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诗人是谁?有钢琴诗人之称的是谁
钢琴诗人是弗里德里克·肖邦。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3月1日,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

人物评价
作为著名的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的音乐被称为“花丛中的大炮”,为同时代的音乐大家李斯特、舒曼等激赏;他一生钟情于5位女子,与法国作家乔治·桑同居近9年却一直未婚;因为不愿当亡国奴,他后半生再也没能踏上故土;客死他乡时,年仅39岁,巴黎很多贵妇都认为昏倒在他临终的卧房里是幸福所在……“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今天看来,这依然是对肖邦中肯的评价。与“日心说”的创立者哥白尼、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等人一样,肖邦已然成了波兰的象征和国家的名片,其所承载的意义早已超越音乐、钢琴的范畴。

创作风格
肖邦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作为著名钢琴演奏家,肖邦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响华丽、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钢琴踏板用法独特。
钢琴诗人是谁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 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有钢琴诗人之称的是谁
钢琴(意大利语:pianoforte)是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键盘乐器,有“乐器之王”的美称。由88个琴键(52个白键,36个黑键)和金属弦音板组成。
有钢琴诗人之称的是谁 在音乐界。真正的钢琴诗人就是指肖邦。 波兰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弗里德里克·肖邦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他善于通过钢琴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每一个旋律、每一个装饰音,都充满了诗一般的幻想。同时,只有他自己才能把那些柔软纤细的旋律、色泽优美的和声演奏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 肖邦的作品如此具有魅力,却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意思,全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露。他是从诗的角度来吟唱每支曲子的。
因此,波兰钢琴家阿瑟 · 鲁宾斯坦称他为“钢琴诗人”。 肖邦介绍 肖邦(FryderykChopin18
10.�
1—184
9.�17),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其父为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自幼深受波兰民间音乐的'熏陶,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登台演出。12—19岁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5岁开始发表作品,19岁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
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逗留了一段时间,从事短期的教学和演奏活动。在那里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侨胞开了最后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健康情况急剧恶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临终时嘱咐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安葬。
肖邦是浪漫乐派的著名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他的练习曲作品训练目的明确,艺术形象鲜明;他的圆舞曲作品,赋予温柔抒情的情感;他的前奏曲作品,可将风格迥异的个曲,自由结合为组曲;他的谐谑曲成为独立的作品感情激动、富于戏剧性;他的马祖卡舞曲作品,曲调单纯、和声简朴、明朗欢快;他的夜曲作品,充满幻想、情调深沉;作为著名钢琴演奏家,他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响华丽、富于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钢琴踏板用法独特。 肖邦的主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他的代表作有:《第一钢琴协奏曲》(1830)、《第二钢琴协奏曲》(1830)、《b小调谐谑曲》(1831)、《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E大调练习曲》(1832)、《b小调练习曲》(1834)、《a小调练习曲》(1834)、《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等。
肖邦的作品是优美的,而让我对肖邦的感情从喜爱到迷恋的,却是他的革命练习曲。 从那以后,我开始真正感悟到它的音乐,洗尽铅华,方得真魂!他的作品,不单是充满了波兰民间音乐的特有性质,更多的是穿透时间和空间的爱国热情。从他生活的时代波兰的遭遇和他的展转来看,他的爱国热情是彻底的。
这好比鲁迅,只是他们拿来战斗的一个是音乐,一个是笔罢了。听肖邦的革命练习曲,体会那种驰骋沙场的酣畅淋漓,一腔热血,几多豪情。保卫家乡,视死如归! 在众多此类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肖邦g小调叙事曲op23,这是肖邦所作四首叙事曲的第一首,为其在1831年离开华沙,踏上返巴黎途中,在斯图加特得知俄军入侵波兰,悲愤之余而作。
左手将失望与愤怒表现于上下行音阶上,右手奏壮丽的八度。 全曲充满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祖国的怀念,是一首热情洋溢的爱国诗篇。 7小节的引子过后,到了主部,从第36节开始,音乐变的不安起来,甚至让人觉得惊惶,音乐变的越来越快,仿佛海浪般汹涌而来……接着是一段抒情性的叹息,一和很熟悉的旋律。结束部从第83小节开始,依旧是叹息,依旧是呼唤,催人泪下的感动。
在展开部中,震撼的音乐如同革命的炮声般撞击着我的心灵,那是渴望自由的呐喊,那是对敌宣战的呐喊! 这部作品堪称杰作中的杰作,在其中,我听到了像夜曲般的静谧,像圆舞曲一般的灵动,像《革命练习曲》一样的铿锵,像op。2
2.�自然的行板华丽大波兰舞曲》第一乐章一样的精美,还有在一番艰难困苦悲喜交织的挣扎之后深沉的尾声! 这就是肖邦,一个在我心中的完整的肖邦。
钢琴诗人之称是谁?
