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中的圣哲罗姆是谁的作品?文艺复兴——杨凡爱克的资料
书斋中的圣哲罗姆是米西诺的作品。书房中的圣哲罗姆这幅画在1529年被首次记载,当时被认为可能是杨·凡艾克的作品,现在可以确定为米西诺所作,而且是他早期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作品赏析
图中人物圣哲罗姆,这位早期教会中最伟大的学者,正在宽广舒适的书房内阅读着。整幅画使用惊人的精细笔法描绘,背景是哥特式建筑的表现手法,仔细观察画面,会发现空间增加了深度,好像可以一层一层打开,使观画者目不暇接。圣哲罗姆坐在拱梁下,周围放置许多书籍,有的阖上,有的打开;建筑上方有几扇窗户,窗外是无云蓝天;图的左方,长廊末端的窗外是一片宁静的景色,穿过树丛,可以看到湖面上的小船,远处还有圆形山丘。

画家简介
米西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大胆也最具开创性的艺术家之一,同时也是惟一受到法兰德斯画派影响的画家,他对当代及后世绘画艺术的影响也最深,尤其是他的肖像画作品,影响了整个威尼斯画派的艺术风格与走向。他专心研究肖像画的绘画技巧,努力地揭露角色的内涵与心理,沉稳而生动的肌理表现,充分体现古典主义风格的典型特色。
杨凡艾克对文艺复兴的意义
扬·凡·艾克(Jan Van Eyck又译扬·凡·爱克)(1385年-1441年), 尼德兰画家,是早期尼德兰画派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十五世纪北欧后哥德式绘画的创始人,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的奠基者,油画形成时期的关键性人物,因其对油画艺术技巧的纵深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被誉为“油画之父”。1385年出生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附近的马塞克城,与同时期的胡伯特·凡·艾克(又译胡伯特·凡·爱克)合称为凡·艾克兄弟(又译凡·爱克兄弟)。
1425年扬·凡·艾克任菲力蒲·卢·蓬公爵的宫廷画师,曾经充任使节到过葡萄牙等地。他以写实的精细描写和微妙的光影表现,使作品闻名于世。他把神圣的内容拉入现实世界中,着力描绘现实生活、现世人生的丰富多彩[1] 。1422年,成为“残酷的”约翰伯爵的宫廷画家,在荷兰的海牙为其装饰过宫廷建筑。1424年约翰伯爵去世,他移居佛兰德尔,以其卓越的才华受到勃艮第公爵的青睐,定居在布鲁日。著名的根特祭坛画是由凡·艾克兄弟先后持续完成的,但整个祭坛画中究竟哪些部分是出自胡伯特·凡·艾克(1426年去世?)之手,哪些部分出自扬之手,至今只能根据推测加以鉴别。1432年祭坛画完成时,曾使扬·凡·艾克的名声大振,在一片褒奖声中,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早已去世的胡伯特为此画作出的贡献。
但是具有高尚美德的扬·凡·艾克却在作品的铭文中记叙了他对兄长的敬爱之情。扬·凡·艾克的早期代表作品是《书房中的圣哲罗姆》(书房中的圣哲罗姆这幅画在1529年被首次记载,当时被认为可能是杨·凡艾克的作品,现在可以确定为米西诺所作)和《教堂中的圣母》。晚期作品有《阿尔诺芬尼夫妇像》(1434)和《罗林的圣母》(1435)等。
这些作品表现出他对空间、光线以及细节、质感的高超把握。著名美术史家帕诺夫斯基称扬·凡·艾克同时是一个“望远镜和显微镜”。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中,主要致力于肖像画的创作,注重刻画人物的表面细节和内在情感,并成为近代肖像画的开拓者。
他的主要追随者有克里斯图斯等人。
文艺复兴——杨凡爱克的资料
杨·凡·爱克杨·凡·爱克(1390-1441)尼德兰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与他的哥哥胡伯特·凡·爱克一道并称为油画之父。他们兄弟俩在哥特时期将要结束的时候,集众人之长,在历史上正式确立了油画的地位。
