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巡是什么画派?【大师与名画】半世浮华半生残:伦勃朗和他的《夜巡》
夜巡是现实主义派画派。现实主义作为一场艺术运动,是与法国1848年革命同时出现的。画家库尔贝和理论家尚弗勒里是其精神领袖。现实主义坚决如是的表现画家所处时代的风格、思想和面貌,其中至关重要的是真诚。“现实主义”在西方语言中也可指艺术写实的手法。

画派兴起
现实主义画派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一开始有“巴比松七星”,即米勒、柯洛、卢梭、查克、迪亚兹、特罗雍、杜普雷与多比尼。七位隐居在法国枫丹白露宫附近巴比松村的画家,他们热衷于描画自然风景和农村生活,其中最著名的是卢梭和米勒,卢梭专门描画风景,米勒的农民画朴实感人,《晚祷》《拾穗的人》反映真实的农村生活。最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是库尔贝,他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如《碎石工》,他有一句名言:“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没有见过他。”

俄罗斯油画
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俄罗斯油画的收藏群体,但不容否认的是俄罗斯油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仅凭着无可争议的艺术特色和价格优势,俄罗斯油画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新的升值热点。俄罗斯油画在世界美术史中的地位有目共睹,自19世纪巡回展览派作品在欧洲崛起后就不断涌现出优秀的艺术家和画作。
伦勃朗的《夜巡》和毕加索的《索亚维农的少女》各代表了什么派别?
伦布朗的《夜巡》创作于1642年,是一幅创新的现实主义作品,用类似于舞台剧的形式展示了阿姆斯特丹射手连队生动的生活群像;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创作于1907年,是著名的立体主义作品,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
【大师与名画】半世浮华半生残:伦勃朗和他的《夜巡》
如果评选有史以来世界上100幅最有名的画作, 100个评选会有100个不同的结果。但是有几幅画, 在任何一个榜单里都会有一席之地。
《夜巡》(Night Watch, 1642)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大师伦勃朗的杰作,现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博物馆。 伦勃朗·哈尔曼松·范·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是欧洲巴洛克的代表画家之一。他拥有堪称完美的技巧, 他的作品对光影的表现和充满戏剧性的构图就是对巴洛克最准确的解释。他被后人称作“大师中的大师”。这位大师的人生曲线也是异于常人,堪称诡异。 一个人的奋斗, 一般都是从不名一文开始,发奋考取985,发家致富, 迎娶白富美, 完成伟大作品,走上人生巅峰, 流芳百世。 伦大师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出道即巅峰,人生得意时最著名的作品却成了他断崖式坠落的罪魁祸首,导致他最终声名扫地, 不名一文,在穷困潦倒中结束了一生。
这样奇葩的人生轨迹,也是只有大师才能画出来的。 伦勃朗出生于1606年7月15日, 是富裕的磨坊主家庭的第八个孩子。他14岁上大学学习法律, 但很快改行画画。
20多岁时他已经成为阿姆斯特丹举足轻重的肖像画家。1634年,28岁的伦勃朗追求贵族少女莎斯姬亚成功, 两人举行了婚礼。 这时的伦勃朗, 年纪轻轻却已名满天下。
他的画室雇佣了50多名画家,连总督都是他的客户。伦勃朗买了豪宅,生活堪称奢侈,又喜好收集古董和珠宝。这时候的伦勃朗,五花马, 千金裘,人生得意须尽欢。 他出名是有原因的。
学画期间,他足不出户就从意大利留学归来的老师那里得到了巴洛克绘画鼻祖卡拉瓦乔的真传, 没多久他在光影对比和戏剧化的构图上面已然更胜一筹。在色彩上, 他的画法沿袭威尼斯画派和鲁本斯, 但他的作品中,光线融合得更加完美, 依然华丽却更自然,还多了几分沉稳。他尤其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可以说他每的一幅作品都是有灵魂的, 单单这一点就超越了威尼斯画派大师丁托列托和维罗内塞。 在他画作里无处不在的,被称为“伦勃朗光”的人像照明方式到现在还在摄影中被广泛地应用。
