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佤邦族是远征军后裔吗?佤邦族是远征军后裔吗

佤邦族是远征军后裔吗?佤邦族是远征军后裔吗

最佳回答2022-11-22

佤邦族不是远征军后裔,是自古就有的中国、缅甸少数民族之一。佤族的起源,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神话传说。按照沧源佤族的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从葫芦里出来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各地佤族虽然对“司岗里”的解释有所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这说明佤族人民在阿佤山居住已有久远的历史,或者就是当地的最早居民。“司岗里”可能是佤族对他们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

佤邦族是远征军后裔吗

佤族

佤邦是多种民族杂居的地区,居住着佤族、傣族、拉祜族、汉族、阿卡族、阿克族、克钦族、傈僳族、苗族、线景族、恩族、老咩族、布朗族、布欧族、崩龙族、彝族、回族、苯(土满)族等民族。其中,佤族占70%左右,其次是拉祜族和掸族。缅甸境内的佤邦占据着阿佤山的大部分地区, 生活在佤邦的主要族群佤人在中国和缅甸皆有, 在中国称为佤族, 在缅甸称为拉佤或佤,因分布的自然地理连为一体, 故不分伯仲。

佤邦族是远征军后裔吗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远征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该军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1945年4月撤销。中国远征军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中国军队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伤亡官兵约6.7万人。  

佤邦人是中国远征军的后代吗?

佤邦不是远征军后裔,跟远征军没有一点关系,远征军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派出到缅甸一带抗日的军队,也叫“中国赴缅远征军”,指挥官是罗卓英将军,共计9个师,约10万余人。佤邦的地域在历史上属于中国领土,佤邦族的人是中国和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佤邦人都学会了汉语,在当地汉语成为了通用语言之一。

他们利用相对流利的汉语成功混入国内各大平台,或用才艺、或者用“美人计”与国内网友打成一片,然后给自己安上“远征军后代”的身份,诓骗不了解历史的国人前往佤邦,一旦你上了他们的当,无异于自己迈入了无尽深渊。

佤邦族是远征军后裔吗?

不是,佤邦族是自古就有的中国、缅甸少数民族之一。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和缅甸的佤邦、掸邦等地,中国境内还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按照沧源佤族的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从葫芦里出来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扩展资料长期以来,佤族与汉族、傣族、拉祜族居住在同一地区,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发展。明代中叶以后,陆续有大批汉族矿工进入阿佤山区,开采银矿,并在此落户。清初,汉族贫苦劳动人民来到这里的更多。

在班洪、班老部落一带由石屏人吴尚贤开设的茂隆银厂,矿工曾达两三万人之多。内地商人前来经商的也不绝于途。1800年,清政府因害怕“聚集丁夫,滋生事端”而关闭了茂隆银厂。

不久,在西盟永广一带又有汉人开矿建厂。这样大规模的开矿建厂,对佤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汉族人民带来了铁器和水稻种植的技术,这一地区的佤族锻铸铁器、冶制银器、种植水田和使用耕牛,都是从这时开始的。

佤邦族为什么是远征军的后代?

佤邦族不是远征军后裔,是自古就有的中国、缅甸少数民族之一。佤族,中国、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没有通用文字,人们用实物、木刻记事、计数或传递消息。

按照沧源佤族的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从葫芦里出来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相关背景佤邦辖区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北部地区与南部地区,北佤与南佤地区之间隔着掸邦第四特区和政府军控制区。北部地区位于东经98°~100°、北纬22°~23°之间,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佤族在缅甸掸邦东北部享有高度自治权,缅甸官方将佤族自治区称为“掸邦第二特区”,但佤族将其自治区称为“佤邦”,并一直向中央政府申请将其升级为与掸邦同级别的省邦级行政区。

佤邦或称缅甸第二特区或掸邦第二特区,缅甸政府称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北掸邦第二特区,位于阿佤山区,是缅甸联邦的一个自治区,曾为缅甸共产党根据地。

佤邦祖先到底是缅甸的还是中国的?

