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打响的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抗日战争是哪一次
最早打响的抗日战争是东北抗日联军战争。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它在1931年至1945年抗战,其高级将领皆由中国共产党员担任,中国共产党曾由于进行长征而与其失去联系,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

东北抗日联军战争
1931年,中共满洲省委开始组织抗日游击队与日军作战;1935年中国共产党遵照共产国际指示发表八一宣言,1936年2月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员会依共产国际的指令,将所属部队联合地方义勇军筹组东北抗日联军。因日军围剿,1940年,抗联活动范围和人员大量减少,抗联一部进入远东地区,并将部队改编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第88步兵旅,而留在国内的部队分散潜伏,进行收集情报、建立武装,宣传抗日等工作。

东北抗日联军大发展时期
1935年4月,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因上海中央分局机关在1934年10月遭敌破坏,把上海分局下属的满洲省委书记杨光华、宣传部长谭国福、组织部长赵毅敏调到苏联审查,满洲省委机关由团省委书记小骆(张文烈)留守。东北境内的党组织与抗日武装通过吉东特委中转中共代表团的工作指示。
最早打响抗日枪声的是哪场战役
最早打响抗日枪声的是:长城大会战战役时间:1933年3月5日 1933年5月25日,历时50余天战役地点:中国华北地区东北部,万里长城东部,河北与辽宁、内蒙古交界处指挥长官:张学良、何应钦;武藤信义双方兵力:中国约25万人;日本约4万人,伪军3万人伤亡情况:中国伤亡约4万人;日本伤亡约2600人战争结果:中方主力部队成功转移至后方;日本大胜主要内容:长城抗战(或曰长城大会战)是中国抗日军民在长城沿线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是抗日战争初期华北战场数场战役的合称,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日本以“热河省地方官员表示归附伪满洲国”作为借口,与伪满洲国军队进军热河,当时担任热河省长的汤玉麟不战而逃。
中国国民政府指挥下的国民革命军(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等),在长城的义院口 冷口 喜峰口 古北口等地,抗击侵华日军的进攻。宋哲元、冯治安、张自忠、刘汝明、关麟征、黄杰、刘戡、安德馨、赵登禹等爱国将领,受命死守长城各关口。在敌我双方军备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浴血奋战,坚守达近3个月,付出了重大牺牲,打破了日军想要一举荡平华北大地的美梦。但是,由于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且我军因为丧失战略位置和战力消耗殆尽,最终不得不失败撤退。遂导致长城沿线失守,战败后的华北无险可据,平津危急。之后双方商议,成立驻北平(今北京)政务整理委员会,被迫由中国参谋部作战厅长熊斌与日本代表冈村宁次签订《塘沽停战协定》,而成为此次战役的休止符。协定划定冀东22县为非武装区,军队不得进入,日军则退回长城以北。
中华民国与满洲国也因此事实上以长城为界,满洲国更于长城各地树立“王道乐土大满洲国”的界碑。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抗日战争是哪一次?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抗日战争是白江口之战。白江口之战的失败,使日本统治阶级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从信心百倍与唐王朝抗衡的亢奋心态,一下子堕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
他们认识到,当时的唐王朝,是东亚和世界强国,日本想要和唐朝抗衡,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备中央集权体制,加强和巩固王权,建立健全各种律令制度,同时努力改变治国安民的基本国策,大力兴修水利,奖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崇尚节俭,加强吏治以省民力,实现国富民强的目的。事实表明,此后的三十八年间,日本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白江口之战后,日本统治者认为,要使日本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否则,发展经济文化是不可能的。故此,日本统治者不断与唐朝维持和发展良好关系,还在对唐关系中谋求改变称藩称臣的不平等地位,同时,对新罗也表现出较高热情,不断派使与新罗发展经济贸易关系。七百零三年,日本派了一个二百零四人的使节团赴新罗,谋求改善和发展关系。七百零九年,新罗使者抵日访问,日本朝廷设宴款待,右大臣藤原不比亲切接见,要求与新罗“成往来之亲,结两国之好”。并转送新罗王大批丝绸锦缎。
整个奈良时期,日本与新罗之间使者往返达三十八次之多。发展对唐关系,全面吸收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是当时日本对外关系的核心内容。派遣唐使,就是其重要措施。
但白江口之战前后,日本派遣遣唐使的主要目的,还是想通过外交途径,维持其在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同时探听唐朝的对日政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免遭不测之祸。白江口之战以后以及整个奈良时期,日本不再计较朝鲜半岛南部的利害得失,而是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到民间风俗习惯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儒学、佛学、文学、体育、娱乐等,全面吸收唐朝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以致形成了所谓“唐风文化时代”。
抗日战争是哪年打响的?
