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以什么为主?关于中国古代是怎样染色的呢
我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以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染料是指能使其他物质获得鲜明而牢固色泽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由于现在使用的颜料都是人工合成的,所以也称为合成染料。染料和颜料一般都是自身有颜色,并能以分子状态或分散状态使其他物质获得鲜明和牢固色泽的化合物。

染料应用
纤维性质选择染料 各种纤维由于本身性质不同,在进行染色时就需要选用相适应的染料。例如棉纤维染色时,由于它的分子结构上含有许多亲水性的羟基,易吸湿膨化,能与反应性基团起化学反应,并较耐碱,故可选择直接、还原、硫化、冰染料及活性等染料染色。涤纶疏水性强,高温下不耐碱,一般情况下不宜选用以上染料,而应选择分散染料进行染色。

禁用染料
近年来,国际上对环境质量的恶化与生态平衡的失调十分关切,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在环境污染中,大部分直接与工业和工业产品的污染有关。作为染料中间体的芳胺,已被一些国家的政府机构列为可疑致癌物,其中联苯胺的乙萘胺已被确认为是对人类最具烈性的致癌物。为此,在世界各国,关注染料生产、强调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美国、欧洲、日本已建立了研究染料生态安全和毒理的机构,专门了解和研究染料对人类健康与环境的影响,并制订了染料中重金属含量指标。
我国古代染料常用来源有哪些?
我国古代陆续常用的染料有红、黄、蓝、紫、黑。最初主要来自植物,后来人们又通过加工提纯矿物进行染色。
红花也叫“红蓝花”、“黄蓝花”等异名,是草本植物,提取染料部分为花。其红色素易溶于碱水,加酸又可沉淀出来,所以红花染色的织物不能用碱性水去洗涤。茜草又写作蒨草,又名“茅搜”、“茹芦”,是草本植物,可提取染料的部分为根茎。因为这种染料色泽鲜美,很受欢迎,销路很大。苏木是热带乔木,其干材中含有“巴西苏木素”,原本无色,被空气氧化后便生成一种紫红色素,可作为染料。由于苏木中还含有鞣质,所以用苏木水染色后,再以绿矾水媒染,就会生成鞣酸铁,是黑色沉淀色料,颜色会变成深黑红色。黄色染料主要有黄栌、黄柏、栀子和槐。
黄栌是一种落叶乔木,从其干材中可浸渍出一种黄色染料。黄栌木本为药材,唐代用于染色。黄柏从其木材和树皮都可浸出黄色染料,不过应用较少。
它与靛青套染,则成为草绿色。但我国古代常用它染纸,制成“防蠹纸”,可以防虫蛀。栀子有时写作“枝子”、“支子”,又名“木丹”、“越桃”。
其果实椭圆形,是药材,并可从中浸取出黄色染料。据李时珍说,还有一种红花栀子,以其果实染物可成赭红色。所以栀子又称“黄栀子”。槐是一种落叶乔木。
槐花未开时,其花蕾通称“槐米”。李时珍曾指出:槐米“状如米粒,炒过,煎水,染黄甚鲜”。
关于中国古代是怎样染色的呢
中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以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为主,天然染色中使用植物染料为最多,用途也最为普遍。如树皮、树根、枝叶、果实、果壳;花卉的鲜花、干花、花叶、花果;水果的外皮、果实、果汁,及草本植物、中药、茶叶等很多都可以用来染色。
远在周朝就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古代原色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将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间色(多次色)”。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青色,主要是用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成的(荀子.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宋应星.《天工开物》:“凡蓝五种,皆可为靛”),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古代最初用的是菘蓝,后来逐渐发现了蓼蓝、马蓝、木蓝、苋蓝等诸种可以制靛之蓝。
古代中国农民的衣服布料是自产还是购买?是如何染色的呢?
