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创始人是?韦伯生平
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创始人是卡尔·马利亚·冯·韦伯。伯出生于一个戏剧之家,对德国民间音乐、风俗也有很深的体验。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韦伯十岁学钢琴,以后又学作曲,十二岁开始写作歌剧音乐。1813年以后,他先后任布拉格剧院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对这两个演出团的成名起了重要的作用。代表作是歌剧《自由射手》即《魔弹射手》。

十分钟爱钢琴的音色
韦伯十分钟爱钢琴的音色,因此写作了许多优美的钢琴曲,其中要数1819年献给其妻子的钢琴独奏曲《邀舞》最为出色。这支曲子描绘的是在舞会上,一位绅士彬彬有礼地邀请一位害羞的淑女共舞,小姐拒绝了,男子更加恳切地相邀,小姐红着脸将手递给男子,两人步入舞池,他们随着优美的圆舞曲翩翩起舞,一边亲切地交谈着,曲终人散时,男子向小姐致谢,带她走出舞池。

最后一部歌剧
他的最后一部歌剧《奥伯龙》是1826年应英国科文特花园歌剧院之邀而作,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传奇,其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韦伯还作有不少戏剧音乐、器乐和声乐作品,其中协奏曲占有一定地位。他为钢琴和乐队而作的小协奏曲是具有浪漫派特点的新型协奏曲,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和单簧管协奏曲采用奇特的配器手法,同样富有浪漫气息。他的钢琴曲《邀舞》具有一种华丽的技巧和管弦乐效果,曾两次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
德国音乐家,韦伯是谁???
韦伯 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1.18~1826.6.5) Weber,Carl Maria Ernst von 韦伯,卡尔·玛里亚·恩斯特·冯(1786—1826)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韦伯三姊妹(阿洛伊西亚、康斯坦策和约瑟法·韦伯)的堂兄弟。从父亲、J.P.霍伊什克尔和米夏埃尔·海顿学习,参加海顿指挥的萨尔茨堡唱诗班。
1803年定居维也纳,再从福格勒学习。1804—1806年任布雷斯劳剧院指挥,1807—1810年在斯图加特任符腾堡路德维希公爵秘书,1810年被符腾堡国王驱逐出境,迁往曼海姆,后又去达姆施塔特。数度从事巡回演出后于1813年在布拉格被任命为指挥,1816年任德累斯顿歌剧院指挥。最成功的作品为歌剧《自由射手》,1821年首演于柏林。1826年为演出他为科汶特花园剧院写的《奥伯龙》去伦敦访问,首演后不到八星期死于伦敦。韦伯是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者,他的《自由射手》是一部有说白的歌唱剧,在两个方面表现出德国民谣和德国农村的影响:朴实无华和神秘色彩。《欧丽安特》(维也纳,1823)是一部音乐持续不断的歌剧,虽失之于台本晦涩,却再现了中世纪骑土社会的气氛,可视为瓦格纳《罗恩格林》的先驱。
韦伯的钢琴作品有丰富的想象和辉煌的技巧。其他歌剧包括《彼得·施莫尔》(1803),《西尔瓦娜》(1810)和《阿布·哈桑》(1811)。尚作有合唱曲,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两部,钢琴与乐队的《音乐会曲》一首,单簧管协奏曲两部,单簧管小协奏曲一部,钢琴奏鸣曲四首,许多钢琴曲和歌曲。
撰有音乐论著,去世前曾着手写作小说《作曲家的一生》。 韦伯 Weber,Carl Maria von(1786.11.18~1826.6.5)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评论家、歌剧导演。德国古典音乐过渡到浪漫主义时代的主要人物,被称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先驱。
作品《魔弹射手》(或《自由射手》,1821)是当时最成功的德国歌剧,开创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先声。该剧的音乐与演出对后来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有极大的影响,其中包括门德尔松、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等人。出身音乐、戏剧家庭,父为音乐家并组织了一个小型的旅行剧团。母为歌唱家,叔、姑、兄弟等都与音乐或舞台有关系。