这种描绘方法用光线塑造形体,使画面层次丰富,非常富有戏剧性,是摄影摄像专业必修科目。 伦勃朗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时代。彼时,荷兰海上马车夫的辉煌刚刚拉开序幕,而阿姆斯特丹则是世界上新的商贸中心。影响后世整个金融市场架构的“郁金香泡沫”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闻名遐迩得东印度公司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在远东开疆辟土。
海上贸易使社会快速聚集了大量财富,艺术也从只为宗教和贵族服务, 逐渐深入到了平民阶层比较富足的人群生活当中。委托画家画肖像和群像在当时蔚然成风。照相技术还没有发明, 留一张集体合影是一件很拉风,但同时也是非常烧钱的事情。
那时候的群像, 基本就是你中学毕业集体照的画风:大家排排坐,校长、政教处主任、班主任坐中间, 然后,“茄-耶耶耶-子“ —— 咔嚓!每个人都笑容可掬, 不仔细看根本分不出是哪个班、哪一年、哪个学校、哪个城市的, 但是每个人都要露个脸。 《夜巡》就是阿姆斯特丹城民兵自卫队的集体肖像画,是18个队员集资1600荷兰金币委托伦勃朗画的排排坐。 在1642年,伦大师接了这个订单, 他信心满满地出手了!结果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
他构思的场景是这样的:某一天,城管队员们忽然接到了朝阳群众还不是海淀网友报案, 可能是城乡结合部一个小混混抢了邻居姑娘心爱的大花猫。警报收到!队员们冲进军火库, 有人在装填火药, 有人已经要开枪了!(这个兄弟有点急性子, 大概率是猪队友)。还有举着长矛、大刀、红缨枪的。 请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哈! 画面描述的其实是白天而不是晚上, 只是这个放置军火的地方光线比较阴暗。
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画作曾多年悬挂在一个壁炉上方, 画作蒙上了黑灰, 看上去像是夜景。 画面上,标志性的伦勃朗光斜上方瀑布一样照下来, 落在队员们身上。画面前景的带头大哥目光坚毅,高光区和背景有着强烈的对比。
细节上, 半透明的丝绸花边, 金属的盔甲, 精美的配饰都被描绘得触手可及。 紧张的气氛弥漫在每一粒尘埃里, 画面里的每一个人都一触即发。 那个小混混儿正在某个角落瑟瑟发抖, 大花猫和姑娘马上就要得救了! 伦大师画完以后十分满意, 感觉自己创作了一幅即将流芳百世的杰作! 然而, 画一揭幕, 城管队员们就疯掉了 :说好的排排坐吃果果呢?! “我被那个兄弟的袖子挡住了!” “我脸上怎么好像打了马赛克!” “18个人交钱, 怎么画了30多个人?麻烦把我换成免费的……” “那个小女孩是谁家的?要不要查一下户口先送回家去……" “拜托把我画得高大威猛一点!这么猥琐, 我要求三倍赔偿……” …… 但伦大师坚信这是一幅杰作,即使被告上了法庭也拒绝修改。 《夜巡》事件让他声誉受损, 订单锐减。
同一年, 身体本来不好的白富美妻子莎斯姬亚去世了, 芳年还不到三十。失去妻子后,伦勃朗和照顾他的孩子的女仆云尔茨住到了一起,还生了一个女儿。这被视为丑闻, 曾经的大师沦为了世人的笑柄, 他干脆一个订单也收不到了。
悲催的是, 这位云尔茨性格古怪。 他们两个不久就分手了,伦勃朗。
伦勃朗和他不朽的《夜巡》
上一次说到了荷兰国宝中国宝级绘画作品,伦勃朗所作的《夜巡》,先上一张在在荷兰国立博物馆现场参观时的场景。 我当时去博物馆的时间比较早,人还不算太多,但相比于荷兰其他地方的人口密度而言,这已经算是很高的人流量。
《夜巡》现作可是一幅纵363cm,横437cm,重达300多公斤的巨幅画作,从前面两幅图中画作与正常人的比例可见端倪;而在伦勃朗刚完成这幅画时还要更大一些,因此在1715年,为了能够将这幅画塞进阿姆斯特丹市政厅,这幅画被裁去了好一部分,有两个不幸的画中人物被永远的排除在了这幅名垂青史的画面以外。 这幅画起初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名字,原本这幅画是描绘画面中央的自卫队队班宁·科克上尉和威廉·范鲁伊滕博奇少尉,率领队员们参加因法王亨利四世的遗孀玛丽·德·梅迪西斯访问阿姆斯特丹而举行庆典时的场面。自卫队的队友们发起了一项众筹,每人付给伦勃朗100荷兰盾,中间两位大人物可能付了双倍的价格,希望当时已经名噪尼德兰的伦勃朗,给他们画一幅能够永久记录自己威风凛凛样子的肖像画。 那为什么这幅画会被叫做《夜巡》呢?要知道这幅画虽然描绘的可是自卫队员们在大白天参加庆典时的场面? 之所以得名《夜巡》,一是因为该画采用了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且阴暗部分占据了画面的大多处;二来更为悲惨的是画作完成之后惨遭裁剪自不消说,画作的保存方式也极不妥当,长久遭受烟熏落灰,画作表面氧化严重,同时在战争年代颠沛流离,以至于后世根据画面内容,一直误认为此画描绘的是自卫队夜间巡逻的场景,直到1940年画作被修复的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夜巡》真的不是“夜巡”,可是叫做“日巡”什么的也不太合适,所以就一直延用该名了。