美术史家虽不能断定凡·爱克兄弟是油画的发明者,但至少他们是在前人试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理想的以油脂为主的绘画媒剂配方。不少专家认为他们最大的功绩是在油脂中加入了天然树脂,使行笔流畅、媒剂速干。杨·凡·爱克的《阿尔诺芬尼的婚礼》、《根特祭坛画》(现藏于比利时根特城的圣·巴冯教堂,由23幅画组成。)被认为是欧洲油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品。凡·爱克兄弟发明的调油技术,据说是用一种“白布鲁日光油”和亚麻仁油混合在一起作画,用它们调和他在坦培拉绘画中使用过的颜料,发现效果很好。(一些研究者认为,“白布鲁日光油”是精馏松节油,现在我们仍使用松节油稀释油画颜料。)意大利最早研究并掌握油画技法的画家安东奈洛·达·梅西纳(Antonueuo De Messina 1430-1479)据说是在去尼德兰了解到凡·爱克兄弟的油画技法之后,回到威尼斯传授油画颜料使用方法的,自此油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在欧洲大陆流行开来。
几百年来,经过各代画家的继承和创造,油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阿尔诺弗尼夫妇像》杨·凡·爱克的代表作品《阿尔诺弗尼夫妇像》(画板油画,82×59.5cm,1434年作,伦敦国家美术馆藏)是一幅男女组合的肖像画。在十五世纪前半叶,这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就当时来说这样的作品完全是革命性的。
这幅画以法兰德尔富商的家作为场景,阿尔诺弗尼夫妇合手站立着。屋里没有刻意的修饰,但我们可以从悬挂的吊灯、衣着的华贵、两人牵手之间的被褥等等,可以看出主人的财力和趣味。同时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表现这些吊灯、衣着、被褥以及室内的每件家具,是何等的精制绝妙。
窗口射入的阳光、受阳光照射而烁烁发光的铜吊灯、正中央的凸镜、男主人身上无袖披风的裘皮边等等,具有惊人的真实感。 《阿尔诺弗尼夫妇像》就整个画面看,它描绘的的只是房间的后半部,画面的构图是简洁而生动的。窗、床、天花、墙壁构成这四方型的透视感,把房间的延伸到了我们面前。画面上由于透视的原因我们只能看见后半部,但是不易察觉的是,杨·凡·爱克用巧妙的绘画技巧暗示了这个空间的延伸:这就是画面中央的凸面镜。
仔细一看,凸面镜所镜像的正好是我们看不见的房间的前面部分。在这里杨·凡·爱克利用了凸面镜所特有的圆度,把左边敞开的窗户、右边连着天花的床、中间的吊灯、还有阿尔诺弗尼夫妇的背影都镜像出来了。甚至在两人背影之间,有正开着的门,两位客人正走近屋来,这些细节杨·凡·爱克都无遗的表现了出来。
关于考研,急求中外美术史试题
外国美术史一 填空:(每空一分,共20分) 1,古代埃及艺术主要是为 死去的法老和贵族 服务的,所以被史学家称为来世 的艺术,埃及的金字塔就是作为法老的陵墓 而建造的。 2,爱琴美术主要有两个代表: 克里特 美术和迈锡尼 美术, 它们的重要遗址是 米诺斯 宫和 狮子之 门。
4,拜占庭教堂建筑的主要代表作是 圣索菲亚大 教堂,拜占庭镶嵌画的重要代表作有拉文纳的 圣维他尔 教堂壁画 :查士丁尼皇帝和廷臣 和 皇后提奥多拉和女官 。 5,哥特式建筑式中世纪建筑艺术的颠峰,其代表作在法国有 巴黎圣母院 教堂,圣德尼 教堂,夏特尔 教堂,在意大利有著名的米兰大教堂。 6,欧洲最早的美术学院是意大利的 波伦亚 学院,它的创始人是 拉契尔 兄弟。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伊斯塔尔门属于 D 时期的建筑。A巴比伦 B亚述 C罗马 D新巴比伦 2,《书斋中的圣哲罗姆》是 A 的作品。 A丢勒 B埃尔.格列柯 C荷尔拜因 D克拉纳赫 3,古典主义雕刻家卡诺瓦是 B 国艺术家。 A法国 B意大利 C西班牙 D英国 4,戈雅的版画《战争的灾难》创作于 C 。
A18世纪中期 B18世纪末 C19世纪初 D19世纪中期5,马列维奇属于 B 派的艺术家。A构成主义 B至上主义 C未来主义 D辐射主义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简要回答下列作品的作者,年代,风格和影响,并勾画出小构图。1,《三等车厢》 2,《草地上的午餐》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1,卡拉瓦乔 2,新古典主义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的区别.2,波普艺术产生的社会原因.外国美术史试题 A
一.填空题(40分)
1.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产生于 ,即距今三万到一万多年之间。
2.古埃及雕刻程式在 时期就已形成,此后被当作典范沿袭下来。
3.希腊神庙建筑的两种基本柱式是 式和 式。
4.创造人体比例为1:7的希腊雕刻家是 ,其理论具体体现在他的雕刻《 》中。
5.古罗马拱顶建筑的杰出代表是 。