初露音乐天才时,雄心勃勃的父亲就在旅行演出期间让他投于各地教师门下学习,期望他能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教师中有M.海顿。后师从福格尔继续学习。1804年,通过福格尔介绍,被任命为布雷斯劳市小乐队指挥。
继而在符腾堡腓德烈一世宫廷里担任秘书,由于生活不检点并债台高筑,在短暂监禁后被驱逐出境。父子二人逃至曼海姆,在此结识了许多有影响的艺术家。儿子也表现出是一个天才的钢琴家与吉他演奏家,对于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也卓有见识。1809~1818年之间他还写了相当数量的评论、诗歌以及毫不调和的、严厉的音乐批判文章。
其所有作品,不论音乐还是评论都进一步阐明浪漫主义作为艺术的这种理想:感情重于形式,心灵先于理性。1813及1817年分别任布拉格歌剧院指挥和德累斯顿德国歌剧院的导演,对歌剧演出的各个方面都全面控制:剧目、吸收新成员、选派角色、布景、灯光、直至演出以及管弦乐队和歌唱者等事宜都过问,尤其注意要使每个表演者对每部歌剧的台词和剧情都有充分的了解。这些工作占去他很多时间,使他几乎无暇作曲。
但1819年他还是写下了著名的《邀舞》和《音乐会短曲》(1821)。
韦伯生平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Weber CarlMariavon,1786年11月18日-1826年6月5日),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1786年11月18日生于奥登堡的奥伊廷,父亲酷爱戏剧和音乐,还组织了一个由自家亲戚组成的小剧团,自任经理和提琴手,母亲担任剧团歌手。
韦伯曾随团旅行演出,从小就受到舞台气氛的熏陶,积累起丰富的舞台艺术经验并由此熟悉了戏剧和德奥民间风俗。韦伯出生的那一年,正是少年音乐家贝多芬在故乡波恩艺花初绽、“神童”莫扎特在维也纳的艺术生涯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韦伯伯父的女儿、大堂姐约瑟芬·韦伯便是备受莫扎特称赞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魔笛》中夜后的最早扮演者,约瑟芬的小妹妹康丝坦司·韦伯便是莫扎特的妻子,但由于莫扎特逝世时他才六岁,因此专业上未能接触。与他们相比,韦伯很不幸运。颠簸流离的生活,使他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而且,他家境贫寒,加以生来体弱多病,特别是幼年时因腰部患病.4岁时还站不起来。后来他终于能慢慢地站起来, 但已经是个拄着拐杖的瘸子了。这使韦伯的家人感到失望和伤心,认为韦伯什么事也干不了,与当音乐家更是无缘。
出人意料的是,9岁时的韦伯突然对音乐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并且开始作曲。韦伯如饥似渴地练习钢琴。韦伯是家中的幼子,他的两位哥哥都是大作曲家海顿的学生,都从事专业音乐工作,韦伯11岁时也随著名作曲家约瑟夫·海顿的弟弟米夏埃尔·海顿(Michael Haydn)学习,参加海顿指挥的萨尔兹堡唱诗班。
1798年在慕尼黑深造,1800年,14岁的韦伯写了两部歌剧《森林少女》(1800)、《彼得·施莫尔和他的邻居》(Peter Schmoll and his Neighbours)(1803),已孕育着浪漫主义倾向。其中的第二部搬上了舞台,但未获成功。 1803年定居维也纳,跟随沃格勒学习,沃格勒(Abbe Vogler,1749—1814)神父对他影响很大,这位维也纳的修道院院长热心收集德奥民歌并研究德国的古典文化,建议韦伯去熟悉民间歌舞和市井小调,并了解各种乐器的特殊性能。
1804-1806年在沃格勒推荐下担任波兰布雷斯劳(Breslau)剧院乐团指挥,在此位置上韦伯有机会熟悉了歌剧的许多保留剧目。此间,他为了培养听众对歌剧的兴趣,组织上演过莫扎特、贝多芬及梅叶尔等人的歌剧。也扶助过年轻的德国歌剧作曲家马施奈(H.Marschner,1795-1861)。 韦伯与梅耶贝尔(C.Meyer·beer,1791-1864)同是沃格勒神父的学生,他力劝梅耶贝尔写作德国歌剧,但是后者去了巴黎投身于法国大歌剧的创作。
