意义上讲,新京报是一个时代大合唱的开腔。

新京报是新京报人的光荣与梦想,也将会是中国报人的光荣与梦想。每一个新京报人,无论在社内从事何种工作,从现在起就要牢牢记住自己所肩负的重任:新京报成功与否,不仅影响个人的声誉和前途,更影响我国新闻出版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声誉和前途。历史的责任,落在我们肩上。

我们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历史负责。我们只能成功。除了成功,我们别无选择。


二.新京报从一开始就承载了无与伦比的关注与重视,一开始就成为时代演进的风向标,成为外界判断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项不容忽视的指标。新京报在刊号申请和报名拟定阶段就得到了传媒业界和有关领导前所未有的关心和支持。在多次听取光明日报报业集团领导关于新京报管理模式和经营体制方面改革创新的设想之后,中宣部领导指出,两大党报集团合作办报符合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党报集团发挥优势、互补互利、做大做强,是一件大好事;并在有关汇报请示材料上作出明确批示,表示赞成和支持。

国家新闻出版署领导也批示同意把新京报作为跨地区合作办报的试点,要求有关部门注意跟踪调研,及时总结经验。新京报得到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正式消息发布之后,全国传媒业界人士无不奔走相告,欢欣鼓舞。他们似乎看到传媒产业的春天来了。北京市几位官员也多次亲自过问及动用行政力量干预新京报报名及审批事宜。

这真是破天荒的事情。这件事情很不一般。新京报一定是审批过程中受到最多相干和不相干领导过问的报纸。一张小报更名改版这样的小事,都演变成翻云覆雨、明争暗斗的行政事件,这充分说明改革有多难,推动改革的人有多难。

所有的新京报人都要打醒精神,新京报一定要好好办,一定要办好。要给推动改革的人争光添彩,不能给推动改革的人添乱添麻烦,更不能给有的人找到攻击改革的借口。作为现代开放社会的政府官员都认识这样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处理和媒体的关系是考量政府自信心、承受能力、透明程度和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勇气的一项重要指标;政府对媒体的宽容度与政府的自信心成正比,而政府的自信心与政府的成绩大小和工作好坏成正比;要警惕极少数官员拿政治正确的挡箭牌为自己遮羞,为官不做亏心事,不怕狗仔队敲门;干得好的、有成绩的官员通常都会把媒体当作舆论阵地和喉舌耳目,而干得不好的、甚至有问题的官员则通常把媒体视为洪水猛兽;在干得好的官员眼里,媒体可能是喜鹊,在干得不好的官员眼里,媒体则可能是乌鸦。
三.从胎死腹中的北京时报,到一落地就遭到扼杀的京报,再到浴火重生的新京报,我们一出生就历尽沧桑,我们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多年以后,当我们蓦然回首,我们将无限感慨,我们的内心将无比丰饶。报名千差万别,理想殊途同归。从根本上讲,叫什么报名其实是不重要的!时间马上就要证明,所有针对我们的不友好主动都是多此一举。

正像电影《终结者
3.�片头第一句台词所说的那样:“我还没出生,就有人要杀死我。”所有针对我们的不友好主动,其实都是枉费心机。如果有人非要逼我们做他们的终结者,那我们就要像终结者那样对他们说:“我一定会回来的!”终结者终结被终结者,命该如此,事实如此,逃无可逃。

由于历史上旧中国曾经有过一代名报京报,我们这张浴火重生的新中国新时代新北京的新京报,就义不容辞地承载了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我们,新京报人,义不容辞地要担当起中国报业领跑者的角色,要为饱经风霜的中国报业跑出一片新天地。历史上的京报由著名进步报人、毛泽东的老师邵飘萍创办于1918年10月5日,停刊于1937年“七七事变”。邵飘萍的京报以“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为宗旨,以监督政府、教育民众、唤醒民众为方针,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那时侯的中国,政治黑暗,政府腐败,战乱连绵,民不聊生。京报几经停复,风雨飘摇,邵飘萍几度流亡,并于1926年4月26日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但京报依然名动天下,风云际会,沈从文、鲁迅、孙伏园、石评梅等一大批知识分子成为京报主笔或主编。

京报就像不断扩大光明范围的探照灯,成为照亮一个时代的良心,成为与申报双峰并峙的旧中国两大名报之一。外界一般把新京报的创办解读为一次伟大的复刊行动。这实在是一个善意的、富有创造性的误解。我们尽管不敢掠人之美,但也不能数典忘祖。

作为有理想的当代中国报人,我们在向纽约时报这样的国外报业巅峰仰望的同时,也要向本国史上难能可贵的报业传统致敬。知识分子的良心,从来就是奠定报业大厦的基石;知识分子的风骨,从来就是支撑报业大厦的脊梁。纽约时报如此,历史上的京报如此,新京报也理应如此。