肖邦 被世人成为钢琴诗人的是肖邦。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在国外渡过的时候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在国外渡过的时候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作为著名钢琴演奏家,肖邦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响华丽、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钢琴踏板用法独特。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今天看来,这依然是对肖邦中肯的评价。与日心说的创立者哥白尼、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等人一样,肖邦已然成了波兰的象征和的名片,其所承载的意义早已超越音乐、钢琴的范畴。
浪漫钢琴诗人是谁
钢琴诗人是谁呢,答案是肖邦。它的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
二十首练习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即兴曲等等,被誉为“钢琴诗人。 浪漫钢琴诗人肖邦生平: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距华沙西部50公里一个名为热拉左瓦沃拉的小村庄。在他的早年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父亲NICOLAS肖邦原是一个法国人,1788年在他17岁的时候来到波兰。关于来波兰的原因现在也不是很清楚,但他很可能积极参加了1794年波兰将军TADEUSZ KOCIUSZKO领导的全民反抗运动,为他迁入国的自由而斗争。1800年他成为了地区长官STAROSTA的女儿和妻子的法文教师。1802年秋,NICOLAS肖邦接受了伯爵夫人LUDWIKA SKARBEK的邀请,来担当她孩子们的教育和教导工作,并和她的家人共同居住在热拉左瓦沃拉。
在此,他遇到了伯爵夫人的远房亲戚TEKLA JUSTYNA KRZYANOWSKA小姐。他们于1806年6月2日结婚,他们的第二个孩子FRYDERYK出生于1810年。同年,肖邦一家人移居华沙。
当肖邦六岁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份,家里为他聘请了著名的钢琴教师WOJCIECH先生。他不仅为年轻的肖邦充分展现了音乐的美,而且让他熟悉了大量音乐大师的作品。他的教学富有情趣和智慧,奠定了肖邦作为一个钢琴家所应当拥有的个性和创造力。
肖邦七岁便创作出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肖邦第一次演出是在RADZIWI家庭宫殿中举行的慈善音乐会,那年他年仅8岁。1818年的华沙日报这样写道:"他不仅可以完美而轻松地演奏那些最难的钢琴作品,而且他还能创作出饶有兴趣的舞曲和变奏曲。"后来肖邦经常出现于达官显贵的府邸。 后来,肖邦的父母意识到即使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如果不经过专业教育也是不行的。
因此他们决定对肖邦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1926年从华沙LYCEUM毕业后,肖邦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JOZEF ELSNER先生。也就是在那一时期,肖邦创作了他大部分的钢琴和管弦作品,包括降B大调变奏曲作品第二号,波兰旋律的A大调幻想曲作品13号,F大调回旋曲作品14号,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4号,g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作品8号,以及波罗乃兹、玛祖卡和华尔兹等。ELSNER很快意识到肖邦的非凡音乐才能,他积极引导并保护着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在肖邦的第二学年报告中写道:"非凡的能力",一年后是:"非凡的能力,音乐的天才"。 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后,肖邦开始想在欧洲的主要音乐中心发挥自己的音乐才能。通过偶然的机会他选择了维也纳,在那里两都获得了作为作曲家和钢琴家的巨大成功。在1829年"ALLGEMEINE THEATERZEITUNG"的评论上这样写道:"肖邦征服了每一个人,因为人们不仅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从他表演和创作的原始性上可以说他是一个音乐天才……他的演奏绝对不是一种对技巧的炫耀,这一点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与装腔作势者的区别。
让我们从这个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真正的艺术家。"其他一些评论也这样写道:"伟大的作品","优美的'演奏","无以描绘的娴熟技法"等。这些是肖邦音乐才能在国际上首次得到承认。
在年仅20的时候,肖邦因其创作的e小调和f小调钢琴协奏曲而誉满华沙。此后不久他就决定要出国。在这个异族统治下的国家中,政治形式不断紧张,革命一触即发。
这种情况下,对于他的音乐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1830年的12月开始了他的艺术旅行。参加告别聚会的有他的家人,初恋情人KONSTANCJA,ELSNER教授以及一些朋友们。肖邦没有意识到他就要永远离开他的祖国,也就是从那一刻,在他充满无数欢欣和痛苦的生活中将永远伴随的是无尽乡愁。 在巴黎,他的第二故乡,肖邦很快结识了一批当时的艺术家朋友,包括李斯特、舒曼、门德尔松、席勒等。
他主要进行创作、教学工作,并偶尔出席音乐会。他不想成为钢琴家,因为19实际的刚琴家意味着用各种的表演技巧来取悦听众,争得名利。肖邦想为听众展现真正的音乐的美。
他的演奏与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演奏风格迥然不同,因此常用于与同时代钢琴家进行比较。这种比较通常有利于肖邦。杰出的英国钢琴家、指挥家CHARLES HALLE曾说过,"与肖邦相比,KALKBRENNER只不过是个孩子"。HEINRICH HEINE说,"李斯特让所有的钢琴家黯然失色,除了钢琴大师肖邦"。
【对于肖邦的评价】 “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对于这样的评价,特别是最后部分,只有在今天肖邦音乐所引起的世界人民的广大兴趣才真正让我们意识到是多么的贴切。我们不仅为那些杰出的钢琴家曲目中的肖邦作品而高兴,更让我们高兴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肖邦音乐的广大诠释者。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1927年开始设立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者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早在1955年,在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者就有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傅聪先生和来自日本KIY。
有“钢琴诗人”之称的是肖邦吗?