中国古代的农村都是实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她们的衣服大多都是自己生产编织的,古代彩色的衣服都主要靠植物染料进行染色的。
人类最初的衣服是用兽皮,而裹身的最早”织物”是用麻和草等纤维制成。当时农村的织布技术很简单,就是将麻绳搓成线,这就是一开始人们穿的麻衣麻布。在古代没有织布机,做衣服就很难,在织布机出现以前,人们都是用纺织工具的。随着朝代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变高了,慢慢的对衣服的要求也变高了。所以这就迫使了纺织工具的进一步进化。而纺织工具的演变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原始的纺织工具是纺砖,它的材料是用石头或者陶瓷器做成的,人们在用它纺织的时候必须得手脚并用,而且还发出很大的噪音,对织布人来说这些都是很辛苦的,而且织出的衣服质量也不是很好,效率也很低。后来在春秋时期就研制出了纺车。
慢慢的,宋代的时候又出现了麻纺大纺车和水运大纺车。这种纺车虽然工作效率仍然很低,但是比起原始的纺织工具省力了很多,速度也提升上去了,织出来的衣服质量也好了很多。制作衣服的成本也慢慢的降低了,人们更多的采取了去购买布匹制作衣服的习惯。
慢慢的人们也从穿麻衣到后面儿的穿绸缎衣服。古人们很早就能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纺织品了,古代用于纺织品着色的物质主要来源于矿物颜料和天然染料。天然染料中90%以上为植物染料,多提取自植物根、茎叶、花、果皮等部位的色素,另外还有动物染料和地衣染料。
植物染料,指利用自然界之花、草、树木、茎、叶、果实、种子、皮、根提取色素作为染斗。衣服也用这些来进行染色。
古代时彩色衣服主要靠什么来染色的?
古代时彩色衣服主要靠植物染料来染色的。 古人们很早就能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纺织品了,古代用于纺织品着色的物质主要来源于矿物颜料和天然染料。
自周秦以来的各个时期生产和消费的植物染料数量相当大,其采集、制备和使用方法,值得称道之处也极多。古代使用过的植物染料种类很多,单是文献记载的就有数十种。古代衣服染色的植物染料1.蓝草 一年生,草本,学名蓼蓝。它茎叶含有靛甙,这种物质经水解发酵之后,能产生无色水溶性的3—羟基吲哚酚,即靛白,当靛白经日晒、空气氧化后缩合成有染色功能的靛蓝。
在古代使用过的诸种植物染料中,它应用最早、使用最多。
2.茜草 茜草是多年生攀缘草本植物,春秋两季皆能收采(以秋季采到的质量为好)。收采后晒干储藏,染色时可切成碎片,以热水煮用。
茜草属于媒染染料,所含色素的主要成分为茜素和茜紫素。如直接用以染制,只能染得浅黄色的植物本色,而加入媒染剂则可染得赤、绛等多种红色调。
3.红花 红花又名红蓝花,是夏天开红黄色小花的草本植物,原产于西北地区。
西汉时,开始传到内地。红花适用于多种纤维的直接染色,是红色植物染料中色光最为鲜明的一种。用它染的红色称为真红或猩红,唐代诗中所作“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诗句,形象地概括了红花色彩。
我们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是什么?
利用植物染料,是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自周以来的各个时期生产和消费的植物染料数量相当大,其采集、制备和使用方法,值得称道之处也极多。
从染草的品种、采集、草染染色工艺、媒染剂的使用,都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古代人们用什么?染衣裳和绸缎?
早在几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用天然的赤铁矿粉涂染串珠贝和筋绳。到了奴隶社会,生产分工精细,专门设有官职“掌染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以权量受之,以待时而颁之”;并且有“染人掌染丝帛”(《周礼》)。
在《考工记·幪氏》中曾经记述“暴练”的操作工艺:先是“以况水沤其丝七日,去地尺暴之”,而后“昼暴诸日,夜宿诸井”,共“七日七夜”。对于丝织物,因为它比丝线紧密,暴练的时候要“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再“实诸泽器,淫之以蜃”,同样反覆处理七昼夜。况水和栏(liàn)灰都是富含碱性的植物灰汁(碳酸钾等),栏灰就是楝木烧成的灰,而蜃是用贝壳煅烧出来的碱性更强的生石灰(氧化钙)。丝线和丝织物经过反覆碱性灰汁或灰处理以后,就把纤维外面的大部分丝胶除去,有利于染色。织物染前的预处理——“暴练”大都在春季进行(“春暴练”),以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夏纁玄,秋染夏”(“夏”的意思是五色)的染色生产活动。 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它们的提取和施染方法各不相同。 矿物颜料 前面提到的天然赤铁矿,是最早利用的矿物颜料,到春秋战国时期,仍然用来涂染粗劣的麻织物。