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看护,对理性的呼唤,对行政的制衡,对本真的逼近,对美好的追求,对公义的捍卫,对丑恶的暴露——这是超越国别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媒体的普世价值和终极价值,这也是我国执政党一贯倡导的价值,那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有责任感的大人物和政治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报业乃是社会生态链条中的一环,不能薄弱不可或缺的一环,社会生态链条中如果缺了报业这一环,就好像林子中没有了鸟唱,田野上没有了蛙鸣,屋子里没有了猫叫,耳根倒是清净了,可那是死一般的寂静;一个地区报业。

中国新闻界著名人物


1.邵飘萍邵飘萍,男,汉族,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

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后人誉之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等。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2.储瑞耕储瑞耕,男,江苏武进人。我国当代著名杂文评论家,新闻工作者。1988年调入河北日报社,主笔要闻版言论专栏“杨柳青”,也撰写社论和其它文章、编辑稿件。

储瑞耕写作和发表作品3000余篇,计300余万字,主要是杂文和言论。迄今仍笔耕不辍。他是第六届韬奋新闻奖(中国记协和中国韬奋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奖励我国新闻编辑等新闻工作者优秀成果的最高荣誉奖)、三届中国新闻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百佳新闻工作者获得者,一位被称为“河北的鲁迅”“杂文家硬汉”的评论界猛将。


3.范长江范长江,男,原名希天,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农村。他是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范长江五十年前对新闻工作基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天看来,许多观点仍未过时,并不乏真知灼见。

他认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他指出“新闻是报纸的生命,是报纸的灵魂。”“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一定是事实。”而且“必须是新的事实,有代表性的事实。


4.水均益水均益,汉族,1963年9月20日生于甘肃兰州,毕业于兰州大学,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主持人。2003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多次荣获“金话筒”奖和央视十佳主持人奖。多次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在其主持生涯中,先后多次被央视评为优秀主持人。水均益被业界所熟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专访节目,在专访国际风云人物方面,他独坐国内新闻界专访外国政要、世界商界巨贾和国际知名人士的首把交椅。

他深厚的国际新闻功底、丰富的国际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以及对新闻事业的执著为他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方汉奇1951年起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至今。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

人们不称他教授,亦不称老师,而是尊称“方先生”。方汉奇还在《略谈关于新闻史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关于新闻史研究的几点体会和建议》等文章中对新闻史学的研究问题作了论述。在这些文章中,他阐述了自己对新闻史研究工作和有关新闻史的一些学术问题的看法。

大金华有哪些历史名人?

在世界的历史长河中,有非常多的名人留下了他们经过的足迹,也留下了他们的故事,让后辈们铭记。历史名人流芳千古,受万世敬仰。

五百滩公园建有金华历史名人雕塑园,共有75位入选的名人。这些金华名人你全都认识嘛?小布带你涨姿势咯~1“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骆宾王(约638—684),汉族,字观光,生于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就是此时所作。

骆宾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他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

2宋朝名将宗泽宗泽(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汉族,浙东乌伤(今浙江义乌)人,宋朝名将。刚直豪爽,沉毅知兵。进士出身,历任县、州文官,颇有政绩。

3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贯休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

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4南宋著名理学家吕祖谦吕祖谦(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他所创立的"婺学",也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朱熹、张?蚱朊??/p>5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陈亮(1143年10月16日—1194年),原名汝能,字同甫,号龙川,学者称为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著名豪放派词人。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主张北伐。6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朱震亨(1281~1358年),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

7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宋濂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

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8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戏曲理论家、美学家李渔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夏李村人,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省如皋市)。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曾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9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严济慈严济慈(1901.1.23—1996.11.2),谱名泽荣,学名寓慈、济慈,字华庭、慕光,号子祥、厂佛、岸佛,浙江东阳人,物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之
一.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奠基人之
一.中国研究水晶压电效应第一人。

10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冯雪峰(1903年6月2日—1976年1月31日),原名福春,笔名雪峰、画室、洛阳等,浙江金华义乌人。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11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吴晗吴晗(1909年8月11日—1969年10月17日),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12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邵飘萍邵飘萍(1886—1926),男,汉族,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

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13中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民盟中央副主席陈望道陈望道(1891.01.18—1977.10.29),男,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早年就读于金华中学,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回国后任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大学等高校教授。

他翻译了中国第一篇《共产党宣言》,担任过旷世巨著《辞海》总主编,撰写了《漫谈“马氏文通”》和《修辞学发凡》等专著。14现代文学家、诗人艾青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他是我国自由诗成就最高的诗人,被誉为和聂鲁达、希克梅特并列的现代世界三位伟大的人民诗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15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

历尽沧桑的北京天宁寺塔

我家在北京东城区,每次去西客站,总会远远地看到天宁寺塔。它就像一个老朋友,静静地守候在那里,看着我从它身旁经过,默默地向我打声招呼;我也每每都会忍不住多看它几眼,算是向它问声好。

2008年,终于传来好消息,天宁寺对外开放了。 天宁寺,为天下安宁,名字很好听,所以北宋神宗皇帝就下诏,在各州郡都要建天宁寺,所以各地就出现了多座天宁寺。据说,目前全国尚有24座天宁寺,是同名最多的寺庙。 寺多,寺塔自然也多。