钢琴诗人---萧邦波兰给他骑士般的心胸和年深月久的痛苦法国给他潇洒出尘,温柔蕴藉的风度德国给他幻想的深度但是大自然给了他天才和一颗最高贵的心他不但是个大演奏家,同时是个诗人弹奏钢琴时的萧邦既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或德国人他的出身比这一切高贵的多他真正的国度是诗的梦幻国度…德国诗人海涅对萧邦的注解 钢琴诗人---萧邦目 录一,萧邦的家庭背景二,萧邦的生平※萧邦的儿童时代 (出生~12岁)※萧邦的少年时代 (13~25岁)※萧邦的壮年时代 (25岁~逝世)※萧邦大事年表三,萧邦的爱情※初恋情人:康丝坦琪亚 格拉德芙丝卡※玛丽亚 渥金斯卡※乔治 桑四,萧邦的作品一,萧邦的家庭背景Frederic Francois Chopin 出生:波兰小镇泽拉左瓦 沃拉村年代: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 17日萧邦的父亲(职业∶法语教师)萧邦的母亲(名字∶幽丝蒂娜)萧邦有一姊姊萧邦是家中幼子二,萧邦的生平※萧邦的儿童时代 (出生~12岁)费德利克 弗朗梭 萧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一八一零年三月一日出生於波兰首都华沙郊外的杰拉左 瓦佛拉.萧邦自幼就酷爱钢琴稍微懂事后,时常三更半夜独自爬起来弹钢琴.在四岁时,父就教他弹琴,六岁正式随季夫尼老师学习.萧邦年幼时,使双亲无比担忧,原因是这个小男孩一听钢琴声就会哇哇大哭,原来,萧邦是因为很喜欢而泪动地哭起来,不久大家就发现这个小男孩居然会自己爬上琴椅,用小手敲打键盘,发觉能弹出声音就手舞足蹈.当姊姊弹琴时,他也吵著妈妈要弹琴.於是,母亲就设法让四岁的萧邦和七岁的姊姊一块儿学琴,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就越过了姊姊了.六岁时,父母亲终於明白他具有音乐异禀,於让他和宫廷钢琴季夫尼正式学习音乐.八岁生日时,萧邦就举行公开演奏了,这是在慈善音乐会上弹奏罗维兹的钢琴协奏曲.八岁在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使听众讶异不已,被誉为「莫扎特第二」.从这时期开始,他时常即席作曲立刻演奏,他非常擅长这种「即兴演奏」.萧邦十二岁起,随华沙音乐院院长艾斯纳学习和声与对位法,这位优秀的教授,很快就发现萧邦具有成为作曲家的优异创造能力,於是避免呆板的教学法,尽量让他自由地发展.※萧邦的少年时代 (13~25岁)故事一一八二八年秋天,有一辆驿马车,从柏林赶往波兰首都华沙,中途跑到一个小镇时,不料马蹄脱落了,马车无法继前进.马车夫只好带客人们走进一家客栈休息.这家简陋的旅馆中,有一台相当古旧的钢琴,琴盖上积�一层灰层.突然有一个老人喃喃埋怨说∶「真是糟糕,不知道等多久才能再出发.」说罢,就指著钢琴问∶「有谁会弹钢琴吗?请弹音乐,放松一下大家的心情吧!」听到这句话,一位十八岁的青年就走到前.接著,他就不慌不忙地把双手放到键盘上.从古旧的钢琴上居然泻出这麼优美的琴声,大家都讶异不已.不一会儿钢琴四周己围满一堆人,这个年轻人,就弹得更起劲,更为精彩,使人们深深著迷.最后一曲弹完后,老人就面露笑容对年轻人表示∶「我是退休的老风琴师,在我漫长的生涯中,还不曾听过这样杰出的钢演奏.如因莫扎特还活著而且听到这个演奏,他一定会紧握你的手说∶『你是我的继承者!』 年轻人愉快地以优美,高贵的声音答说∶承蒙您的夸奖,实在不敢当.我叫费德利克 弗朗梭瓦 萧邦.」这件轶事,发生在萧邦十八岁时.萧邦十六岁时,进入华沙音乐院就读.次年萧邦到奥国首都举行演奏会,此次音乐会相当成功.评论虽然指出萧邦的演奏缺乏充沛的音量,可是对他纤细的触键和灵巧的指法,都相当欣赏.对於他自己谱写的作品,也认为极具才华.萧邦所写的「芵扎特唐乔望尼主题变奏曲」(Op.2) 立刻引起浪漫运动骁将舒曼的注意,他在此曲的乐谱写下这样的名句∶「诸位请脱帽,天才已出现!」萧邦就在这一年的九月十二日,载誉荣归.就在这个时候,萧邦开始为初恋而烦恼.他所爱慕的姑娘,就是华沙音乐院声乐系的女生 康丝丹奇亚 葛拉德柯芙丝卡.一八三零年三月裏,在寄给好友狄都斯的信中他说∶「我很感伤,因为我已坠入情网.我每夜都梦见她的倩影,但还不曾和她交谈过一言半语.当我思念她,辗转难眠的夜冕,写下协奏曲中的慢板乐章.」