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为什么陶渊明被历代文人当为楷模?为什么陶渊明受到后人追捧

为什么陶渊明被历代文人当为楷模?为什么陶渊明受到后人追捧

最佳回答2022-11-23

陶渊明被历代文人当为楷模的原因:陶渊明不愿意与世俗的人同流合污,一个人去到庐山隐居。有的时候没有必要过于强求,也不要为了名利所累。如果总是想着名利,那样的话注定会迷失自我。生活只不过是生活罢了,这要取决于个人对于生活的态度,把心态放平了,则不会有任何的苦恼,为此最重要的是一种心态,毕竟生活很普通,每个人都是如此。

为什么陶渊明被历代文人当为楷模

陶渊明的自然人格注定他没法在官场上阿谀逢迎、左右逢源,我们平时说的“打官腔”“说官话”这样的事情对他来说都是很难的。但梁启超认为,陶渊明有如此高尚的成就和品格,正是因为顺着自己天性的“自然”,不做任何矫揉造作的事,他一生都是为了追求精神生活的独立而拒绝外界的胁迫,从而进入一种自然、自在、自由的精神境界,并且将这样的“自然”精神完美地融入他的作品之中。

为什么陶渊明被历代文人当为楷模

陶渊明可谓是“知行合一”的忠实体现,他在诗歌中说自己的本性自然,在实际生活中也选择辞官归田,过上了一种清贫素朴,回归本真自然的田园生活。鲁教授认为,这条路和陶渊明时代大多数人的选择完全不同,也不同于当代大多数人的道路选择。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去拼搏、谋求发展,这是一条主流价值观鼓励的路径,陶渊明却反其道而行之。这个选择也让他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比如,要放弃为官时的权力和显赫地位,投入到辛苦的农业生产当中去;要承受相对清冷孤独的生活,忍耐一时不济的饥饿与寒冷。

在古代一众隐士中,为何陶渊明的名气能够那么大?

在古代一众隐士中,陶渊明的名气无人不知无人晓,主要原因是他不仅仅是一位隐士,还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文学家。陶渊明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陶渊明也是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开创了诗歌的新纪元,用自己的个人魅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

每个人心目当中都有自己的世外桃源,但是能够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自己内心的世外桃源,却没有几个人陶渊明做到了这一点。古代当中有很多人都受不了世俗的喧闹,最终选择了归隐山林成为了一代隐士,陶渊明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依靠着自己的文学成就,在历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陶渊明身上也发生了很多代表着古代文人气节的事情。世人都在生活当中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但是有几个人真正的活出了自己活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自我。陶渊明做到了这一点,即使每天吃着粗茶淡饭,穿着粗布麻衣,只要能够顺从自己的本心,找到一种真实的自我状态,这就是陶渊明最想追求的人生。

陶渊明已经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俗世的纷纷扰扰都已经与他无关。他只想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活着,厌烦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厌烦了人性的变化无常,厌烦了所有打扰他内心世界的人和物。陶渊明用自己的文学语言诉说着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了自己人生态度,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灵魂。

为什么陶渊明受到后人追捧?

陶渊明的地位上升,和世家大族的衰落以及寒士的崛起有关。寒士崛起,大多命运坎坷,尤其,经历了官场的黑暗之后,便越来越希望追求本身心灵的慰藉。

总的来说,陶渊明除了所谓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外,其隐世不出,追寻心灵安宁的情趣才是受人推崇的主要原因。

陶渊明为什么能被誉为中国田园诗人第一人?

