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画兰竹著名的扬州画派作家是?我国画“兰竹”的著名画家是谁
以画兰竹著名的扬州画派作家是郑板桥。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书法艺术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
哪位画家是画竹的高手,并且是一位文学家.并且说出他的资料以及有关竹的诗
郑板桥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终年73岁。
他的诗、书、画被誉为“三绝”,颇具风格,200多年来,一直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和地位。 郑板桥的艺术成就,是他一生最光辉最绚烂的部分,他的作品富有思想性、创造性、战斗性,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较好地统一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板桥风格。他的作品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文学家艺术家的重视。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著称。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 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板桥画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 兰之烂漫天性。板桥画石,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有时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
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广大知识分子, 劳动人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 竹 清·郑板桥 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 竹 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我国画“兰竹”的著名画家是谁?
我国画“兰竹”的著名画家是:清代郑板桥,郑板桥(1693-1765),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和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郑板桥特别喜欢画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郑板桥,扬州兴化人,名燮,字克柔,号板桥。乾隆元年中二甲进士,被任命到山东县令时已经是五十岁了,后来又调任到潍县,任潍县县令。
郑板桥尤其擅长画“竹”、“兰”和“石”,有不少传世佳作。郑板桥的书法融合真草隶篆,风格独特,自称“六分半书”。(郑板桥人物画像)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画家,其作品别具一格,诗书纂画相结合,相得益彰,深为后世喜爱和敬仰。他创造了独特的郑板桥画风,这种画风不仅是个人艺术上的成功,同时也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影响深远的进步。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画家,在“扬州八怪”中影响力最大,其作品别出新格,诗书篆画相结合,相得益彰,深为后世喜爱和景仰。其作品破树立了郑板桥独立的画风,这种画风不仅是郑板桥个人艺术上的成功,同时也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影响深远的进步。
一.爱兰竹成痴的郑板桥郑板桥幼时生活贫困凄凉,三岁母亲去世,郑板桥的父亲以教馆维持生计,幼年跟随“种园先生”陆震学习诗词,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郑板桥后来的诗词创作。
后来郑板桥跟随郝梅岩学习绘画书法,郑板桥曾以“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来形容郝梅岩先生,其书画创作受到了郝梅岩的一定影响。郑板桥童年时喜欢到家附近的“竹巷”去玩,家里也有许多竹子,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感悟,竹子早就蔚然于心,绘画时“手中之竹”自然蔚然纸上。郑板桥对书法和绘画的痴迷,他把自己的书法和绘画进行融合使得其书法和绘画浑然一体。
郑板桥的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据说,郑板桥一生中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事实上,郑板桥虽然一生专研竹石,画竹最多,其次兰、石,但也画松画菊。
他的一生,正如他画了一生的兰竹石,清高自持,风骨刚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主张“胸无成竹”的创作手法,指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联系和区别,详细地叙述了从观察感受、构思酝酿,到落笔定型的创作过程,见解独到。这也让郑板桥成为明清以降最有影响力的画竹大家,自板桥后,凡画竹都绕不开板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所谓宗师,无乃是乎!
二.从《兰竹图》中感受郑板桥的气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郑板桥的《兰竹图》,感受他的气节。郑板桥曾说:竹子外硬内空即结实又虚心;竹子有节,节里有气,做人也要像竹子一样有气节。
郑板桥认为兰花不像普通花朵那样娇气,一生与世无争把清香奉献给人间,他画兰,画的是兰花的文心与傲骨。该图以半幅画作,一巨大的倾斜峭壁,给人一种拔地顶天、横空出世之势。在峭壁上有数丛幽兰和几株箭竹,同根并蒂,相参而生,在碧空迎风摇曳。这里面讲述着郑板桥的一个故事。
(郑板桥《兰竹图》)有一天,郑板桥去一位好友家赴宴,酒意正酣,朋友请求他在院子中的墙壁上画一幅画。郑板桥碍于在座好友众多,不再推辞,只好答应。郑板桥喝了一碗酒后说:“拿墨来!”朋友就让人拿了一砚墨,结果郑板桥说:“墨太少,拿一盆来!”在场的人都十分惊奇,以为郑板桥喝醉了,不知道他到底想什么,朋友不敢多说,只好磨了一小盆给他。郑板桥一脸醉意走到墙壁面前,朋友将笔给他,不想他却没有理会,直接用手沾了墨,在墙上抹了起来,抹了一会似乎不过瘾,直接端起盆来,将墨汁全部泼到白花花的墙壁上。
