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芬兰颂的作曲家是谁?为什么《芬兰颂》永远是芬兰的骄傲和象征(一)
创作芬兰颂的作曲家是西贝柳斯。西贝柳斯1899年创作的《芬兰颂》,确立了其民族主义作曲家的形象。音乐凝聚着作曲家对芬兰国土和人民的热爱,旋律意境雄浑,大气磅礴,让听者热血沸腾。

人物评价
西贝柳斯一生都在为芬兰音乐的现实主义发展道路和芬兰音乐的民族独特性努力不懈,他的音乐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些反映芬兰民族精神的音乐作品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作曲家的地位,并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宣称自己崇拜贝多芬高于其他一切作曲家,但是,许多人相信:未来将把西贝柳斯的名字放在所有时代的伟人当中,并且应该在贝多芬的旁边。

赏析
乐曲由铜管群在低音区的怒吼开始,以Andante sostenuto的速度,奠定的全曲不屈、战斗的基调。随后以木管模仿管风琴,弦乐则作出庄严的应答,表现了芬兰民族抗击外侮,争取解放的决心。小号以一个固定的同音反复节奏型,向民众发起了号召,民族的情绪更趋浓烈。最后《芬兰颂》的曲调奏起,在小号的召唤下,全曲在赞歌声中结束。 《芬兰颂》的旋律是被限定在一个相当窄的范围内,相同旋律的反复出现以及持续低音的运用使得这首乐曲更加感人肺腑、深入人心,甚至能够打动全人类。
芬兰的民族主义作曲家西贝柳斯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以及他在音乐领域做出了哪些贡献?
西贝柳斯(1865~1957)生于芬兰的塔瓦胡斯。父亲是一位医生。
11岁即尝试作曲,15岁学习小提琴,16岁自修作曲法并热衷创作室内乐曲,20岁时遵从家庭意愿入赫尔辛基大学法律系学习,同时在赫尔辛基音乐学院选修作曲和小提琴,师从音乐院院长M.韦盖柳斯学习音乐理论。21岁从赫尔辛基大学退学,转入赫尔辛基音乐院专攻小提琴。后因在学期间参加小提琴比赛失败,于是才专攻作曲。1889年于音乐院毕业后获奖学金,遂即赴柏林、维也纳留学。1891年归国任母校教授。19世纪末,芬兰正处于俄国沙皇的统治之下,芬兰人民反对沙皇俄国的统治的斗争异常尖锐,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在民族意识不断高涨的形势下,文艺上则形成振兴民族文化的强烈思潮。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西贝柳斯根据芬兰50卷本的民族史诗《卡莱瓦拉》,于1892年创作了含声乐的交响诗《库莱尔沃》,遂扬名于世。1893~1895年又根据《卡莱瓦拉》,创作了传奇曲《列明基宁组曲》,组曲由《列明基宁和岛上的少女们》《图奥内拉的天鹅》《图奥内拉的列明基宁》和《列明基宁的归来》等四曲组成,其中以《图奥内拉的天鹅》最为著名。1897年西贝柳斯获芬兰政府颁发的年金。
1899年创作交响诗《芬兰颂》。当时,面对帝俄对新闻界的弹压,爱国人士奋起举办募捐游艺会为报纸筹募基金,《芬兰颂》就是为这种游艺会上上演的雕塑剧《芬兰的觉醒》的配乐中的终曲。《芬兰颂》壮阔的音调、充满战斗的激情以及满怀必胜信念的辉煌壮丽的尾声,激起了芬兰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也是一部为国际上所公认的杰作,并被认为是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后诗人维科·哥斯肯尼埃米将《芬兰颂》的主题旋律填上歌词成为合唱曲,从而更加广泛流传。此后,在20余年中,他致力于交响曲,以及标题管弦乐曲、室内乐曲、钢琴曲、歌曲和合唱曲等创作。西贝柳斯作为民族主义作曲家,几乎在音乐所有领域中都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特别是他的器乐创作。他并不直接引用民歌旋律为主题,而是在后期浪漫派以及俄罗斯音乐的影响下,消化了芬兰固有的音乐语法,并创造性地创造了独特的形式,成为北欧独树一帜的重要作曲家。
1929年,他停止创作。终年92岁。