陶渊明被誉为中国田园诗第一人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他花费多年考取功名,在官场上看尽世间百态,不仅没有被魏晋南北朝时代那个相对恶劣、物欲浮动的大环境影响,反而毅然辞官,真正从官场上抽离出来,回归田园,寄情山水。人们感叹于陶渊明的高洁气节,也赞叹他能抵御名利诱惑的品性,毕竟没有几个人可以干脆放下名利寄情山水,因为他被成为中国田园诗人第一人也不奇怪。

人只要深处社会之中,就与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候,即使自己确实想要保住自己的气节,但很多时候,让我们低下头颅的,是身边的羁绊。陶渊明能毅然斩断所有羁绊,从官场上抽离得干净,这样的气魄,确实没有几个人难以做到。可能上面这段大家不是很明白,举个例子大家会更清楚一些。

大家应该听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吧。陶渊明的经历,也能被看作是一种“由奢入俭”的表现,当然不是指的陶渊明“奢”过,这里只是做一个对比的例子,便于理解。陶渊明在20岁的时候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进入官场,意图造福百姓。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场比他想象的更加复杂和黑暗,即使是这样,陶渊明也坚持了10年。在这十年间,陶渊明为官场的尔虞我诈而伤神,也自是受了不知多少明枪暗箭。但是即使是这样,陶渊明的心态却没有变化,依旧淡薄名利。

陶渊明能看到官场中的人中饱私囊而获利无数,陶渊明也知道,只要自己稍微往前挪挪脚,牟利轻而易举,但是他不干。不是他身上的明枪暗箭不疼,也不是面前的利益不诱人,而是他自己的节气不允许他这样做。他自然是有不甘心的,不然不会在官场苦熬十年,这十几年,他也是心怀希望的,希望自己能看到哪怕一点点光明,终于他还是失望了。

但是即使是对官场失望,他也没有自暴自弃,放弃自身的气节与人同流合污,反而毅然离开官场,采菊东篱。为何说陶渊明“由奢入俭”,因为陶渊明是见过“官场”得利是如何容易的人,而且十几年在官场的摸爬滚打,没有人支持陶渊明也是不可能的。但是陶渊明毅然抹杀掉自己的官途,这便意味着,他放弃了十几年苦心经营的官场人脉,也意味着他砍断了日后“同流合染”、“大富大贵”的可能,这可不是从“奢”的高处自愿降落到低处的“俭”上吗?能如此从容从官场退出,并且不身上没有丝毫戾气,反而浑身缠绕着两袖清风的淡薄高洁气度,这样的陶渊明,自是比普通的田园诗人更多一份敢于“由高及低”的气度,因为经历过官场的尔虞斗争,他更能体会山水之乐的美好,他诗句的字里行间里灌注的感情便更加深刻,能够被后人称为中国田园诗第一人也就不奇怪了。

陶渊明在历史上为什么广泛推崇?他的影响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什么样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远离当时士大夫的门第,接近劳动的农民,无论在思想内容上,在文艺形式上,都走着与当时贵族化的文坛相反的道路。他反对剥削,歌颂了劳动,并身体力行;他发挥了五言古诗优秀的传统,高度发展了民歌传统上白描的手法;在数量上及诗歌的接触面上都远远超过前代及当代的诗人;他的成就因此成为中国诗史上一个宝贵的收获。

这就使得陶诗在一切诗篇中,都显得那么素朴淳厚,单纯明朗。他的风格是最富有个性的,也是最典型的。在中国文学史上,自屈原以后,仅有少数诗人能以自己的品格构成典型的形象,陶渊明正是这样的,他因此是中国最优秀而且伟大的诗人之一。 陶渊明的出现,使得沉寂了将近百年的诗坛,重又获得生命的力量。

他不仅总结了魏晋古诗,而且也启发了宋以后的新体。他的健康的鲜明的诗句,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歌唱,就是此后诗坛所要走的道路。

唐宋之后,陶渊明为什么备受推崇?

