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仲谋是谁?孙仲谋指的是谁
孙仲谋指的是孙权。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介绍:
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在开展军事、外交活动和扩大地盘的同时,孙权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即开始推行屯田。孙权也注意兴修水利,他于黄龙二年筑东兴堤,以遏巢湖水。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孙权多次宽赋息调。

拓展: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建立了孙刘联盟,两军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军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他派卫温到达夷州。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寿的。孙权亦善书,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孙仲谋是谁?
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222年在金陵称王,229年称帝,建立吴国,即东吴,史称孙吴。
父孙坚,兄孙策。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江苏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随父兄征战。200年孙策死,孙权袭职,在张昭、周瑜等协助下,很快就稳定了局面。东汉王朝封他为征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从此,他实际上成为江东统治者。208年,孙权领导的东吴军事集团联合刘备集团於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213年正月,曹操再次亲率大军南侵,据《三国志》记载:「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谓『生子当如孙仲谋』」。
219年10月,击败驻守荆州地区的关羽军团,成功收复被刘备集团占据多年的战略要地,封闭了蜀国的东南出口。222年,在吴蜀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亲自率领的复仇大军,使蜀国的精锐部队受到重创。此战役后,蜀国停止了与东吴争夺东南出口的战斗,两国的边境地区恢复和平。
魏国立国后,向魏文帝曹丕称臣,被曹丕拜为吴王,受九锡。229年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230年,他派卫温等航行到达夷州(据说为台湾,但没有直接的根据)。242年,他又派聂友等航行到海南岛,加强了这里和大陆的联系。此外,他还派人到朝鲜、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共100多个国家,扩大了吴国的政治影响。
在晚年的孙权「多嫌忌,果於杀戮」,使本已凸显的内部矛盾更加复杂化,其身后的吴国最终沦落为党争剧烈、暴政盛行的黑暗王朝。和三国时代的其他第一代君主一样,孙权也很会用人,并且在纳谏方面作的更好,还会认真听取反面意见。同时也很有战略眼光。《三国志》记载大臣对孙权的评价: 「提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於行陈,是其明也;获於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虽然难免溢美之辞,但概括的还算全面。
孙权接掌领导权之初,「以兄事瑜」,对周瑜信任重用。周瑜死后,对鲁肃、吕蒙、陆逊等将领都信任重用。《三国志》记载孙权曾经说过: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故能用众力,则无敌於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於圣人矣。
」但是孙权在立国称帝以后,采取保守的态度,妄想凭藉长江天险,与魏、蜀长久分治,对蜀国不断的北伐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三国志》记载孙策曾批评孙权:「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最后他的保守政策导致魏国可以逐个击破,先灭蜀后灭吴。252年4月,71岁的孙权因患风疾病死於建业宫中,称帝在位23年。葬於建业(今江苏南京)蒋陵,諡大皇帝,庙号太祖。
孙仲谋指的是谁
孙仲谋即孙权。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
孙氏世代在吴地作官。其父孙坚时任下邳县丞,孙权为孙坚的第二子,据传他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第二十二代孙。太元元年冬十一月,孙权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后便得了风疾,当年十二月,孙权急召大将军诸葛恪入朝,委托后事。神凤元年夏四月,孙权在内殿驾崩,终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孙权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寿者。
扩展资料:孙权的故事:
1.乘马射虎孙权喜爱狩猎,常常骑马射虎,早出晚归。一次,孙权至庱亭射虎,老虎孙权画像向前扑上马鞍,孙权把双戟投向老虎,老虎受伤试图逃走,孙权的侍从张世趁机用戈再击。重臣张昭曾劝谏道:“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一旦有个好歹,不怕被天下耻笑?”孙权道歉道:“年少虑事不远,此事有愧于您。
”
2.少年统业建安五年,孙策被许贡门客行刺而去世,临终前命孙权接替其位。孙策刚刚统一江东没有多久,地方士民及宾旅寄寓之士仍存异心,因此孙权最初掌管江东时,局势动荡不安。孙权以张昭为师傅,以周瑜、程普等旧臣,统御诸将。
先率军消灭李术,得其部众三万余人;阻止宗室动乱;又灭山越六千,收编万余,安定了地方大族及宾旅寄寓之士之心,稳定了江南局势。
曹操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仲谋指的是孙权吗?
