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对偶是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是对偶的修辞手法

对偶是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是对偶的修辞手法

最佳回答2022-11-22

对偶的修辞手法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对偶是什么修辞手法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个诗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现在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来感受诗句的魅力。首先说的是两个黄鹂,下句用了一行白鹭。这里就有了对偶的情况,两个对一行,都是用一个数词一个量词构成。黄鹂跟白鹭相对,鸣是一个动词,所以很显然是和上相对,黄鹂是鸣于翠柳,白鹭是上到青天,所以两个动词相对应。翠柳是名词,青天也是名词,所以它们两个也是相对应的。所以所谓的对偶就是上下两句话中字、词相对,词意相近、相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很明显春和秋相对,都是表示季节的时间词;种和收两个动词相对;一粒粟和万颗子相对,构成了对偶。但是为什么它不是正对或者是反对,而是串对呢?因为有了春的种才有秋的收,是前后的两个动作相继的完成,所以被称为流水对。“春种”和“秋收”是两个情景,意思是春天播种下一颗种子,秋天就可收获万担粮食,两句诗的意思前后衔接,联系紧密,所以很显然是流水对。

对偶是什么修辞手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对俯首,其中横和俯都是动词,首和眉是身体部位。冷对对甘为,冷对:冰冷的面对,甘为:甘心的成为,两种不同的态度。千夫指对孺子牛,它们是两类人的代称,千夫指是说那些被人们唾弃、指责的人,孺子牛是指为了百姓而心甘情愿奉献的人。这是鲁迅先生的《自嘲》诗中的两句。面对不同的对象,作者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敌人“横眉冷对”,冷漠无情;对人民则“俯首甘为”,热情服务。这两句诗运用反对的手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立场。

对偶是什么修辞手法?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特征: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对”字在此做动词,意谓著将两两一对的东西放在一起。“仗”字则来自古代仪式往往由两人一组来举行,有“仪仗”的“仗”意。对偶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所构成的修辞。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

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相对,充分利用声调。扩展资料:对偶: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诠释。在词语中,它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

对仗: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体文。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什么是对偶的修辞手法

对偶是一个修辞手法,主要是利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 对偶的修辞手法具有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特点,可以使得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例如: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出自《诸葛亮传》) 偶句对偶:用两句对两句。例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出自《阿房宫赋》) 多句对偶: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例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出自《劝学》) 句中对:同一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

例如:羽扇纶巾、晓风残月。 除此之外,在内容上也可以分为正对偶、反对偶、串对偶三种对偶方式,在结构上可以分为成分对偶、句子对偶两种方式。

对偶修辞手法是什么意思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特征: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语文中,什么叫"对偶"修辞手法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特征: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对偶修辞手法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特征: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语文中,什么叫"对偶"修辞手法

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

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

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扩展资料:

对偶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1.正对: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

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


2.反对:前后两个句子的意思相反的对偶句子叫反对。


3.串对:又叫连对,流水对。

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这种对偶句子称为串对。

语文中,什么叫"对偶"修辞手法?

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於记诵。

严式对偶的要求极严,上下两句对应的位置要词性相同、声调平仄相对、不能有相同的字。 如 "青山横北郭,白水遶东城。" (《送友人》李白 ) 在严式的对偶中,上下句双数的字 (第
二.
四.六......字) 平仄须不同 (平仄相对)。如: 青山横北郭 ,白水遶东城 「山」对「水」是「平对仄」;「北」对「东」是「仄对平」。

而宽式对偶只要达到上述部份要求便可.如 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

修辞手法"对偶"是什么概念?

“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332633535…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

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

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

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继续浏览:

上一篇:感时花溅泪是心境还是激情?感时花溅泪

下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