此后3年左右的时间里,他本人则创作了歌剧《斯契摩尔·贝德》、《罗贝查贝尔》、《阿波—哈桑》、《西尔瓦纳》,还创作了许多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和歌曲,并以钢琴家的身份到各地巡回演出。他有一双大手,可以轻松地弹奏十度内的四部和声,他在小协奏曲等作品中那些他在小协奏曲等作品中那些惊人的大跳和八度滑奏等,就是为适应他演奏技巧而写的。他还曾轻松自如的把他的原《C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在#C大调上演奏,受到同辈音乐家们的赞扬。 1807-1810年在斯图加特任符腾堡路德维希公爵秘书,1810年被符腾堡国王驱逐出境,迁往曼海姆,后又至达姆施塔特。
20年代前后正是德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年代,蒙受屈辱的梯尔齐特和约和拿破伦的侵略战争等,都曾激起广大德国人民的爱国情感。生活在人民中间的韦伯,看到了人民对德意志民族统一的热情和对拿破仑侵略战争的厌恶,他1812年赴柏林访问之后,“第一次感到了自己在政治上是德国人,第一次感到了自由、祖 国、壮烈、公民道德和仇恨专制统治等字眼。”以此为题韦伯写作了歌曲与合唱,并为反法战争中牺牲的爱国诗人克尔纳(Komer K.T.1791—1813)的诗集《琴与剑》谱曲,这使他成为一个民族解放的热情拥护者。几度巡回演出后,1813年被任命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
1815年他还写了康塔塔《斗争与胜利》等,在群众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1817年起任德累斯顿宫廷歌剧院担任指挥,同年奉萨克森国王谕令,筹建并领导“德意志歌剧院”。并终生任职于此。
毅力与天赋弥补了他肌体上的先天不 足,韦伯终于成为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社会活动家。 1821年6月,他的歌剧《自由射手》(Der Freischütz)也叫《魔弹射手》(Freischutz)在新建的柏林大剧院首演,获得巨大成功。这是他的10部歌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这部歌剧艺术形象及音乐语言都来自于德国民间,富于浪漫主义气质,被公认为德国的第一部民族歌剧,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很快就风靡整个德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欧丽安特》和《奥伯龙》是另外两部比较重要的歌剧作品,仍以中世纪和神仙的世界为题,1823年,歌剧《欧利安特》(Euryanthe1817-1821)在维也纳成功首演。为实现建立德国英雄性大歌剧的理想,以及追求在歌剧中道德力量的戏剧对比,韦伯在《欧丽安特》的创作中进行了新的尝试。
这部歌剧结构上摆脱了德国歌唱剧的影响,丰富了重唱、合唱在歌剧中的功能。这部歌剧中没有口白,改说白为朗诵调,音乐持续不断,但效果及 影响远不能与《魔弹射手》相比。两剧都有美好的音乐段落,尤其是序曲同样延续《魔弹射手》的手法,本身包含戏剧性的对置并与剧中音乐材料相连,《欧丽安特》的主导动机还以原形或变化形态在剧中贯穿。
对突破关闭式分曲结构作了探索,配器及和声运用也有进一步发展。如将咏叹调放到更大的场面结构中或各种性质不同的朗诵调的连接等。歌剧在配器及和声运用上,也有进一步发展。如建立在全音阶和半音阶对比上的和声使用,8个加弱音器的小提琴与1个不加弱音器的中提琴的颤音对比等,都很有代表性。
但这部歌剧脚本比较晦涩,虽然完全地复制出中世纪骑士社会的气氛,但没能摆脱骑士传奇的神秘色彩,音乐也缺乏个性,以至演出后遭到冷遇。 韦伯的歌剧创作从选题到具体的音乐手段,对后来的马施奈、洛尔青 (C.A.Ionzing,1801-1851)以及瓦格纳的德国歌剧都有深刻的影响,包括柏辽兹在内的欧洲浪漫派作曲家也深得韦伯的启发。 1826年,他前往伦敦,指挥演出他应英国科文特加登歌剧院之邀而作的歌剧《奥伯龙》(Oberon1825-1826),这也是他的最后一部歌剧,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传奇。
剧中描写众仙之王奥伯龙和仙后蒂塔尼娅争吵后,找到一个获罪的骑士到东方经历了种种荒诞的冒险和爱情纠葛,最后骑士和他的情人在魔法号角下脱险,奥伯龙和仙后和好如奥伯龙和仙后和好如初,骑士也被赦免,双双爱情大团圆。这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传奇,在伦敦上演时受到欢迎。歌剧的结构松散,音乐缺乏内在的统一和连贯性,更像一部戏剧配乐。但是序曲写得概括、生动,继承了《魔弹射手》和《欧丽安特》的传统,是音乐会上经常上演的曲目。首演后。
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之作的作者的生平是什么?他有哪些作品?
