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是什么语言写的?神曲的艺术特色
《神曲》是意大利文写的。若想宣传自己崭新的思想,但丁必须用自己的民族方言写作。于是但丁决定以佛罗伦萨方言为基础撰写《神曲》,并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意大利语。之后,通过彼得拉克和薄伽丘的延续和推广,一种崭新的欧洲语言——意大利语产生了。

《神曲》是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所著的长篇叙事诗。但丁是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也是极其重要的意大利文化符号。但丁的代表作《神曲》在世界各国影响广泛,深受读者喜爱,也是各国文学研究者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神曲》是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历时十余年写就的一部古典长诗,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三部分。全诗以旅人但丁在黑林中迷路为起点,讲述了他在维吉尔的指引下,穿过地心,走出地狱,攀登炼狱山之顶,随贝缇丽彩层层飞越诸天,最终得睹三位一体的故事,是一场集魔幻、新奇、恐怖、惊险、智慧于一体的奇境之旅。全诗一万四千二百三十三行,每三行自成单元,隔行押韵,首尾相应,形成中外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均衡对称。
但丁的神曲到底说了什么?
《神曲》是用意大利方言写成的。“神曲”是汉语翻译过来的名字,原书名是《喜剧》(Commidia)。
1555年开始,《神曲》的一个版本开始在 “Commedia”前加上“Divine”(神圣的)。但至今仍有不少意大利文的《神曲》以Commedia 为书名《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篇,每篇33曲,加上序曲,正好100曲。全诗但丁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述自己在幽暗的森林中醒来之后,迷失了道路,开始了幻游。在遇到豺、狮、狼三头猛兽之后,惊恐万分,这时,但丁最崇拜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前来搭救。在维吉尔的帮助下,但丁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地狱一共九层,上宽下窄,像一个大漏斗,凡是生前做过坏事的人,不管是教皇还是普通人,都会在地狱中受到惩罚。有关地域的描述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描述非常相似。
炼狱中灵魂的罪孽较轻,它漂浮在海上,共分为七层。历经炼狱之后,维吉尔退去,但丁心中的恋人贝缇丽彩前来迎接他,他进入了天堂乐园。天堂也分为九层,九层之上是人类理想的生活境界,一个充满了爱的地方。
《神曲》虽然描写的是但丁的梦幻景象,但却是对现实的反映。优美的诗词中有蕴涵着诗人强烈的爱恨感。地狱其实指的就是被披着宗教外衣的教皇、教士统治着的社会,他们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人们的生活悲凉而凄惨。
炼狱是人们步入天堂的必经之路。天堂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1321年,《神曲》的《天堂》篇刚刚完稿,但丁就染病而亡,于这年的9月14日在拉韦纳逝世。几百年后,佛罗伦萨想起了自己国家的诗人,想从拉韦纳迁回伟大诗人的遗骨。
拉韦纳岂能答应这样的无理要求?毅然回绝道:“活着的时候拒之门外,死后却要保留他的遗骨!”但丁的遗骨至今仍在拉韦纳。但丁认为,一个社会最终的目的在于让生活其中的人们充分地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而这一目的的完成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这个环境在皇帝的统治之下才能形成,所以他坚决地反对将教皇放在皇帝之上。从这方面说,但丁的思想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但他美化皇帝,并宣称皇权是直接受命于上帝的思想,这又说明他是唯心主义的思想,又有落后的一面。
与其思想的正反两面相同,《神曲》也是一样,它既反映了人民意志和现实的人民性,又存在中世纪封建色彩和宣传宗教世界观的方面,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存在一些矛盾的方面。但其中居主导地位的还是积极的部分,所以我们说《神曲》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尽管没有明确地提出人为主义,但我们仍将其视为人为主义的萌芽。但丁在《神曲》中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强烈地反对分裂,渴望祖国意大利能得到统一,建立一个继承古罗马传统的意大利帝国。诗中坚定地表示,要实现意大利的统一,就要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势力和反动势力。
