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舞蹈纹彩陶盆属于什么文化?这个是什么

舞蹈纹彩陶盆属于什么文化?这个是什么

最佳回答2022-11-24

舞蹈纹彩陶盆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和凉州的谷水流域一带。

舞蹈纹彩陶盆属于什么文化

最初发现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前2050年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4年,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在甘肃临洮马家窑村发现一处远古文化遗址,定名为仰韶文化马家窑期,在当地发掘了大量的上古时代代表华夏文化的彩陶器皿。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在甘青地区早于马家窑文化且与马家窑文化类型关系最为密切者当属仰韶文化。

舞蹈纹彩陶盆属于什么文化

文化命名

马家窑遗址虽发现较早,但以其命名却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对马家窑文化的命名,以及是否将半山、马厂类型包括在内,考古界曾有过许多争议,意见还没有完全统一。最早对马家窑遗址进行调查发掘的安特生,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存和广河的半山遗存合称为仰韶期或仰韶文化,为了与河南、陕西的仰韶文化相区别,也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

舞蹈纹彩陶盆是什么东西

舞蹈文采陶盆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产物,属于彩陶器,有大通、藏海、宗日三种类型,底色为褐黄色,图案颜色为黑色,我们最常看到的那个盆是属于宗日类型的它属于马家窑文化,都表达着古人对生殖的崇拜,因为在几千年前受生存环境的影响人丁不怎么兴旺,盆外绘制的线条与鱼形图腾表达的内容为水崇拜,表达当时人们想象自己像鱼一样,溺水而不亡的向往,单据有些学者认为,盆内的绘画内容为人们当时狩猎归来燃起篝火手拉手跳舞的景象,制陶的人见此景象画上去的,至于为什么画上去这些图案,那是因为当时部落酋长祭祀的需要很多遗址很少发现舞蹈盆,之就能充分说明他是一件神器。

这个是什么?

这个叫做“舞蹈纹彩陶盆”舞蹈纹彩陶盆于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为新石器时代后期陶器,为水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上腹部弧形,下腹内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内壁饰三组舞蹈图。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属国家一级文物,2013年8月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舞蹈纹彩陶盆名词解释

彩陶舞蹈纹盆是1973年,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甲区发掘第20号汉墓时发现的。具有舞蹈画面简洁,线条明快,笔法酣畅。

舞蹈纹彩陶盆是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甲区发掘第20号汉墓时发现的。舞蹈纹彩陶盆属于彩陶器,其盆底底色为褐黄色,图案颜色为黑色,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型彩陶的杰出作品。盆内图案生动可爱,构思十分巧妙,是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的精彩之作。此盆具有舞蹈画面简洁明快、笔法酣畅的艺术风格。

透过静止的画面,仍能让今人感受到远古的舞蹈艺术家击节踏歌和舞蹈扭动时的那种强烈的节奏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舞蹈纹彩陶盆高度为14厘米,口径为29厘米、底部直径为10厘米,用细泥红陶制成。

大口微敛,卷唇鼓腹,下腹内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上部采用了一些简单的线条装饰,作为主要装饰的舞蹈纹却在内壁上部。舞蹈纹共分三组,每组有舞者五人,她们手拉手,踏歌而舞,面向一致。

人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更奇妙的是,每组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好像是为了表现空着的两臂舞蹈动作较大和摆动频繁。

舞蹈纹彩陶盆上的图案象征什么,为什么要刻上这些神秘的图案?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人头上奇特的装束,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而稍有变形的鱼纹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崇拜的主题。

舞蹈纹彩陶盆是属于新石器时代 什么的文化彩陶

舞蹈纹彩陶盆是属于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马家窑文化,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的孙家寨,直接描绘了原始先民生活场景的图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于是彩陶盆便作为举世无双的国宝而被国家博物馆珍藏。

舞蹈纹彩陶盆上的图案象征着什么,为什么要刻上这些神秘的图案

彩陶文化又称什么文化

最早的应称:半坡文化(仰韶文化)!!!

接下来还包括:老官台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红山文化、齐家文化等等。

时间跨度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

哪个遗址被称为“彩陶文化”?