1821年在柏林首次上演了韦伯(1786~1826)的歌剧《自由射手》,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从首演到翌年末共上演了50场,到1884年达到上演500场的记录。人们欢呼德国民族歌剧的诞生,冲破了外国歌剧一统天下的局面。
德国作曲家韦伯与贝多芬同时代,却比贝多芬早一年离开人世。他生于德国奥登堡的爱乌丁城,其父为小歌剧团领班,母为歌手。幼即随其父巡回演出于各地,在剧场音乐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同时也有幸对德国的民间音乐以及其他音乐风格有着真切深厚的了解,这无疑对其创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10岁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师从管风琴家霍希凯尔,后又在萨尔茨堡从海顿之弟米歇尔学习对位法。14岁受剧场主之委托创作歌剧《森林少女》。1803年,父送韦伯赴维也纳,师从著名音乐教育家沃格勒学习作曲。1804年,在沃格勒的推荐下,就任布雷斯劳歌剧院乐长,其间奠定了剧院改革的意向,但只干了两年即退职。
20岁时误饮其父作铜版印刷用的硝酸,使他失去生就的美声歌喉。在他旅行演奏钢琴期间,随沃格勒至达姆施特塔结识浪漫主义的文学家和画家。父于1812年4月去世,父债统归子还。
直至1813年任布拉格歌剧院指挥后,指挥上演了莫扎特、贝多芬、凯鲁比尼、斯朋蒂尼的歌剧,声名鹊起,生活才得以安定。1817年1月转任德累斯顿歌剧院指挥。在德累斯顿期间,他创作了三大歌剧《自由射手》(1821)、《欧利安特》(1823)和《奥伯龙》(1826),以及钢琴曲《华丽波罗乃兹》、《邀舞》(1819)、《钢琴小协奏曲》(1821)等名作。
《邀舞》为其妻生日而作,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之作,也是浪漫主义初期标题音乐的范例。生来病弱的韦伯,1824年左右患结核病,医生劝其静养,但为生活所迫,1826年应邀赴英。在伦敦指挥其歌剧《奥伯龙》的上演,获得成功。然而,为完成契约所订的演奏会和繁忙的交际,终使他病情恶化,归国前夕逝于伦敦,时年仅40岁。
德国第一部歌剧是什么?
