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是什么流派?对芥川龙之介有什么看法
芥川龙之介是新思潮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日本继白桦派之后兴起。通常指第三次(1914)和第四次(1916)复刊的《新思潮》杂志的同人。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菊池宽、久米正雄、丰岛与志雄和山本有三等。其特点是既反对自然主义纯客观的描写方法,又怀疑白桦派文学的理想主义。他们认为文学作品可以虚构,强调题材的多样性,并且十分讲究写作技巧,注重艺术形式的完美。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他与森鸥外、夏目漱石并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三巨匠。他的一生非常短暂,35岁那年,他因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选择服安眠药自杀,但在他短暂的创作生涯里,他留给了后人多部作品,代表作有《罗生门》、《竹林中》、《鼻子》、《偷盗》、《阿富的贞操》、《偶人》、《橘子》、《一块地》等等。

《某傻子的一生》是芥川龙之介的自叙遗稿,以五十一个片段描述了自己的一生。在《某傻子的一生》中,描述了他生命最后的心理状态以及他对死亡的理解。他对朋友的信中曾提到自己自杀的动机是因为“有一种模糊的不安,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一种模糊的不安”。他的自杀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久以来深思熟虑后的决心,他早就做好用一种冷静的心情来迎接死亡。
什么是芥川文学
芥川文学是1935年由菊池宽提议为纪念日本大正时代的文豪芥川龙之介(1892-1927)所设立的文学奖,并由主办单位文艺春秋颁发给纯文学新人作家的一个奖项;现今的主办单位已改为日本文学振兴会......从此以后,每年举行两次的选拔活动。 总得来说芥川文学是日本人创立的一个奖项。
对芥川龙之介有什么看法
芥川龙之介和他的作品在比较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时候,鲁迅先生曾做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在巍峨灿烂的巨大的纪念碑底的文学之旁,短篇小说也依然有着存在的充分的权利。不但巨细高低,相依为命,也譬如身入大伽蓝中,但见全体非常宏丽,眩人眼睛,令观者心神飞越,而细看一雕阑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因此那些终于为人所注重了。
只顷刻间,而仍可惜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用数顷刻,遂知种种作风,种种作者,种种所写的人和物的事状,所得也颇不少的。“用这两段话来形容日本大正时代的短篇小说巨掰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最恰切不过了。他的众多短篇小说,从题材到形式,每一篇都独具匠心,不落窠臼。他经常是以短短的篇幅三两个人物,高度凝炼地表达出主题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时代的某个侧面的本质。以<<桔子>>(1919)为例。这个短篇共只二千多字。作品中的”我“是个对”庸庸碌碌,百无聊赖“的人生感到厌倦的读书人。
故事的情节十分简单。一天,此人坐在一列火车的二等车厢里。突然间,一个买了三等票的乡下姑娘,由于一时糊涂撞进了他的车厢。
读书人感到不快,甚至鄙夷。他嫌弃这个才十三四岁的土里土气的姑娘。这时,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从车窗口丢下几枚桔子给道岔来为她送行的小弟弟们。
”我“恍然大悟:”她大概是前去当女佣“的。作者只点了这么一句,但是细心的读者不难推想到:姑娘准是个挣扎在饥锇线上的佃农的女儿,为了交租子或还债,小小年纪就进城当佣工。在这种景况下,她还没忘记关心自己的胞弟们。正是劳动人民的这种朴实感情使”我“对这位姑娘由鄙夷而肃然起敬了。
”我“这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意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就这么疏疏朗朗几笔,却包含着奇突而感人的内涵。它既写出当时日本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空虚苦闷,又刻画了贫苦人真纯的品格。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却能引起读者无限联想。
芥川龙之介于一八九二年生在东京市京桥区船町,原名龙之助,他自后改成龙之介。父亲新原敏三,经营牛奶业。他生后九个月,因母亲精神失常,即过继给住在本所区小泉町的舅舅道章作养子,改姓芥川。芥川家祖祖辈辈都在将军府任文职,明治维新后,养父在东京府任木土科长,家中生活虽不宽裕,但养父母却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家庭里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艺术气氛。
芥川自幼受到中国及日本古典文学的熏陶,他精通汉文,能赋汉诗。上初中后,芥川深受世纪末欧洲文艺思潮的影响,尤其是波德莱尔和斯特林堡的作品,对形成他的人生观,艺术观曾起了很大作用。十八岁时,芥川因成绩优异免试进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文科。
一九一三年入东京大学英文系。读书期间,成为第三次(1914)和第四次(1916)复刊的<<新思潮>>杂志同人。一九一五年发表<<罗生门>>,但当时并未引起文坛重视。