那么,为什么这么一幅和《蒙娜丽莎》及《宫娥》并称为世界三大名画的画作会是如此待遇?伦勃朗彼时正因作出《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等画而声名显赫,寻他作画的人络绎不绝;但待这一幅画家倾注了前半生所有的画作交给甲方时,自卫队员们愤怒不已,他们认为简直找不出比这幅画更烂的肖像画了,同样付了相同的报酬(除了两位头目私下多交的那份),凭什么有的人处于画面中央,身上带光,有的人却在阴暗的角落里,甚至只露了一双眼睛? 他们愤怒的原因在于,与《夜巡》展于博物馆相同展馆同一时期的肖像画,主要都是下面这幅样子。 看看,这幅肖像画的多好,中间人物自然夺人眼球,但是边上扛旗的人物也不赖,每个人都仿佛在聚光灯下姿态威严,完成这样一副画对别人可能也不易,但对于伦勃朗来说肯定不难,只不过,伦勃朗要求的不止于此,1642年之前,他才华横溢,精力旺盛,琴瑟和鸣,而且已经相当富有,他想要的是一幅能够完全实践自己绘画理念的一幅画。 由于这幅画与当时主流的肖像画相悖,甲方们非常愤怒,虽然贵为伦勃朗,但是自卫队员们依旧将他告上法庭。
在当时的荷兰,独立战争还没有彻底结束,荷兰共和国的国旗要在1648年才能升起,但靠“海上马车夫”起家,1602年成立东印度公司,1609年成立证券交易所,彼时的荷兰人对于商业信誉也就是金钱极为看重,在这种大环境下,乙方伦勃朗难逃败诉的悲惨下场; 同年,伦勃朗相识十年成婚八年的妻子萨斯基亚也因病辞世,事业爱情双重打击之下,虽然伦勃朗的绘画生涯仍将继续攀登高峰,但伦勃朗的普通人生至此一落千丈。 因此,《夜巡》是伦勃朗人生的分水岭,为了实践理想的他因此改变了一生的轨迹。回过头来看这幅超越了时代的肖像画,画中的人物细节惊人,并且秉承了卡拉瓦乔的明暗对照技巧和北方画派刻画平民人物的细腻手法,队长班宁·科克上尉和副队长威廉·范鲁伊滕博奇少尉似乎即将迈出画外,枪手填装火药,鼓手正在奏曲,后排人物也是姿态不同却又错落有致,画中故事一目了然,原本二维的平面画也实现了超常的立体纵深感; 更为重要的是,画中为时人诟病却为后人景仰的人物排列,不再是死板的一字排开,而是真实地展示了队员们参加庆典时的姿态模样,人物群体肖像画终于由以往的桎梏中跳了出来了。
让我们看一下画面的具体细节。画中光源源自左侧,下图是上尉伸出的左手投影在少尉衣服上的阴影,一说自卫队的象征是鹰爪,而少尉身上穿着的衣服纹饰则绣有阿姆斯特丹城市章纹——狮子,这一细节安排暗示着自卫队守护城市的光荣使命。 画中还有一个吸引众人眼球的是前方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出现在这引起了自卫队员们的极度不满,“这个女孩又不是自卫队员,这个位置为什么不能放我们的人?”关于这个小女孩的来历也众说纷纭,一说她和旁边匆忙走过的小男孩代表的是城市的老少妇孺,象征着自卫队保卫全城百姓的使命;二说是伦勃朗把自己的妻子画进了画中,这个说法也有一定道理,我们可以看伦勃朗为他夫人画的别的画作做个对比。
下图便是伦勃朗为其夫人萨斯基亚所作多幅肖像照的一幅,眉眼间与小女孩颇为相似。 还有画作中小女孩身上系着的鸡,狂吠的小狗,在如此巨幅的画作上完成如此般细致入微的描绘,无一不彰显着伦勃朗的绘画技巧和浓厚心血。据说画中身着黑色军衣披红色绶带的队长还成为了阿姆斯特丹的市长,当时却丝毫不解这幅旷世名画的风采,并令伦勃朗蒙上了奇耻大辱,自己却又另邀他人绘制了一幅原图1/36大小的复制品,人心真不可测啊。 令人欣慰的是,不过在19世纪,伦勃朗就得到了时人的肯定,用梵高的话说,“他愿意折寿、吃干面包度日,以换取在伦勃朗面前久坐观赏的机会”,现在伦勃朗更是公认的荷兰史上最好的画家;而《夜巡》更是成为荷兰国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可以说整个博物馆的设计都是围绕这幅画而展开,《夜巡》也从来没有出国展出过,因为在拿破仑横扫欧洲的时候一度沦落国外,世界大战期间《夜巡》更是被专门运送至荷兰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一处秘密的地下防空基地保管。
最后的最后,是围绕《夜巡》而建造的荷兰国立博物馆的外观,愿《夜巡》能一直安静的在那,等着世人们的瞻仰。
塞上的《樱桃和桃子》,和伦勃朗《夜巡》,梵高《向日葵》,哪个风格像
D 解析 分 析: 塞尚是法国著名的印象主义画派的画家。凡高是后印象主义画派的画家,故选D。
如何欣赏伦勃朗的《夜巡》?
这幅画虽然被叫做“夜巡” ( De Nachtwacht ),但实际上它应该叫The Company of Captain Frans Banning Cocq and Lieutenant Willem van Ruytenburch 。现在它被叫做“夜巡”,但是它画的并不是夜巡,而是日间举行的庆典活动。
1940年时夜巡进行了一次清理,这时也有人建议为其更改一个更符合实际的名字。有人建议叫“日巡”,或者叫“民兵队大游行”,但总是感觉不是那个味道(有点喜感)。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