6.罗马式教堂是以 式演变过来的,在封建割据的情况下,它也有 的特点。
7.文艺复兴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是 ,其代表作有壁画《 》等。
8.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指的是 、 和 。
9.欧洲第一个喜欢画农民生活的画家是 (国)的 。
10.十七世纪荷兰绘画创造的一种新的肖像画形式是 ,其代表画家是 和 。1
1.西班牙十七世纪画家委拉斯贵支的肖像画基本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 肖像,一类是 肖像,一类是 肖像。1
2.法国“罗可可”艺术的主要代表画家是 、 、 。
1
3.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的作品《 》,表达作者对遇刺战友的崇敬。1
4.被称为浪漫主义狮子的德拉克洛瓦,其发出的第一声怒吼是他的作品《 》,而他在一八二四年创作的油画作品《 》则标志着浪漫主义盛期的到来。1
5.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主将是 ,而另一位画家 ,则被誉为“画水的贝多芬”。1
6.漫画《高康大》的作者是法国画家 。
1
7.法国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强调 美的 ,强调 美的 和 强调 美的 。1
8.十九世纪俄罗斯最重要的画派是 ,其组织者和思想领袖是画家 ,而代表着一画派现实主义艺术最高成就的则是画家 。
二.名词解释(20分)
1. 洞窟壁画
2. 金字塔
3. 巴洛克艺术
4. 立体主义
三.简答题(20分)
1. 古代埃及美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 法国印象派对油画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四.作品分析:(时代背景、表现内容、艺术特色、整体评价,任选一题,20分)
1. 伦勃朗的《夜巡》
2. 米勒的《拾穗》外国美术史答案 A
一.填空题(40分)
1.旧石器时代晚期
2.古王国
3.多利亚、爱奥尼亚
4.波留克列特斯、荷矛者
5.万神庙
6.巴西里卡、封建城堡
7.乔托、逃往埃及
8.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9.尼德兰、勃鲁盖尔
10.团体肖像画、哈尔斯、伦勃朗1
1.宫廷、亲友、下层人民 1
2.华多、布歇、弗拉戈纳 1
3.马拉之死1
4.但丁之舟、西阿岛的屠杀 1
5.卢梭、杜比尼 1
6.杜米埃1
7.结构、塞尚,线条、凡高、装饰、高更1
8.巡回画派、克拉姆斯柯依、列宾
二.名词解释(20)分
1. 欧洲史前时期画于洞窟壁上的绘画作品,其中也包括泥塑和浮雕。
表现内容皆以动物为主,手法生动而写实。代表者是法国的拉斯科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2. 埃及古王国法老的陵墓,因其方锥形与中国汉字“金”字相似,故称。
其中间经历了一个从长方形石墓到梯形金字塔的演变过程。它具有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上的压力。
3. 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包含有奇形怪状、矫揉造作之意。
无论是建筑、雕刻、绘画都强调运动感、空间感、豪华感、激情感,有时还带点神秘感。雕刻和绘画多表现宗教题材。
4. 西方现代美术流派之一,1907年产生于法国。
该派要求从画家的主观意念中,打破物象的自然形态,再进行重新的组合、装配。代表人物有毕加索、勃拉克等。
三.简答题(20分)
1. 埃及是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的典型代表。为了神化法老和贵族,在题材和表现方法上又必须严格服从统治者的要求。
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艺术的法则和程式。总的说来是壮丽、宏伟、明确、稳定,有严格的规范,又具有写实基础上的美化。
2. (1)突破了色彩运用上传统的“固有色”概念(2)树立“条件色”概念,并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所自然呈现的那种瞬息即逝的色彩和气氛。
(3)使油画的色彩显得更加丰富灿烂。(4)在欧洲绘画史上是一次色彩上的。
尼德兰画派的创始人是那两位?