大学毕业之前,在第四次复刊的<<新思潮>>上发表<<鼻子>>(1916年2月)日本近代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目漱石赞赏这篇作品”笔端凝重,朴素平易,诙谐自然,情趣雅致;而且材料新颖,立意精辟,构思谨严,令人钦佩“,并预言他”要是再写上二三十篇这样的作品,定会成为文坛上首屈一指的作家“。同年,芥川的<<芋粥>>和<<手绢>>接连问世,从而奠定了他作为新进作家的地位。大学毕业后,他在镰仓海军机关学校教过三年书。一九一九年三月入大阪每日新闻社,一九二一年以该社海外特派员身份到中国十余座城市游览,回国后写了<<上海游记>>(1921),<<江南游记>>(1922)等。
芥川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新思潮派是从日本大正中期到昭和初年,继白桦派之后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又称新现实主义或新技巧派,通常指第三或第四次复刊的<<新思潮>>杂志的同人,其代表作家有芥川龙之介,菊池宽,久米正熊和山本有三等人。他们是东京大学的学生,深受夏目漱石和森鸥外的影响,并得到武者小路实笃的启发。
当这一派作家跻身文坛时,日本自然文学已经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白桦文学。白桦文学作家大多出身于上层社会,他们所主张的理想主义,作品中所表现的人道主义以及他们所追求的个性的自由发展等,都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新思潮派的作家们认为文学作品可以虚构,强调题材的多样性,并且十分讲究写作技巧,注重艺术形式的完美。他们认真地审视人生,把握现实,在反映现实的同时,赋予自己笔下的一切以新的意义,并理智地加以诠释。
这个流派表现了本世纪初日本小资产阶级不满现实而又苦于无出路的心情,在艺术上则突破了长时期作为日本文坛主流的自然主义文学,正视社会现实,即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就是芥川龙之介的,日本20年代的作家。
简介 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罗生门》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讲的是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来的仆人,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
结果他竟然发现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太婆解释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谋生罢了。她说“曾经这个妇人,用蛇肉晒干当做鱼干来卖,吃了鱼干的人们觉得很好吃,妇人得以维持生计。我并不觉得这妇人做错了,她跟我一样都是为了生存啊!”于是,仆人大悟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并且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见过他。 罗生门》(芥川龙之芥)原来的出典是在平安朝的故事集《今昔物语》里。 ================================================================================ 《 今昔物语》 日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间传说故事集,以前称《宇治大纳言物语》,相传编者为源隆国,共三十一卷。
包括故事一千余则,分为“佛法、世俗、恶行、杂事”等部,以富于教训意味的佛教评话为多。 至于“罗生门”的典故是否是教人作恶,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在民不聊生的社会形势下,对于“恶”的不同解释;二是,这只是一个关于“名词”的解释,而不是佛教奥义。
其实中心思想很简单:客观真理是不容易搞清楚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信口雌黄、颠倒黑白、捏造事实。 讲的是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农民破产了,只好拿起刀来,决心作强盗。
但是他力弱胆小,并且总是有些有愧于心。一天,他到一个刚刚发生了一场大战役的城墙上去,那里到处都是死尸,他想找到一些财物。结果他竟然发现有一个老妇人衣衫斓缕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
老太婆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卖钱谋生罢了。“而且,你以为她生前是个善人吗?她可是把蛇晒干了当成鳝鱼来卖。”“我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生存啊!”。于是,强盗大悟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走了。
芥川龙之介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早期的作品以历史小说为主,借古喻今,针砭时弊。它们可分为 5类:①取材于封建王朝的人和事,如《罗生门》和《鼻子》系根据古代故事改编,揭露风行于世的利己主义; 《罗生门》通过对同一事件,不同视角的反复叙事,反映人性的自利,结合战后日本的社会背景,有人沉浸于战败中不能自拔,有人180大转弯奉承美国佬,是非善恶的标准在哪里?作品中描写的是一个很显而易见的刑事案件,但是各个人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自己的地位、命声、利益,没有一个人是公正直白的表述事件经过的,这正是当时世态炎凉的一种映射和象征。而在公堂之上,面对法律与正义的威严,公平、公开、诚实等人的道德底线(最近看《菊与刀》,日本平民的道德准绳便是“诚”)皆能破裂,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已是事实。
由此,作者引发了对于日本未来的忧思。在黑泽明导演的电影《罗生门》中,芥川将原著情节改得更加曲折了一步,最后僧人领养了一个孤儿,象征日本还有希望,可以看一下。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