这就是F小调第二钢协协奏曲的甚缓板第二乐章,有人把这个无比绮丽的乐章叫做「爱人的画像」.萧邦离开祖国后,这桩爱情就中断了.一年后,康丝丹奇亚更嫁给一个商人,不久却双目失明.一杯祖国的泥土萧邦要出发前往维也纳的前夜,朋友们和老师,为他举行一次热闹的惜别晚会.在这聚会中,大家举杯祝福,为萧邦打气.唱过几首歌曲后,有一个朋友拿出一个装满黑色波兰泥土银杯送给萧邦.萧邦紧紧抱住这银杯,感动得热泪盈眶.自此,这杯祖国的泥土就不曾离开过萧邦的身边.革命练习曲当萧邦和好友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才发现情况完全改变了.非常不幸的是,正好在这时候,华沙发生了暴动.由於波兰对俄国宣战,和俄国国有同盟关系的奥国,也开始敌视波兰人.萧邦不得不离开决定到巴黎或伦敦谋求机会.在前往巴黎的中途,九月八日到达德国的斯图加特时,突听到华沙被俄军攻占的消息.这时,萧邦无比悲愤,於是注入他澎湃的爱国情怀,流著热泪,在钢琴上敲打般婵出无比泪昂的音乐,用来抒泄内心的苦闷与愤怒感人肺腑的「革命练习曲」就这样产生了!钢琴诗人一八三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萧邦在巴黎举行第一次演奏会.这时前来聆听的,只是逃亡到巴黎的穷波兰人,收入很少,可是萧邦需要用钱,流亡到巴黎的穷同胞,帮不上忙.为了生存,萧邦考虑坐船前往美国.不过,成名的机会就在这时出现.在拉土维尔伯爵的安排下,萧邦有机会在贵族面前表演,当晚所有的贵族,都被萧邦的即兴演奏深深著迷,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演奏终於告一段落后,大家都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不断称赞他.一夜之间,萧邦就变成巴黎的宠儿.不仅不再闹穷,大量的金钱还滚滚而来.这时候,萧邦已经和舒曼成为两大浪漫主义音乐的作曲家,此事要归功於拉吉维尔伯爵的友情.如萧邦去了美国,或许不会有这样的成就.※萧邦的壮年时代 (25岁~逝世)由於李斯特的介绍,萧邦和乔治桑认识了.起初对於这位过分豪放的女人,萧邦并无好感.可是相处一久,在这两位个性回异的男女之间,居然产生了热烈的爱情.同时,乔治桑的小说以及其坚强的求生意志,也使萧邦为之神迷.就这样,二十八岁的萧邦和三十四岁的乔治桑终於相爱,双双离开巴黎,住到有「热情之岛」之名的马约卡岛.九年后,萧邦终於和乔治桑吵翻,两人就此分手.此后,萧邦的健康急速恶化,一八四九年十月十七日凌晨两点,钢琴诗人萧邦因肺病去世,举世哀悼.萧邦大事年表公元年龄大事18100二月二十二日生於波兰华沙附近捷拉左瓦的渥拉地方 ( Zelagowanolq ) 幼从艾得特 最尼( Adalbert Zwyny ) 习钢琴.18166跟季夫尼学习钢琴,季夫尼发现他的作曲天才18177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波兰舞曲∶并开始在私人音乐会演奏钢琴18188在慈善音乐会公开演奏,受到好评182414入华沙高等学校. 同时从依斯纳( Elsner )习作曲到沙时尔尼亚一位同学的家乡渡假,接触到农民的生活,收集到不少波兰民歌资料.182515圆舞曲作品第一号发表在沙皇面前演奏,沙皇送他一枚钻石指环.182616用功过度,损及健康.母去世1827-182817-18离开高等学校,曾一度投效华沙音乐院,成绩不太好,乃终日写曲弹琴,许多练习曲,短曲,以及-- 两首钢琴竞奏曲,大部成於此时.182919胡迈 (Hummcl) 在华沙表演钢琴,萧邦颇受影响.去维也纳,举行两次音乐会,成名为钢琴家及作曲家,返华沙继续创作.183020三月,在华沙举行音乐会演奏钢琴协奏曲.十一月,他带著一小杯波兰泥土到外国发展.首先来到奥国的维也纳.再度访维也纳,举行音乐会,并与各大音乐家接触,又因不满於维也纳生活,乃决心去巴黎.183121抵巴黎,列身於音乐领袖之林,开始接近黛芙尼,波泰卡,九月八日华沙沦陷,悲愤而作革命练习曲(作品第十号).在维也纳开音乐会,但失败了.七月,转到德国.九月,在斯图加特得知俄军攻陷华沙的消息,十月,来到巴黎.183222E小调钢琴竞奏曲,在巴黎亲自弹奏演出,成名为钢琴教师,常与李斯特,查勒堡等过从在巴黎举行演奏会,大受好评.183525到波希米亚探望渡假的父母,又到德累斯顿探望朋友,和以前的钢琴学生玛利亚重逢,两人热恋起来.