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的风俗有哪些?景颇族的风俗特色
景颇族的风俗有:
节日
民族传统节日主要有目脑纵歌节、能仙节、新米节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节日为目脑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祭祀天神“木代”的传统祭典活动。“木代”是景颇族超自然信仰中最大的天神,代表着财富和幸福,能够给人予保佑,是只有山官家才拥有祭祀权力的神。祭祀“木代”的目脑是山官显示威望和权势的象征,举行次数越多、规模越大,山官在百姓中的威望就愈高。目脑以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形式呈现,内含祈求木代及其他诸神保佑辖区居民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意蕴。因此,山官举行目脑之际,百姓均踊跃参与。

婚恋
景颇族婚姻实行丈人种(景颇语称“木育”,载瓦语称“勐”)与姑爷种(景颇语称“达玛”,载瓦语称“墨”)单向联姻的婚姻形式。两个家庭一旦缔结婚姻,不仅产生“姑爷”(女婿)和“丈人”(岳父)两种个人身份,同时也产生“姑爷种”和“丈人种”两种群体的身份,形成固定的丈人种与姑爷种关系。妻子一方三代以内的所有亲属都同时成为丈夫一方的“丈人种”,丈夫一方三代以内的所有亲属也都成为妻子一方的“姑爷种”。过去,倍受推崇的是不对称的母方姑舅表兄妹优先婚,一个男子最理想的配偶是舅舅的女儿,一个女子最理想的丈夫则是姑姑的儿子。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政府禁止近亲结婚法令的推行,姑舅表联姻的情况已发生很大改变。

丧葬
景颇族的丧葬习俗独特。凶死行火葬,幼殇行天葬,正常死亡行土葬。在家中自然死亡视为善死,在外意外死亡、刀枪致死、上吊、投河自杀以及难产死亡均视为凶死。凶死者,尸体不能进寨。善死者亡,家人立即朝天鸣枪报丧,亲朋村邻闻讯带着礼物前来奔丧、帮忙。尸体在家停放数天,入棺前洗尸、更衣,收殓入棺时在尸下垫棉毯(男用)或筒裙(女用)。
景颇族的民族风俗
景颇族的民族风俗如下:新米节又称“尝新节”、“吃新谷”,是景颇族于每年农历
八.九月间谷物成熟收割之前举行的祭鬼吃新的一种聚会形式。没有固定日期,谁家的谷子先熟,谁家先过节。
9.10月间,当山上的四种草(苦草、甜草、辣草、酸草)成熟的时候,景颇人便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采草仪式。
景颇山寨的老人要挑出一对人品好又美貌,全寨出类拔萃的男女青年,由“董萨”以及德高望众的老人带领,携带米酒、糯米饭、鸡蛋等物品,到山上一个选择好的空地上,聆听“董萨”吟唱关于药酒的传说。唱毕,人们便开始四处采集草药。景颇人认为:采草的仪式越隆重,酿出的药酒质量就越好。
谷魂也称“祭谷魂”、“祭谷神”或“祭五谷鬼”。是景颇族每年秋收时,将谷子运回家以前,所举行的农业祭祀节日,一般在打谷场上举行。火把节是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州一带景颇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瓜果飘香的季节择日举行,时间为一天。景颇族的火把节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很久以前,每当瓜果即将收获的季节,病虫害大肆侵扰,人们无奈,只得天天向天神求助,天神念景颇人心诚,便派了一位仙人下凡,教会景颇人点燃火把驱除害虫,果然效果灵验。从此,景颇人每年都要以火把驱虫,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传统的火把节。
鬼年云南省德宏州景颇族的传统祭鬼节日,一般在农历十一月择日举行。届时,人们把从沟塘里捉来的鱼及鸡蛋用绳子或麦杆串成串,与新酿造的水酒和糯米粑粑一起供在名为“南高”的鬼架上,内容主要是感激天鬼和祖先鬼带给人们的厚泽洪恩。
景颇族的风俗特色
景颇族的风俗特点如下:有目脑纵歌节、能仙节、新米节,男子服饰以黑、白色为主,妇女的服饰分为便装和盛装,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传统房屋均为长方形、分上下两层,主食以大米为主,菜肴以辣为主,民歌种类繁多。景颇族的舞蹈多为集体舞,包括“纵歌"、“布滚歌”、“龙洞歌”、“整歌"“金再再”、“向姆赫”等。
景颇族热情好客,喝酒十分注重礼节,见面时互递烟盒以示友好、尊重和礼貌。景颇族的主要风俗是什么 景颇族的主要风俗有哪些
1.景颇族热情好客,客人进家,无论认识与否,主人都会招待食宿。
2.景颇族喜欢喝烧酒和自制的水酒,景颇族老人喜好嚼烟,他们把草烟和适量的熟石灰膏、干芦子放入口中咀嚼,见面时会互递烟盒,表示友好、尊重和礼貌。
3.景颇族的丧葬习俗独特,凶死行火葬,幼殇行天葬,正常死亡行土葬。在家中自然死亡视为善死,在外意外死亡、刀枪致死、上吊、投河自杀以及难产死亡均视为凶死。凶死者,尸体不能进寨。善死者亡,家人立即朝天鸣枪报丧,亲朋村邻闻讯带着礼物前来奔丧、帮忙。
景颇族民俗特点和风俗
景颇族的风俗特色如下:
1.景颇族婚姻实行丈人种(景颇语称“木育”,载瓦语称“勐”)与姑爷种(景颇语称“达玛”,载瓦语称“墨”)单向联姻的婚姻形式。两个家庭一旦缔结婚姻,不仅产生“姑爷”(女婿)和“丈人”(岳父)两种个人身份,同时也产生“姑爷种”和“丈人种”两种群体的身份,形成固定的丈人种与姑爷种关系。
3.订媳妇,当男子家看中一个女子,但她尚年少不能结婚,就把她“订下”,待女子成年后再择日讨回。已经被人“订下”的女子一般不会再被别的男子讨去。
4.景颇族实行婚后一段时间内的“不落夫家”或“望门居”。
新婚之后,新娘即返回娘家,新郎不断地背酒前往丈人家拜访,白天帮助岳父家干活,晚上与新娘同居,直至新娘怀孕,才携回新郎家中。
景颇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景颇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另立门户,幼子却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