汪焰祥人之立世有很多种选择,中国士人最为推重的是人淡如菊,存顺殁宁。在俭朴中求自足,于平淡中寻至味,安常处顺,忧道不忧贫,若非胸中确有大气象大境界,实在也难有这样的人格诉求。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子对颜回的称赏具有垂范之意,表明安贫乐道的人格风尚在先秦时代就已基本定型。据《列子天瑞》记载:孔子游泰山,见到鹿皮带索,鼓琴而歌的隐士荣启期,好奇的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男为贵,吾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闻此大加赞赏,慨然叹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像荣启期这样困而能自宽,贫而能自乐,生而能知足,死亦能超然,的确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处世态度。先秦以降,士人多将其奉为圭臬。在这样的文化土壤里诞生的陶渊明,以其恬淡自然,存顺殁宁,赢来普遍的尊敬与推重就再也自然不过了。

然而,问题是,像陶渊明这样的高士多矣,而与陶渊明一样能够声名远播,历久弥彰的则寥若辰星。这又不得不令人深思。苏轼在《书李简夫诗集后》一文中对陶渊明有这样一段评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而延客。

古今贤者,贵其真也。”考之陶集诗文,苏轼所言不虚。陶渊明的率性天真,淳朴真诚,蕴之言表,跃然纸上。

沈约最早指出陶渊明之“真率”秉性。昭明太子进一步肯定其“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和“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陶渊明集序》)。元人陈绎更称赞其作品“情真、景真、事真、意真”(《诗谱》)。由此可见,人们对陶渊明的率性真诚有着共同的感受和认知。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小序里,坦陈自己求官出仕是因为“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在君子罕言利的时代里,敢于这样直陈出仕之目的,恐怕还绝无仅有。继而他又坦言求彭泽令是“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眷然有归欤之情”了,便“羁鸟归旧林”,绝不违逆自己本性去矫情迁就,亦不做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之态,欣欣然“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或“种豆南山下”,或“结庐在人境”,或与“素心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一切纯任自然。率真是陶渊明的本色,也是其人格的核心。他在《五柳先生传》里自述:“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次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正因为他有这样率真的个性,才能够有“饥来驱我去,不知意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的乞食之举。文人士大夫向来谨守的矜持,在陶渊明这里,似乎一文不值了。

陶渊明的这种率真呈现在诗文里,则是“一味本色真味,直抒胸臆”(方东树《昭昧詹言》)。许学夷亦称:“靖节诗真率自然,倾倒所有”(《诗源辨体》)。叶嘉莹更认为:“在中国所有的旧诗人中,如果以‘人’与‘诗’之质地的真淳莹澈而言,自当推陶渊明为第一作者。

”(《从比较现代的观点看几首中国旧诗》)陶诗的简淡高妙,明白如话而又诗情浓郁,犹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冲淡其表,风致内蕴,与其为人的真诚率真是完全一致的。这也正是他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宋代以后,陶渊明声誉日高,溢美之辞层出不穷,恐怕与此不无关系。苏轼“独好陶渊明之诗”,认为“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与苏辙书》)朱熹钦服陶渊明道德文章:“先生人物魏晋间,题诗便欲倾天悭。向来天地识眉宇,今日天遣窥波澜。平生尚友陶彭泽,未肯轻为折腰客。

”(《题霜杰集》)赵孟頫《题归去来图》:“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青松卓然操,黄华霜中鲜。弃官亦易矣,忍穷北窗下。抚琴三叹息,世久无此贤。

”如果说苏轼、朱熹、赵孟頫更多的是看重陶渊明的人品,那么陆游称道的则是陶诗的魅力:“陶谢文章造化侔,诗成能使鬼神愁。君看夏木扶疏句,还许他人更道不?”(《读陶渊明》)朱光潜在其《诗论陶渊明》中有一段精彩的评论:“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屈原比他更浓郁,杜甫比他更阔大多变化,但都没有他那么醇,那么炼。屈原低回往复,想安顿而终没有得到安顿,他的情绪、想象与风格都带。

为什么陶渊明会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一个特殊的文化偶像。大家为什么喜欢他。

陶渊明是田园诗歌的开创者,作为一个辞官回乡的劳动者,他的诗透露着对劳动的热爱,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他对乡村生活的描写生动真实,为人们创造出一个诗意化的理想境界。

继续浏览:

上一篇:西湖荷花什么时候开?西湖荷花什么时候开

下一篇:小寒大寒是什么意思?大寒小寒指的是什么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