经德雷斯顿去莱比锡,晤舒曼及孟德尔颂.183626和玛利亚分手,和里平斯基绝交.183727拒绝授受沙皇颁赠「沙皇陛下首席钢琴家」名衔.十二月,初次和女文学家乔治桑夫人会面,并同居后,颇受影响,同年左肺初期病象显露.183828因病与乔治桑去马约卡岛( Maiorca )嗣因气候不适,肺病加剧,不得已又回法 国.在马赛养病数月.183929二月,和乔治桑回法国,到诺昂住下来.返巴黎,病中作品颇多184030居巴黎,尽健康的可能,教授钢琴,在贵族圈里消磨岁月.绝少公开演奏,病况日下.已出版至作品二十四号.184434父亲去世.184737与乔治桑关系告终,萧邦以D大调前奏曲( PREI-UAEIND )为纪念.184838春天,二月十六日在巴黎举行离别演奏会后,带病赴英,在伦敦举行音乐会两次,相当成功.又应弟子斯太玲( Stir Ling )小姐之请去苏格兰,九月十六日,在伦敦基尔德堂为波兰人筹款开演奏会--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的演奏会.在爱登堡和格斯拉哥表演,健康益损失.184939一月再赴伦敦之后,返巴黎.回到巴黎,一直生病,病渐不支,不能教学,靠朋友帮助度日,与病魔相斗争,无效,於十月十七日病逝.他的心脏给摘下来运回华沙安葬.三,萧邦的爱情故事我曾经问我的老师,为什麼萧邦的曲子大都是小调,很忧郁似的.老师说萧邦样子生得俊俏,很有「女人缘」.生活困难时曾经被一个有钱女人困住,故他生活得不快乐.....我发觉萧邦生平也有很多女朋友,有句话道:「爱的力量真伟大」,萧邦之所以能谱出那麼多优美如诗的钢琴曲,也是因为爱情的魔力,将他的生命渲染得多采多姿之故.萧邦一生当中,也曾经爱过三个女人——格拉德芙丝卡(Konstancja Gladkowaska),玛丽亚.渥金斯卡( Maria Wodzinska)与乔治 桑(George Sand).当然,曾和他谈过恋爱的更多更多,例如Delfina Potocka,晚年的女友Jane Stirling等,在此介绍的乃是对他影响至深的三位.初恋情人:康丝坦琪亚 格拉德芙丝卡 Konstancja Gladkowaska (1810-1889)萧邦曾在写给密友狄都斯的一封信上,道出如此的文字,透露出他正沉浸於恋爱中: ——噢,也许是非常不幸地,我已经拥有了我的理想.对於她,我忠实地奉献,而且默默地经过了半年,她是我的梦,我的「慢板曲调协奏曲」〔第二号〕的灵感得自於她;并且,在今天早上,促使我做「小华尔滋曲」的,也是她,..你不会相信,现在我发现华沙竟是如此地阴沉而寡欢. 他著名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被人称做是「爱人的画像」,那具有夜曲风甜蜜的主题,是由萧邦对康丝坦琪亚缱绻的深情编织而成,充满了爱的憧憬与温婉的感情.这乐章的优美纤弱,便彷佛是幅绮丽的画像,从音符间隐隐可见康丝坦琪亚的神韵与风姿. 萧邦在给狄都斯的信上又写道:「我很感伤,因为我发现已坠入情网中.在这半年里,每夜都梦见她的倩影,但我还不曾与她交谈过一言半语.在思念她的时候,我写成了协奏曲中的慢板.」 康丝坦琪亚 格拉德芙丝卡 ( Konstancja Gladkowska ) 是位漂亮的波兰女高音,生於一八一○年元月十日,是当时一位社会名流的女儿,也是华沙音乐院的学生.萧邦第一次看见她,是在一场音乐会上,便情不自禁为她秀丽的姿容与优美的歌声所吸引,而悄悄爱上了她.萧邦本身是位内向羞怯的人,见康丝坦琪亚有许多的崇拜者,也就觉得这分爱慕没什麼希望,於是只敢将对她的爱加些理想化的色彩,收藏在内心深处. 在经过漫长的单相思岁月,约一两年后,在名声乐家宋达格家中,萧邦很偶然地又遇到康丝坦琪亚,也许是在这时,两人才经正式介绍而认识.后来康丝坦琪亚亦发觉萧邦对她的情意,於是两人便进而相爱,并且交换了戒指.在萧邦的纪念册上,康丝坦琪亚曾如此地写道:「记住,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波兰人是在全心全意地爱著你..,在国外,也许人们会赞美你,褒扬你,但他们绝不会比我们更爱你..」多麼圣洁而真情流露的词句啊!她曾为他参加过许多场音乐会,也唱过不少激起大众喝采的Mazurka曲. 但,后来萧邦必须前往维也纳发展,离开波兰了.