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书院的创办者是谁?东林书院有着什么样的历史
东林书院的创办者是杨时。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杨时自幼在将乐县城含云寺和杨希旦“西斋”读书,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及第。

杨时
历任徐州、虔州司法和浏阳、余杭、萧山等县知县以及无为军判官、建阳县丞、荆州府学教授、南京敦宗院宗子博士、秘书郎、迩英殿说书、右谏议大夫、国子监祭酒、给事中、徽猷阁直学士、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职。南宋绍兴五年四月二十四日,病逝,享年83岁。南宋朝廷赠左大中大夫、谥文靖,加封太师,又追封吴国公。明代时获封将乐伯。

主要影响
杨时不仅是一个倡道东南的理学家,更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清人毛念恃在《文靖杨龟山先生年谱引》中认为杨时一生经历了三阶段:少年潜心理学不急急于仕进;壮年于富贵功名毫不介其意;老年讲道不辍以终其身。在他83年的人生历程中,从政长达50年之久,在50年的为政生涯里,不论是任职地方,还是立于朝廷,都以积极的救世之志,关注民生与社会。他曾留下名言:“如果死亡可以挽救世界,即使死了也不值得忧虑。
江苏省无锡市的东林书院是明代的学者什么创立的他在书中写了这样的一幅对联告?
江苏省无锡市的东林书院是明代的学者顾宪成创立的。他在书院中写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样一副对联这副对联告诫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东林书院有着什么样的历史?东林书院是从哪个朝代就有的?
说到东林书院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话说这个学院在江苏省可谓人人都知道的,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东林书院为何这么厉害呢?这个东林书院又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问题继续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看看东林书院的历史,感兴趣的老哥别错过了呀! 东林书院简介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东林书院故事 万历年间的东林书院,开创了崭新的讲学风气,引起了朝野的普遍关注。 不平凡的成长 顾宪成,无锡泾里(今无锡县张泾)人,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
顾宪成小时候家境十分清贫,他的父亲顾学开了爿豆腐作坊,但因家庭人口多,常常入不敷出,要向人借贷,他家住的房子很破旧,不蔽风雨。但是,艰苦的生活环境反而激发了顾宪成奋发读书的决心与向上进取的志向。他6岁就进私塾读书,既聪明,又刻苦,而且怀有远大抱负。
他在自己所居陋室的墙壁上题了两句话:“读得孔书才是乐,纵居颜巷不为贫。”颜回,是孔子著名的学生,家里十分贫穷,但他不以为苦,师从孔子,刻苦好学,以学为乐。顾宪成以颜回自喻,表达了自己的苦乐观和贫富观,希望做一个知识的富翁。
他还自撰了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达了他在读书期间对社会的关注。 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27岁的顾宪成赴应天(今江苏南京)参加考试,他在应试的文章中指出:天下治理的关键在于用人得当,只有选拔、任用贤才,使之各司其职,这样才能使国家稳固、政治清明、民情安定。同时,顾宪成还强调朝廷要广开言论,虚心纳谏,以法治国,注意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以供借鉴,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由于顾宪成的文章立意远大,分析透彻,结果以第一名中举,从此闻名遐迩。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解元顾宪成赴京参加会试,又被录取在二甲第二名,从此也就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投身到了社会激流中。 革职为民 顾宪成带着强烈的政治热情踏上仕途,想为国为民做些有益的事。但当时政治黑暗,军事腐败,财政拮据,人民由于苛政暴敛,被迫反抗的事件也层出不穷。