朋友见此心都凉了半截,不知事如何处理。想着郑板桥竟然在戏弄他,酒席上也只能自认倒霉。后来,一天狂风闪电,这个朋友发现院子泼墨的墙壁面前死了上百只的麻雀,十分惊奇。
此后的每次大雨都是如此。后来一位老先生来到朋友家,看到院子墙壁仔细端详起来,问道:“这一定是名家的作品吧?”朋友以为是老头在戏弄他说:“这一定是名家的作品吧”不料这老头接着问:“这画后出现过什么怪事吧!”朋友应道:“每到狂风闪电,大雨之后,墙前都会有很多死麻雀。”老头笑了笑说:“这画画的是一片竹林,平时看不出,下雨的时候闪电把画照亮了,才看得出,那些麻雀以为是真的竹林,想着飞入,都撞死了。
”听了老头的解释,朋友这才恍然大悟,佩服不已。诸如此类轶事还有很多,都表现了郑板桥高超的绘画水平和落拓不羁的个性,也反映了百姓对郑板桥的仰慕和喜爱。郑板桥的作品独树一帜,简约中带着秀逸,洒脱中还有清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超越了石涛的画风,自立门户,为罢官回扬州卖画期间更是给中国的绘画艺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在卖画期间,郑板桥的心境更进一步,这个时期的画也更加成熟,艺术风格也十分稳定。
他也是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留下了一大批精品。在这个阶段在绘画的理论方面更是得到了很多新的见解。当时就有很多的画家借鉴他的风格。
他的画派不断的壮大,这样也成就了著名的扬州画派,郑板桥也成为了大家熟知“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兰竹图》局部)除了绘画水平不断提升,创造出新的理论之外,郑板桥还创新出独一无二的题跋。竹兰石原本就很有意境,再加上诗词和书法,更让这幅画有灵魂,配上他的篆刻更是使他的画美轮美奂。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
不仅如此,他的题画诗关注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兰竹图》所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郑板桥《兰竹图》鉴藏印)最让人称绝的是他题跋的位置,石凹竹丛兰叶底。
书法写的恰到好处,不多一分也不减一分,使他的画作更加有灵性,显现出他高超的技艺和大胆的突破精神。郑板桥释放兰竹石的内在的特性,以少胜多,以简代繁,加上他自己的诗歌和书法的题跋以及印章,书画中。
以画竹著称的书画家郑板桥是哪个朝代的人?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别号。
他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他工诗词、擅文章、精于书法、绘画,尤其擅长画竹,他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清代时期乾隆年间著名书画家和诗人。他的“三绝”诗、书、画中,怪异之作俯拾即是,甚至连他的创作论亦颇奇谈怪论。他时时好发寄语,称自己的作品是“掀天揭地之文,震雷惊电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不在寻常眼孔中也。”故此,他又被人们称之为“扬州八怪”之一。 “扬州八怪”(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鳝、郑板桥、李方膺、罗聘),在当时这八位艺术家在政治态度、生活作风、书画创作等方面都不同于社会流俗,他们的为人有明显个性,他们的作品,有独创风格,他们的书画就形成了“扬州画派”、“扬州八怪”,而郑板桥更是 “八怪”之中的佼佼者。 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三个帝王。
在科举道路上,历经了三个阶段: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他四十三岁那年,也就是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考中进士,乾隆十六年,公元一七五一年,他五十岁时出任范县知县,后调任潍县任知县。后因赈灾事触忤上司而辞官,寓居扬州,后以卖画为生。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立身名言。板桥的“难得糊涂”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典故呢。相传,清乾隆十六(1751年),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做县令已历年,当时潍县归莱州管辖。
他早就听说莱州郊外的文峰山上有一通《郑文公碑》,此碑在我国书法由隶转楷的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公务繁忙,他一直无暇去看。是年9月19日,郑板桥到莱州办完公事,天色尚早,经人指点,他爬上山,找到了这块通碑。他如获至宝,就聚精会神地欣赏研究起来,直到夜幕降临,碑上的字迹再也看不清才只好作罢。当他回过神来,举目四望漆黑一片,才感到为难了,下山的路不熟悉,无法下山。
可在这荒山野岭怎么过夜呢?寻思好久,忽然发现山上有一处灯光。于是,他便摸黑朝灯光方向走去。到了跟前,见是一所宅院,他叫开门,房主人是一位老者。他通报了自己的姓名和来意,看来,房主人对他早有所闻,热情欢迎。
吃过晚饭,二人便叙谈起来。从国事到民事,谈得很投机。最后,房主人提出,他有一方石砚,尚无砚名,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他欣然应允。
房主人拿出一方长方形巨砚,并备好笔墨纸张。当郑板桥思考砚铭内容时,才对房主人说:“你看,我只顾和您说话了,到现在还不知道您的尊姓大名呢。”房主人说“我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尊姓大名,只不过是糊涂老人罢了。
”郑板于是写下了“难得糊涂”四个大字。主人看过,心灵有所触动,于是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原来,他在乾隆朝中为官数年,后来因不满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腐败行为,自己又无回天之力,于是便辞官归隐山林,颐养天年。
郑板桥听完,感到意犹未尽,见四字下尚有空白,于是又写下了:“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难得糊涂”四个字它是一种愤激之词,这就是说,一个清醒的决看不惯当时世俗的黑暗,只有使自己变得糊涂,才能免生闲气。但正直的人又总是糊涂不起来,故而糊涂就更难得了。