若按高度 ,江苏常州的天宁寺 塔高153.8米,是全国最高的塔。不过,那座塔建于2007年,只是用现代材料现代技术建筑的一座现代版的佛塔,跟古塔毫不搭界。而 北京的天宁寺塔,虽然只有57.8米高,却是地道的用砖石古法砌筑的古塔。

在北方地区千座古塔中,北京的这座天宁寺塔以其超凡的精美造型和奢华的雕饰独领风骚。对于北京天宁寺塔的评价,我们外行说话不作数,建筑界的梁思成先生就夸赞说:“ 天宁寺塔结构比例优美,像音乐一样,节奏韵律明显 ”。 天宁寺既然开放了,自然要去看看。

那日,风和日朗,蓝天白云,乘车来到广安门外护城河西岸, 天宁寺前街。 天宁寺初建于北魏年间,当初叫光林寺。隋文帝时,一位印度高僧进献了三十粒佛骨舍利。

隋文帝便下诏中原的三十个州各建一塔,分别供奉一粒舍利。光林寺分得一粒,并改名弘业寺。到了唐代,这座寺又更名“天王寺”。到了元朝(1368年)末年,天王寺毁于战火。

明代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重建寺庙,赐名“天宁寺”。 天宁寺塔初建时,为木塔,后焚毁于火。辽代大康九年(1083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命他的儿子耶律淳在辽南京(今北京)天王寺内建十三层舍利砖塔。 1119年,天宁寺塔建成后不久,金军攻克辽上京(现 内蒙巴林左旗 ); 1122年,金军又攻陷辽国的中京(今内蒙赤峰市宁城县),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逃遁,群臣拥立耶律淳在辽南京即位为帝。

耶律淳称帝后三个月病逝,不久,辽南京也被金军攻陷。清代康熙年间重修天宁寺。 2007年7月7日天宁寺修复工程完工,正式对外开放。 天宁寺塔为八角 十三层 密檐式砖塔, 塔基为方形平台。

塔檐为飞檐叠栱,逐层收迭,轮廓线形成丰满柔和的收分,使得该塔显得格外宏伟壮观,庄重挺拔。 在我国,辽代和宋代处于同一时期,辽国占据华北及蒙古草原大片地区,北宋王朝偏居黄河流域及南部地区。辽国崇尚佛教,故而在各处修建了大量佛教建筑,其中,佛塔就是其中最为耀眼夺目的代表之一 。

辽塔有其特有的形制,一般塔身下部都有高大的须弥座,塔身上部多为十三层密檐,顶部为突出的塔刹。这种造型表达了辽代佛教信仰理念,表现了《华严经》中描述的华藏世界。十三层塔檐代表十三层“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毗卢舍那佛的住所。

密檐轮廓匀称,稳重挺拔。层层密檐的出翘,使檐上的亮点和檐下的阴影一明一暗,形成鲜明的对比,格外醒目,也使塔身更显得端庄大气。塔身浮雕尤为精美绝伦,仙佛、花纹、走兽,皆精致生动, 起到突出的装饰效果,也是中华文化中砖砌建筑艺术中的杰出的处理手法之一。 天宁寺塔的塔基分三层,底层为方形宽阔的平台,其上又有两层八角形台基。

台基下层有三 层仰莲承托塔身,这也是辽塔的标准结构。从宗教意义上说,十三层密檐塔身代表佛界,莲瓣表示佛端坐之处。 仰莲瓣原为铁质,每月初八,寺僧会在仰莲瓣里放入灯油,然后点燃这三百六十盏莲灯以供佛祖。

每到此时,灯光照亮塔身,其与夜空中的星月相映生辉。远近百姓无不蜂拥而至,共同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辽代佛塔的建筑,十分看重底层塔身的装饰。第一层塔身多为八个面,东、南、西、北四个正面各设一拱券佛龛,龛内各有一佛。

正南面,供奉的是大日如来,也就是毗卢舍那佛,协侍两侧的是文珠和普贤菩萨;正北面,供奉的是十八臂三眼准胝观音,两边胁侍菩萨;正东面供奉的是药师佛,正西面供奉的是阿弥陀佛。佛龛外两侧各有一尊浮塑的金刚力士像,力士像赤裸上身,肌肉紧绷,面部极为生动。 第一层塔身的四个隅面则各设一个直棂窗,窗两侧各立一尊胁侍菩萨,皆造型优雅,丰满圆润,呼之欲出。

曾辅佐朱棣历经百难登上皇位的“缁衣宰相”高僧姚广孝,功成名就后退归佛门,就曾居住于天宁寺内宗师府。 除了明朝的姚广孝,还有一位名人不能不提及,他就是民国初期著名的报人邵漂萍。 邵飘萍是浙江金华东阳�。

继续浏览:

上一篇:平儿和贾琏什么关系?红楼梦里平儿与贾琏的关系

下一篇:西游记是哪年拍的?西游记是哪年拍的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