由于明朝国力渐衰,崛起于关外的满州贵族也逐渐不服明朝中央政府的管束,并且逐渐构成对明朝的威胁。面对这种国势日衰的形势,顾宪成初入仕途,就不顾自己位微言轻,上书直谏,主张举用人才,评论时政得失,无所隐避。他先在户部、吏部任职,后外放桂阳(今属湖南)、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为官,后又奉调再入吏部,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部门任职,他都不媚权贵、廉洁自守、正直无私、办事认真。 首辅张居正去世后,继任首辅王锡爵只知道在朝中一味迎合神宗,不能听取大臣的合理意见,弄得人心离异。
一次,王锡爵对顾宪成说:“当今所最怪者,朝廷认为对的,外人一定认为不对;朝廷认为不对的,外人一定认为是对的。”意思是责怪百姓心不向着朝廷。顾宪成针锋相对地回答:“我看应该这样说,外人认为对的,朝廷一定认为是错的;外人认为是错的,朝廷一定认为是对的。”指出国事搞不好的责任在朝廷而不在下面,一语道破了朝廷当权者们颠倒是非、混淆黑自的真相。
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顾宪成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时逢首辅王锡爵年老引退,明神宗便命吏部根据品望推选六七位能够胜任首辅之职的官员听候点用。顾宪成与吏部尚书陈有年不徇私情,拒绝请托,根据品望合拟了七人名单上报,请神宗亲裁。
不料,顾宪成他们提名的人,都是神宗所厌恶的,神宗不由分说,指责吏部有“徇私”做法,在吏部的奏疏上批了“司官降杂职”五个字,就把顾宪成文选司郎中的职务给撤掉了。陈有年作为吏部尚书,上书引咎自责,认为有责任也在自己身上,不能追究下属,恳请恢复顾宪成的文选司郎中职务。其他正直的大臣也纷纷上书申救顾宪成,奏疏共达几百封。
不料,神宗一意孤行,将有些上书申救的官员外放、降调、削职,顾宪成则被革职为民。从此,顾宪成结束了十几年的官场生涯,以“忤旨”罪回到原籍无锡。 开办学院 顾宪成孜孜国事,反而获罪罢官,朝野许多人士为朝中失去这样一位正直无私的官员扼腕叹息,也对顾宪成的品格十分钦佩,顾宪成的名望反而更高了。 由于顾宪成在学界和政界都有很高的声望,所以慕名来请教他的人很多。
顾宪成不顾病体,不管其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热情欢迎接待。后来,他看到来的人实在太多,小小的泾里镇上,连祠庙、客栈和自己周围邻居家都住满了客人,还容纳不下,就与长兄性成、次兄自成及弟弟允成商量,在自己住宅南边造了几十间书舍供来人居住,顾宪成的夫人朱氏给学生们烧饭做菜,使学生来了就像回到家里一样。泾溪南北,昼则书声琅琅,夜则烛火辉辉,一派日以继夜奋发攻读的景象。
许多已有功名、才学亦高的学者也争相前来求教。 顾宪成在居家讲学的同时,还经常到苏州、常州、宜兴等地去讲学,经常与苏州、松江、常熟、太仓、嘉兴、宜兴等吴中学者聚会于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畔研讨学术。在讲学活动中,顾宪成迫切感到必须具备一个固定的讲学场所,从而将分散的讲学活动变成一个有协调组织的统一活动,从而对吴地乃至整个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和作用。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经顾宪成和吴地学者的共同努力,官府终于批准在无锡城东门内的东林书院遗址重建兴复东林书院;重建工程开始于这年四月十一日,至九月九日告竣,共用了1200多两银子。
作为首倡发起人之一的顾宪成捐银最多,又去策动吴地官员和缙绅捐资助修,出了大力。顾宪成又亲自为书院讲会审订了宗旨及具体会约仪式,这年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顾宪成首任东林书院的主讲。顾宪成的讲学活动成为他一生事业的辉煌时期。
东林讲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适应时代、社会和学人的共同需要兴办起来的。它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除了严寒盛暑外,定期会讲。这就将原来士�。
明代称为为东林先生的是谁?
