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的作者是谁?《百合花》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美学追求
百合花的作者是茹志鹃。茹志鹃,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著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王安忆的母亲。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

人物生平
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又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现为《上海文学》编委。茹志鹃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热情歌者
1958年,当大跃进的热浪席卷全国,文学界也因此充满了打擂比武的声音的时候,陕西省文学刊物《延河》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百合花》的小说。尽管《延河》地处西北,《百合花》也仅只是一篇几千字的短篇,但它却以自己独有的百合花般的气息与芬芳,给当时一片燥热的文坛带来一缕清新的风。它的作者就是茹志鹃。茹志鹃著有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草原上的小路》,散文集《母女同游美利坚》以及报告文学《离不开你》《红外曲》等。
《百合花》写于什么时期?
《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延河》1958年第3期。 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百合花》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美学追求?
1.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2.《百合花》作者茹志娟,(1925——1998)曾用笔名阿如、初旭。
战争的枪林弹雨只是为了烘托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诗意化的“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活中的普通人,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儿女情”,这是茹志鹃一生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百合花》是她早期作品,虽然写的是战争,却已经包含了刻画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学追求。
那两个连名字也没有的小通讯员和农村新媳妇都是这样的普通人。在当时提倡写“英雄人物”的战争文化背景下,茹志鹃有意识地不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写成“英雄”,或者说是不把他们当作“英雄人物”来写,这是与她对“英雄”艺术形象的认识直接相关。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谁写的?
《百合花》的作者茹志鹃,当时还是“正向文学这条路上探头探脑的一个小卒”。茅盾自然不会认识她,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无名作者的小说,他满腔热情地写道:“我以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百合花的作者是谁
茹志鹃女。浙江杭州人。
1943年参加新四军,历任二分区文工团、一师服务团演员,苏中公学俱乐部戏剧干事,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团员、组长,中国作协上海分会《文艺日报》编辑、作品组长,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第四届人大代表。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800机车出动了》,中篇小说《延河》、《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短篇小说选集《百合花》等。话剧剧本《不带枪的战士》获南京军区文艺创作二等奖,短篇小说《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均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百合花》的作者有什么寓意?
茹志鹃的《百合花》题目蕴含深刻寓意:百合花图案的被子是一条线索,联系着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文章的细节描写。没有它小说中的三个人不会聚在一起,更不会发生下面的故事。
《百合花》中的“我”既是叙事者,又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我”与通讯员由生气、好奇、捉弄到亲热,牵肠挂肚地关爱的情感变化贯穿始终。但“我”更见证了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美好心灵,两颗火热的心。扩展资料:茹志鹃的《百合花》写作于1958年春。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当年茅盾先生曾将之概括为“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陈思和先生则认为它是“表现战争中令人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持这种观点的还有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认为这个作品“着意去表现战争环境下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初衷”。
这种对《百合花》主题解读的依据,一方面是从作者创作的动机推断的,另一方面也是对
五.六十年代关于人情、人性及人道主义论争的一种呼应。其实这些解读,依然没有摆脱掉十七年文学中战争文化心理特征的影响,忽略甚至消解了《百合花》的悲剧特征。《百合花》是一出悲剧。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被毁灭了的“人情”和“人性”在某个意义上来说,它虽然涵盖在悲剧的概念之内,但它还不能完全作为悲剧性的本质——“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真正体现悲剧性的美学意义。
茹志鹃的《百合花》有什么深刻的主题?
表面上指的是新媳妇被子上的百合花,更深的层面表示了以新媳妇和通讯员为代表的军民的纯洁高尚的情怀,寓意着军民之间开着一朵纯洁的花,表现了军民之间纯洁的感情。《百合花》中的“我”既是叙事者,又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虽然,作品主要写的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是,“我”却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缺少的穿针引线的人物,是故事的叙述人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因此,“我”不仅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方式的承担者,而且也是作品中的一个艺术形象。《百合花》解释:《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它以解放战争时期,某地前线包扎所作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抒发了作者的审美感受。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