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的是谁?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

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的是谁?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

最佳回答2022-11-25

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的是朱熹。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生于南剑州尤溪。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的是谁

治学勤政

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52岁时,才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第一次出现。之后,朱熹仍呕心沥血修改《四书集注》,临终前一天朱熹还在修改《大学章句》。朱熹将《四书》定为封建士子修身的准则,《四书》构成了朱熹的一个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元朝迄至明清,《四书集注》遂长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为治国之本,也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成为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

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的是谁

理学思想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白鹿洞书院学规

本学规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

其次,它要求学生按学、问、思、辨的“为学之序”去“穷理”、“笃行”。再次,它指明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学规原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学规注释[1] 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李渤读书其中,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

因此地四山环合,俯视似洞,由此得名。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后扩为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 [2] 别:内外差别。

[3] 序:尊卑次序。 [4] 敬敷:认真布施。 [5] 审问:详细地问。

指在学问的探究上深入追求。 [6] 慎思:谨慎思考。 [7] 明辨:明确地分辨,辨别清楚。 [8] 笃行:切实履行,专心实行。

[9] 穷理:穷究事物之理。 [10] 若夫:至于。用于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

[11] 窒欲:亦作“窒欲”,抑制欲望。 [12] 迁善改过:指改正过失而向善。 [13] 正:纠正,改正,匡正。 [14] 得:得到,收获。

[15] 窃:用作表示自己的谦词。 [16] 徒:独,仅仅。 [17] 固:原来,本来。

[18] 持循:犹遵循。 [19] 大端:谓事情。

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

朱子《白鹿洞学规》(即:《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大学教育方针和大学生守则。它包括的内容很广,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内容、为学程序、修身、处事和接物等一系列纲领。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纵观全文,精髓有五,分别详解如下:
一.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解:五教之目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原文】“天下之达道五,日: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朱熹注曰:“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五教”就是进行五个方面的伦理关系的教育。“五伦”即五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在《礼记·昏义》和《孟子·滕文公上》中皆有论述。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意思是:父子之间应该有亲情,君臣之间应该有道义,夫妇有内外之别,长幼尊卑次序,朋友有诚信。也就是说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君要仁、为臣要忠、为夫要义、为妻要从、为长要惠、为幼要顺、为友要相互讲诚信。
二.为学之序学者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解:为学之序,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的意思是: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请教,勤勉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忠实地行事。
三.修身之要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汤来贺的白鹿洞书院学规翻译

汤来贺的白鹿洞书院学规翻译如下:父子之间有亲情,君臣之间有恩义,夫妇之间有差别,长幼之间有顺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以上是“五教”之目。

所谓学,就是学这“五教”。学习有先后顺序,也分为五个方面。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实行。以上是学习的顺序。

学、问、思、辨这四个环节,是穷理的过程。至于笃行这个环节,则从修身直到处事接物,又各有要领。言论忠诚信实,做事勤勉认真,惩戒忿愤,抑制情欲,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以上是修身的要领。使正义得以伸张,不谋求利益;使真理得以彰明,不计较功劳。以上是处事的要领。

自己所厌恶的事,不施加于他人;行为达不到预期目的,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以上是接物的要领。白鹿洞书院学规介绍:本学规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

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首先,它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明确“义理”,并把它见之于身心修养,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其次,它要求学生按学、问、思、辨的“为学之序”去“穷理”、“笃行”。再次,它指明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

15.简答题朱熹制定的著名学规的“白鹿洞揭示”的具体内容是什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主要内容是:1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教育目的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治学顺序3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4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分析: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白鹿洞书院的学规和教育宗旨,明确了教育目的。

继续浏览:

上一篇:顺应自然规律的名言有哪些?尊重自然规律名言佳句

下一篇:保护自然的宣传语有哪些?保护自然的宣传标语精选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