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

最佳回答2022-11-24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农耕文化、干支历法、观象授时。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十四节气由来 二十四节气由来介绍


1.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2.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圭表测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节气。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来自三百多年前订立的依据太阳黄阳度数划分。在历史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 二十四节气由来


1.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节气。


2.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西晋哲学家杨泉在《物理论》中记载:“畴昔神农始治农功,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这番话说明设立节气的初衷就是为了“治农功”。节气以一年为基础,约15天为一节气,划分的24个不同的节气。


3.春秋时期,五经之一的《尚书》有尧帝命人“四仲中量”的典故,确立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节气。在《管子·轻重已》中,又增加了“春始”、“夏始”、“秋始”和“冬始”等节气。时至战国,《吕氏春秋》将节气增加到22个,节气初具雏形。

到了汉初,《淮南子·天文训》增补了小满和大雪两个节气,形成了完整的节气系统。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节气。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按照顺序排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24节气又可以分为几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24节气的由来是什么?

24节气的由来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

气候类型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结合地理气候、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资源息息相关,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冬季受来自内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天气寒冷,干燥少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雨热同期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

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规律,在古代农耕生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继续浏览:

上一篇:521是什么意思?521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下一篇:父亲节英语?父亲节是几月几日英语怎么说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