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由来简介?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的由来是春秋时,介子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后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寒食节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变为一日。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国各地。由尊崇介子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发展为聚民心、凝国魂,体现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
拜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节日特色
寒食节还有“一百五”的别称,这是由于寒食节时在冬至日后的105天。宋代苏辙的一首诗《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宋代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诗人王表的诗:“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寒食节时期有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
寒食节的由来简介_关于寒食节的来历传说故事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那么,大家知道寒食节是怎么来的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寒食节的由来简介,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寒食节相关内容推荐↓↓↓ 寒食节有哪些习俗 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 关于寒食节的简介 寒食节的传统食物介绍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禁火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至今已有超过2600年的历史。
逢寒食节当日要禁烟火,只吃冷食,因此而得名,也是我国唯一一个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同时寒食节也是祭祀先祖的日子,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两千余年来,在后世的发展中又逐渐增加了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寒食节其实是沿袭了远古时期的改火旧习。华夏大地每到初春,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雷电的到来也易引起山火。所以远古时期的人们,要在这个季节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
在禁火的这段时间里,人们会准备出足够的熟食用以度日,但是因为禁火而无法加热,只能“寒食”,故而便有了“寒食节”。不过据史籍记载,寒食节的起源,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定。 晋文公重耳乃是春秋五霸之一,但是当他还是晋国公子的时候,却深受“骊姬之乱”的迫害。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娶狐姬,次年生下重耳。 重耳自幼聪慧好学,同时喜好结交士人,十七岁时就有五个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晋献公十八年(前659年),十分受宠的骊姬预谋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做太子,为了扫清障碍,她先是设计陷害、逼死了太子申生,之后又开始诬陷另外两位公子重耳和夷吾。
得知消息的二位公子先后逃走,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晋献公因两位公子的不辞而别而大怒,认定他们有阴谋,于是就派公使勃鞮去讨伐蒲城。在追击中,重耳逃走,勃鞮追上他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逃到了母亲的故国翟国,从此踏上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之路。 在重耳最为落魄的这些日子里,有位大臣叫做介子推,他对重耳忠心耿耿,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在一次逃亡的路上,有个随从偷走了资粮,重耳饥饿难耐,几乎昏厥,介子推躲到山沟里,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
当重耳得知吃的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后来,重耳励精图治,终于成为一代名君,便是与齐桓公并成为“齐桓晋文”的先秦五霸之一“晋文公”。但是重耳并未兑现当初的诺言,因为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对介子推没有任何封赏。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主动请赏,他说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替那些通过各种手段请赏的人感到耻辱,也很气愤,于是隐居去了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介子推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死于中野。”但是有位邻居为介子推感到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
重耳亲自去请,但是茫茫大山,找个人谈何容易?何况介子推故意躲着不见,坚决不出山,为了迫使介子推出山相见,也不知道谁出了个馊主意,让晋文公下令三面放火烧山,逼出介子推。可是熊熊火光中,却并未见到介子推的身影,等火熄灭了,人们才发现,介子推竟然与老母抱树而死。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恸哭失声,为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的来历一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
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简介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天,也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代,晋文公想要赏赐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已隐居山林。晋文公放火烧山,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子推的尸体。 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恼,将介子推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便将放火烧山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子推的忠诚。寒食节的由来是什么?寒食节有哪些习俗?
古代的人们在寒食节的时候都会扫墓和踏青,在以前的时候清明节只不过是一个节气,并不代表一个节日,只不过后来清明节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寒食节慢慢的隐退,所以二者才合为一体。寒食节的由来主要和春秋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有关寒食节的时候,主要的习俗就是祭祖扫墓,还有踏青,打秋千,插柳。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灾祸而流亡了十九年,介子推也是一直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介子推帮助了重耳成功之后,不求任何功名利禄和自己的母亲归隐了深山,结果晋文公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就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依然坚决不出山,最终被大火焚烧而死。晋文公也是为了感念忠诚之士,将介子推葬于绵山之上,还修祠立庙,并且下令在介子推去世的这一天,禁火寒食,用来表达自己的哀思,所以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二.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在寒食节的这天,大家都不允许烧火做饭,只能吃冷的食物,所以这也是我国唯一一个用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也是人们要祭祀先祖的一个日子,在这天,百姓们都要去给自己的祖先扫墓。还有些民间在寒食节这天会折柳、戴柳和插柳,人们会顺手在柳树上面折下几根柳条在手中玩,或者把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以拿回家插在门槛或者屋檐下面,具有祈福辟邪的作用。寒食节也被称为踏青节,这个时候正好是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的日子,所以人们在寒食节这天也会相继出游踏青,在踏青的时候还会举行荡秋千和拔河比赛等娱乐项目。
寒食节的来历的简介 寒食节的来历是什么
1.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2.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的由来是什么
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到两天,因此民间总是把这两个节日结合一起过,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寒食节的由来,欢迎大家阅读。 寒食节的由来是什么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
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
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
《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
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上一篇:变色杯有毒吗?变色水杯有毒吗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