2.景颇族坦诚好客,一直保留着"吃白饭"的待客习惯。
3.无论婚嫁、过节集会,走亲串戚,景颇族人都要提一只篮子,内装水酒、熟鸡蛋、糯米饭团,民间称"送礼篮",主人接过礼篮后,要向随从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后才能自己喝,并清点礼物,然后再把篮子还给客人,以表示礼物如数收到。
4.很多地区平时进餐仍然沿袭无论男女长幼均把饭菜分份进餐,无需桌椅、餐具,饭菜都用芭蕉叶包好,进食时人手一份。
忌把叶包反。无论喝酒喝汤,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随用随去。扩展资料
1.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
景颇族的传统节日风俗有哪些?
景颇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目瑙纵歌节、能仙节、尝新节、采花节、新米节等。目瑙纵歌节是祭祀天神“木代”的传统活动,也是景颇族最盛大隆重的传统节日。
尝新节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举行,节日当天,家家户户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目瑙纵歌节、能仙节、尝新节、采花节、新米节等。尝新节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举行,节日当天,家家户户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
1.目瑙节
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目瑙作为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其由来已久,历史上,每逢丰年,出征、凯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动都要跳目瑙。
2.撒种节
撒种节,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梁河、陇等县阿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举行。
3.新米节
新米节景颇族有趣的庆丰收节日。每年农历八九月间,当田里稻谷成熟时,家家户户都要欢渡“新米节”新米节的前一天,主人家就开始准备。他们背着插满鲜花的篮子,然后拣起一捆成熟的糯谷,背回家中,摆在鬼门旁边。
然后,便向各家发出热情的邀约,请他们在第二天作客。
4.采花节
景颇语称“思鲜鲜”或“吉达”、“宁打”等,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届时,同寨或邻寨的青年男女相约在一起,带着粑粑丝、米饭、鸡蛋等食物,一同上山找一适合玩耍的地方,大家唱歌跳舞,说笑嬉闹,举行打“炀碟”等各种游戏。
5.能仙节
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这个季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辛劳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这一农闲的好时节,依照传统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举行能仙节。
景颇族有什么特色?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 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 统裙,腿上带裹腿。
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篾编成藤圈,涂有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美。景颇族男女老少均喜欢嚼烟草、芦子、 槟榔和饮酒,熟人相见则从筒 帕里拿出竹筒倒一杯酒相敬。竹筒裙是景颇族的传统服饰。扩展资料
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景颇族由 青藏高原的氐羌族群发展而来,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总人口130212人(2000年数据),主要聚居在云南省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缅甸境内的大部分克钦族支系与中国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也有极深的渊源。
傣族 景颇�阿昌�德昂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德昂族的建筑风俗习惯是: 和南方许多民族一样,德昂族喜居干栏式竹楼。这种竹楼多用木料做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楼板、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为原料,房顶则覆盖茅草而成。
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制。比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区为代表的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这种竹楼分主楼和附房两部分。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一般分为卧室和客厅两部分,供全家人起居、会客和存放粮食、杂物之用;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楼的一侧,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关于它的来源,德昂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诸葛亮当年率兵南征,来到德昂山寨。