《自由射手》是德国第一部真正的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卡尔·马力亚·冯·韦伯 创作。
以下是我找到的资料,贴给你。
他的父亲是业余小提琴家,母亲是歌唱家。成柏自幼学习音乐。十二岁时,他已有六首小赋格曲出版。十四岁,他创作的歌剧《森林女郎》上演。
1804年,韦伯在布累斯劳市任指挥。1806年至1810年,又在卡尔斯鲁尔和斯图加特宫廷任职。从1813年起,韦伯在布拉格歌剧院任指挥。
1817年,他来到德累斯顿,在德意志歌剧院担任常任指挥。1826年,韦伯应伦敦柯文特花园剧院创作歌剧《奥布朗》,并带病赴英都筹备歌剧上演,同年6月5日病逝于伦敦。
韦伯是德国浪漫派音乐的先行者。
在他仅仅四十年的生涯中,创作了歌剧、合唱、歌曲、交响音乐、室内乐、钢琴曲等许多作品。他的单簧管协奏曲、钢琴曲《邀舞》,以及他根据德国诗人柯尔奈的诗集写作的爱国歌曲集《诗琴与宝剑》,都韦伯作品中深受欢迎、流传甚广的有名作品。在韦伯的歌剧作品中,《自由射手》、《奥布朗》和《优兰蒂》最为著名。
《自由射手》以民同神话传说为题材,是韦伯歌剧中的代表作,曾被赞誉为德国的第一部民族歌剧。韦伯多才多艺。他不但作曲,而且创作小说。他的音乐评论,为德国民族歌剧和浪漫派音乐的兴起,宣传了进步的美学观点。
《自由射手》(又译“魔弹射手”)是浪漫派歌剧的典范,韦伯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部综合性质的歌剧,他对当时通常的管弦乐配置作了部分动来配合歌剧的需要,在文字与舞台造型方面也精心打磨。韦伯在这部歌剧中运用的音乐独具特色,用圆号代表猎人,单簧管则代表黑猎人,而给予森林、狼谷的音乐充分体现了民族色彩。歌剧取材于德国文学家约翰·奥古斯特·阿贝尔编著的《德国鬼故事集》,脚本作者是约翰·菲德利希·金德,剧中黑猎人卡斯帕这一角色,是浪漫主义时期所推崇的黑色英雄的典型。
浪漫主义的创始人是谁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雪莱、拜伦。 法国的雨果、乔治·桑。
至于创始人,我认为这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作为一种文艺思潮盛行于欧洲多个国家。
乔治 比捷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吗?
瓦格纳是哪国的人?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国作曲家。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婚礼进行曲是谁做的曲?
作者为:费利克斯·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出生于汉堡,是德国作曲家,与舒曼同为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 门德尔松的音乐活动是多方面的,他首先作为一个钢琴演奏家受到欢迎,后来他担任一些歌队和东队的指挥,并开始进行创作。
门德尔松的作品以管弦乐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仲夏夜之梦》序曲、《苏格兰交响乐》和《意大利交响乐》。作为当时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门德尔松也写了许多著名的钢琴曲。《无言歌》便是其突出的代表,这48首短篇钢琴曲感情丰富细腻,形象具体真诚,形式简洁完美,手法朴素且极富于歌唱性。因此非常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尽管门德尔松的作品不像贝多芬那样充满时代的气息,但他在创作中保持了严肃的态度,在尊重古典传统的同时,丰富了创作题材,完善了表现形式。他的作品把浪漫主义的特点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既带有古典主义作品的严谨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格。创作风格素以精美、幽雅、华丽而著称,被誉为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抒情风景画大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门德尔松被认为是继贝多芬之后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作品长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对德国、捷克以及斯堪的那维亚的民族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门德尔松的主要作品有:五部交响曲(以《第三(苏格兰)交响曲》、《第四(意大利)交响曲》最著名)、七部序曲(以《仲夏夜之梦》》、《芬格尔的洞窟》最为著名)、《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合唱作品有清唱剧《圣罗》、《耶利亚》《耶稣基督》、9首诗篇歌、9首经文歌;戏剧音乐有歌剧、戏剧配乐;室内乐二十余首;钢琴作品有随想曲2首,前奏与赋格6首,无词歌6首。管风琴作品9首以及几十部歌曲与主调合唱曲。
普契尼是谁,主要成就是什么
1920年,普契尼创作歌剧《图兰朵》出生于1858年6月22日的普契尼,是意大利歌剧史上继歌剧艺术巨匠威尔第后的又一座丰碑。在西方众多歌剧创作者中,普契尼是唯一一位在作品中使用中国元素的作曲家。
1920年,普契尼着手创作根据威尼斯作家戈齐的剧本改编的歌剧《图兰朵》,它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元朝时的一个传奇故事。普契尼在剧中选用了中国民谣“茉莉花”的曲调,赋予该剧浓郁的东方韵味,但又不失意大利歌剧的传统风格,因而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令人痛惜的是,正当普契尼写到该剧高潮时,癌症却无情地夺去了他的生命。 此后近80年来,《图兰朵》是全世界歌剧舞台上演出场次最多的剧作之一,同时也是演出版本花样翻新最多的一部剧作。这些天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图兰朵》,放弃了由意大利作曲家阿尔法诺续写最后一幕的版本,而是邀请中国作曲家郝维亚续写后18分钟。指挥家吕嘉对音乐进行精心处理,突现了歌剧中的中国韵味,加强了音乐层次的对比,以极具感染力的热情带动全体演员并打动了观众。 名作魅力 传承久远 在歌剧大师普契尼诞辰150周年之际,人们耳畔仿佛又响起《为艺术,为爱情》、《冰冷的小手》、《我的名字叫咪咪》、《今夜无人入睡》、《星光灿烂》等优美动听的咏叹调。
上海歌剧院院长张国勇认为:“音乐是歌剧的灵魂。普契尼在歌剧音乐上的杰出贡献,使他成为浪漫派歌剧的最高成就者”,普契尼毕生创作的12部歌剧巨作的经典唱段悉数登场。
欧洲歌剧诞生于哪个浪漫主义时期?