  甘肃是我国彩陶起源最早、发展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艺术成就最高的地区,素有“彩陶之乡”的美称。距今7800年前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出现的彩陶,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属于仰韶文化的大地弯文化依存中发现,彩陶呈现为这一时期的最重要的文化表征。

  在甘肃发现最多、分布面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早在20世纪20年代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它最鲜明的特征,便是彩陶文化十分发达,各个不同文化类型遗址中有大量的彩陶出现,这在整个中国彩陶文化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如此,这一文化类型的彩陶还有着自己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风貌,同其它考古学文化中的彩陶比较,其画彩的部位更加广泛,不仅在许多细泥陶的外壁和口沿布满了花纹,而且在许多大口径器物的里面和其他夹砂的炊器上画上彩纹,其繁缛而多变,细腻而奔放的文饰,表明这一时期无论是陶器的烧制,还是绘彩的技术,都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正因为如此,所以考古界一度将其称为“甘肃彩陶文化”。

  马家窑文化位于黄河上游地区,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050年。它上承庙底沟文化,下启齐家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分支。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工艺很成熟,数量特别繁盛,占各类陶器总和的25%——50%。

在陪葬陶器中,彩陶多达80%。马家窑的彩陶多为红陶,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彩绘幅面很大,许多泥质细陶往往口沿、外壁都绘有花纹,还盛行内彩,纹饰绘于器物内壁。

甚至一些作为炊器的夹砂陶也有彩绘,极为少见。花纹繁缛瑰丽,富于变化而有规律。大多数的夹砂陶表面饰以绳纹,少数饰数道平行线、折线、三角或交错的附加堆纹。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在造型上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器形有碗,钵,盆,罐,壶,瓶,杯等。  马家窑文化彩陶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按时间先后可以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这四种类型的彩陶各具特色。

石岭下类型的彩陶多瓶、罐、壶等,流行变形鸟纹流行、圆圈纹等;马家窑类型多瓶、罐、盆、瓮等器形,流行漩涡纹、弧边三角纹,代表作有青海大通山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等;半山类型的彩陶多小口直颈广肩鼓腹双耳壶等,流行红黑相间的锯齿纹、漩涡纹;马厂类型器形与半山基本相同,流行变体人形等纹样。

马家窑彩陶文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青海出土的______是其代表作品

当然是: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高14.1厘米,口径29厘米,盆用细泥红陶制成。

口沿及外壁上部采用了一些简单的线条装饰,作为主要装饰的舞蹈纹在内壁上部。陶器内壁内壁饰二组人物手拉手的舞蹈纹图案。构图生动,线条洗练,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舞蹈纹共分三组,每组有舞蹈者五人,手拉着手,踏歌而舞,面向一致。

他们头上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饰物,似是裙摆。人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更奇妙的是,每组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好像是为了表现空着的两臂舞蹈动作较大和摆动频繁。

西方现代绘画中把在静止画面上表现事物的连续运动视为一种艺术创新,而在中国的原始艺术中就已出现了类似的表现手法,这种大胆的创造不能不使人击节赞叹。

舞蹈是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艺术形式,一般用音乐伴奏。舞蹈在原始社会已经产生,先民们用舞蹈来庆祝丰收欢庆胜利祈求上苍或祭祀祖先,这件彩陶盆就表达了欢乐的主题,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彩陶盆的设计制作,还体现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熟练和审美思想的进步。舞蹈者的形象以单色平涂的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三列舞人绕盆沿形成圆圈,下有四道平行道纹,代表地面。盆中盛水时,舞人可与池中倒影相映成趣。

小小水盆成了平静的池塘,池边欢乐的人群映在池水之上,舞蹈的韵味让人心醉。

  关于舞蹈的内容,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大家一致认同的是它不仅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群舞的热烈场面,更形象地传达出他们生机勃勃的活力。正如德国学者格罗塞所说:“原始的舞蹈才真是原始的审美感情的最直率最完美,却又最有力的表现。

彩陶文化和原始社会生活有什么关系?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前的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有大量的几何形纹饰,这既是早期陶器中编织物纹印以及鱼网、水涡、树叶等图案的延续和变化,同时也是原始人内心音乐涌动和视觉表现。