但丁在诗中将贪官污吏打入第七层地狱,将教皇打入第八层地狱,由此可见,但丁对教皇和分裂国家的人痛恨至极。《神曲》之所以没有用拉丁文写,是因为他热爱自己的母语,对自己的母语有信心。《神曲》中,诗人还提出了自由的精神,他对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爱情作了歌颂。
但丁借维吉尔之口说,自由是一件宝物,值得用生命去换取;人有了自由的意志,才能创造和享受生活;而自由的爱情则是要达到的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但丁携自己的作品《神曲》对当时至高无上的教皇制度作出一次艰难但却沉重的打击。但丁、《神曲》一直都在意大利、欧洲,甚至在世界文明史上永远散发着光辉。
神曲的艺术特色
1.梦幻与现实的交融。《神曲》虽以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诗人的灵魂在理性和爱的指引下幻游三界达到至善境界的经历,有很浓厚的宗教幻想色彩,但作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党派斗争,反映了教皇和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2.工整与协调的结构。《神曲》分为3部,每部33歌,加“序曲”共100歌。各部篇章基本相等。长诗采用连锁押韵式衔接,每部诗的结尾均以“群星”一词作结。
作品在整体上工整而协调,如“地狱”是痛苦和绝望的境界,所以它的色调阴暗,浓淡不匀,自然景象也仅作为刑场的陪衬;“炼狱”是苦修和希望的境界,色调则柔和爽目,自然景色也明朗可观;“天堂”为幸福的境界,色调绚烂明丽。
3.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神曲》从头到尾充满象征和寓意。
森林、狮、豹、狼被称为《神曲》的四大象征。维吉尔代表知识和理性,贝亚特丽奇是爱和信仰的化身,他们象征着人的生活要有知识和爱的指引;三界三行是“人类精神”由罪恶到净化直至幸福的必然过程。“地狱”象征黑暗社会,“天堂”为理想境界,“炼狱”是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必经的痛苦历程。
作品中的许多人物也有寓意。比如诗中的尤里西斯在汹涌的大海上西行,表现出不折不挠的精神,集中体现了作者思想和行动上的追求。
4.《神曲》运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并采用了意大利的民歌形式。
这就打破了正统的用拉丁文写作的惯例,使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族特色。扩展资料《神曲》背景地狱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共9层。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控制的灵魂罪恶越深重,直到地心,是魔王卢齐菲罗掌握漏斗顶端,他们从魔王的尾巴爬过地心,另一面是炼狱。第一层是林勃,生于基督之前,未能接受洗礼的古代异教徒,在这里等候上帝的审判。
在其余8层,罪人的灵魂按生前所犯的罪孽(贪色、饕餮、贪婪、愤怒、信奉邪教、强暴、欺诈、背叛),分别接受不同的严酷刑罚。炼狱(又称净界)共7级,加上净界山和地上乐园,共9层。生前犯有罪过,但程度较轻,已经悔悟的灵魂,按人类7大罪过(傲慢、忌妒、愤怒、怠惰、贪财、贪食、贪色),分别在这里修炼洗过,而后一层层升向光明和天堂。在净界山顶的地上乐园,维吉尔隐退,贝阿特丽切出现。
贝阿特丽切责备但丁迷误在罪恶的森林,希望他忏悔,并让他观看表示教堂种种腐败的幻景,饮用忘川水,以遗忘过去的过失,获取新生。随后,贝阿特丽切引导但丁游历天堂九重天。这里是幸福的灵魂的归宿;他们是行善者、虔诚的教士、立功德者、哲学家和神学家、殉教者、正直的君主、修道者、基督和众天使。在九重天之上的天府,但丁得见上帝之面,但上帝的形象如电光之一闪,迅即消失,于是幻象和《神曲》也戛然而止。
炼狱如同一座高山,在耶路撒冷相对的地球另一面海中,灵魂在这里忏悔涤罪,山分七层象征着七大罪,每上升一层就会消除一种罪过,直到山顶就可以升入天堂。天堂分为九层,越往上的灵魂越高尚,直到越过九重天,才是真正的天堂,圣母和所有得救的灵魂所在,经圣母允许,就能一窥三位一体的上帝。
04 但丁《神曲》(节选)导读
一.内容慨括 《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剧”。全长14233行,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三部。
本章选文选自《地狱篇》第五歌。