在一八三○年的十月十一日,一个深秋的日子中,举行了一场「告别演奏会」,这是他在华沙的最后一场音乐会.当然,这次也了却了萧邦的一桩私人心愿,因为康丝坦琪亚也出席参加了这场音乐会.据萧邦自己说法有这样的叙述:「她穿著漂亮的白色长衫,头发上插著玫瑰花.」当萧邦发现她在合唱团的一角时,忍不住热泪盈眶地紧紧握住她的双手.. 这时两人都已认识对方,萧邦也有对她表示好感,但她所表现的态度,却远不如萧邦的深情款款.在萧邦死后,人家告诉她萧邦曾是多麼爱慕她时,她却说道「他很容易发脾气,充满了幻想,并且不值得信赖」这样一句话.据说当时萧邦离开祖国一年后,康丝坦琪亚便嫁给了一个商人,后来却双目失明..也许,萧邦的离去对她而言,也算是个难以割舍的痛吧! 萧邦难忘的一段初恋,也就此随著他离乡背井的脚步,逐渐远去,画下了一个深沉的句点.. Konstancja Gladkowaska 玛丽亚 渥金斯卡 (Maria Wodzinsk( 1819~1896 ) 玛丽亚 渥金斯卡是萧邦友人的妹妹,当萧邦童年时,曾和这一家族的男孩们,一起渡过欢乐的童年生活.后来渥金斯卡家族在一八三一年的暴乱中离开了波兰,定居日内瓦,到一八三五年的夏天,又来到德勒斯登访问.当萧邦再次访问渥金斯卡一家人时,意外发现当年未脱稚气的玛丽亚,已经长得亭亭玉立了.由於有过康丝坦琪亚的那段经验,萧邦在感情方面,显得格外地谨慎,但他仍在玛丽亚身上寻得了一股温情,使他不禁陷入了她的魅力之中.她是位很好的钢琴家,后来她在华沙的音乐会中,演奏了萧邦的一首叙事曲,以及萧邦为她而作的「降半音的华尔滋」〔作品69第一乐章〕.玛丽亚的母亲也查觉到萧邦对她女儿动了感情,但是并没有劝阻他们,其他人也注意到了这件事.而在冬天时,萧邦不幸地得了非常严重的流行性感冒,而且他一直隐瞒著病情,因此很多人都得不到他的消息,甚至有传言说他已经死掉了.萧邦并不希望让渥金斯卡家的人知道他生病的事,因为,他们不会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身体羸弱,几乎濒临死亡的一个人.玛丽亚并不在乎这件事,但她的母亲却很在意. 一八三六年七月,渥金斯卡家邀萧邦一起到马林巴渡假,那是个靠近卡斯巴的波西米亚温泉胜地.萧邦应邀前往,好不容易到了八月时,他终於有机会和玛丽亚单独在乡间的小路散步;对萧邦而言,这是比较幸福的一段时光. 九月初,渥金斯卡家前往德勒斯登,萧邦也随行.在这里,他作了纤美流畅的「降A大调练习曲」,也就是作品25的第一首,并且也谱了另一首歌曲「戒指」,这是取材於威特斯基的一首诗,很能反应出萧邦的感情.也许,这是他想起康丝坦琪亚所带给他的痛苦,而下的决心:『我已经爱上了你 你的小指戴著 我给你的银戒指 别人娶了我钟爱的女孩 那女孩年轻貌美 我给了她戒指 终究还是个陌生人 音乐家应邀参加婚宴 我亦在婚礼中歌唱 你嫁为他人的妻子 我仍然深爱著你 别人嘲笑我 我是多麼伤感 此情不渝 竟是往然 赠与戒指 亦属枉然』这首歌曲是八日写的.第二天黄昏时,萧邦便向玛丽亚求婚,她接受了.但她的家人并没立刻同意,说要看萧邦日后的表现再作决定,他们特别规定他晚上不得在巴黎贵族的沙龙中厮混.萧邦在回巴黎前,玛丽亚送了他一朵玫瑰花,并且告诉他,他们一定还可以再相见的.回到巴黎之后,萧邦立刻忘掉了渥金斯卡夫人的劝告,开始过著自由自在的社交生活.但正如严冬肆虐巴黎一样,他的健康情形急速恶化,终於再度病倒了.这段期间,他和玛丽亚仍有书信的往来,然而根据流传下来的这些书信记载,内容并不像是爱人间的情书,而且写信的通常是她的母亲伯爵夫人,而玛丽亚只是在信后,草草附加两三行而已.渥金斯卡家人终於决定,不让玛丽亚嫁给萧邦,并且取消了他俩的婚约.玛丽亚无法表示意见,因为当时风俗,她不能对父母的决定提出疑问或加以反抗. 在萧邦去世之后,被发现他将玛丽亚一家人写给他的信,以及那朵玫瑰花,全都用信封装起来,绑上丝带,用波兰文在上面写道:「Moja bieda」,也就是中文「我的悲痛」.他将这段短暂的回忆,永恒地尘封起来,让时间去冲淡它.. 到一八四一年,萧邦从姐姐露德贝卡那儿,得到玛丽亚与史卡贝克伯爵结婚的消息,他衷心祈祷著她能幸福.然而几年后,玛丽亚就跟史卡贝克离婚,又嫁给别人.玛丽亚后来每次在音乐会上独奏时,总是弹奏萧邦的钢琴曲,虽然他们未能一起生活,可是在玛丽亚的内心深处,始终烙印著萧邦的影子. Maria的自画像 Chopin painted by Maria乔治 桑George Sand(1804-1876)原名奥罗 杜邦 ( Aurore Dupin )生於一八○四年.