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是什么时期的青铜器?毛公鼎是什么时期的青铜器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00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

文物价值
毛公鼎通高54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5千克,由作器人毛公而得名。鼎为直耳,半球腹,足为兽蹄形,矮短而庄重有力,鼎的口沿还装饰有环带状的重环纹。整个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古雅朴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转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重器,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其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书法价值
毛公鼎的铭文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范和一种理性的审美趋尚,体势显示出大篆书体高度成熟的结字风貌,瘦劲修长,不促不懈,仪态万千。章法纵横宽松疏朗,错落有致顺乎自然而无做作,呈现出一派天真烂漫的艺术意趣。通过《毛公鼎》文字书写的完美布局,表现出西周晚期的文字书写形成了具有纯熟书写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形式和规律。
毛公鼎是什么时期的青铜器?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时期的青铜器。传清道光末年,陕西歧山周原出土。
器呈圆形,立耳大口,深圆腹、圜底,蹄足。整个器形规整、浑厚凝重。器表纹饰简练,仅在口沿下,腹上部饰有一周重环纹,朴素典雅。这种纹饰反映出西周晚期简化了的纹样开始流行,增强了装饰意味,也多了生活气息,削弱了神化意味,纹饰向着简朴方面发展。毛公鼎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毛公鼎的内在价值毛公鼎观其器表朴素无华,观其鼎内却使人惊讶。它的内腹部铸有一长篇铭文,计32行497字。
它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青铜器。其铭文大意是:周朝文、武等先王受天命,建立周国,由于先大臣们戮力王事,治理国家,使周朝发展至今。而现在天下四方并不宁静,政局动荡,宣王告诫毛公要谨慎尽力,要忠心辅佐王室,稳定局面,免致丧国。
并赐给他命服、车马、兵器等。毛公对此感恩,铸鼎以纪,还要子子孙孙永远宝之。这篇铭文是一份完整的“命册”。
对研究考证西周晚期的政治历史,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铭文气势宏伟,行款匀整,笔法严紧,结构庄重,是西周金文书法的典范。
毛公鼎是什么时期的青铜器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为毛公而得名。毛公鼎属于礼器,具有很高的象征权力,其被称为晚清“四大国宝”之一,其于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
毛公鼎的书法价值毛公鼎的铭文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范和一种理性的审美趋尚,体势显示出大篆书体高度成熟的结字风貌,瘦劲修长,不促不懈,仪态万千。章法纵横宽松疏朗,错落有致顺乎自然而无做作,呈现出一派天真烂漫的艺术意趣。通过《毛公鼎》文字书写的完美布局,表现出西周晚期的文字书写形成了具有纯熟书写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形式和规律。毛公鼎是什么时期的青铜器?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毛公鼎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重34.7千克。
口沿下有两周弦纹,中填重环纹。腹内有铭文499字,记述周宣王册命毛公的经过。扩展资料:毛公鼎观其器表朴素无华,观其鼎内却使人惊讶。它的内腹部铸有一长篇铭文,计32行497字。其铭文大意是:周朝文、武等先王受天命,建立周国,由于先大臣们戮力王事,治理国家,使周朝发展至今。而现在天下四方并不宁静,政局动荡,宣王告诫毛公要谨慎尽力,要忠心辅佐王室,稳定局面,免致丧国。并赐给他命服、车马、兵器等。
毛公对此感恩,铸鼎以纪,还要子子孙孙永远宝之。这篇铭文是一份完整的“命册”。对研究考证西周晚期的政治历史,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铭文气势宏伟,行款匀整,笔法严紧,结构庄重,是西周金文书法的典范。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