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提出山水画三远的论著是?三远法是谁提出的
首次提出山水画三远的论著是《林泉高致》。《林泉高致》是郭煕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是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全书分六节,即除开序言外,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画记。原书有南宋许光凝序,今佚。

作品介绍
中国北宋时期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作者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著名画家。《林泉高致》6篇,由郭思编述其父郭熙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而成。《林泉高致》存世的古版本有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四库全书》文津阁本和文渊阁本等。今存六节中“序言”和“画格拾遗”两节为郭思所写,其余四节均为郭煕之词,乃郭熙生前所述,由郭思记录整理而成。序言称,郭思小时,常跟随其父游泉石,郭熙“每落笔必曰:‘画山水有法,岂得草草。

创作背景
《林泉高致》产生在中国山水画充分成熟的时期,集中地论述了有关自然美与山水画的许多基本问题。郭熙认为,山石林泉胜景是“君子”所向往的,但他们不愿因渴慕自然风光而远离君、亲,面对山水画就可以“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充分领略自然山水的美,以解决“君子”厌烦世俗事务而又留恋功名的矛盾。用观画代替欣赏自然真景的所谓“卧游”的思想,早在南朝的宗炳就已提出。但宗炳是谢绝仕途的隐士,而郭熙却是为宫廷服务的山水画家。因此他对自然美的看法,既不同于宗炳,也不同于以纵情山水求得精神解脱的文人画家。
首次提出三远法的著作
首次提出山水画“三远法”的著作是(B)A . 《图画见闻志》B . 《泉林高致》C . 《画继》D . 《山水纯全集》宋代画家郭熙以山水画知名于世,重视意境,无论长图大障,还是平原小景,取景布置都富有新意。郭熙对山水画艺术的见解整理成《泉林高致》。
三远法是谁提出的
三远法是郭熙提出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山水画构图的三远法,即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郭熙是北宋绘画大师擅长创作山水寒林之景,宗李成法,山石用“卷云”或“鬼脸”皴法,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布置笔法独树一帜,早年巧赡致工,晚年落笔益壮,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景。所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势雄健,水墨明洁。早年风格较工巧,晚年转为雄壮,常于巨幛高壁作长松乔木,曲溪断崖,峰峦秀拔,境界雄阔而又灵动缥缈。宋神宗特别赏识他,二十年间,恩宠有加,将宫中所藏汉唐以来的名画都拿出让郭熙鉴赏,并一一品第。这也就打开了郭熙的眼界,使他有可能在取法李成的同时,自抒胸臆,而将李成画风推向巅峰,独步一时。当时宫中重要的屏幛,“非郭熙画不足以称”。
后人将他与李成并称“李郭”。他早年自学,画风工致俊巧,后师法李成,笔墨渐精,晚年则愈益雄壮豪放。郭熙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古木遥山图》等传世。
其中《早春图》成功地表现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甦醒的细致季节变化。在绘画理论上郭熙亦有很高建树,其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林泉高致》一书中。他画山水注重深入体察生活,能真实、细致、微妙地表现出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得“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创造出极其丰富优美动人的意境,另外他还长于影塑,在墙壁上用泥堆塑浮雕式的山水,别具情趣。
首次提出山水画三远的论著
北宋 郭熙的《林泉高致集》 “三远”是指平远、高远、深远《中国美术史》、《美术概论》好好看下基本会懂的。例如 宋四家 、元四家、谢赫“六法”等等就是考题!!好好重温一下《中国美术史》一定难不倒你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是什么
中国山水画中三远指的是:高远、平远、深远。北宋画家郭熙总结了前人绘画创作经验和自己的绘画实践后,在思想理论上创立了“三远论”.它不仅概括了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对空间关系的处理,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三远”中的“平远”之景,尤其受到画家的青睐和重视,在文人、士大夫的情思之中,“平远”的山水画含有更丰富的意境。
这个词汇既涵盖了山水的透视关系,也算是山水的构思观念。宋代郭熙的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就已提到“高远”、“深远”、“平远”的所谓“三远”,其具体内容为:由前山而望后山,谓之平远;由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由山脚而仰山颠,谓之高远。什么是三远?有哪三远
三远,山水画技法名。这个词汇既涵盖了山水的透视关系,也算是山水的构思观念。
三远(sān yuǎn ),中国画表现远山的三种技法。即:“高远”、“深远”、“平远”。三远 - 记载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载其父郭熙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韩拙《山水纯全集》又增一说:“郭氏谓山有三远,愚又论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后人合称为“六远”。元代黄公望《山水诀》参合两家之说,谓“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间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三远 - 特点“高远”,并不是拘泥于字面的“居高望远”。而是:“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倒有些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的意思,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视平线也基本上处在画面的下端,用来描摹崇山峻岭再合适不过了。
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运用高远法的典型佳作。“深远”则是“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意思就是借给观众一双千里眼,看得到万水千山,丘丘壑壑都浓缩在画面的尺寸之间。
至于视平线则多处于画作的上端,类似于现在说的“鸟瞰”。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一派群山莽莽、溪涧回转的无限风光,无疑都是拜深远法所赐。“平远”的视平线则处在画面的中间或者是中部偏上的位置,即:“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元代倪瓒的作品多呈现出这样的视觉效果,像他的《渔庄秋霁图》,三段式构图,表现出太湖的云水朦胧,精致悠闲的小景山水。
平远的优势正在于能把南方山水的钟灵神秀和雅逸平和,搬到画面上来。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