有一天突遭袭击,受伤遇险,幸得勇敢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诺相救,才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短暂的接触中,二人产生了感情。当重任在肩的诸葛亮不得不辞别心上人的时候,便将自己的帽子留给阿诺作为信物。
痴情的阿诺苦盼18年,等来的却是心上人的死讯。从此,心碎肠断的阿诺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头,望着心上人东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
雨过天晴之后,阿诺不见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却出现了同诸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样的房子,这就是德昂人后来居住的竹楼。
景颇民俗节日
景颇族的节日有全民性的传统目瑙纵歌节、生产方面的新米节、南瓜节、包谷节、青年人的能仙节等。 目瑙纵歌节: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办,一般为期2—6天,时间取双不取单。举行庆典活动时,首先要选择一块风水良好的吉祥之地作为场地,在场地中央竖立4棵目瑙柱,每棵柱上都画有精美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正中间交叉着两把长刀和宝剑。紧靠目瑙柱是两座奏乐高台,围绕高台的木桩上挂有各种乐器,如鋩锣、大皮鼓等。以目瑙柱为中心,用竹片等围成一个圆圈,来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来宾在“瑙双”(领舞)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鼓点,伴着豪壮的乐声翩翩起舞。相传在久远的年代惟有太阳的子女才会跳目瑙舞。一次太阳王举行盛大的“目瑙”庆典,邀请地球上的鸟类前去参加。雀鸟们学会“目瑙”舞后回到地上跳时被景颇族的先人看到,大家一同去观看并学会了跳“目瑙”舞,流传至今,成为一个民族盛大的庆典。
旧时“目瑙纵歌”主要有山官和有财力的人主持,用于祭祀、庆祝农业丰收和战争而举办,还请董萨前来主持和组织,吟唱景颇族的创世史诗,杀牛宰鸡祭鬼魂。1980年以后,中断了20余年的节日重新恢复,其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多新的变化,屏弃了原来念鬼祭鬼的内容和程序,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 新米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每年在谷子成熟未正式收割前举行。
新米节前,主人将自己地里长的最好的谷子收回来,晒干,舂好,并备好酒菜。在节日的那天,邀请邻里来做客,用新米煮饭,让大家来品尝。在宴庆开始之前,主人要举行祈祷仪式,感谢谷魂和众鬼给了一个好收成,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蓄平安,获得更大的丰收。
新米节实际上也是个交流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的农耕交流会,人们一边饮酒谈笑,一边谈论农事,谈论来年的计划。 能仙节: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这个季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辛劳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这一农闲的好时节,依照传统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举行能仙节。
节日里,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的盛装,佩带各种的装饰品,聚集在一起,进行民歌、射击、打弹弓、刀舞等比赛。
景颇族礼仪是怎样的?
景颇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另立门户,幼子却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 景颇族坦诚好客,一直保留着“吃白饭”的待客习惯。
对于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主人都必须招待饭菜。民间普遍认为: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 无论婚嫁、过节集会,走亲串戚,景颇族人都要提一只篮子,内装水酒、熟鸡蛋、糯米饭团,民间称“送礼篮”,主人接过礼篮后,要向随从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后才能自己喝,并清点礼物,然后再把篮子还给客人,以表示礼物如数收到。很多地区平时进餐仍然沿袭无论男女长幼均把饭菜分份进餐,无需桌椅、餐具,饭菜都用芭蕉叶包好,进食时人手一份。忌把叶包反。
少数民族里的景颇族有什么神话传说?
景颇族。古时天上九日并出,地上人畜草木几尽为之烤死,河流亦俱枯干,众人皆咒骂太阳之毒;众太阳不欲闻此怨语,乃各还其老家,天上遂无太阳,大地一片漆黑,严寒代替炎热,动物难以移步,植物亦冻死;众人乃商议摊款献之于太阳,请太阳复出。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