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是谁?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指的是谁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是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隐居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文学思想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千古隐逸之宗的诗人是谁?
千古隐逸之宗的诗人是陶渊明。原因:陶渊明则是田园诗鼻祖,他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隐逸诗人。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指的是谁?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急剧变迁的时代,当时的文人竞尚浮诞,驰骋玄理,专事清淡。这种风气在文学上表现为文学内容空泛,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幼生活在浔阳柴桑一个风景秀丽的山村。在大自然的奇山异水之间,陶渊明勤读诗书,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陶渊明30岁开始步入仕途,但他对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现象深恶痛绝,曾几次仕而归,归而仕,最后在担任彭泽令的时候,因为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而解绶去职。从此,他告别仕途,走入山水田野之间,开始了“不以躬耕为耻”的幽居生活。隐居生活使陶渊明的精神得到彻底的解放,他每日弹琴读书以消忧,著文赋诗以明志,时常与乡里邻居聚集一堂,相互切磋。这样的生活使陶渊明对山水田园、风土民情有了真切的体会,他吟诵出一首首清新隽秀的山水田园诗,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南朝钟嵘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和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田园诗、咏怀诗、哲理诗。田园诗约30首左右,数量虽少,却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石。诗人把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起来,描绘了优美清新的田野风光和朴实单纯的人际关系。
一般人认为枯燥平淡的耕读生活,在他的笔下显得充实美好、摇曳多姿。《桃花源诗》(并序)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梁启超曾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鼻祖,那首诗自然也是浪漫派的绝好韵文。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桃花源诗》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自耕自食,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是陶渊明探索人类美好未来的结晶。诗序《桃花源记》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超过了正文《桃花源诗》,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珍品。 作为一个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文人,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希望和失望、痛苦和欢乐,都真实地反映在他的咏怀诗里。他的田园诗让人们看到一个平淡冲和的隐士风采,他的咏怀诗则让人看到陶渊明“金刚怒目”式的一面。
陶渊明少时即有热情奔放的性格和“胸中吐万丈长虹”的壮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这样的诗句里跳跃着一个风华正茂的书生的身影。
尽管经历了仕而归、归而仕的痛苦,晚年的陶渊明仍然无法熄灭心中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之火,他写下了30多首“火气”十足的诗篇,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组诗(十三首)等,诗人俯仰宇宙,上下古今,表现出豪气凌云的气魄。朱熹称:“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 陶渊明还在哲理诗上作了大胆的尝试。
魏晋时期“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垄断诗坛,但流传下来的却寥寥无几。陶渊明的哲理诗却以浓郁的情趣与深刻的哲理而大放异彩。陶诗的哲理往往从现实中领悟出来,好像在与读者促膝谈心,沁人心脾,警策动人。
陶渊明的辞赋与散文在魏晋时期也是首屈一指的。流传至今的《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都是掷地作金石声的千古绝唱。陶渊明继承了汉代辞赋结构恢弘、气势磅礴与魏晋辞赋短小精悍、纤丽严密的优点,走上清新自然、朴素平淡的道路。
《归去来兮辞》开篇从决计归田叙起,接着写启程舟行,抵家见闻,扶策涉园,农事西畴,结以永不复仕之旨。环环相扣,剪裁取舍,恰到好处。宋代散文大师欧阳修称魏晋无文章,只此一篇。陶渊明的散文无论叙事抒情,都以意尽而后快,行文如行云流水,造语精到之至,如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千古不衰的《桃花源记》以外,寄托作者个人理想的抒情散文《五柳先生传》也是人们至今吟诵不绝的篇章。 魏晋两代的文学以华丽的骈文著称,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文在当时并不被视为佳品。直到南朝萧统搜集陶渊明的诗歌、辞赋、散文,为之编集作序,陶渊明的诗名才渐渐兴起。
至唐宋时名声大震,推崇他的文人很多,李白、杜甫、白居易都非常欣赏陶渊明的才华。宋代文人对陶渊明的推崇更是无以复加。苏轼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与苏辙诗》)爱国诗人陆游也曾夜读陶诗,乐以忘食。
朱熹更是视陶渊明为古今第一流高士。可以说,陶渊明的诗歌,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远远超过与他同时代的很多诗人,唯其如此,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以至直到今天。 陶渊明的作品,在国外也有广泛的流传。
朝鲜文学家许筠、朴厚享深受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写了许多与陶诗风格颇近的诗文(《中朝文学的传统友谊》,载《文艺报》)。公元8世纪左右,陶渊明的作品流传到日本,日本著名诗集《万叶集》里有些作品就深受陶诗的影响。正如大矢根文次郎所说:“。
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谁
陶渊明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成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
他是古代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成就并不在官场,最大的成就还是在文学方面。陶渊明在文学方面的才华极高,所著诗作文章皆是极为优秀的作品,他所著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共有137篇,其中诗歌125首,文章12篇,被后世之人编集成《陶渊明集》。扩展资料: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的诗人。他以“醉人”的语态,指责是非颠倒的上流社会,反映仕途的险恶,表现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前所未有,尤其是在制度和观念森严的东晋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在他的诗中,随处可见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