为什么《芬兰颂》永远是芬兰的骄傲和象征(一)
简·西贝柳斯(芬兰1865年-1957年)作为一位生活在浪漫主义晚期的民族乐派作曲家,西贝柳斯的《芬兰颂》在风格上既属于芬兰民族的,又与欧洲音乐传统紧密相连。这是一部极其凝练的作品,表现了“生命的欢愉和活力”,它以其特有的深情表达出对生命的赞颂,让人深刻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是如此之强大。
在海边西贝柳斯公园的青松翠柏环抱之中,由600余根银白色不锈钢管组成的西贝柳斯塑像,酷似一架巨型管风琴,成为这位伟大的民族音乐家不朽作品的象征。每当海风吹过,气流穿过钢管发出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风鸣声,仿佛是大自然在无休止地为纪念这位音乐家而演奏着永恒的乐章。一个巨大的西贝柳斯金属头像嵌在一旁的赤色岩石上,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英姿勃勃的形象。他那颦眉凝神、栩栩如生的表情,逼真地反映出音乐家当年进行创作时的神态。为什么《芬兰颂》永远是芬兰的骄傲和象征(五)
西贝柳斯是芬兰最著名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一生创作了许多与芬兰相关的音乐作品。1865年12月8日,西贝柳斯生于海门林纳,他的父亲是驻扎在那里的一个团的军医。
当他15岁时,他跟随那个团的管乐队教师上小提琴课。在夏天,他往往喜欢拿着他的小提琴整天整夜地消失在树林里——在那些奇异的北欧夏夜里的时候,太阳一直到后半夜才落下,而且天黑时绝不会比神秘的黄昏时的光线更暗。他愿意努力在小提琴上表达他对大自然的美所感觉到的东西——有着那些高大的“窃窃私语”的树的芬芳的树林、寂静的湖和欢快的小溪以及银色小鸟的歌声。他还同他的弟弟和朋友们在学校的管弦乐队里和室内乐的家庭音乐会上拉小提琴。西贝柳斯曾经想成为一个律师,并且花了一些时间在芬兰的赫尔佛尔斯大学学习法律,但最后他决定把他整个生命献给音乐。1889年西贝柳斯以两部颇受好评的弦乐重奏曲获奖学金,赴柏林和维也纳深造。1891年他回国后在赫尔辛基音乐学院任教,同时从事创作。
1897年,国家给他以年俸,使他免除后顾之忧。20世纪初,西贝柳斯辞去教学工作,专心创作,并应邀到美、英等国进行教学和演出。1914年他接受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过着隐居生活。
1926年起他不再创作,第八交响曲酝酿虽久,但始终没有问世。从12世纪起,芬兰一直受到外强的压迫,芬兰的大部分地区曾处于瑞典的统治之下。直到19世纪后期,民族意识才开始在芬兰觉醒。
以罗伯特·卡赞纳斯为首的芬兰民族乐派也开始对反映这种崛起的民族意识发生了兴趣。西贝柳斯的音乐正是在这种高涨的民族意识中创作的。他著有多部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了世界的公认。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曾说过,现代最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只有西贝柳斯和肖斯塔科维奇,他的判断在今天看来是相当准确的,可以说时代造就了西贝柳斯。
西贝柳斯在创作上最重要的成就是7部交响曲,均为非标题性作品,以深邃的意境、内在的力量和严谨的构思而独具一格,代表了他在创作道路中哲学思想和美学观点的变化。他的唯一的一部协奏曲是小提琴协奏曲,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把具有个性的抒情和宏大的气势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他根据芬兰史诗《卡勒瓦拉》创作的交响诗《库莱尔沃》、传奇曲《勒明基宁组曲》(包括4部分,以第三部《图奥内拉的天鹅》最为突出)和交响幻想曲《波约拉的女儿》,从题材内容到音乐风格都富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虽然没有直接的现实政治意义,却鼓舞了芬兰民族意识的觉醒。