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的三大特色是什么?洛阳桥的建造特点
洛阳桥的三大特色一是它运用了浮运架梁法,在古代没有机械的条件下,古人利用潮水的涨落,用船载着十几吨的石板安在桥墩上;二是筏形基础法,两头尖的船型桥墩极大提高了古桥基础的稳定性,有效缓解水流对桥墩的冲击;三是牡蛎固基法,在桥墩上养殖牡蛎,牡蛎的附着增强了桥体的稳定性,形成坚固的桥墩。

洛阳桥墩端部呈船又形,两侧有扶栏,均有石雕,用于保护行人;桥的两侧建置石塔,用以镇风, 桥旁扶栏外.尚存幢幡等形式的石塔,塔身浮雕佛像、图案;桥上筑石亭,供率骑休息,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有许多艺术石碉,造型美观,-有昂首挺拔的石狮,有口含石球的球狮子;桥中央碑亭刻有明万历年间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周边有所代碑刻12方,中亭傍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亭东侧有“万安桥”及“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

一为“西甘露”碑亭,在中亭右侧为古时祈雨所在。洛阳桥址位于福建省江海汇合处,江潮汹涌,浪涛搏击,近千年前的中国桥梁工程师们,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首创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所谓“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 洛阳桥桥墩全中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为了巩固基石,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
福建洛阳桥是一个什么景点?它都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洛阳桥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名桥之一。其造桥技术先进,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得到文人贤士到访,获得褒奖称赞。
福建洛阳桥位于泉州市,因为其建造地址在洛阳港口而得此美名,是我国首座跨海梁式桥,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洛阳桥是古代官民齐心协力,通商开展海洋贸易,建造交通基础设施的典范。二.具有先进造桥技术,让桥梁专家游客称赞不已。桥墩是长方形石砖交错结构,两侧尖锐,中间圆润,便于承接水流冲击,能够减轻桥墩受海浪冲刷造成的压力。
桥梁建造者在桥梁地基上养殖牡蛎,利用其生长附着力强的特点,将桥墩与地基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桥梁结构整体稳定性。桥梁经历多次大地震依然能够保持稳定,屹立不倒。
三.历史悠久、风景秀丽,让游客流连忘返。
洛阳桥修建于宋代,距今有一千多年悠久历史。每到夏季,桥面周围榕树生长郁郁葱葱,石桥横跨洛阳江面,微风吹过,水光涟漪,与桥面浑然一体。石板瓷砖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海浪击打在桥下的海石,发出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声响,引人入胜。
人们走在桥上,望着宽广开阔的江面,吹着海风,放慢思绪,停下脚步,沉醉于洛阳桥的美景之中久久不愿离去。桥面的南北两侧各有两尊石雕人像,为守护桥梁的卫士。护桥将军身披盔甲,手拿宝剑,威严庄重,守护洛阳桥的安宁。
除此之外,桥上还坐落着六座宝塔,塔上刻有石字、碑刻和襄祠。
四.文人墨客到访,为洛阳桥留下诗篇。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经在2011年到访过洛阳桥,用脚步丈量洛阳桥,留下《洛阳桥》的诗篇,并且给出了“洛阳桥完全可以媲美都江堰,建桥的古人富有智慧,非常了不起”的盛赞。总结洛阳桥历史悠久,风景独特,造桥技术先进,是我国古代桥梁建设的优秀作品,值得一去。
洛阳桥的建造特点
下面介绍一下有关洛阳桥的建筑特点。早在北宋,我们的先民就以惊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种直到现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型基础。
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蔡襄祠:它始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修建,祠堂大厅中间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万安桥记”碑刻,此碑世称为“三绝”碑。文章精练,用一百五十三个字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书法遒美,刻工精致。此碑为洛阳桥增辉不少。
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书。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两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除了著名的《万安桥记》外,还有藏于河南安阳魏公祠的《昼锦堂记》;福州鼓山的《忘旧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还有大量的纸本书法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前人优秀书法精华的吸收。
有古书《评书》认为“追配前人者,独蔡君漠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由于他大量接受前人的优点,融会贯通,因此蔡襄的书法充满了艺术魁力。 蔡襄的书法作品表现了一种当时文人的气息,他效法过王羲之,颜真卿等,取法争上,超然脱俗,神清气淡,达到古雅优美的境界。
这种境界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欣赏的同时得到提升。蔡襄的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不是重复,因此形成一种新的书法格局。学古人而泥古,继承前人而创造,使蔡书有了新的美学价值,因此他的书法作品永留书法史册。
洛阳桥的简要介绍是什么?
洛阳桥(Luoyang Bridge),曾用名“万安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宋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在洛阳江修建浮桥,常被风浪冲垮;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
扩展资料:建筑结构洛阳桥墩端部呈船又形,两侧有扶栏,均有石雕,用于保护行人;桥的两侧建置石塔,用以镇风, 桥旁扶栏外.尚存幢幡等形式的石塔,塔身浮雕佛像、图案;桥上筑石亭,供率骑休息,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有许多艺术石碉,造型美观,-有昂首挺拔的石狮,有口含石球的球狮子。桥中央碑亭刻有明万历年间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周边有所代碑刻12方,中亭傍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亭东侧有“万安桥”及“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一为“西甘露”碑亭,在中亭右侧为古时祈雨所在。上一篇:洛阳桥在哪个省?洛阳桥在哪个省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