抗日战争是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打响,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已经开始局部抗日战争。意义:打败了法西斯主义, 加强社会主义世界的力量;引发了亚非拉美国家的一系列为争取独立的活动;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胜利后国际地威望大大提高;收回宝岛台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共献.。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爆发。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粤军)展开回击,随后张治中率中央军第五军增援上海,双方陷入僵持,即第一次淞沪会战(淞沪抗战)。2月28日,英国、法国、美国三国公使介入调停。5月5日,中日双方签署《淞沪停战协议》,规定中国国民革命军不得驻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队,日本取得在上海驻军的权利,6月,日本军阀全部退回日租界。而这一时期,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同时侵犯上海,并炮制伪“满洲国”。1932年3月9日,溥仪到达长春,在关东军导演下,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局部抗战发展阶段(1933年1月至1937年7月)1933年1月1日,日军开始进犯山海关,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
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5月31日,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国民革命军退出热河和冀东,日本打开了通往华北的大门。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事变最终失败,蒋介石撤销了十九路军的番号。
1935年,日本策划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6月11日,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实际形成《何梅协定》。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于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8月5日,日本外相广田弘毅提出对华三原则。
9月,日本再度制造舆论,要求“华北五省(察哈尔、绥远、河北、山西、山东)自治”。11月25日,日本策动的,由宋哲元为委员长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6年2月26日,日本发生二·二六事件,日本法西斯军事独裁政权形成。1936年5月,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随后,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1936年6月至9月,中国国民政府和中国国民党内部的地方实力派爆发两广事变,事件几乎触发了一场内战,但是最终以双方达成政治妥协而和平结束。
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张、杨联合发表通电,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八项抗日主张。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谈判,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
蒋介石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初步形成,为全国抗战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同时,蒋介石开始全面加速抗战的政治、军事、经济准备,包括在上海至南京一带修建了三道国防工事,进口了大量德国装备武装中央军。1937年2月15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会上宋庆龄等人联名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全会基本确定了停止内战,实行国共合作的原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月16日,日本外、陆、海、藏四相会议决定《对中国实施的策略》和《指导华北方针》。全面抗战时期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蒋介石庐山抗战声明》,号召全民族抗战;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宣告战争已经全面爆发。
抗日战争第一枪是在哪里打响的?
原创 贾祝文 2020-07-29 18:32:33 是谁,在哪里打响八路军抗日作战的第一枪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挺进山西灵丘,沙飞摄影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打破 “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神话的平型关伏击战,取得了八路军对日作战的首次大捷,但平型关却不是八路军打晌八年抗战第一枪的地方。打响八路军抗日作战第一枪的,也不是115师的步兵将士,而是与占领倒马关日军作战的115师骑兵营前卫连连长范昌标和他所率的全连官兵。