郑板桥想糊涂又糊涂不了,原因在于他又是极聪明之人,什么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他无法糊涂。 本来,不糊涂却要装糊涂,这就很难。尤其是什么时候该糊涂,什么时候该清醒,这个方寸就不易把握。
所以板桥慨叹“难得糊涂”!这“难得糊涂”四个字包含着多少感慨,多少叹息,多少沉重,多少忧伤,又有多少不满,多少牢骚在其中。 故尔,“难得糊涂”的智慧,实际上包含着一种韬光养晦的世故,或者叫作应世技术。当人处在某种险恶的形势下,而又对这种形势无可奈何时,“糊涂”的智慧,可以起到一种应付时局,摆脱困厄的作用。也能寄寓于许多哀痛与沉重。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正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哲理睿智的启迪。其实,“难得糊涂”是哲人面对芸芸众生的执迷而发的机言智语。它犹如禅宗的偈语,是需要用心体悟的。
板桥想让人们从中悟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太深于世故,太精于钻营,不要一味去争,不能功名利禄总是放不下。“糊涂”一点,能让人得到一种安宁,一种轻松,一种坦荡,一种悠然,一种自在。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此言�。
扬州八怪的其余七位
郑燮 黄慎 李方膺 金农 高翔 罗聘 李鳝 汪士慎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应科举为康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 ,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擅画兰、竹、石、松、 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 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 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 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 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 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 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 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 〗。
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黄慎(1687--1770 ),福建宁化人。青年时,学习勤奋 ,因家境因难,便奇居萧寺,书为画,夜无所得蜡,从 佛殿光明灯读书其下。善画人物,早年师法上官周,多 作工笔,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真迹中受到启迪,以狂草 笔法入画,变为粗笔写意。
多以历史神话故事,佛像和 文人士夫的生活题材,也画流浪乞丐、纤夫、渔民等, 衣纹线条,兔起鹘落,变化多端,往往寥寥数笔,即能 形神兼备。亦善画山水、花鸟。黄慎草书,得怀素笔意, 用笔枯劲,上下勾连,喜作怪笔,人多难以辨认。
他的 诗被同乡人雷宏收集起来,编为《蛟湖诗抄》。 李方膺(1695--1755) 园主人等,江苏南通人。雍正八 年出任山东兰山(今临沂)知县,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狱 ,乾隆元年获释,官复原职。后在安徽潜山和合肥任知 县,仍以不善逢迎,获〖罪〗罢官。
为官时〖有惠政, 人德之。〗去官后寓南京借园,常往来扬州卖画。善画 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鱼,也能人物、山水, 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不拘 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
画梅以瘦硬见称, 老干新枝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 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 松竹。
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诗草》,仅二十 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金农(1687--1763)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扬州。 平生未做官,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好 游历,〖足迹半天下〗。
博学多才,精篆刻、鉴定,善 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所作 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还参以古拙的金石笔意, 风格古雅拙朴。
但不少作品由罗聘代笔。又长于题咏, 〖每画毕,必有题记,一触之感〗,也擅长书法,刻印。 书法取法于《天发神忏碑》、《国山碑》、《谷朗碑》。 写隶书古朴,楷书自创一格,号称〖漆书〗。
篆刻得秦 汉法。诗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杂著》,其 书画题跋被辑成有冬心画竹、画梅、画马、自写真、杂 画题记等 高翔(1688--1753)终身布衣。晚年右手残废,常以左手 作书画。
与石涛、金农、汪士慎为友。清死弗辍〗善画 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园林小景,多 从写生中来,秀雅苍润,自成格局。画梅〖皆疏枝瘦朵 ,全以韵胜。
〗亦善于写真,金农、汪士慎诗集开首印 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笔,线描简练,神态逼真。精刻印, 学程邃。亦善诗,有《西唐诗钞》。
罗聘(1733--1799)寓居扬州,曾住在彩衣街弥陀巷内, 自称住处为〖朱草诗林〗。是金农入室弟子。一生未做 官,好游历。工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竹,。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