比萧邦年长.她十八岁便结婚了,丈夫加西米尔 杜凡特是个沉闷,没有创意的男人,很少关心他的妻子.后来她离开家庭,前往巴黎,她发现在这里可以自由自在地和音乐家,作家,以及画家们在一起. 这一切,正符合她那独立,坦率,自由,浪漫的个性.随著岁月的飞逝,她的个性愈来愈潇洒,特质是愈来愈明朗化. 乔治 桑是李斯特的情妇玛丽女伯爵的亲戚朋友.一八三六年的秋天,乔治 桑去参加女伯爵在法兰西旅馆所举办的晚会,晚会中邀请了很多音乐界和文学界的知名人士.萧邦也在邀请之列,这是他和乔治 桑的初次会面. 十二月时,乔治 桑要求想认识萧邦,遂在李斯特带领下,参加他所主办的晚会.其中的一位宾客,描述当晚的情形—— 「乔治 桑女士,庄严,冷漠..她的衣著华丽,她穿了一件白色的长袍,系了一条深红色的腰带,里面穿著一种类似牧羊女式的紧身上衣,上面有一排深红色的衣钮.她的黑色头发中分,卷成小圈圈,垂到面颊的两旁,她的头上扎了一条丝带.她满不在乎地选了一张靠近壁炉的沙发坐下来,点燃了她的雪茄,简短而严肃地回答坐在她身旁的男孩所提出的问题..当李斯特演奏完一首奏鸣曲后,萧邦拿出冰块给宾客们.乔治 桑牢牢地坐在沙发上,一刻也不停地抽著雪茄.」尽管乔治 桑与萧邦见面时,彼此握过手,可是萧邦对她并没什麼好感.喜欢穿著贵族服装,经常居住在飘散花香的房间中的萧邦,看到这个喜欢穿著长上衣,长裤,还结领带的乔治 桑,就觉得她是一个很奇怪的女人,甚至怀疑,她是不是真的女人.同时,当萧邦陆续知道乔治 桑的生活史以后,他可能吓了一跳.乔治 桑跟「卡门」的作者梅里美,有过七日的恋爱,跟比她小七岁的诗人缪赛,从一八三三年起,也狂恋了两年多... 萧邦认识乔治 桑,是在一八三六年十二月;得到流行性感冒,是一八三七年二月;他收到玛丽亚最后一封信,是一八三八年四月;而萧邦跟玛丽亚在德勒斯登共度快乐的时光,是一八三六年八月,因此是在认识乔治 桑的几个月之前. 也许是由於萧邦依然忘不了玛丽亚,所以起初对男装的乔治 桑并没啥好印象.但,乔治 桑却深深背萧邦迷住,因为他跟她以前所认识的任何男人,都不一样,於是虽然她继续和一些不重要的小艺术家们,断断续续地有著暧昧的关系,甚至和李斯特都可能有过一些纠缠不清的韵事,但萧邦是她热切要去征服的. 一八三八年的夏天,萧邦开始跟乔治 桑保持密切的接触,此时他和玛丽亚之间的婚约早已破裂.他开始发现乔治 桑是个很好的交谈对象,他可以把那些长久以来对玛丽亚,以及更早一次对康丝坦琪亚的那种郁积内心深处的情感表露无遗,而且可以从乔治 桑身上找到一分安全感. 然而不久之后,人们的闲言闲语,使得巴黎不再是令萧邦和乔治 桑感到愉悦的庇护场所,他们急於获得自由,他们希望逃避窥探的眼睛,以及深怀恶意的风风雨雨.有一天,乔治 桑正离开萧邦的住所,她那怒火中烧的情夫,就在街上追逐著她.萧邦觉得这种情形,令人感到很不愉快,很明显地,他与乔治 桑两人必须离开巴黎.她表示同意,因为她的十五岁儿子得了风湿症,於是她俩便前往马约卡岛去度假. 他们两人同居的生活,虽然环境恶劣,但相当地自由,平静.萧邦以及乔治 桑热切地想保持一种在艺术上的同好关系,而非一对热恋的情侣,他们很成功地瞒过了很多人,包括萧邦的父母也蒙在鼓里.萧邦的健康状况一直很不好,尤其是当气候不佳时,他的肺病屡屡发作,全赖乔治 桑细心照顾.他们住的地方经常变迁,因为附近的居民都不愿意,这样一个会传染的肺病病人,居住在他们的地方,抑是租他们的房子来住.萧邦的病情也因无法得到很好的疗养,而逐渐走下坡. 对萧邦而言,一八四四年是相当重要的年分,这年是他生命和艺术上的高潮,也是关键性的一年.由於与乔治 桑的相恋,使他的创作到达巅峰,谱下不少动人的美妙作品.虽然萧邦在音乐上有很伟大的成就,然而他是一个缺点不少的人.乔治 桑对於他的哲学态度,以及喜怒无常的坏脾气,因此她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姐姐露意丝,邀请她以及她的先生〔露意丝的先生对於萧邦的成就与名望,非常地嫉妒〕,到巴黎来探望萧邦,并在夏天时一起到诺汗. 萧邦对於能够暂时地与姐姐重聚,感到十分欢欣.九月,当她离开诺汗之后,曾经写信给她,吐露出许多回忆.稍后,十月的最后一天,萧邦又写了一封信给露意丝,说明了他在诺汗的生活情形.从信中可以看到他不满的暗示,不满的对象是乔治 桑的儿子莫瑞斯.