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六骏浮雕石刻是纪念什么?唐太宗令人立石纪念六匹马的原因
昭陵六骏浮雕石刻是纪念随唐太宗征战疆场的战马。唐昭陵六骏石刻采用高浮雕手法,六骏每件宽约204厘米,高约172厘米,厚约40厘米,均为青石质地。每屏上方一角原刻有由欧阳询书丹的唐太宗亲题赞语,现已风化不存。

昭陵六骏浮雕石刻
唐昭陵六骏石刻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情景。该雕刻线条流畅,刀法圆润,刻工精细,栩栩如生,是驰名中外的石雕艺术珍品。2013年8月19日,唐昭陵六骏石刻中的“青骓”“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四骏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文物特征
昭陵六骏石刻原本在陵园最北端的玄武门东、西庑廊对称排列,总体呈阶梯状,由北向南渐次升高,马头都是朝向南方的祭坛。“昭陵六骏”选用精细石材,六块石材外尺寸大小基本一致,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厚约0.4米。每块石的四周均先预留凸起状的石边框,姿态神情各异的六匹骏马均取侧面像,采用雕凿石表达15厘米之深的高浮雕形式,其中三匹做直立状,三匹为奔驰状。
昭陵六骏”浮雕石刻是纪念()的。
昭陵六骏浮雕石刻是纪念六匹随唐太宗征战疆场的战马而刻制的。传为当时工艺家阎立德、画家阎立本所作。
每屏上方一角原刻有由欧阳询书丹的唐太宗亲题赞语,现已风化不存。唐昭陵六骏石刻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争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情景。该雕刻线条流畅,刀法圆润,刻工精细,栩栩如生,是驰名中外的石雕艺术珍品。唐太宗令人立石纪念六匹马的原因?
你说的这六匹马是昭陵六骏吧。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背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青石浮雕石刻。
这六匹马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建立的时候,先后骑乘的六匹战马,分别是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这是李世民为了纪念他前半生的戎马生涯,也是表彰他在唐王朝建立过程中的赫赫战功。特意在陵墓前令著名画师阎立本、闫立德画稿,匠人依稿雕刻而成。可惜飒露紫和拳毛騧流失海外,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石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中的“六骏”是李世民经常乘骑的六匹战马,世人为这些马取得响亮的名字有哪些?
昭陵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guā)”、“什(shí)伐赤”、“白蹄乌”、“特勒骠(biāo)”、“青骓(zhuī)”、“飒(sà)露紫”。
一.拳毛騧“拳毛騧”是李世民武德四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平定河北,与刘黑闼(原窦建德部将)在沼水(即漳水,在今河北省曲周县境内)作战时所乘的一匹战马,列于祭坛西侧三骏石刻中间。
二.什伐赤什伐赤 "什伐"是波斯语"马"的音译,这是一匹来自波斯的红马,纯赤色,也是李世民在洛阳、虎牢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什伐赤”是一匹纯赤色骏马,在激烈的战斗中,“什伐赤”身中五箭,而且都在臀部,其中一箭是从背后射来的。
三.白蹄乌“白蹄乌”,纯黑色,四蹄俱白,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时所乘。公元618年,唐军初占关中,立足不稳。
割据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便大举进攻,与唐军争夺关中。战争中,李世民趁机追击,催动白蹄乌身先士卒,衔尾猛追,一昼夜奔驰200余里,迫使薛仁杲投降。
四.特勒骠“特勒骠”,黄马白喙微黑,毛色黄里透白,故称"骠","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职名称,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赠。
骏马“特勒骠”是武德二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李世民消灭割据马邑(今山西朔县境)的刘武周势力,收复河东失地时,与刘武周大将宋金刚等作战时的坐骑。“特勒骠”体形健壮,腹小腿长,属突厥名马。这种马是典型的锡尔河流域的大宛马,即汉代著名的“汗血马”,也是隋唐时期中原人寻觅的神奇骏马之一。
五.青骓“青骓”,苍白杂色,为李世民平定窦建德时所乘。武牢关大战,李世民最先骑上“青骓”马,率领一支精锐骑兵,似离弦之箭,直入窦建德军长达20里的军阵,左驰右掣,打跨了窦建德和十几万大军,并在牛口渚(今河南省汜水县西北12.5公里处)俘获了窦建德。