1899年是芬兰人民激烈反对俄国沙皇斗争的一年,他在这一年创作了合唱《雅典人之歌》、乐队组曲《历史场景》和具有广泛国际声誉的音诗《芬兰颂》,给芬兰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他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是1926年写的交响诗《塔皮奥拉》,此后创作突然中断,到他去世的30年间没有再创作什么重要作品。1957年9月20日,西贝柳斯卒于耶尔文佩。《第二交响曲》是西贝柳斯1901年春到意大利旅行时创作的,它是西贝柳斯7首交响曲中最受人喜爱的一部。作者以积极而开朗的笔调,突出渲染了作品所描述的关于祖国这一中心主题——她那美丽的大自然、她遭受压迫和奴役的历史、她的人民抵御侵略的斗争,以及人民对她美好未来的憧憬。
全曲共4个乐章。第一乐章描绘芬兰人民恬静的田园生活。第二乐章是从田园诗到悲剧的一个大转折,表达了芬兰爱国者对被奴役的祖国的悲戚情感和史诗般的悲剧性冲突,是西贝柳斯最著名的慢乐章之一。
第三乐章描述了民族情感的觉醒和组织起来捍卫自己的权力的愿望。第四乐章是一首威武胜利的颂歌。乐章中两个主题交织形成的层层的波澜和高潮,象征着争取民族理想的一场场战斗;经历了斗争最残酷的阶段之后,冲突终于解决了,斗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第二交响曲》不但继承了先人的传统,也明显地体现出西贝柳斯的个性。作者本人称这部作品描写的是“芬兰为政治自由而斗争”,而有人将此作品称为西贝柳斯的《田园交响曲》,这是因为这部作品有着很强烈的芬兰风土气息和浓厚的北欧民谣色彩。西贝柳斯的《第七交响曲》是用单乐章形式写成的。虽然单乐章的交响曲并非史无前例,但大体上都是以古典的四乐章制交响曲形式为前提构成的。
至于这部《第七交响曲》,则因其形态十分随意而显得十分特殊,其性格实际上更接近于交响诗。而且,本交响曲的各个主题、各个动机、各种节奏都结合得极为紧密,极为统一。在短短的一个乐章里,从行板到急板一概都包含在内。
其乐念超凡,旋律与和声魅力十足,编制虽小,配器法却极为充实、极有效果,再加上崭新的乐曲结构,使这部交响曲在交响乐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地位。乐曲首先以慢板的乐节开始。由全乐队合奏的强有力的上行音阶是在这部交响曲中一贯出现的基本动机。这一动机在乐曲的各处或以原有之形态,或以旋律的一部分,或以经过句的片断加以变形、加以分解而一一呈示。
长笛与竖笛吹出具有北欧风格的、充满了憧憬的旋律。达到最强时,铜管突然沉默,弦乐合奏出了情致缠绵的旋律。经过不断的发展之后,就在那如怒涛般的乐队全奏之中,定音鼓也加了进来。
全曲在宏大的气氛中结束。
芬兰颂作者
曲作者西贝柳斯(1865-1957),是芬兰作曲家,他9岁开始学习音乐,20岁开始学习法律,同时入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作曲法和小提琴,后放弃法律,完全转向音乐创作。1889年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
1891年回国,任赫尔辛基音乐学院教授,同时从事创作。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北欧民族特色,代表作有交响诗《芬兰颂》、四重奏《内心之声》、舞剧《图奥涅拉的天鹅》,此外还有大量的歌曲、钢琴曲等,他是19世纪到20世纪民族乐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新西兰松和芬兰颂具体的介绍?
新西兰松
新西兰松(智利):色泽淡黄,纹理通直,干燥易,变形小,力学强度中等,加工性能好适宜制作家具和各种木制品;
芬兰松生长于北欧的芬兰,生长周期较缓慢,木制较硬,木材的纹理较美观,是一种比较适合制作家具的材料,但是结疤较多,颜色差异性大,因此会影响家具的整体外观。它身长在寒带,唯一最大的缺点就是材质比较松软,容易变形,如果说它的含水量达不到标准就非常容易变形,开裂;常用于洗浴中心的桑拿房,保温性强,易开裂,油脂分泌比较多有很大的油脂味,特性与樟子松一样的,疤结很多,死结也很多,容易开裂,变形,表面发黄,不美观,花纹很细。
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简介?