二.作者简介 但丁·里吉耶里(1265-1321) 欧洲中世纪最伟大的意大利诗人。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出生在弗洛伦萨,早年曾学习拉丁文、诗学、修辞学以及古希腊罗马文学,对绘画、音乐、哲学等也很有兴趣。但丁少年时期曾经对邻居家的少女贝亚特丽采产生了爱情,贝亚特丽采早逝以后,但丁把在1283年以来所写的31首献给她的抒情诗用散文连缀起来,取名《新生》出版。这部作品歌颂了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表现出了反对禁欲主义的情绪。
特别是艺术上深受“温柔的新体”诗派的影响,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成年后的但丁积极参加当时的政治活动,曾被选为弗洛伦萨的行政官之一。他一心要保持弗洛伦萨的独立和自由,不肯接受教皇的威权和支配,最后被终身流放。
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一系列著作,表达出了对意大利现实问题的思考。其中《飨食》《论俗语》《帝制论》等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知识和文化观点。而最能够代表他创作成就的是长诗《神曲》。
三.《神曲》充满了象征意义 “黑暗的森林”象征当时意大利黑暗的政局;“豹”象征弗洛伦萨的政治迫害;“狮”象征法兰西王;“瘦母狼”象征罗马教廷;“幽暗”代表罪恶;“披着阳光的山顶”代表一种光明的境界;“人希望重见阳光”,象征着人由于自身的弱点,需要理性和信仰的帮助。
因此,作品中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象征理性;“贝亚特丽采”象征神学信仰。
四.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看 (1)但丁正是用中世纪诗人惯用的象征手法,描写了在理性、神学信仰和爱的引导下的心灵觉醒过程。 (2)他对宗教和教会、对世俗生活、对封建统治者、对古典文化都既肯定又否定,体现了作家思想上的矛盾性,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意大利现实生活的本质特征。 (3)《神曲》在艺术上将中世纪文学所盛行的象征、梦幻的手法,同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用陈旧的形式表现出了很多暂新的思想内容。
以艺术结构的严密著称于世。
五.《神曲》所起的作用 《神曲》用意大利俗语写成,对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语言的形成了起了奠基和推动作用。
六.《第五歌·第二圈》的思想内容 《神曲》中较为重要的篇章,主要描写了地狱第二层那些生前放纵情欲的灵魂受惩罚的情形。 首先,但丁把生前放纵情欲的灵魂放在地狱中让他们遭受惩罚,显示了但丁作为一个中世纪诗人的历史局限;但同时他又同情弗兰采斯加和保禄的不幸遭遇,心生怜悯,如一个尸首一般晕倒在地。
其次,但丁在此还改变了中世纪基督教认为情欲是最大罪过的观点。他认为“情欲”是罪过,但又不是大罪,因此他才将这类犯罪的灵魂放在地狱最上面的一层,惩罚也并不像其它层那样严酷。这就说明但丁已经具有了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对情欲肯定的思想萌芽。
再次,但丁在本节中也表达了他的爱情观点。他把爱情看成一种自然的不可遏止的感情。
七.第五歌·第二圈》艺术特色 (1)利用寓意象征手法描写现实生活的努力。
“地狱”和“灵魂受罚”等,都是作者想象的产物,但诗人又把它写得极富生活化和现实场景化。 (2)人物性格特点鲜明,栩栩如生。如弗兰采斯加性格外露,敢作敢为;保禄性格沉稳、意志坚强以及作品主人公“但丁”的多情善感等,无不跃然纸上。 (3)作品氛围描写极为出色。
地狱的阴沉、鬼魂的哭号、场景的绝望气息,无不曲折地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氛围。
神曲简介
神曲(Commedia, Divine Comedy),意大利诗人阿利盖利·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的长诗。写于1307年至1321年,全诗为三部分《地狱》(Inferno, Hell)《炼狱》(Purgatorio, Purgatory)《天堂》(Paradiso, Paradise),谴责教会的统治,但仍然未摆脱基督教神学的观点。
诗句是三行一段,连锁押韵(aba,bcb,cdc,……),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每部都以“群星”(stelle)一词结束。 全诗梗概阿利盖利·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35岁时(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象征贪欲),一只狮子(象征野心),一只豹(象征逸乐),又一种说法是说它们分别象征教皇、法国国王和佛罗伦萨人。他在呼救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径”。带领他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他交给当年阿利盖利·但丁单相思暗恋的情人贝亚德的灵魂,带他游历天堂,一直到见到上帝。 在他描述的世界,地狱是一个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控制的灵魂罪恶越深重,直到地心,是魔王撒旦掌握漏斗顶端,他们从魔王的尾巴爬过地心,另一面是炼狱。炼狱如同一座高山,在耶路撒冷相对的地球另一面海中,灵魂在这里忏悔涤罪,山分七层象征着七大罪,每上升一层就会消除一种罪过,直到山顶就可以升入天堂。