六.飒露紫“飒露紫”,色紫燕,前胸中一箭,为李世民平定东都击败王世充时所乘。
公元621年,唐军和王世充军在洛阳决战,李世民的侍臣猛将丘行恭,骁勇善骑射,在取洛阳的邙山一战中,李世民有一次乘着飒露紫,亲自试探对方的虚实,偕同数十骑冲出阵地与敌交锋,随从的诸骑均失散,只有丘行恭跟从。年少气盛的李世民杀得性起,与后方失去联系,被敌人团团包围。突然间,王世充追至,流矢射中了“飒露紫”前胸,危急关头,幸好丘行恭赶来营救,他回身张弓四射,箭不虚发,敌不敢前进。然后,丘行恭立刻跳下马来,给御骑飒露紫拨箭,并且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李世民,然后又执刀徒步冲杀,斩数人,突阵而归。
扩展资料昭陵六骏浮雕石刻陕西礼泉县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是为了纪念六匹和李世民一起在战役中出生入死的骏马。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
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
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阎立本之兄)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这组石刻分别表现了唐太宗在开国重大战役中的所乘战马的英姿。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装箱盗运到美国,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其余四块也曾被打碎装箱,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罗振玉在其著作《石交录》中记载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令文物商人将昭陵六骏运往洹上村,文物商因石体重大不方便,将“飒露紫”、“拳毛騧”二石剖而运之。袁克文“怒估人之剖石也,斥不受。
”之后被驻京美国文物商购得运往美国。
昭陵六骏是哪个朝代的浮雕石刻 昭陵六骏是什么朝代的浮雕石刻
1.昭陵六骏是唐代的浮雕石刻。是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立于陕西省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内的6块大型浮雕石刻,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
3.文化寓意:李世民组织创作浮雕“昭陵六骏”,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纪念战马,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人类历史上,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家畜。由于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古今中外以马为题材的艺术作品经常出现,并逐渐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时代精神气质的反映。
在我国古唐雕刻盛世时期的昭陵六骏代表什么?
昭陵六骏是原置于昭陵唐太宗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 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情景。
“昭陵六骏”雕刻在高二点五米,宽三米的石板上,分两组东西排列。 东面的第一骏名叫——“特勒骠”, 黄马白喙微黑,毛色黄里透白,故称"骠","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职名称,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赠。 特勒(勤)骠 李世民在619年乘此马与宋金刚作战,史载:唐初天下未定,宋金刚陷浍州(在今山西境内),兵锋甚锐,"特勤骠"在这一战役中载着李世民勇猛冲入敌阵,一昼夜接战数十回合,连打了八个硬仗,建立了功绩。唐太宗为它的题赞是:"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为李世民平定宋金刚时所乘。 东面第二骏名叫——“青骓”, 苍白杂色,为李世民平定窦建德时所乘。 窦建德原系隋军麾下将领,据说还是李世民的母舅,乘乱自称夏国王。
当时,唐军扼守虎牢关,占据有利地形。李世民趁敌方列阵已久,饥饿疲倦之机,下令全面反攻,亲率劲骑,突入敌阵,一举擒获窦建德。 青骓 石刻中的青骓作奔驰状,马身中了五箭,均在冲锋时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马身后部,由此可见骏马飞奔的速度之快。