都不是,是当地的土著坐地户,正好被中缅给分开了。佤族是跨国境而居的民族。

据2000年云南省人口普查统计,云南境内的佤族有人口38.3万多;国外主要分布于缅甸,人口比国内多一些。佤族居住的地区,山岭重叠,平地极少,故又称阿佤山。中国的民族学研究者多数认为,佤族是现今云南南部的土著居民或最早居民,是古“濮”人的一支。在史书的记载中,汉朝所称的“闽濮”、 “裸濮”唐朝所称的“望蛮”、“望苴子”,明清所称的“哈杜”、“哈喇”、“哈瓦”、“卡佤”等,指的都是佤族。

缅甸佤邦历史

佤邦民兵

缅共在佤邦20年,为佤邦办了20多所学校、5个医院,动员群众修了干季公路300公里,搞了部分开田挖沟等农田水利工作。

佤邦

第一个阶段:1967年以前的几千年。

这段历史是原始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的变革阶段。鬼神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世袭的山官、头人统治整个社会,其表现形式是部落制度。整个佤邦分为大大小小几十个部落(佤语叫“恩”)。

哪些少数民族是蚩尤的后裔?

 综合汉文古籍记载,蚩尤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活跃在今河北山西及山东西部的一个农耕部落名称,即该农耕部落酋长与部落民之共同名称。蚩尤部落为神农氏氏族后裔,属炎帝部落联盟。

蚩尤部落与黄帝部落争战失败,其遗裔大部分留居中原。据《管子》所记,蚩尤部落加入了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并在其中担任了重要公职。《拾遗记》载,邹氏、屠氏为其遗裔中可查之姓氏。       蚩尤部落中一部分迁到北方,与荤粥(匈奴之别名)有族源关系。

  蚩尤部落中的南迁者,与苗民、三苗有族源关系。三苗来源呈多元性,除蚩尤遗裔之名,尚有黄帝缙云氏之后,颛顼氏之后等。

小娘惹是哪个民族的名字?为什么要叫娘惹?有什么涵义?

娘惹,是指中国人和马来西亚人通婚的女性后代。早期马来西亚人与华人通婚的后代,男性称为巴巴(Baba),女性称为娘惹(Nonya)。

娘惹菜既有中国菜的内蕴,又有马来菜的特色,集合两地烹饪特点呈现出一种新的口味。是令人交口称赞的南洋菜式之一,自成一派。

努尔哈赤祖籍地在哪?满族是原来元朝蒙古人的后裔吗?

努尔哈赤出自女真族觉罗尔察氏,其早年曾用汉姓 (仝),但他们家族的仝姓与佟佳江的满族佟姓没有任何亲源关系。 楼上七色土的说法是错误的。

根据清代皇家谱牒记载,觉罗尔察氏的远祖 名叫“蒙特穆”居住在鄂多里城(即今天吉林省敦化市境内的 敖东古城)。可以说今天吉林省敦化是努尔哈赤的祖籍地,但努尔哈赤本人并没有出生在那里,因为在他的4代祖时已经搬迁到‘佛阿拉城’了,也就是今天辽宁省新滨县境内,努尔哈赤是在今天辽宁省境内出生的。满族是女真族后裔,与蒙古族没有任何关系。

寮民族是什么,请详细介绍一下

就是老挝的主体民族佬人。

寮人狭义指佬人,为今亚洲中南半岛老挝3大族系之一。

有240万人(1978),约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是老挝人口占多数的民族。另有部分佬人分布在泰国(约1400万人)、柬埔寨、缅甸和越南。 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使用老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与泰语相近。

有在古代孟文基础上创制的文字。

广义泛指老挝全体居民。 亚洲中南半岛老挝三个族系之一,包括佬人、老挝人 、老龙人。

是老挝人口占多数的民族,还有部分分布在泰国 、柬埔寨、缅甸和越南。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使用老挝语 ,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与泰语相近。

有在古代孟文基础上创制的文字。

九黎和三苗的关系?到底蚩尤是哪个族的?

  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  九黎和三苗,都是在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5000年以来,跟中华民族的关系至为密切,到了今天,更早已彼此融合为一体,不分彼此。  有九黎后裔  所谓“九黎”,根据考证,是少昊金天氏之时的诸侯。

《楚语》指出:“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这段记载的注解上并且说明所谓“九黎”是:“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  自古以来,九黎的名气既然如此之大,那么,黎氏家族究竟跟九黎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根据《风俗通》的记载,九黎的后裔之中的确有人以黎为姓。

然而,整个黎氏家族,最主要的组成分子仍然是上古圣君帝尧的后裔,绝大多数的黎姓人,都是最为光彩的炎黄子孙。  原来,距今3000多年以前,在殷商的众多诸侯之中,有一个黎国。这个国家到了周代初年被西伯所灭,变成周天子名下的领土。

当时,周武王大行封建制度,就把这个地方分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沿用黎国的名称。因此,黎侯的子孙后来也就“以国为氏”而姓了黎,使得黄帝的子孙之中,在3000年以前便已经有了以黎为姓的人。  关于黎氏的这段古老源流,许多有关的姓氏古籍都有记载。