天堂分为九层,越往上的灵魂越高尚,直到越过九重天,才是真正的天堂,圣母和所有得救的灵魂所在,经圣母允许,就能一窥三位一体的上帝。 在经过地狱、炼狱、天堂的一路上,阿利盖利·但丁和所遇到的有名的灵魂交谈,包括历史上好的坏的许多著名人物,他将自己钦佩和厌恶的人物分别纳入各个部位,将教皇甚至他痛恨的一些佛罗伦萨人全打入地狱。有些详细情况圣经中并没有记载,是他自己发明的,但也符合逻辑。
其中也包括许多他对神学问题的见解,系统地阐述了基督教对世界的看法。炼狱经过长期酝酿和构思,但丁开始创作《神曲》。《神曲》写作的准确年月难以确定,根据文学史家们的考证,大约始于1307年前后,《地狱》、《炼狱》大约完成于1313年左右,《天堂》在但丁逝世前不久脱稿,历时10余年。
《神曲》采用中世纪文学特有的幻游形式,但丁以自己为主人公,假想他作为一名活人对冥府——死人的王国进行了一次游历。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诗中叙述但丁在“人生旅程的中途”,即1300年,35岁时,迷失于一个黑暗的森林。他竭力寻找走出迷津的道路,黎明时分来到一座洒满阳光的小山脚下。
这是普照旅途的明灯。他正一步步朝山顶攀登,忽然三只猛兽(分别象征淫欲、强暴、贪婪的豹、狮、狼)迎面扑来。但丁高声呼救。这时,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贝娅特丽丝的嘱托前来帮助但丁走出迷途,并引导他游历地狱和�炼狱。
地狱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共9层。第一层是候判所,生于基督之前,未能接受洗礼的古代异教徒,在这里等候上帝的审判。在其余8层,罪人的灵魂按生前所犯的罪孽(贪色、饕餮、贪婪、愤怒、信奉邪教、强暴、欺诈、背叛),分别接受不同的严酷刑罚。炼狱(又称净界)共7级,加上净界山和地上乐园,共9层。
生前犯有罪过,但程度较轻,已经悔悟的灵魂,按人类7大罪过(傲慢、忌妒、忿怒、怠惰、贪财、贪食、贪色),分别在这里修炼洗过,而后一层层升向光明和天堂。在净界山顶的地上乐园,维吉尔隐退,贝娅特丽丝出现。贝娅特丽丝责备但丁迷误在罪恶的森林,希望他忏悔,并让他观看表示教堂种种腐败的幻景,饮用忘川水,以遗忘过去的过失,获取新生。
随后,贝娅特丽丝引导但丁游历天堂九重天。这里是幸福的灵魂的归宿;他们是行善者、虔诚的教士、立功德者、哲学家和神学家、殉教者、正直的君主、修道者、基督和众天使。在九重天之上的天府,但丁得见上帝之面,但上帝的形象如电光之一闪,迅即消失,于是幻象和《神曲》也戛然而止。
《神曲》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但丁借贝娅特丽丝对他的谈话表示,他写作《神曲》的主旨,是“为了对万恶的社会有所裨益”,也就是说,《神曲》虽然采用了中世纪特有的幻游文学的形式,其寓意和象征在解释上常常引发颇多争议,但它的思想内涵则是异常明确的,即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真,使意大利走出苦难,拨乱反正,寻得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 但丁生活在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位“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他一心想革新政治,实现他的理想与抱负。但他痛苦地看到,他的故乡佛罗伦萨成了分裂与内讧的受害者,“祸起萧墙,戈操同室”,城市陷于党派的仇恨,虚弱无能,日益堕落:在你所记忆的年月里,你改变了多少次法律、钱币、官吏、风俗,更换过多少次市政府的委员!而意大利动乱的现实,封建主暴虐无能使生灵涂炭的情景,更令他痛心疾首:呜呼,奴隶的意大利,痛苦的温床,你是暴风雨中失去舵手的孤舟,你不复是各省的主妇,却沉沦为娼妓!因此,但丁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希望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以约束和驾驭互相敌对的城邦和封建诸侯,保障意大利成为一个统一的、富强的国家,“使世纪获得稳固的和平,使雅诺的庙门关闭”。
当时,意大利名义上隶属神圣罗马帝国,但帝国的皇帝通常从德意志诸侯中产生,仅仅在名义上行使对意大利的统治。但丁抨击皇帝鲁道夫一世和阿伯特一世父子只热中于在德国扩充势力,不来意大利行使权力,使意大利实际上陷于政治分裂状态,“帝国的花园荒芜了”。但丁在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后,对企图主宰基督教世界的教会,对垄断中世纪全部文化的宗教神学,给予异常严厉的揭露和批判。