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前三句形容马的矫捷轻快,后一句道出这一战役的关键性意义。 东面第三骏名叫——“什伐赤”. 什伐赤 "什伐"是波斯语"马"的音译,这是一匹来自波斯的红马,纯赤色,也是李世民在洛阳、虎牢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
王世充祖上西域人,隋末唐初自称郑王,据洛阳,与窦建德结好。当李世民攻打王世充时,王向窦求救,但都被李世民击败。 什伐赤 石刻上的骏马凌空飞奔,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马的臀部,其中一箭从后面射来,可以看出是在冲锋陷阵中受伤的。唐太宗赞语"涧末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在这一重大战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伤亡三匹战马,基本完成统一大业,"青旌凯归"流露出他的兴奋。 西面的第一骏名叫——“ 飒露紫 ”,色紫燕,前胸中一箭,为李世民平定东都击败王世充时所乘。牵着战马正在拨箭的人叫丘行恭,六骏中惟这件作品附刻人物,还有其事迹。 据《新唐书丘行恭传》记载,公元621年,唐军和王世充军在洛阳决战,李世民的侍臣猛将丘行恭,骁勇善骑射,在取洛阳的邙山一战中,李世民有一次乘着飒露紫,亲自试探对方的虚实,偕同数十骑冲出阵地与敌交锋,随从的诸骑均失散,只有丘行恭跟从。
年少气盛的李世民杀得性起,与后方失去联系,被敌人团团包围。突然间,王世充追至,流矢射中了“飒露紫”前胸,危急关头,幸好丘行恭赶来营救,他回身张弓四射,箭不虚发,敌不敢前进。然后, 丘行恭立刻跳下马来,给御骑飒露紫拨箭,并且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李世民,然后又执刀徒步冲杀,斩数人,突阵而归。为此,唐太宗纔特别将他的英雄形像雕刻在昭陵上。
丘行恭卷须,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战袍,头戴兜鍪,腰 佩刀及箭囊,作出俯首为马拨箭的姿势, 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原物 太宗给飒露紫的赞语是:“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愚三川,威凌八阵”。 西面第二骏名叫——“ 拳毛騧 ”, 这是一匹毛作旋转状的黑嘴黄马,前中六箭,背中三箭,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时所乘。
刘黑闼本来是隋末瓦岗寨李密的裨将,窦建德失败后,他占据了夏国的旧州县,并勾结突厥人,自称汉东王,后来也被李世民击溃败走。 拳毛騧 公元622年,李世民率领唐军与刘黑闼在今河北曲周一带作战。刘军主力渡河时,唐军从上游决坝,趁机掩杀,夺得胜利。
石刻上的拳毛袼身中9箭,说明这场战斗之激烈。 唐太宗为之题赞:“月精按辔,天马横空,弧矢载戢,氛埃廓清”。 自这场战争后,唐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便宣告完成了。 西面第三骏名叫——“白蹄乌”, 纯黑色,四蹄俱白,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时所乘. 薛仁杲是唐初盘踞在今兰州自称秦帝的薛举之子。
薛举曾率兵攻唐,谋取长安,事未成病死。其子继续在甘肃以东屯兵威胁唐朝,后来被李世民击败而投降。 公元618年,唐军初占关中,立足不稳。
割据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便大举进攻,与唐军争夺关中。相峙两月之后,李世民看准战机,以少量兵力正面牵制诱敌,亲率主力直捣敌后,使薛军阵容大乱溃退。李世民趁机追击,催动白蹄乌身先士卒,衔尾猛追,一昼夜奔驰200余里,迫使薛仁杲投降。 白蹄乌 石刻“白蹄乌”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俨然当年在黄土高原上逐风奔驰之状.唐太宗给它的赞诗为:“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昭陵六骏,姿态神情各异,线条简洁有力,造型栩栩如生,像这样的艺术作品,不只是造型上的成功,雕刻技巧的精绝,而且还寓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显示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成就,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可惜它们已被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者全部打碎,其中的“飒露紫”和“拳毛袼””两骏,1914年被盗卖到美国,现存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幅真品,于1918年在再次盗卖过程中被砸成几块企图装箱外运,幸而途经西安北郊时被发现制止,现存陕西省博物馆。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消息,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葛承雍教授发布了他对"昭陵六骏"的产地来源、名号含义和陪葬习俗的全新诠释。学术界有关专家认为,葛承雍对这一千古之谜所作的破译,与其历史背景、语言对音、图像寓意、民族葬俗等相吻合,具有突破性、可信度、说服力。