当时称作赭衣,可能是用天然赤铁矿石粉涂染的,无领的赭衣作为罪犯的囚衣。此外,朱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也是古代重要的染红用的矿物颜料。在《考工记·钟氏》中曾经记述用丹涂染羽毛,丹就是朱砂。
在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麻布以及刺绣印痕上,都有用丹涂染的痕迹。由于朱砂颜色红赤纯正,经久不褪,一直到西汉,仍旧用它作为涂染贵重衣料的颜料。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朱红菱纹罗绵袍上的朱红色,经X射线衍射分析,它的谱图就和六方晶体的红色硫化汞相同。
朱砂或赭石颜料施染以前,都要经过研磨,并且加胶液调制成浆状,才可以用工具涂到织物表面。从上面说的出土纺织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当时的颜料研磨已经相当精细,涂染技术十分精良。除染红色的朱砂、赭石外,其他的天然矿物颜料有染白的绢云母,染黄的石黄,染绿的石绿等。 植物染料 我国古代所用的植物染料种类很多,按化学性质和染色方法来分,有直接染料、碱性染料、媒染染料和还原氧化染料等。
直接染料和碱性染料栀子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应用最广泛的直接染料,《史记》中就有“千亩卮茜,……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可见秦汉时期采用栀子染色是很盛行的。栀子中主要成分是栀子苷。这是一种黄色素,可以直接染着于天然纤维上。又富含小檗碱的黄檗树的芯材,经过煎煮以后,也可以直接染丝帛。
《齐民要术》中就曾经记述黄檗的栽培和印染用途。小檗碱属碱性染料,用来染丝绢、羊毛等动物纤维很适宜,南北朝时期的鲍照(约414—466)曾经写出“锉檗染黄丝”的诗句,表明当时用黄檗染丝很盛行。这不仅由于它染色方便,也因为小檗碱具有杀虫防蠹的效果。 媒染染料 茜草是我国古代文字记载中最早出现的媒染植物染料之一,《诗经》曾经描述茜草种植的情况(《郑风·东门之�》:“茹■在阪”,“茹■”就是茜草),并且讲到用茜染的衣物(《郑风·出其东门》:“缟衣茹■”)。
茜根中含有呈红色的茜素,它不能直接在纤维上着色,必须用媒染剂才可以生成不溶性色淀而固着于纤维上。古代所用媒染剂大多是含钙铝比较多的明矾(白矾),它和茜素会产生鲜亮绯红的色淀,具有良好的耐洗性。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深红绢和长寿绣袍底色,都是用茜素和含铝钙的媒染剂染的。
可以媒染染红的除茜草外,还有《唐本草》记载的苏枋木,也是古代主要媒染植物染料。这种在我国古代两广和台湾等地盛产的乔木树材中,含有“巴西苏木精”红色素,它和茜素一样用铝盐发色就呈赤红色。 《尔雅》中的“藐茈”(紫草)是古代染紫色用的媒染染料。
紫草根中含有紫草素。可以染黄的媒染植物染料更多,如荩草中含有木樨草素,可以媒染出带绿光的亮黄色,古代专用荩草(古时称作盭(lì)草)染成的“盭绶”,作为官员的佩饰物。又如栌和柘,“其木染黄赤色,谓之柘黄”(《本草纲目》)。槐树的花蕾——槐米,也是古代染黄的重要媒染染料。
桑树皮“煮汁,可染褐色久不落”(《食疗本草》、《雷公炮炙论》)。栌和柘木中含的色素叫非瑟酮,染出的织物在日光下呈带红光的黄色,在烛光下呈光辉的赤色,这种神秘性光照色差,使它成为古代最高贵的服色染料,《唐六典》记“自隋文帝制柘黄袍以听朝,至今遂以为市”,到明代也是“天子所服”。这一服色制度以后也传到日本。
我国古代所用的铝媒染剂除天然明矾外,也利用富含铝盐的柃木、椿木灰作媒染剂,在宋代还有利用溶有铝盐的大庾岭河水媒染苏枋的。 栎树(就是橡树,在《诗经》中称作“朴樕”,见《召南·野有死麕》)和我国特产的五倍子都含有焦棓酚单宁质;柿子、冬青叶等含有儿茶酚单宁质。单宁质直接用来染织物呈淡黄色,但是和铁盐作用呈黑色。《荀子·劝学篇》中所说的“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涅就是硫酸亚铁(古时又称青矾、绿矾、皂矾),用单宁染过的织物再用青矾媒染,就会“与之俱黑”。
黑色在古代大都作为平民服色,到秦汉时期“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史记·秦始皇本纪》)。以后对染黑所需的铁媒染剂数量越来越多,到公元六世纪前后,我国劳动人民便人工制造铁媒染剂。含单宁的植物还有鼠尾草、乌桕叶等也是古代有文字记载可以染黑的原料。
其他如柞、石榴皮等虽未有记载,但是一直到解放前都是我国广大农村所使用的染黑染料。 还原氧化染料《诗经小雅·采绿》中的“终朝采蓝,不盈一襜”的蓝草,就是天然还原氧。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