顾宪成。顾宪成(1550年-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
江苏无锡人,在1580年(万历八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授户部主事。1587年(万历十五年),因为上疏申辩,词语中有触怒当权者的地方,被圣旨责备,贬谪为桂阳州判官,慢慢提为处州推官。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顾宪成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朝廷会同推荐选任内阁大学士,顾宪成提名的人,都是明神宗所厌恶的,从而更触怒了神宗,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顾宪成回到家乡以后,同弟弟顾允成倡议维修东林书院,偕高攀龙等讲学其中,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农历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顾宪成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讽议朝政,逐渐聚合成一个政治集团“东林党”。
由于许多东官员纷纷上疏推荐重新起用顾宪成。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朝廷封顾宪成为南京光禄寺少卿,但是顾宪成没有接受任命,继续留在家乡从事讲学议政。1612年(万历四十年),顾宪成于家中去世。
著作有《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顾端文遗书》等。天启初年,明熹宗赠顾宪成太常卿。后来东林党争爆发,被魏忠贤阉党削去封号。
崇祯初年,顾宪成获得平反,赠吏部右侍郎,谥号端文。
我想问问有关明朝东林创始人顾宪成的事!?了解的进!
顾宪成是江苏无锡人,他是东林书院的创立者,而东林书院是东林党的发源地。顾宪成的一生都在和人事打交道,他成为东林党的创立者,有其必然性。
在那次考试中,他的文章就阐述了选人、用人与治理国家的关系,可见他对人事的热忱,源远流长。万历十年以后,顾宪成的大部分时间在吏部工作,在此期间,他积累了丰厚的人脉关系,并深度参与了当时的人事斗争,这为他后来走上组党的道路,打下了基础。那个时期的政争,主要是“阁部之争”。张居正死后遭到了清算,他生前独揽大权的局面引起了广泛的批评,朝中吸取经验教训,有限制内阁大臣权力的倾向和共识。在这种背景下,各部与内阁展开了权力之争,尤其是作为六部之首的吏部,在人事权利上与内阁的矛盾十分尖锐。人事斗争主要集中在人事考核时期。明代对官吏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外察”。
“京察”是考察在京任职的官员,每六年一次;“外察”是考核在地方上任职的官吏,每三年一次,一般是趁外官来京师朝见皇帝时加以考察。“京察”是根据官员的政绩、品行,来决定升迁、降调或罢官等奖惩,若是“京察”中被罢了官,就终身不再起用,政治生命就此结束,由于“京察”的致命性,使之成为官僚间互相斗争的一个重要场合。作为吏部的官员,顾宪成参与了这个时期的斗争,其忙碌的身影频现史书:万历十五年京察时,顾宪成上疏言事,因“语侵执政,被旨切责”,并被贬为桂阳州判官。
不久他又被“擢升为吏部考功主事,历员外郎”,重新回到了他热爱的人事工作岗位上。万历二十一年的京察争斗,比六年前那一次更为激烈,其情形就像是十头猪在一个洗脸盆里抢食吃,场面很壮观,因此被认为是明末门户之争形成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史书记载:“门户之祸固而不可拔,自此始也”。在这场战役里,顾宪成再次脱颖而出,《明史》记载:“二十一年京察,吏部尚书孙籥、考功郎中赵南星尽黜执政私人,宪成实左右之。
”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顾宪成虽然职务并不高,能量却很大,作为一个小小的主事,竟然能够在幕后左右他的上级,去修剪首辅的羽翼。《明史》记载:“先是,吏部缺尚书,锡爵欲用罗万化,宪成不可,乃用陈有年”,从这段史料我们看到,首辅(王锡爵)想用一个部长(罗万化),但是司长(顾宪成)不同意,于是只好任用他人(陈有年)。顾宪成不仅可以左右他上级和他上级的上级的意志,还可以任免他的上级,不仅明目张胆地和首辅对着干,甚至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 ,是朝廷的实际掌控者,与内阁进行斗争,其胆大程度令人惊奇。虽然他只是一个司长,但却能决定部长的任命。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