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枯木怪石图的作者是?清明上河图的风格和特点

枯木怪石图的作者是?清明上河图的风格和特点

最佳回答2022-11-24

枯木怪石图的作者是苏轼。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枯木怪石图的作者是

创作背景

苏东坡的一生仕途蹭蹬,在新旧党争中屡遭打击。早年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认为新法步伐太快,容易产生社会流弊,因而不见容于新党,甚至在“乌台诗案”中险些丧命,后被贬黄州。王安石罢相后,司马光起用了包括苏轼在内的旧党人士,但苏轼同样不赞成司马光全盘否定新党的举措,所以又受到旧党的猜忌,其后苏轼屡遭贬斥,竟一个月内三贬其官,最终将他贬至广东的惠州、海南的儋州。但苏轼在给自画像题诗时却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其旷达洒脱的性格可见一斑。苏轼平生嗜作枯木怪石,是因为“怪怪奇奇,盖是描写胸中磊落不平之气,以玩世者也”。

枯木怪石图的作者是

 主题

画中绘有一枝枯木,虬屈的姿态有如扭曲挣扎而生的身躯,显示出了无穷的活力,气势雄强。树脚下有一怪石,石状尖峻硬实,石皴却盘旋如涡,方圆相兼,既怪又丑,似快速旋转,造成画面的运动感,更能显现出此石顽强的生命力。怪石、古木并不是因物象形,也不是凭空臆造,而是画家借把熟悉的奇石、古木画在一起,更鲜明地表露了作者耿耿不平的内心。石后绘有数枝焦墨细竹,给人以希望之感。整个画面的意境,荒空而沉郁;石之盘旋,似乎凝聚着不平之气。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本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引申意思:表面上是写初冬景物,而实际上是称颂刘景文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出处】宋 苏轼 《赠刘景文》【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最是:一作“正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作品赏析】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得的态度。

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个人成就】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清明上河图的风格和特点,及枯木怪石图的风格和特点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奇珍,画之瑰宝。它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 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

综数我国古代绘画,多有那种士大夫的孤芳自赏,实难找到类似“清明上河图”这样不惜以大量的笔墨,描绘数以百计的民众市俗生活与商业经济活动,将民众置于主人翁地位,并加以正确地艺术概括,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就是在现代绘画中也是罕见的。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体亲笔在画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清明上河图》卷为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画卷本幅上,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是根据金代人张著一段题跋,张著的题记寥寥数语:"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

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从跋文知道, 作者张择瑞原籍山东诸城,早年游学汴京,后来在画院任职,自成一家。他的艺术成就,历来不被士大夫评论家所重视,因而有关他的史料极为稀少。

所幸的是他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图》完整地保存至今,才确立了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应有的地位。为什么叫“清明上河图”,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两字,并非指“清明时节”,而是描绘了当时汴京的清明坊到虹桥这一段上河的秋季景色。 而大多数人认为该画描绘了当年汴京近郊汴河上下清明时节的生活景象,所以叫《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时代背景是北宋时期的开封市,开封位于河南省中部,古称汴梁,汴京,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从战国至金代,先后有7个封建王朝在此定都,素有“自古帝王都”、 “七朝古都”之称、其中以北宋年间最为繁荣,人口多达150余万,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清明上河图》全卷内容,可分为郊野、汴河、街市三大段。中段又以“虹桥”为中心,展现汴河漕运的紧张气氛,达到全卷的高潮。

全图观赏是从右往左,从城外到城内,让观者看得有滋有味。开卷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郊外氛围,春寒料峭,嫩绿新发,疏林薄雾,农舍酒家,阡陌纵横。起首为两人执鞭赶着一队驮炭毛驴趟来,逾小桥,疏林茅舍,匆匆向城内进发。沿曲径而来的一骑数仆护卫着,顶插杨柳细枝、四垂遮映的轿子,从郊外踏青归来,其前导一骑受惊狂奔,驭者慌忙追赶,附近人畜,均作出各自不同的反应,此系全图的引子。