是的,曹操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以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为对比,赞赏孙权的对江东的管理,还有他的谋略,这句后来让世人用来借指希望晚辈有才学。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
”裴注:《吴历》曰:“……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谓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这句话出于公元213年,曹操推军攻吴,在濡须口与孙权对峙月余,孙权的水军一次围攻曹军之后,曹操拒不迎战,孙权亲率船只于曹营之前,曹操认为孙权是为了见识曹军军纪,下令不许放箭,孙权一路轻歌回返,曹操远远看到东吴船只整肃,士兵严明,军纪井井有条,对孙权非常赞赏,感叹而出这句话。与刘表的两个儿子相比虽然孙权、曹操、刘备并为三国三大巨头,但事实上,孙权在年纪上是曹操的儿字辈。曹操挥军南下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荆襄九郡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到手,荆州民丰物饶,没想到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早亡,刘琮无能,双手把荆襄九郡奉献上来。曹操乘势讨伐江东,孙权却坚守阵地,拒不投降,与之对比,孙权胜刘琮千万倍,再看江东在孙权的治理之下,军纪严明,政务井井有条,把父兄打下的基业守卫有成,曹操羡慕孙坚有这样的儿子,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这样的本事,能快速成长起来,才发出这样的谓叹。
三国演义中的孙仲谋是谁
是孙权东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
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并于赤壁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孙权自刘备手中夺得荆州,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东吴大帝·孙权(182-252)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徐州下邳(今江苏邳州),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1]中国兵法家孙武二十二世后裔。生来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
形貌奇伟异于常人。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善骑射,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兄孙策病死,孙权继位吴侯、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开始统领江东。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208年),三伐江夏太守黄祖,并于其间收得大将甘宁。同年,汉丞相曹操南征,大败宜城亭侯、左将军、豫州牧刘备。
曹操占领江陵(南郡治所)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鲁肃、周瑜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与曹操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
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与曹操决战。周瑜用黄盖谋,以三万人于赤壁大破曹操。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战后,孙权与曹操多次在合肥、濡须一带对峙,各有胜负。其间孙权联合刘备,将妹妹嫁入荆州。又从鲁肃之计,将所据荆州部分的南郡暂与刘备。215年五月,征皖城,虏获庐江太守朱光。
同年刘备取蜀成功,孙权讨还荆州,刘备不从。盛怒下的孙权以吕蒙为将,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亦起兵五万赴公安,关羽将三万于益阳与鲁肃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然曹操于此时拔汉中,刘备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与孙权议和,归还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土地。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孙权]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孙权219年,刘备荆州守将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这时的孙权看着刘备逐渐做大,并以相当的兵力对自己构成威胁,旋即改变战略,向曹操称臣联盟,拔掉门口这颗定时炸弹。
以吕蒙为都督取下刘备所据荆州地,潘璋、朱然擒杀关羽。 220年,曹丕取代汉称帝,建国号大魏,史称曹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并随即兴兵问罪讨伐东吴。孙权果断任命39岁的陆逊为大都督,迎击刘备,于彝陵之战大破蜀军。
222年,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使其节督荆扬交3州诸军事。同年,曹魏三路伐吴,其中两路各有胜败,魏军整体局面占优,然朱桓重创曹仁军,扭转了整个战局,魏军不如预期,只得引退。(曹丕时代,对孙权四次用兵,皆不如意) 223年,刘备病逝,蜀、吴互通使臣,关系缓和。
226年,曹丕病逝,孙权乘机攻江夏,不克而还。 229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为皇帝,建国号大吴,孙吴王朝正式成立,旋即迁都建业(今南京市)。 234年,孙权响应了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驾亲征合淝,却败于扬州都督满宠。229年后,孙权多次出兵北伐,战役较多,各有胜负。
孙权称帝后曾大规模派人航海,加强对夷州(今台湾)的联系。又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开发。晚年的孙权日益骄奢,宠信吕壹,赋役繁重、刑罚残酷。
立嗣之争,孙权也犯下极大错误,多数名臣死于非命。自孙登夭折后,孙权先是废了孙和,又赐死孙霸,最。
孙仲谋到底是贬义还是褒义?
