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海内第一桥是谁?经典阅读

海内第一桥是谁?经典阅读

最佳回答2022-11-25

海内第一桥是洛阳桥。往事越千年洛阳桥,又名万安桥,横跨泉州市洛江区与泉州台商投资区两地,是我国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由北宋名臣蔡襄主持建造,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桥中央碑亭刻有明万历年间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周边有所代碑刻12方,中亭傍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亭东侧有“万安桥”及“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一为“西甘露”碑亭,在中亭右侧为古时祈雨所在。

海内第一桥是谁

洛阳桥址位于福建省江海汇合处,江潮汹涌,浪涛搏击,近千年前的中国桥梁工程师们,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首创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所谓“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 洛阳桥桥墩全中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

海内第一桥是谁

为了巩固基石,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仍可以从那些缀满白色蛎房痕迹的桥墩石 ,洛阳桥的建造,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它为南宋时期泉州漳州出现的大规模造桥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900多年历史的一座跨海大桥,你知道是哪里吗?

我国的东南沿海是众多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因为这里不仅经济发达,各项基础设施完善,而且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着实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在这里不仅能满足自己消费的需求,还能满足陶冶身心的需要。今天小编来到了美丽的福建省,发现除此之外还能满足我们学习历史文化、涨知识的需要呢,快跟着小编的步伐前来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吧。

你能否想象一下在大约900年前的泉州,就已经建设有一座跨海大桥了呢!听起来是不是非常地难以置信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细细介绍这座历史悠久的跨海大桥,也就是身处泉州市的“洛阳桥”,这座大桥是我国的首座跨海大桥。说到这座桥,先从这个名字的故事讲起吧,相信大家听完之后也是有些迷惑,明明洛阳市是中原大省河南的城市,怎么在泉州还有洛阳桥呢?如今的洛阳桥上依然有一块巨石,上面刻着“万古安澜”四个字,曾经这座桥的名字是叫做万安桥的。后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原人向着沿海地区迁移之后,有格外地怀念自己的家乡,才又将桥的名字口口相传,变成了今天的洛阳桥。古代建设跨海大桥的难度我们无法想象,因此人们就像纪念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一样纪念大桥的作者蔡襄,没有他就没有我们响亮的“海内第一桥”。

为了安全起见,在这么多年里大桥也被整修过很多次,才保证了今天人们依然能够在上面行走,站在这里望着滚滚的海面,不禁赞叹古人的智慧是多么地卓越超群,今天的我们是否还保留着那种古朴的睿智呢?洛阳桥虽说是一个十分壮观的景点,也是一个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后来的整修也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但今天这里依旧是免费的,大家下次来泉州的话可一定要来看看它,这座凝结着工程师蔡襄无数的智慧与心血的建筑。另外,著名的妈祖庙就在洛阳桥景点的附近,大家可以合理规划出一条路线,把泉州的美景和文化尽收眼底吧。

经典阅读--海内第一桥

海内第一桥 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它架在福建省的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江汇合的地方.洛阳桥是我国这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六年时间才建成.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桥上两边有扶栏.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洛阳桥在建筑上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里.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宛如一条水下长龙,A江底.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B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了一个C的办法.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交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种牡蛎.D,没出几年,牡蛎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边成一个整体,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的一大创造.铺高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 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浮运法.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

洛阳桥的简要介绍是什么?

洛阳桥,位于福建泉州城东13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口,是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原名万安桥,建于北宋年间,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历时六年。

洛阳桥是古代著名的跨海梁式石构桥,在中国桥梁史上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洛阳桥名字由来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海内第一桥的阅读答案

海内第一桥乐嘉龙 浩勃①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

②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了六年时间才建成。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桥上两边有扶栏。

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③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

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底。

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多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宽如一条水下长龙,A江底。④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B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一个C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生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胶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块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遍种牡蛎。

⑤D,没出几年,牡蛎不仅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了一个整体,而且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创造。⑥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 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

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了浮运法。⑦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⑧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⑨洛阳桥的建成,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选自《建筑奇观》1.洛阳桥的最大特征是___________。2.文中A至D处用词依次正确的是( )A.盘踞 凝聚 精妙 居然B.静卧 凝固 美妙 诚然C.盘踞 聚集 巧妙 当然D.静卧 凝聚 绝妙 果然3.第⑤段中加“△”号的“多”“据估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文章内容,给“浮运法”下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洛阳桥被誉为“天下奇”的原因是什么?从所给选项中选出3项。

选项:①规模之大②桥基之固③建筑上创新④建造的时间之长⑤桥上两边有扶拦⑥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引导回答:1.最大特征是我国第一座跨海大石桥。2.选择D。

因为“多”表示石板的长度在10米以上,如果删去就表示正好是10米了。“据估测”表示大致估计,并没有实际称量,如果删去就变成了实际称量后的重量,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借用涨潮的浮力,用木排运石块放置到桥墩上的方法叫浮运法。

5.说明方法有列数字、打比喻。6.原因是①②③。

继续浏览:

上一篇:海内第一桥在哪里?洛阳桥的简要介绍是什么

下一篇: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