《清明上河图》中段汴河漕船部分中段描写汴河上下, 这条汴河就是当时为汴梁提供漕运,供应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河道,河上舟来船往,运输繁忙,靠岸的船只,搭着跳板,正在卸货。一艘巨大的漕船落帆降桅,将从桥下穿过,船夫们紧张忙乱,呼唤叫喊,牵动人心,桥上还有些热心者不顾自己的安危,跨越到拱形桥的栏杆外,一手拉住栏杆探出身子,大声喊叫,挥舞另一只手,指挥着船只顺利通过。看热闹的人群,翘首争睹这惊险场面。《清明上河图》中段全景《清明上河图》 并非一般的风俗画,专为表现某一风俗的某一细节,而是以清明点题,舍弃了清明的无关紧要的细节,其本意并不在于渲染清明佳节,扫拜新坟、田野如市、遍满园亭等风俗和游乐,更无意歌颂“太平日久,人物繁阜”的升平景象,而旨在揭示远离故土,既不能返乡扫墓,也不能参与汴京清明游乐的船工与纤夫,仍在汴河上像往日一样要逆水行舟、冒险抢渡的真实情景。

其实,就是这些被视为卑贱的劳动者为汴京庶众运来了赖以生存的食粮给用,他们正是维系京师繁荣的基本动力。《清明上河图》中段虹桥部分画面上一座大型的木拱桥横跨河上,将两岸街市相连,其桥无柱,桥身由上下两层拱骨相贯,互为承托,遂伸展成大跨度的飞桥,宛如一道飞虹。虹桥上的车水马龙,南来北往。推独轮车和骑马的、驮着米袋骡子,正要上桥,挑担的、拉客的、摊贩的,使本来很宽阔的桥面,变得狭窄起来。

画家利用河岸桥梁的高低曲折,引导欣赏者不断转移视点,或仰或俯,成为流动转折的视觉引导。画中最精彩处莫过于对舟船过虹桥的描绘,画面的节奏至此突然骤急,人、畜、舟、车聚集,犹如乐曲呈节奏韵律性,桥上人群的熙攘,桥下急流行舟的紧张,构成了画卷的高潮。画家围绕这座桥,充分施展了自己的绘画本领。

画中的人物大小仅寸许,但是神态毕现,极为生动,就好象身临其境一样。《清明上河图》下半段城楼部分过了虹桥,汴河转向上方蜿蜒流去,出现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之街景。汴京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屋宇错落,林林总总。

百业兴隆,酒楼店铺百肆杂陈,招牌幡幔目不暇接,饮食百货应有尽有。各类商店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等,此外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九流三教,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市喧嚣,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热闹非凡。鼓楼下的驼队远道而来,行色匆匆,茶楼酒馆中的人则轻松悠闲……。

《清明上河图》下半段街市部分《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它还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百科全书。展开这幅的长卷,尤如步入12世纪我国繁华都市生活,其反映社会生活和物质文明的广阔性与多样性,有着文字难以替代的文献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把北宋末期工商业发达的面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对北宋社会经济繁荣的赞歌,也是一曲凄凉的挽歌,图成不久,北宋沦亡。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第
一.内容丰富。《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 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马,牛、骆驼等牲畜。

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 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八百一十五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惟衣着不同,。

苏轼的作者简介 苏轼的个人介绍


1.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91],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2.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3.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4.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查询作者孟浩然苏轼辛弃疾的生平主要作品?

孟浩然生平诗文少年唐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唐圣历元年(698年),孟浩然与弟弟一起读书学剑。

诗标志着浩然独特的诗风基本形成。唐景云二年(711年),孟浩然23岁,与张子容同隐鹿门山。漫游求仕唐先天元年(712年),冬天,送张子容应考进士,作诗《送张子容进士举》,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唐开元五年(717年),游洞庭湖。

登岳阳楼,作《岳阳楼》诗以献。唐开元六年(718年),二月,张说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浩然居家,作诗慨叹清贫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荐。唐开元八年(720年),暮春,浩然抱病,有赠张子容诗《晚春卧病寄张八》。

九月九日,浩然与贾舁登岘山,诗酒唱和。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孟浩然36岁,韩思复任襄州刺史。卢馔为襄阳令,浩然与之为忘形之交。

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游洞庭襄汉,孟浩然与李白结交为好友,成莫逆之交。当年韩思复卒,天子亲题其碑。浩然与卢馔立石岘山。

唐开元十四年(726年),三月,浩然游扬州,途经武昌,遇李白。李白于黄鹤楼作诗送行。入京不仕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第一赶赴长安进行科举考试。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长安作《长安平春》诗,抒发渴望及第的心情,当年孟浩然三十九岁,然而,科举不中。