孙仲谋到底是贬义还是褒义?这个问题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反问提问者一句,张汉卿、李德邻、白健生是贬义还是褒义?不过就是一个名字而已,何来贬义、褒义之说?孙仲谋的前世今生孙仲谋,名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第二任君主、第一任皇帝,死上庙谥“太祖大皇帝”,史称“吴大帝”。
开封府的主官是府牧或府尹,很多时候是由亲王兼任的,政治象征性义太重。因此,一些大臣出任时往往不授府牧或尹之职,而是权知开封府事,也就是临时管理开封府政务之意。当然,亲王兼任开封府牧或府尹时也不太可能直接去坐衙,这个时候负责开封府实际事务的官员往往也会被授予权知开封府事之职。说白了,就是现在所谓的“以副代正、主持工作的副职”。当初孙坚给儿子取这个名字时是取了权字的哪种意思,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应该不是暂时、临时或“以副代正”之意,大概其不是权力之意就是秤砣之意吧。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后,实际上本意为秤砣的权也包含了权力之意。因此,个人认为,孙坚给儿子取名权字,很可能还是取了权力之意,希望儿子将来能够成为有权有势之人。
那么,仲谋又是什么呢?中国古人不仅有名、还有字,仲谋就是孙权的字。在秦汉时期,取字时不少人喜欢依据排行使用伯、仲、叔、季等字眼。如汉高祖刘邦的字就是季,他两位胞兄的字分别为伯、仲。
那么叔呢?刘邦是兄弟四人中的老三,为何字季而不是叔呢?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刘邦是兄弟四人中的老三不假,可他却是家里的老四,在他上面还有一个姐姐,史称“宣夫人”“昭哀后”。这就是刘邦是兄弟四人中的老三,字却是季的原因所在,因为他本就是家里的老四。孙权的字仲谋与其胞兄孙策是一脉相承的,孙策字伯符,老大是伯、老二自然是仲,不是吗?而且,孙权兄弟二人的名和字也相当值得玩味,策与谋实际上是意思相近的,而中国古代的符节又象征着权力。
换言之,孙策的策和仲谋的谋都有谋略之意,而伯符的符与孙权的权又都象征着权力!可见孙坚这个人暗藏的的野心也不小,两个儿子的名和字与刘备两个儿子的封和禅有得一拼!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应证了孙权名字中权字代表的就是权力之意。生子当如孙仲谋无论权字还是仲谋,都只是名字而已,无所谓贬义还是褒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加接近褒义,毕竟没有哪个父亲给儿子取名时会刻意去取一个贬义的名字,不是吗?这本没有什么可说道的。值得一提的是那句著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此言何意?说孙权特别能生儿子吗?非也非也!这句话实际上是出自曹操之口。
曹孙濡须之战期间,孙权曾亲自驾船前往曹操军营附近试探虚实,顺带着也看一看曹军是否真的那么威武。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镇定自若,来也威风、去也凛凛……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孙权离去之后,曹操大发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很显然,“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完完全全的一句“表扬”,是曹操对这位子侄辈(曹操和孙坚曾经是同僚、而且同庚)对手的由衷赞誉。为什么曹操要捎带上刘表呢?因为孙坚最后死在了刘表所部手中。
大概其曹操内心颇为羡慕已故的孙坚:“老孙啊,别看你死得早,可你生了个好儿子!再看杀你的刘表,他都生了些什么玩意儿?猪狗而已,你可以死而瞑目了……”综上所述,孙仲谋三个字无所谓贬义还是褒义,不过就是一个名字而已。至于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绝对是褒义!是曹操对孙权这位子侄辈对手发自内心的赞誉。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