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尔扈特是哪个民族?土尔扈特简介
土尔扈特是蒙古族。土尔扈特部,明清时期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是12世纪末克烈部翁罕后裔。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17世纪30年代,其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因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不合,遂率其所部及部分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牧民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曾遣使向清朝政府进表贡。

部落源流
土尔扈特自古就生息在中国北部和西部的森林和草原,是一个勤劳、勇敢,有着光荣历史的部落。土尔扈特部源出历史上的克烈部,其早期历史可上溯到八九世纪的九姓鞑靼,土尔扈特部始称为翁罕,亦称王罕。据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史集》记载,翁罕所率的是克列特部落。“克列特”一词,蒙古族古老的形式是Kearlier(客列亦惕),21世纪初的发音为Kerred。土尔扈特一词与克列特有着密切的联系,“克列特”有“包围”、“警卫”的意思,因为翁汗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确曾充任过成吉思汗的护卫。

现代情况
1911年12月,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乘辛亥革命之,宣布外蒙古独立,即派人到科布多和阿尔泰游说,均被当地卫拉特蒙古人扭送中国官府查处斩首示众。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派兵进攻科布多,胁迫卫拉特蒙古人1万多人被外蒙统治,其中土尔扈特人达4000多人。新土尔扈特的亲王密什克栋固鲁布坚决反对哲布尊丹巴分裂祖国的行为,于1913年5月16日毅然举行起义,要求南迁吉木萨尔县,中国北洋政府即予支持慰勉。1913年8月20日,密亲王只带回了土尔扈特部2000多人回来,以后又陆续通过各种渠道逃回2000多人。
土尔扈特部是哪个民族的一支?
土尔扈特是中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蒙古这个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建立过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庞大而辉煌的朝代“元朝”。这个朝代的疆域在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中是最大的也是最强的一个朝代之一。
在这片人烟稀少的水草丰盛的草原上,他们从新开拓家园,劳动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权“土尔扈特汗国”。到了18世纪60年代时期,这支部族已经在这生活了140多年。而这时的沙皇俄国已经逐步强大起来开始不断的对外领土扩张,并极力的压制其他民族。当时的沙俄政府让大量的哥萨克移民向东扩展,不断缩小土尔扈特的游牧地,这就意味着“土尔扈特”的领土及畜牧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还有就是这期间由于沙皇俄国不断的对外领土扩张,战争也就越来越多,其中就跟土耳其就打了很长时间很多次的仗。人员数量锐减,所以沙俄政府就开始对境内的其他民族人员进行强制性的征兵。大肆的征兵行为也导致部族内青壮年锐减,许多人都充当了沙俄对外扩张的牺牲品,丧生在土耳其和北欧的战场上。
土尔扈特简介
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离开新疆塔尔巴哈台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他们开拓家园,劳动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权土尔扈特汗国.在以后的100多年里,土尔扈特人始终保持着与清朝政府的关系.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到了18世纪60年代,他们又决心返回故土,主要原因来自沙俄帝国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再也无法生活下去.清朝乾隆三十五年秋(公元1770年),在伏尔加河下游草原的一个秘密地点,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第二次主持召开了绝密会议.会上,他们庄严宣誓,离开沙皇俄国,返回祖国去.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战士总动员,提出土尔扈特人如果不进行反抗,脱离沙皇俄国,就将沦为奴隶的种族,这次总动员,点燃了土尔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的火焰.尽管渥巴锡等人力图对俄国人保密,消息还是泄露了.形势的急剧变化,迫使渥巴锡不得不提前行动.