同年孟浩然与王维结交,王维为孟浩然画像,两人成为忘年之交。应进士举不第后,孟浩然仍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赏识,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张说交谊甚笃。传说张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张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隐居山水唐开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离开长安,辗转于襄阳、洛阳,夏季游吴越,与曹三御史泛舟太湖。曹三御史拟荐浩然,浩然作诗婉言谢绝,次年游玩于江南的名山古刹。唐开元十九年(731年),孟浩然同年43岁,春,在越州有赠谢甫池诗,表示出对农事的关心。

继续在江浙一带会友作诗。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长安求仕,不仕,当年浩然回襄阳。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于是邀请他参加饮宴,并向朝廷推荐他,孟浩然因考虑到上京干谒张九龄未果,认为作为刺史的韩朝宗也无法让他入仕便没有按照约定赴京。同年李白赴襄阳,和孟浩然游玩。

李白走后,浩然入蜀,往游广汉。幕府入职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浩然在荆州一带多所游览,夏,浩然患背疽,卧于襄阳,当在本年。次年病加重,多有好友探看。终于南园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龄遭贬官途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代表作品春晓 过故人庄 早寒江上有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晚泊浔阳望庐山 送王昌龄之岭南 秦中寄远上人 夜归鹿门歌 岁暮归南山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渡浙江问舟中人 送杜十四之江南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清明即事 田家元日 秋宵月下有怀 ————————————————————————苏轼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

词作家苏轼字什么,号什么,是什么之一。我们学过的他的诗有什么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文学作品散文《东坡志林》、《随记集》、《刑赏忠厚之至论》、《留侯论》、《范增论》、《贾谊论》、《石钟山记》、《晁错论》、《记承天寺夜游》、《重巽以申命论》、《进策》。《策别课百官》六篇《策别安万民》六篇《策别厚货财》二篇《策别训兵旅》三篇《策断》三篇《黠鼠赋》等。诗词赋
1.�赤壁赋》
2.�后赤壁赋》
3.�东栏梨花》
4.�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渑池怀旧》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1
1.�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1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
3.�三月二十九日》1
4.�上元侍宴》1
5.�石苍舒醉墨堂》1
6.�书李世南所画秋景》1
7.�题金山寺》1
8.�题西林壁》1
9.�望海楼晚景》20《雪后北台书壁》2
1.�饮湖上初晴后雨》2
2.�有美堂暴雨》2
3.�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8]24 《赠刘景文》2
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8]2
6.�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8]27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2
8.�卜算子·缺月挂疏桐》2
9.�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30《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3
1.�蝶恋花·密州上元》3
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3
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3
4.�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3
5.�洞仙歌·冰肌玉骨》3
6.�洞仙歌·江南腊尽》3
7.�贺新郎·乳燕飞华屋》3
8.�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3
9.�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40《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4
1.�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4
2.�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4
3.�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4
4.�浣溪沙·寓意》4
5.�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4
6.�减字木兰花·春月》4
7.�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4
8.�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4
9.�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50《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5
1.�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5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5
3.�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5
4.�满江红·江汉西来》5
5.�满江红·清颍东流》5
6.�满庭芳·三十三年》5
7.�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5
8.�南歌子·雨暗初疑夜》5
9.�南乡子·寒雀满疏篱》60《南乡子·凉簟碧纱厨》6
1.�南乡子·霜降水痕收》6
2.�南乡子·送述古》6
3.�念奴娇·赤壁怀古》6
4.�沁园春·孤馆灯青》6
5.�沁园春·情若连环》6
6.�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6
7.�阮郎归·初夏》6
8.�少年游·去年相送》6
9.�哨遍·为米折腰》70《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7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联】纵使万般寻路无;不堕野地随人居。三登庆元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中。

——挽韩琦。韩琦乡、省、殿试皆为第三名,为相后四次迁官书法作品《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赤壁赋》《江上帖》《黄州寒食诗帖》《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新岁展庆帖》《宝月帖》《令子帖》《东武帖》《北游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阁碑》《致若虚总管尺牍》《怀素自序》《近人帖》《与范子丰》等。

继续浏览:

上一篇:实干兴邦是什么结构?空谈误国

下一篇:立足本职是什么意思?我当干部为什么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