1934年6月,红军长征出发前,红一军团五团团长兼政委刘忠调到新组建的红一军团侦察科任科长。侦察科组建时,除了抽调优秀的侦察、作战参谋人员外,还将有三十多名队员的军团便衣侦察队归属侦察科直接指挥。范昌标,这位1912年出生、1930年参加红军、经历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作战的福建长汀人,时任红一军团便衣侦察队副队长。长征开始后,范昌标随刘忠率领的中央红军红一军团侦察部队走在红军长征的最前面,范昌标所在的便衣侦察队则是中央红军前锋部队的尖兵,他们不仅乔装各种身份,突前蹈险,冒生死之危探路、侦敌、搜集情报,还经常身陷与敌狭路相逢的险境出生入死,而且在部队面临艰险危急作战时,还要以战斗骨干身份参加“敢死队”的突击作战。1935年1月突破乌江时,范昌标因作战勇敢且水性好而参加了抢渡突击队。他潜水过江,与突击队勇士们孤军奋战,夺取敌碉堡,击毙敌营长,占领了渡口阵地,为红军突破乌江天险立下殊功。红军抢渡乌江图其后,在抢渡大渡河的战役中,范昌标再次创造了勇略超群的战斗传奇。
渡河前,为掩护红军主力于安顺场及泸定桥抢渡,红一军团参谋长左权率红军第二先遣队先行出发,经泸沽、越嶲城、晒经关,往抢占大渡河大树堡渡口,以吸引、钳制安顺场、泸定桥等防守大渡河之敌。刘忠率领红一军团便衣侦察队和红二师侦察连组成的尖兵队于1935年5月16日进至泸沽。由泸沽到越嶲城有一极其险要的小相岭隘口。
隘口必经之处有座吊桥,由川军刘文辉一个排把守,可谓一桥通关,桥阻路断。为成功夺取隘口吊桥,刘忠亲率范昌标及便衣队10名战士,在当地一位采药老人的引导下,翻山钻沟,攀登峭壁,绕到了小相岭隘口吊桥敌哨所附近。乘敌不备仅有一名敌兵守桥之机,范昌标带两名战士隐蔽接近桥头敌兵,突然冲出将之扼颈制服。
随即,范昌标与一班长陈胜忠带队冲进敌哨所,将守隘口整排敌军悉数俘获,一举控制了吊桥和隘口。夺取小相岭隘口后,刘忠率部大张声势,一鼓作气,威逼防守越嶲城的川军一个营弃城溃逃。继之,为夺取晒经关到大树堡途中另一易守难攻的必经关口,刘忠与范昌标等尖兵队战土换上缴获的川军服装,带上被俘的小相岭川军排长直扑关口。不料,快到关口时,突然与十余人的川军便衣队狭路遭遇。
危急之中,为不惊动守关之敌,刘忠和范昌标面对敌便衣队枪口无惧不畏,沉着应对,不仅使敌便衣队误以为遇到了自己人,还主动带路上到关口。刘忠和范昌标率便衣队凭智靠勇,奇袭成功,将敌便衣队及守关的一个班敌军全部俘获,一枪未放地夺取了这个号称“一夫当关,万军莫过”的绝地关口。长征途中,范昌标参加了中央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抢渡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过彝民区、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通过大草地、突破腊子口、恶战吴起镇等重大战役,而且还带队三过草地,执行和完成了护送毛主席、接应朱总司令等艰巨而光荣的任务。1935年10月吴起镇战役前后,红军缴获了一批战马,红一军团侦察部队组建起了骑兵侦察连。
11月,骑兵侦察连扩编为骑兵营,范昌标任骑兵营一连连长。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前,受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陕北红军的委托,范昌标率骑兵一连带着毛主席给朱德、贺龙的亲笔信和食品、衣物等,先后到甘肃静宁、会宁二地,迎接红
二.红四方面军。1936年上半年,红一军团骑兵营随中央红军渡黄河东征期间,扩编为骑兵团。1936年7月,红一军团骑兵团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特别支队(骑兵部队),刘忠为特别支队司令员兼政委。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时,红军各军团骑兵部队,都缩编为骑兵营,原红一军团骑兵团改编为115师骑兵营,范昌标任骑兵营二连连长。1937年8月22日,骑兵营随115师经山西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为保证平型关作战的侧翼安全,骑兵营奉命进至平型关以东的山西、河北交界地区,于9月22日到达河北唐县苇子村。
9月23日刘云彪营长接师部急电,命令骑兵营务于9月24日早8时到达战略要地倒马关布防。山西灵丘平型关及河北唐县倒马关、涞源县城位置图倒马关战国时称鸿上关,汉时称常山关,相传宋朝杨六郎于此率军作战时,因山路险峻,乘骑为之倒,所以又被称倒马关。倒马关是控扼河北平原西入晋北古道“灵丘道”的重要关口,自其关西往可达灵丘和平型关,循唐河谷道南下则出太行抵中山(今河北定州)。
倒马关与居庸关、紫荆关并称明长城“内三关”,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倒马关西距平型关130余里,北往涞源县城近百里,与涞源县城西40里的驿马岭构成了南北二个控扼西通平型关的险隘关要。其时,抢占倒马关的骑兵营和抢占驿马岭的115师独立团共同担负平型关战场东部侧翼牵制日军、打援阻敌的战防重任。倒马关分上城、下城,谷中为现存的下城,山上的原上城早已废骑兵营所在唐县苇子村距倒马关虽仅30多里,但途中皆为仅容单骑行走的羊肠山路,不便骑兵急行军。
9月23日下午,骑兵营刘云彪营长以二连为前卫连,各连相继向倒马关进发。范昌标率领二连连夜摸黑牵马跋涉,终于按指定时限,于24日早7时抵达倒马关。倒马关关城分上、下二城,山下为下城,山上为上城。
时上城早已废,只余部分露出地面的残破城基。范昌标率二连赶至倒马关时,却发现倒马关上城已被日军占领。范昌标命令全连下马隐蔽,准备攻击上城日军的同时,将倒马关敌情火速报告营长刘云彪。刘营长将敌情上报师部后,按林彪师长命令,即令范昌标率二连攻击关上日军,务必夺回倒马关。
其时,占领倒马关上城的有十多名日兵,另有100余日兵正由长城北坡向上城攀爬。敌情紧急,刻不容缓,范昌标随即作出战斗布署,其亲率两个排正面攻击上城,命副连长李盛才带一个排从倒马关下城东面绕过,迂回关后包抄敌人,一定要在北坡敌军未攀上长城时夺取上城阵地。紧接着,随着范昌标一声枪响号令,二连二个排开始向上城日军发起迅猛攻击,并率先占领了上城东侧阵地。
与此同时,刘营长命骑兵营另一连队疾往抢占倒马关上城旁制高点,以阻击正沿上城北坡登攀的日军。担任正面攻击上城主攻任务的二连两个排,在范昌标带领下,在占领上城东侧阵地后,持续攻击,�。
上一篇:非典是哪一年发生?非典是哪一年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