彩陶中的动植物形一般都用几何形把它概话出来形神兼备,显示了彩陶艺术写心写意的高超水平。 彩陶的象形图案多种多样,最基本的主题是生殖主题。有大量的鱼、蛙、 植物果实、花朵的描绘。半坡时代人的寿命平均二三十岁,生育是即神秘而又急迫的事情。

所以鱼蛙这些多产的动物就成了生育的象征。尤其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对生育能力的赞美就是对女性的赞美。生育繁衍的主题在民间艺术里一直延续到今天。

有一些很特殊的图形,如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是在盆的内壁描绘图案,用装饰的手法画出一个圆圆的脸,三角形的鼻子,用两根短线画出眼睛,似乎闭目在默默地祈祷什么,双耳和嘴的部位都画着鱼,盆的其它部位也画着鱼。这种图形似乎和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是图腾崇拜的产物。这种以鱼来装饰人体的母题,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民间艺术里,只不过含交和象征会随着社会习俗的变化而产生畸变。

舞蹈纹彩陶盆 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是在接近盆口的内壁,描绘了三组拉手手小人的纹饰,每组5人,有头饰,还有尾饰。拉手小人图案在今天的民间艺术里是个很重要的母题,叫"拉手娃娃",总称为"抓髻娃娃"。 "抓髻娃娃"在民间艺术里图式千变万化,但总是来说他是人类繁衍和保护自己的神祗。

所以像拉手小人这样的图案不会是单纯为娱乐而创作的,它含有"巫"的性质,是为人类自身的实际目的服务的产物。 彩陶器形在完善功能的基础上,造型样式千变万化,充分体现了制陶者的艺术才能和乐此不疲的创造热情,而且不同类型的装饰技巧和艺术效果,各具特色。 半坡类型的彩陶,以西安半坡、临时漳姜寨、宝鸡北首岭等遗址出土得为代表。施彩的陶器通常为圈底式平底钵、平底盆、彭腹罐、细颈瓶等。

花纹绘在口沿、器肩、上腹等醒目位置,或绘在敞口盆的内壁。花纹图案除有宽带三角、斜线、波折等几何纹样外,还有大量的动物图案。后者具有浓厚的绘画意趣。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以河南陕县庙底沟及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得为代表。

彩绘多施于大口小底曲腹盆外壁的上半部,风格轻盈挺秀,纹样多用弧线描绘,除了鸟、鱼、蛙等动物图形外,最流形的纹饰手法是以圆点、弧边三角、垂幛、豆荚、花瓣、花蕾等构成图案,植物纹显著增加。多数图案采用二方连续的方式构成,具有虚实相生之妙。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多瓮、瓶、盆罐等器型,装饰面积大,纹样以旋涡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居多,具有构图繁密,回旋多变之特色。

仰韶文化的陶艺代表作品

仰韶文化主要是彩陶工艺。分为三个时期: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家窑类型。

中期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代表器形: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

晚期以马家窑类型为代表,马家窑类型又可分为三种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有哪些作品?

探讨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我们仍然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地处边远地区的神秘岩画。在云南沧源发现的岩画反映了人类的活动,包括狩猎、舞蹈、祭祀和战争。

它们的存在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当然,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们在绘制岩画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边界的限制,岩面也并没有作任何的处理,它们的创作是无拘无束的。 这一切的改变源自于陶器和木结构建筑的出现,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们马上就发现这些材料是绝好的作画之处,于是,缤纷的色彩和丰富的纹样出现在这些器物上。以质朴明快、绚丽多彩为特色的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案,是我国先民的杰出创造。

此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一定数量的彩陶。仰韶类型的彩陶以在西安出土的半坡陶盆《人面鱼纹盆》最具特色,也最耐人寻味,关于这种图案具体的含意一直在猜测之中。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的图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绘制于陶缸上的《鹳鸟石斧图》,出土于河南临汝闫村。

该图以写实手法所描绘的鸟、鱼及斧据说代表了鹳氏族兼并鱼氏族的历史事件。此外,在青海大通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描绘了氏族成员欢快起舞的景象,堪称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杰作。

继续浏览:

上一篇:你听过最励志的文案有哪些?最火文案短句励志

下一篇:法西斯是哪几个国家?法西斯是哪几国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