他们本来计划携同左岸的一万余户同胞一道返回故土.不巧当年竟是暖冬,河水迟迟不结冰,左岸的人无法过河.只好临时决定,右岸的三万余户立即行动.第二天凌晨,寒风凛冽.当阳光洒向大雪覆盖着的伏尔加草原时,伏尔加河右岸的三万三千多户的土尔扈特人出发了,离开了他们寄居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乡,用他们的话说:到东方去、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寻找新的生活.沙皇俄国女皇叶卡德林娜二世认为,让整个部落从她的鼻尖下走出国境,这是沙皇罗曼诺夫家族的耻辱,她立即派出大批哥萨克骑兵,去追赶东去的土尔扈特人.同时采取措施,把留在伏尔加河左岸的一万余户土尔扈特人严格监控起来.土尔扈特人的队伍,很快穿过了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之间的草原.走在外侧的一支土尔扈特队伍,被哥萨克骑兵追上了.由于土尔扈特人是赶着牲畜前进的,来不及把散布在广阔原野上的队伍集中起来抵抗,九千名战士和乡亲壮烈牺牲.东归队伍必经的一个险要山口,是奥琴峡谷.一支庞大的哥萨克骑兵抢先占据了这个山口.面对强敌,渥巴锡镇定指挥:他组织五队骆驼兵从正面发起进攻,后面派枪队包抄,将哥萨克军队几乎全歼,为牺牲的九千名同胞报了仇.一路上除了残酷的战斗,土尔扈特人还不断遭到严寒和瘟疫的袭击.土尔扈特人由于战斗伤亡、疾病困扰、饥饿袭击,人口大量减员.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消息,事前清政府一点也不知道.土尔扈特人无法和清政府沟通,更不可能得到清政府的任何援助.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定边左副将军车布登札布向朝廷奏报说俄方派人来通报土尔扈特举部东返.清政府才得知这一消息.清政府决定:第一,这件事如果俄国政府要出面交涉,要坚决挡回去;第二,土尔扈特人回来以后,一定要好好安置.在五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土尔扈特人终于到达了祖国西陲边境伊犁河畔.当时任伊犁将军的伊勒图,派锡伯营总管伊昌阿等官员在伊犁河畔迎接刚刚抵达的渥巴锡、舍楞等人.不久,渥巴锡随伊昌阿到伊犁会见参赞大臣舒赫德,舒赫德向渥巴锡转达了乾隆的旨意,让渥巴锡等人在秋高气爽时节前往避暑山庄面见乾隆皇帝,并转交了乾隆皇帝颁给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舍楞的敕书.乾隆的敕书是用满文和一种古老的蒙古文字托忒文写成的.这份敕书充分表达了乾隆对土尔扈特人的赞扬与欢迎.古代的土尔扈特民族是现在中国的那个少数民族?
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他们自古就生息在我国北部西部的森林和草原,是一个勤劳、勇敢,有着光荣历史的部落。每一个民族都由部落形成,每一个部落都有他的名称和涵义,弄清他的名称和涵义的由来,有利于阐述部落的起源、形成和早期的历史。
“斡亦剌惕”(Oira或oirai)是蒙古语,它最早的含义比较普遍的解释有两种:一种含有蒙古语“卫拉”(Oira)即“近亲”“邻亲”的意思,有“近亲者”、“邻近者”、“同盟者”的含义(《元朝秘史》卷十);一种含有“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之意(《亚细亚历史字典》卷二)。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这不仅从语义上来解释,语源“oi”作“森林”解释。Ara作“民”解释,合成语为“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更主要的是根据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类型来称谓的。他们曾经过着林中采集渔猎的生活,草原上的牧民称他们为“槐园亦儿坚”(《元末译文证补》四)。也就是林中百姓的意思。随着历史的变迁,明代西蒙古出现了“大小四卫拉特联盟”,卫拉特一词更具有“亲近者”“同盟者”“联盟者”的实际意义和词源意义,尤其是1
8.19世纪帕拉斯、施密特等外国史学家认为“联盟说”更合理。
从四卫拉特联盟角度分析,前一种说法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俄国的布里亚特蒙古学者多尔济班扎罗夫则认为卫拉特是由“卫”(Oi)——“林木森林”——加“阿拉特”(ara)——“百姓”组成的,即“林中百姓”。人们普遍认为,多尔济班扎罗夫的解释更接近事实,理由较充分,颇具权威性。
土尔扈特部落是我国卫拉特蒙古中其中的一个部落。 历史的记载中,土尔扈特部落的先祖是王罕,亦称翁罕。据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史集》记载,王罕所率领的是克列特部((《史集》第297页。
第一卷,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克列特”一词,蒙古语古老的形式是erle(客列亦惕)现在发音为ere。土尔扈特一词与克列特有着密切的联系,“克列特”有“包围”、“警卫”的意思,因为王罕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确曾充任过成吉思汗的护卫。