约翰zhidao·施特劳斯是一位奥地利的作曲家。
约翰·施特劳斯,1825年10月25日出生于维也纳。
他19岁时就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并在各地巡回演出,获得的成就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1848年,他访问罗马尼亚并举办音乐会,这期间他在当地居民的鼓动下推翻了奥地利领事。约翰·施特劳斯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其作品包括圆舞曲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尔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及轻歌剧16部。
虽然斯回特劳斯的作品对生活的反映缺答乏深刻性,然而迄今不少优秀作品依然受到欢迎,它们反映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气质,和奥地利民间音乐、维也纳市民音乐有着血肉联系。后世称施特劳斯为“圆舞曲之王”。
被称为“乐圣”的外国音乐家是谁。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26日)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作曲家也是位钢琴演奏家,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东亚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有没有一首钢琴曲是作曲家写给爱人的,另外要曲作家创作背景。也就是他的故事
这里还有一些钢琴曲,要不你选一首吧。
《Kiss The Rain 雨的印记》(Yiruma) a
《Tears眼泪》(The Daydream)
《YOU&ME》(The Daydream)
《天空之城》钢琴版 Carrying You
《Merry Christmas》 Mr.Lawrence(坂本龙一)(最近发现湖南台周笔畅的勇往直前的广告背景配乐就是这首)
《流动的城市》林海
《月光边境》林海
《迷失》林海
《远方的寂静》林海
《鸟之诗》钢琴版
表达真心就好啦,你就弹她喜欢的歌啊,流行乐也没关系的。
《结婚进行曲》是由哪位外国音乐家作的?
你是指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么?http://mp3.baidu.com/m?tn=baidump3&ct=134217728&lm=-1&word=%C3%C5%B5%C2%B6%FB%CB%C9+%BB%E9%C0%F1%BD%F8%D0%D0%C7%FA门德尔松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2.3 - 1847.11.4)德国作曲家、指挥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年出生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祖父是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父亲是一位成功的银行家,费利克斯在养尊处优又有文化修养的环境中成长。
姐姐范尼·卡西里(1805-1847)也是一位在钢琴和作曲方面的可造之材,而且是费利克斯珍贵的挚友。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2岁已写出一首钢琴四重奏(op.1),十四岁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16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20岁时他通过指挥《马太受难曲》在巴赫去世后的首次公开演出来宣传巴赫的作品。这是1829年,演出地点为柏林歌唱学院。
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迩的指挥家。为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年赴英国指挥伦敦爱乐乐队,这是他十次英国之行的第一次。
在苏格兰度假后,以《赫布里底群岛》序曲和《苏格兰交响曲》(no.3,A小调)表现他的观感,虽然这两部作品是直到他1830-1831年访问意大利时才动笔写作的.在罗马与柏辽兹邂逅,并开始酝酿《意大利交响曲》(no.4,A大调)。下一个主要停留点是巴黎(1831-1832),在那里与李斯特和肖邦相遇。1833年返回德国,完成《意大利交响曲》并在杜塞尔多夫就任音乐总监。
1835年成为莱比锡著名的布业大厅音乐会的指挥。1837年与出身于法国胡格诺教派家庭的塞西尔·让莱诺结婚。1842年与舒曼等人一起创办莱比锡音乐学院。
又设法再度访问英国,在1846年的伯明翰音乐节上指挥他的清唱剧《以利亚》,取得辉煌成功。此时他的健康已是每况愈下,次年他心爱的姐姐病故,给他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他的死亡。他于六个月后去世。门德尔松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赋予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
