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长沙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2021年

长沙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2021年

最佳回答2022-11-26

长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湘绣、湘剧、长沙窑铜官陶瓷、长沙弹词、长沙剪纸等。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其种类归纳起来主要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民间美术与传统手工技艺、民族绝技与民间知识、民俗等。

长沙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它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湘绣以着色富于层次、绣品若画为特点,民间有苏猫、湘虎之说。湘绣狮虎毛纹刚健直竖,眼球有神,几可乱真,已发展到异色、异形、异面的双面全异绣。湘绣先后参加过日本、巴拿马、美国等地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多次获得优胜奖,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长沙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湘剧,是湖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主要流行于“长沙府十二属”,即长沙、善化、湘阴,醴陵、湘潭、湘乡、宁乡、益阳、攸县、安化、茶陵)湘南东部17个县市,江西与湖南毗邻的北起修水、南至吉安的各县,广东的坪石、岐门、乐昌、桂头、犁市、韶关等地。当时民间习称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或“湘潭班子”一度被称为“长沙湘剧”。

长沙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湘绣与苏绣、蜀绣、粤绣齐名,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勤劳智慧的湖南当地劳动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湘绣也是长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截止2021年,长沙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哪些?

活起来,传统技艺走进当代人生活 目前,长沙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区县(市)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全市普查登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66个,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9项、省级17项、市级102项。

长沙传统音乐类别的非遗项目有哪些

主要包括桑植民歌、靖州苗族歌鼟、澧水船工号子、土家族打溜子、湘西苗族民歌、麻山锣鼓、新化山歌等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澧州夯歌、安乡硪歌、华容夹叶点子、嘉禾伴嫁歌等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湘儿女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无论在音乐、文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先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歌谣,是湖南省桑植县百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传唱、累积起来的民间音乐文化品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桑植民歌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曲调丰富、形式多样 。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0 。
2.靖州苗族歌鼟靖州苗族歌鼟,流行于湖南省西南湘黔两省交界沿线地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锹里苗族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中,模拟大自然的和声及在生产劳动中发现的音律,经过长期的选择与提炼,创造了独具韵味的苗族歌鼟,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靖州苗族歌鼟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气势磅礴,体裁丰富、形式多样。2006年5月20日, 靖州苗族歌鼟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2
3.�


3.澧水船工号子澧水船工号子,湖南省澧县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从《澧州志》的记载和一代代老船工的追忆中判断,澧水船工号子早在明代就已产生并获得初步发展,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澧水船工号子以反映船工们苦难生活和劳动场面为主题,没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词,也不需要专门从师,全凭先辈口授,代代相传。

这些号子大多因时因地因人即兴而起,脱口而出。2006年5月20日,澧水船工号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Ⅱ-3
3.�
4.土家族打溜子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艺精湛,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独有的艺术形式。

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的打溜子乐队,能将各类乐器的技巧融于一体,并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演奏技艺。一般多由3至4人合奏演出,故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五人溜子”是后引进汉族吹管乐器唢呐而成,将吹打结合,更能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鹤峰县文化馆(鹤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土家族打溜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5.湘西苗族民歌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苗族民歌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吉首市、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流传区域还包括湖南麻阳、城步、贵州省松桃县)。湘西苗族民歌历史悠久,演唱的语言是湘西苗语。湘西苗歌的调式很多、曲式结构很完整、旋律独特、节奏自由而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具浓郁的民族彩色。

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麻山锣鼓麻山锣鼓是湖南宁乡境内流传的一种民间吹打乐,是类似于宗教音乐和民歌的曲牌。因发源于宁乡县麻山而得名。最初形成于明未清初。

相传由一云游僧所传授,当时作为庙宇化斋时用的礼乐。清光绪,宣统年间,麻山锣鼓的音乐得到大幅度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个拥有丰富曲牌的乐曲体系,具有独特的演奏形式,音乐名称、乐器形制和曲目内涵,并在湖南省几个县境内流传开来。
7.新化山歌新化山歌,湖南省娄底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新化山歌是汉、瑶、苗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它起源于先秦,兴盛于唐宋,经明清传承。新化山歌句式长短有致,俚俗方言衬词较多,富于说唱风味。它可以分为高腔和平腔(低腔)两大类 。

2008年6月7日,湖南省娄底市申报的新化山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95 。

继续浏览:

上一篇:骑鹅旅行记的作者是谁?《骑鹅旅行记》作者是谁

下一篇: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作者是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是谁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