文艺复兴时期的尼德兰美术成就集中反映在绘画上。14世纪尼德兰出现了凡·埃克兄弟两个画家——尼德兰画派的创始人:胡伯特·凡·埃克(1366年—1426年)和扬·凡·埃克(1380年—1441年)。
关于胡伯特·凡·埃克的生平事迹所知很少。我们只知道他应约多库斯·威德之请,进行了《根特祭坛画》的制作。1426年,他去世后,由其弟扬·凡·埃克继续绘制,于1432年终于完成。《根特祭坛画》是凡·埃克兄弟为根特市圣贝文大教堂画的一组祭坛画。这组祭坛画共23幅,其中主要的是内侧中间的四幅,中间画的是上帝或基督,两边是圣母和基督最喜欢的门徒约翰,下面是祭坛画的主体部分《羔羊的崇拜》,作品中,人物形象端庄自然,栩栩如生,花草景物绚丽多彩,充满生机。整幅作品大大突破了中世纪美术的束缚,显示出对人和现实生活的肯定。《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扬·凡·埃克尼德兰扬·凡·埃克在当时是尼德兰最有实力和具有崇高地位的画家,他早期的代表作有《书房中的圣哲罗姆》和《教堂中的圣母》。
在这两幅作品中已经体现了艺术家在创作思想上的变化,圣哲罗姆在他的笔下已经成为典型的尼德兰学者形象,而圣母的形象也体现了世俗的思想。自从扬·凡·埃克完成了《根特祭坛画》以后,他的艺术进入了黄金时期。此时他主要致力于肖像画的创作,并成为近代肖像画的开拓者,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杰出的肖像画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幅作品是画家1434年完成的。描绘的是阿尔诺芬尼正在和年轻的妻子举行婚礼。
对于室内的陈设和人物衣着,包括墙上的挂镜的装饰图案画家都进行了极尽细腻的写实描写。从人物背后的镜子里,不仅描绘出两人的背后姿态,也可以看得见画家本人。这幅作品以其肖像的情节性处理,和人物内心情感的深入刻画成了欧洲肖像画中的杰作。
丢勒作品《九十三岁老人的习作》赏析
丢勒(ALBRECHT DURER)1471——1528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丢勒不仅是德国艺术的开拓者,而且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绘画大师之一。丢勒的艺术严谨而深刻,在德国是他首先将绘画创作从手工业劳动中分离出来,使绘画成了人类展现智慧的舞台。
他十分执著于解剖的准确和结构关系的内在逻辑,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素描过程。与意大利的拉斐尔一样,丢勒逐渐放弃了对于自然真实的单纯模仿,转而寻求以古典艺术曾经赋予人体的理想美来表现人物形象。他试图通过对各种人体比例进行试验的方法找到一种体现美与和谐观念的确定的规则。他十分光柱有关解剖问题的研究,他的网状线条是顺着结构的起伏而展开的,这种技巧以丰富的解剖学知识为铺垫。《九十三岁老人像》(粉笔、钢笔、墨水)是丢勒素描的代表作,是他1521年在安特卫普时以一位93岁老人为模特儿写生的稿子。这幅素描画得很精细,人物形象内在深刻,这个形象后来被丢勒运用于《圣哲罗姆》创作之中,成为德国人文主义学者的形象。丢勒的作品代表了德国艺术的基本面貌,它既是一种颇具细致、准确、耐心的艺术,也是一种诗意、坦率、充满精神力量的艺术。
丢勒的素描体现了坐着一种一丝不苟的艺术态度、敏锐的分析能力和科学的探索精神。《母亲肖像》(木炭)是一幅木炭素描。丢勒怀着对母亲的申请,以粗犷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了年迈的母亲形象。
老人脸上虽然用的明暗调子不多,主要以线条进行描绘,但炯炯有神的眼神、布满皱纹的额头、尖长的鼻梁以及紧闭的嘴唇……每一个细节都被丢勒充满激情地表现了出来,头巾和衣纹的用线也处理得虚实交错、松紧得当。这是一幅经典的素描作品,凝聚着画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