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他不仅是一位热情歌颂自然的诗人,还是一位善于用虚无飘渺画笔的风景画家,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主义”。门德尔松作为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的才华得到了玛利·比戈(在巴黎)、路德维希·贝格尔、莫舍莱斯等钢琴老师和策尔特(1817年在柏林教他作曲)的鼓励。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的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创作的《芬格尔山洞》、《第一钢琴协奏曲》、《无词歌》、《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等都是著名的作品。
门德尔松最早的"成熟"作品《仲夏夜之梦》序曲(1826)和《赫布里底群岛》(1830-1832)展现出他的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旋律风格,标志着标题性或描写性音乐会序曲创作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后来的作品中他的视野大为扩展(交响曲、协奏曲、清唱剧、合唱音乐、室内乐、钢琴曲、管风琴奏鸣曲、歌曲),但在"技巧"或表情方面却未见有多大的进展。他的很多音乐作品所共有的精练、美妙与和声上的规规矩矩在《以利亚》的伯明翰首演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为维多利亚中期的音乐趣味定下了规范。但是他也大胆探索,那首被低估了的《宗教改革交响曲》(no.5,D小调)中不同寻常的结构和瓦格纳风格的先兆就证明了这一点。
钢琴独奏《无词歌》是一些精致的小品,柔媚之极,以致使人无法一首又一首地连续聆听,但其中充满令人悦意的创新。他为《马太受难曲》所作的那次著名的演出大大推动了巴赫音乐的复兴;而自从他指挥布业大厅乐队后,他的盛名开始蒸蒸日上;管弦乐演奏也因他的指挥而确立了新标准。主要作品有:(1) 乐队:五部交响曲(第二为交响康塔塔《颂赞歌》,作于1840年,第三为《苏格兰交响曲》,作于1842年,第四为《意大利交响曲》,作于1833年,第五为《宗教改革交响曲》,作于1830年);序曲有:《仲夏夜之梦》(1826)、《赫布里底群岛》(1830-1832,又名《苏格尔山洞》)、《平静的大海和幸福的航行》(1828)、《美丽的梅露西娜传奇》(1833)和《吕伊·布拉斯》(1839);钢琴协奏曲有G小调(1831)、D小调 (1837);小提琴协奏曲(1844)。
(2) 合唱作品:清唱剧有:《圣保罗》(1834-1836)、《以利亚》(1846-1847)、《耶稣基督》(未完成,1847);交响康塔塔《颂赞歌》(1840,有人称之为第二交响曲);九首诗篇歌;九首经文歌。(3) 戏剧音乐:歌剧有:《卡马秋的婚礼》(1825)、《儿子与陌路人》(1829)、《洛雷利》(未完成,1847);戏剧配乐有《安提戈涅》 (1841)、《第一个瓦尔普吉斯之夜》(1831,1842)、《仲夏夜之梦》(1843)、《阿塔利亚》(1843-1845)、《俄狄浦斯在科洛纳斯》(1845).(4) 室内乐:六首弦乐四重奏;三首钢琴四重奏(1822-1825);两首弦乐五重奏(1831,1845);弦乐六重奏(1824);弦乐八重奏 (1825);两首三重奏(D小调,1839;C小调,1845);小提琴奏鸣曲,两首大提琴奏鸣曲(1838,1843)。(5) 钢琴:《升F小调随想曲》(1825);《E小调回旋随想曲》;六首前奏与赋格(1832-1837);六集《无词歌》。
(6) 管风琴:三首前奏曲与赋格(1833-1837);六首奏鸣曲(1839-1844)。(7) 歌曲与主调合唱曲:十套钢琴伴奏的歌曲;十一套主调合唱曲。
钢琴诗人的音乐家是谁?
弗里德里克·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
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1][2]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星空的旋律(星空の旋律)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过的钢琴曲,请问这首曲子的作曲者是谁呢?有人知道吗?
虽然你写上“日语”的名称,但是首先还是要为为《星空》这首乐曲正名,它不叫《星空》,而是Lyphard melodie,法国乐曲的曲名,即“为一匹赛马Lyphard所创作的旋律”,由于最初这首曲子由法国进入日本市场后,日本出版商加入自己的想象为其命名“星空”及“星夜钢琴手”,所以这个名字在日韩地区得以使用,后于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而中国出版商使用了法语的名称,却用了日语的翻译。当然只是在中、日、韩三国使用这一名称。
其他100多国家还是用“赛马Lyphard”这个名字。作曲是法国的Delphine公司老板Paul de Senneville(保罗·塞内维尔,或写作保罗·尚勒维)和Olivier Toussaint(奥利维尔·杜桑 或 奥利弗·图森),后者更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经纪人。有的人说还是“星空”这个名字好听。但是不能光从好听来判断,因为从乐曲的句式上来听,就是表现马在奔腾时的场景。日本人为什么要取为“星空”,这当然是一个挺愚蠢的事情,因为乐曲第一句是一个向下的长音,日本人认为这是“流星”的声音,于是就有了这个名字,非常可笑 。创作背景特别简单,当时的赛马比赛上Lyphard这匹赛马拔得头筹,而保罗·塞内维尔本人非常喜欢养马,于是他创作了这首曲子中的部分旋律。那么《星空》纯属是亚洲,特别是日本出版商的一种解读。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