此时的莫瑞斯已经长大,成为一个对於生活环境有自己的见解和批评,并且意志很坚定的男人. 虽然萧邦和莫瑞斯之间的关系不太融洽,但他仍然相信能获得乔治 桑的支持;并且纵使有许多人认为乔治 桑在这一时期所写的小说「路克利芝亚 佛罗里安尼」,是以自己和萧邦为主角,对她在诺汗日益不协调的生活作一种寓言式的描写,但在他们的信件之中,找不到任何感情逐渐淡薄的迹象. 一八四五年,虽然萧邦的健康情形继续恶化,和莫瑞斯的紧张关系也显著地升高,但大体上说来,日子仍然在和往常一样的步调下继续过著.只是乔治 桑和索兰姬开始在这场冲突中,扮演著主动的角色.第二年的春天,他们家的成员中,新增加了奥古斯丁 布劳特,她是乔治 桑的一个远亲,支持莫瑞斯打击萧邦.后来乔治 桑正式收她为养女,但并不能缓和紧张关系.莫瑞斯并不愿意接受萧邦友谊性的馈赠,并且对於萧邦控制及左右乔治 桑的行为,感到愤怒.在后来几年当中,他甚至发表一些关於萧邦及乔治 桑之间关系的匿名信,故意歪曲他们真挚友谊的本质,但效果并不显著. 索兰姬比较同情萧邦,并且不喜欢奥古斯丁,她经常数落奥古斯丁的卑微出身.因此在这场家停冲突中,莫瑞斯和奥古斯丁联合起来,萧邦和索兰姬.乔治 桑左右为难,很不自在底处於冲突之中,最初,她保持中立,但在莫瑞斯的煽动及圈套设计之下,乔治 桑终於逐渐偏向莫瑞斯那一方. 最早的一场冲突,在一八四五年的夏天发生.莫瑞斯和奥古斯丁,鼓励家里的其他仆人,起来反对萧邦的波兰籍仆人——这个人是他唯一能够用本国语言交谈的人.在一场喧嚣骚动之后,痛苦的萧邦,只好辞退了他的波兰籍仆人. 萧邦和乔治 桑的哲学观原本不一致,如今歧异日渐加深,已渐渐不能容纳对方了.乔治 桑是一位热切关心社会问题的时代女性,而萧邦则仍生活在传统思想中,传统的社会架构在两个不可移动的水平——统治阶级和仆人之上.这种分歧的态度,破坏了萧邦和乔治 桑之间原本牢不可分的关系,并使在诺汗的冲突气氛越来越不可平息.千真万确的一个事实是,一八四五年的整个夏天,萧邦谱不出一个音符. 一八四六年三月,到一八四七年的夏末之间,发生了几件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导致萧邦与乔治 桑的决裂.在一八四六年六月底,萧邦和莫瑞斯之间发生争执,而这一次,乔治 桑竟然站在她儿子那方.乔治 桑的背叛使萧邦震惊,他无法接受这项事实. 乔治 桑却误解了萧邦的心情,她以为他心情变稳定了,实际上,萧邦却是很勉强地使自己接受乔治 桑支持她儿子莫瑞斯的者项事实.早些年,他们之间共处的那段如梦般的日子,已经无可挽回地失去了.. 这时索兰姬和费兰德 皮劳斯订婚,他是一个出身良好,品行绝佳的年轻人.然而,第二年的二月,一个新的追求者奥古斯特 金出现,他曾是个军人,后来成了个刻苦成功的雕塑家,他为索兰姬塑了一个美丽的雕像,并且热烈地追求她,鼓励她私奔.索兰姬终於在婚礼的最后一刻,拒绝嫁给皮劳斯,后来与奥古斯特闪电结婚了. 萧邦一直在他们结婚后,才知道这件事,但纵然他对於索兰姬嫁给这无赖的事感到恼怒,却也因病得太厉害,无法介入这种事情.索兰姬是个自私的人,当奥古斯丁和莫瑞斯的一个朋友狄奥多尔订婚时,她却又发现自己的丈夫并非理想中的人选,於是非常不能忍受奥古斯丁的幸福.索兰姬於是捏造了一连串的谎言,告诉狄奥多尔说,奥古斯丁曾是莫瑞斯的情妇,乔治 桑训诫了她一番,未料她又指控她的母亲和莫瑞斯的一些朋友有染..索兰姬并且写信给萧邦,歪曲一切事实,天真的萧邦深信不疑——乔治 桑十分愤怒,遂写了封措词严厉的信给萧邦.. 对萧邦和乔治 桑而言,这件事所造成的伤害和侮辱,都是不可挽回的.后来虽然乔治 桑曾努力地澄清事实,但萧邦依然宁愿相信索兰姬的话,而不愿相信乔治 桑.萧邦和乔治 桑最后一次见面,是一八四八年的三月,但这次见面,只限於礼貌性地交谈,并未尝试将过去两人所遭受的伤害忘怀或医治. 但,纵然两人曾经发生过多少不愉快的事,终至不欢而散,萧邦却永远无法忘记乔治 桑.他在他的日记本里,小心地保留了一束她的头发,一直到他去世为止.. George Sand 四,萧邦的作品作 品介 绍夜曲Nocturn二十一首「夜曲」英语为Nocturn,法语为Nocturne,义大利语为Nocturno,其语源是从拉丁语的Nox所演变的,使用於罗马时代的「夜神」之意.夜曲的音乐形式,其创始人一般被认为是英国的约翰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