"昭陵六骏"是指陕西礼泉九 山上唐太宗昭陵北阙前的六块骏马浮雕石刻,这组石刻立于贞观十年(636年),分别表现了唐太宗在开创唐帝国重大战役中的鏖战雄姿,有平刘黑闼时所乘的"拳毛爅",平王世充、窦建德时所乘的"什伐赤",平薛仁杲时所骑的"白蹄乌",平宋金刚时所乘的"特勤骠",平窦建德时所骑的"青骓"。昭陵六骏石刻以统一战争为题材,手法简洁浑厚,造型栩栩如生,是驰名中外的石雕艺术珍品。1914年,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爅"被盗运到美国,现藏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随着近年来突厥学和敦煌学、藏学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的"显学",葛承雍对前人的一些尝试产生了�。
什么是六骏浮雕
昭陵六骏浮雕是唐太宗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先后骑乘过的六匹战马。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李世民为了纪念曾经唇齿相依,生死与共的战马,诏令著名画家阎立本绘制图样,工艺美术家阎立德设计并组织施工雕刻,把这六匹马分别刻制成高1.5米,宽2米,厚0.3米的青石屏,列置于昭陵北麓的祭坛上,是为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
“特勤骠”是一匹毛色黄里泛白的战马,曾载李世民夜行二百余里,激战数十仗,一举击败了臭名昭著的“儿皇帝”刘武周,收复了黄河以东山西等地。“白蹄乌”现已残损甚重,但其疾速飞奔,势不可挡之状却仍保留得淋漓尽致,再现了当年浅水原(今陕西省长武县内)大战之时,该马势若凌云,所向披靡的无畏气概。“飒露紫”是石刻六骏中惟一一匹兼刻人物图像的战马,艺术家们紧紧抓住该马胸部中箭,大将丘行恭为其拔箭时欲拔不忍的瞬间动作,真实地表现出一种残酷激烈的战争场面。“青骓”和“什伐赤”都是李世民与窦建德势力在武牢关大战时的坐骑,二马各中五箭,一役具损。“拳毛”是李世民率兵平定刘黑闼时的战马,该马身中九箭而亡,充分显示了李世民连年征战,浴血疆场的艰辛,也留给了后世子孙以“勿忘历史”的谆谆告诫。 从雕刻手法来看,昭陵六骏打破了历代帝王陵墓所列置之石刻都是圆雕作品的模式而采用浮雕工艺制作,其最早源自于古代印度的佛教石窟寺文化。唐代的能工巧匠冲破了传统观念的羁绊,大胆吸收并采用带有浓厚佛教文化特色的高肉浮雕法刻制昭陵六骏,达到了传统儒学兼融佛教文化相统一的更高境界。
石刻昭陵六骏以其经典独到的艺术魅力和无比悲壮的英雄史诗默默地诉说着一代名君唐太宗的辉煌人生。 然而,使人痛心的是,二十世纪初,一批美国不法商贩勾结国内盗贼却将昭陵六骏中的“拳毛”和“飒露紫”打破并盗运出国门,流落于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浮雕在时隔四年之后的二次盗卖活动中被爱国人士奋力夺回,幸免于难,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时至今朝,岁月沧桑。
昭陵六骏已经不仅是大唐太宗皇帝宣扬文治武功,警示后人的祭器,而已成为集中展示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实物载体,它本身所固有的也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承继了一种磅礴大气,积极向上的民族发展精神,昭陵六骏也因此而成为中华民族追忆先祖伟业,凝聚民族向心力的国宝重器。 ############## 据新华社西安今日晚报专电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葛承雍经过三年多研究,提出“昭陵六骏”来源新说。有关专家们认为,这一千古之谜的破译,取得了重大突破。
“昭陵六骏”是指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九�山上,唐太宗昭陵北阙前的六块骏马浮雕石刻。这组石刻立于唐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石刻以统一战争为题材,手法简洁浑厚,造型栩栩如生,是驰名中外的石雕艺术珍品。 近百年来,“昭陵六骏”一直是众多中外学者关注的研究重点,但对其来源莫衷一是,没有人能确切知道昭陵六骏的来源及含义。昭陵六骏名号,有人推测是波斯语,有人判断是粟特文,也有人认 为是突厥文或梵文,但一直没有结论。
葛承雍以突厥语作为突破口,分析了贞观年间唐帝国外域贡马、俘获战马、互市买马和隋宫厩马等四种不同途径进入中原的“胡马”,认为大都来自突厥或突厥汗国控制下的西域诸国。葛承雍还从马种学上分析了昭陵六骏的来源产地,多方面缜密论证了六骏中至少有四骏属于突厥马系中的优良品种。通过语源学研究,葛承雍确定昭陵六骏名号也不是中原本土之名。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