歌剧诞生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意大利,这种体裁把舞台戏剧与布景、情节和持续的音乐相结合,音乐中包括各种独唱、对白、合唱和器乐演奏。早期巴罗克歌剧的一个直接的灵感来源是古希腊的戏剧。
婚礼进行曲的原创是谁?
有2种形式。 作者为:费利克斯·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出生于汉堡,是德国作曲家,与舒曼同为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
1843年他创建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对德国的音乐艺术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门德尔松的作品以管弦乐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仲夏夜之梦》序曲、《苏格兰交响乐》和《意大利交响乐》。作为当时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门德尔松也写了许多著名的钢琴曲。《无言歌》便是其突出的代表,这48首短篇钢琴曲感情丰富细腻,形象具体真诚,形式简洁完美,手法朴素且极富于歌唱性。因此非常受广大市民的欢迎。 尽管门德尔松的作品不像贝多芬那样充满时代的气息,但他在创作中保持了严肃的态度,在尊重古典传统的同时,丰富了创作题材,完善了表现形式。他的作品把浪漫主义的特点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既带有古典主义作品的严谨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格。
创作风格素以精美、幽雅、华丽而著称,被誉为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抒情风景画大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门德尔松被认为是继贝多芬之后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作品长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对德国、捷克以及斯堪的那维亚的民族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门德尔松的主要作品有:五部交响曲(以《第三(苏格兰)交响曲》、《第四(意大利)交响曲》最著名)、七部序曲(以《仲夏夜之梦》》、《芬格尔的洞窟》最为著名)、《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合唱作品有清唱剧《圣罗》、《耶利亚》《耶稣基督》、9首诗篇歌、9首经文歌;戏剧音乐有歌剧、戏剧配乐;室内乐二十余首;钢琴作品有随想曲2首,前奏与赋格6首,无词歌6首。
管风琴作品9首以及几十部歌曲与主调合唱曲。
婚礼进行曲———作曲:【德】理查德·瓦格纳(1813—1883) 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原为歌剧《罗恩格林》第三幕开始时的一段混声合唱,因常用作婚礼音乐而得名《婚礼进行曲》,后被改编成管弦乐曲,在欧美各国家喻户晓。其影响与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齐名,而在我国它甚至比后者更为大家所熟悉。
在西方,人们习惯在婚礼上一起使用这两首《婚礼进行曲》。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作为新人入场庆典时的音乐,而后者常作为庆典结束后,新人退场时的音乐使用。 除了以上列举的14首婚礼乐曲外,肖邦的《即兴幻想曲》、《降E大调夜曲》,德彪西的《月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柴可夫斯基的《圆舞曲》(选自芭蕾舞剧《睡美人》)、《C大调弦乐小夜曲》,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酒、女人与圆舞曲》、《安娜波尔卡舞曲》,埃尔加的《爱的问候》,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舒伯特的《圣母颂》等名曲,也常在世界各地千姿百态的婚庆礼仪中被频繁使用。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