他进一步发挥在《帝制论》中阐述的政教分离的原则,并针对中世纪神学宣扬的“日月说”,在《神曲》里把自己的政教平等的观点形象地概括为“两个太阳说”:造福世界的罗马,向来有两个太阳,分别照明两条路径,尘世的路径,和上帝的路径。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政权和教权是分别照耀尘世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两个太阳,它们之间应当是独立平等、分工合作的关系,而不是从属、争斗的关系,更不可合而为一。而如今呢? 但丁无限感慨地指出:一个太阳把另一个熄灭,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教权入侵政权的结果,使两者互相制约、监督的职能丧失了,世界由此“遭了殃”,连教会也“跌入泥潭,沾污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
因此,但丁对教会肆无忌惮地干涉意大利内政,破坏国家的和平与统一的罪恶,对教会僧侣颠倒善恶,犯罪造孽的种种败行劣迹,表示了异常强烈的憎恨。他痛斥教皇、主教、教士“日夜在那里用基督的名义做着买卖”,干着买卖圣职,敲诈勒索、荒淫无度、迫害基督徒等丑恶的行为,“使世界陷入悲惨的境地”;他们沉湎于金钱的淫秽污臭,“到处断绝上帝赐给人民的面包”,树立了导致人民“走上邪路”的“坏榜样”。但丁指出,背弃《圣经》教义的僧侣,把圣保罗、圣彼得抛到九霄云外,把罗马教廷变为“污血的沟,垃圾的堆”,“圣殿变成了兽窟,法衣也变为装满罪恶面粉的麻袋”。
耐人寻味的是,但丁把贪婪的教皇、主教、教士置于第4层接受惩罚,并把当时还在世的镇压佛罗伦萨共和政权,在意大利制造动乱和分裂,企图篡夺世俗权力的教皇朋尼法斯八世预告打入地狱第8层,头脚倒栽在深穴里,接受火刑。但丁借用中世纪处置政治谋杀犯的酷刑,严厉惩罚朋尼法斯八世,预言式地宣告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教会干涉世俗的局面必将结束的前景。但丁的这种愿望和情感,表达了新兴市民阶级摆脱中世纪教会束缚和宗教神学桎梏的要�。
神曲的内容简介
《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剧》。但丁原来只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喜剧》,薄伽丘在撰写《但丁传》时,为了表示对但丁的崇敬而加上“神圣的”一词。
由于当时的人们习惯把叙事诗称为“喜剧”和“悲剧”;一说《神曲》用意大利文写成,而非官方语言拉丁文,行文不过于严肃,而称为“喜剧”。翻译到中国的时候被译为:“神曲”。它是欧洲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诗为三部分:《地狱》(Inferno, Hell)、《炼狱》(Purgatorio, Purgatory)(有些版本也称其为《净界》)和《天堂》(Paradiso, Paradise),以长诗的形式,叙述了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个梦,以此来谴责教会的统治,但仍然未摆脱基督教神学的观点。全诗共分三部,每部33篇,最前面增加一篇序诗,一共100篇。诗句是三行一段,连锁押韵(aba,bcb,cdc,……),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每部都以“群星”(stelle)一词结束。
阿利盖利·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35岁时(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象征贪欲),一只狮子(象征野心),一只豹(象征逸乐),又一种说法是说它们分别象征教皇、法国国王和佛罗伦萨人。他在呼救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径”。带领他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他交给当年阿利盖利·但丁单相思暗恋的情人贝阿特丽切的灵魂,带他游历天堂,一直到见到上帝。
在他描述的世界,地狱是一个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控制的灵魂罪恶越深重,直到地心,是魔王卢齐菲罗掌握漏斗顶端,他们从魔王的尾巴爬过地心,另一面是炼狱。炼狱如同一座高山,在耶路撒冷相对的地球另一面海中,灵魂在这里忏悔涤罪,山分七层象征着七大罪,每上升一层就会消除一种罪过,直到山顶就可以升入天堂。天堂分为九层,越往上的灵魂越高尚,直到越过九重天,才是真正的天堂,圣母和所有得救的灵魂所在,经圣母允许,就能一窥三位一体的上帝。
在经过地狱、炼狱、天堂的一路上,但丁·阿利基埃里和所遇到的有名的灵魂交谈,包括历史上好的坏的许多著名人物,他将自己钦佩和厌恶的人物分别纳入各个部位,将教皇甚至他痛恨的一些佛罗伦萨人全打入地狱。有些详细情况圣经中并没有记载,是他自己发明的,但也符合逻辑。其中也包括许多他对神学问题的见解,系统地阐述了基督教对世界的看法。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