譬如,《姓纂》指出:“黎侯,殷周时国,周初为西伯所平,后武王封帝尧之后于此,因氏”;《路史》也指出:“西伯勘黎,武王后以封汤后,黎候丰舒之后有黎氏,犁氏”。  当初黎国的所在地,根据考证,是在现在山西省长治县西南。换言之,黎氏的最早成长温床,也就在这个地方。

  由以上的分析看来,黎氏,真是一个有源有本,历史悠久而光辉的家族。  有鲜卑人后裔  到了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黎氏除了帝尧和九黎的两支血缘之外,又有了第三支“人马”的加入,那就是《魏书官氏志》所说的:“素黎氏后改为黎氏。”所谓素黎氏,是当时自北方入据中原的鲜卑人。因此,黎氏家族的组织情形,可说是十分庞大的。

  在早期历史上,黎氏表现得比较岑寂,除了南北朝时的北周有一位官拜车骑大将军,并以雅好读书,著述不怠而见称的黎景熙;以及于唐玄宗时官拜京兆尹,显赫一时的黎干之外,具有特殊优异表现的黎姓人家,并不多见。  宋、明以降的1000多年以来,情形可就完全不一样了,整个黎氏家族人材辈出,表现可圈可点,使得黎氏的声名,尽人皆知。

留在泰国美斯乐的军对是不是远征军

美斯乐的不是远征军。

主要是大陆解放时,逃到泰北的国军第 93 师残部及其眷属与后裔 。

姚氏家族的是谁的后裔

【姚氏的来源有三】
1.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

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2.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位姚氏。
3.他族改为姚姓。

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戈重,本是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姚姓分布】姚氏的发源地大致有两处,即江苏苏州和今甘肃陇西一带。早期由于家族势力不足。

所以发展繁衍的较为缓慢,从晋代开始,姚氏因有来自甘肃陇西一带的羌族首领姚戈仲后裔及所带来的部众作为姚氏的加入而壮大起来。也就是说,今天姚氏的中国人,大多数是来自这两支。这两支姚氏后来不断繁衍播迁,唐代以前就已经成为今浙江吴兴及甘肃陇州一带的望族。

后来吴兴吴康有一支姚氏分迁于陕郡,至隋时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唐代以后姚氏的繁衍更加广泛,已遍及我国的大江南北。其中以浙江、江苏、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广东、四川、安徽、湖北等地的姚氏迁播最盛。四川、云南的姚姓大多时由甘肃或陕西河南境内迁播而去的。

其中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最多,所以在唐武德四年因此而设姚州。姚氏入闽是从唐朝开始的。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漳州时,就有姚氏相佐。其后,又有姚氏从福建迁入广东等地。

【郡望堂号】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于今天的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等地。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分汉阳置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陇西县东部以及定西、武山等县。

堂号:圣仁堂: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姚姓又以郡望“吴兴”和“南安”作为他们的堂号。【历史名人】姚范: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乾隆进士,任三礼馆纂修,其学深究遗经,综括精粹。

姚鼐:姚范的侄子,与方苞、刘大槐创立了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曾参加过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其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上。姚文田:清学者。字秋农,浙江归安人,嘉庆进士,官礼部尚书。

治学宗宋儒,亦取汉学之长。 姚广孝:明代苏州长州人,初为燕王心腹,朱隶夺取帝位后拜太子少师。曾参与修纂《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宏大工作。姚长子:明朝浙江会稽人,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进入县境,逼迫他作向导。

他把敌人引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坛,并于事先秘密吩咐乡亲撤桥,断其后路。倭寇中计,遂为明军所围歼。而姚长子因此殉难。

事后,被乡人尊为英雄。姚绶:画家,嘉善人,曾官至监察御史,江西永宁面府。姚平仲:宋代西北名将。姚思廉:唐初史学家,江苏吴兴人,后迁入关中,为今天的陕西西安市人。

编纂有《梁书》50卷、《陈书》30卷。他的孙子姚寿博涉经史,育才辩,武后时他任地官尚书,姚寿弟姚班自幼聪明好学,官至户部尚书,亦善经史,撰有《汉书绍卷》40卷。姚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

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则天、唐玄宗朝宰相。为政清廉,深得众望,后来宋景继他为相,。

继续浏览:

上一篇:小满是几月几号?小满是几月几日

下一篇:我国空间站核心舱叫什么名字?我国空间站核心仓叫什么名字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