而土尔扈特方言中“护卫军”亦称土尔扈特(ougu),因此,克列特便称为土尔扈特。从古老的族源学考证,“克列特”原是土尔扈特部落的一个姓氏,王罕的姓就为“克列特”,以后发展成为一个氏族。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政府设立的乌纳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南路盟,其中最大的一个旗就是“克列特”旗,也就是汗旗,各代汗王均属此旗。其分布地域最广,人数最多,文化素质最高,权力最大,历史最悠久。
在西蒙古专门使用的一种蒙古文字托忒文中,“土尔扈特”一词的词根中还有“强大、强盛”的意思,在蒙古族普遍使用的胡都木文中,客列亦惕一词的词根中也有“强大”、“强盛”之意。土尔扈特一词从客列亦惕一词演变而来,土尔扈特无论从哪一种蒙古文字中,都能找到“强大”、“强盛”之意的词根。还有的史学家认为,土尔扈特人善于骑马作战,缴获俘虏较多,并融合于自己的部落,逐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部落实属强大,因而有了“强大、强盛”的名称((巴德利著《俄国、蒙古、中国》上卷,第一册,第97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汉文原来翻译“土尔扈特”一词还有“剩人”、“余人”或“剩下的部落”、“余下的部落”的意思,意为剩余在俄国的最后一批人、一个部落。对“土尔扈特”一词还有一些其他的解释,但第一种说法学术界认为,有一定的理由,更接近事实。 外文书籍中称“土尔扈特部落”或总称1628年西迁至俄国土尔扈特部落为首的卫拉特各部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禹尔梅克”,这些都是汉语的音译。
“卡尔梅克”这一名称,是巴什基尔人看到伏尔加河沿岸来了一群游牧民,惊呼为卡尔梅克,按巴什基尔语(alm.almn),其意为“迁移者”、“迁涉者”、“流浪者”、“西迁者”。这一词意,均被汉、俄、蒙文史学者直译。据帕拉斯的说法,是“留下”“留下来的人”之意,是根据民族词源学(动词)卡尔马克(ma)即留下之意,它似乎表示那些留下的信仰佛教的土尔扈特人,以区别于那些皈依东正教的土尔扈特人((东方文献编辑部主编《巴托尔德文集》第五卷,第538页,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68年版。
还有一层意思是:1628年后和鄂尔勒克领导土尔扈特部落西迁至伏尔加河沿岸定居,一些人思乡心重,暂时回了准噶尔盆地。“留下”、“留下的人”就是指当时定居的土尔扈特部落,而没有回准噶尔的部落人。据伯希和《卡尔梅克历史评注》第一节《给卡尔梅克人起的各种名称》一文中费舍尔的看法,卡尔梅克是“高帽子”的意思;文森认为,之所以如此称呼卡尔梅克人,是因为他的头上的帽子高高隆起,有高帽子的意思。对于“卡尔梅克”一词的使用范围,科特维奇在他写的《有关17—18世纪对土尔扈特人关系的俄国档案资料》中提出:在俄国和外国的档案材料中,常使用三个术语来表示俄国的卫拉特人:“土尔扈特”出自蒙文史料;“卡尔梅克”出自俄文史料;“客列亦惕卫拉特”出自中国汉文史料。据布莱特耐德尔的说法:“卡尔梅克”一词,在1398年已为人知晓,“留下”、“留下的人”的词意,似乎是表示那些异教徒卫拉特人,以区别于皈依伊斯兰教的东干人。而“卡尔梅克”这个词以后表示那批住在伏尔加河、顿河、乌拉尔河一带的卫拉特人,已习惯于“卡尔梅克”这个名称,而遗忘了古名——卫拉特、客列亦惕、土尔扈特(伊·亚·兹特拉金著《准噶尔汗国史》第5页,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
) 土尔扈特一词的语源、含义,蒙古史的学者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都在努力发掘充足的历史涵义和语言依据,因此,“土尔扈特”一词的确切含义有待于深入研究。
土尔扈特是现在哪个民族 土尔扈特是现在什么民族
1.漠西蒙古的一支
2.土尔扈特部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17世纪30年代,其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因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不合,遂率其所部及部分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牧民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曾遣使向清朝政府进表贡。
3.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帝派出图理琛使团,途经西伯利亚,两年后至伏尔加河下游,访察土尔扈特部。
4.乾隆三十六年(1771),因不堪沙俄的苛刻要求,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率领17万族人东归(土尔扈特部东归),最后约4万3千人成功到达伊犁。
土尔扈特人是蒙古人还是新疆人?
蒙古族,属于漠西蒙古的一支,因我国西北地区在明朝末年自然环境的恶化,为了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而迁徙到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一带并建立了汗国,后来由于沙皇俄国的扩张加上严重的民族剥削与压迫,与乾隆后期最终回归我国,为我国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