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3月3日中国成功发射什么卫星?1971年3月3日发射什么卫星
1971年3月3日中国成功发射实践一号卫星。实践一号是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1979年5月11日卫星轨道寿命结束,星上长期工作的遥测系统一直清晰地向地面发回遥测信息。

主要技术方案
SJ-5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采用公用平台技术的小型应用卫星,结构上采用了分舱设计。星上首次采用中心计算机将星上电子设备统一管理的星务管理技术。在控制上采用三种控制模式。一种是以太阳敏感器速率陀螺为敏感器件,用冷气、偏置动量轮等执行部件建立对日三轴稳定模式,进行流体科学试验;第二种是利用冷气起旋,建立对日定向自旋稳定模式,以满足单粒子试验的要求;第三是建立对地定向的三轴稳定模式,进行小卫星公用平台技术实验。

主要任务要求a、科学任务:空间流体科学实验;单粒子效应及其对策研究;S波段高速数传发射机试验及大容量固态存储器实验。b、技术试验公用平台技术实验包括星务管理技术、对地指向三轴控制技术。
1971年3月3日中国成功发射什么卫星
1971年3月3日,长征一号火箭将“实践一号”科学探测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实践一号”是一颗自旋稳定卫星,总重量达221千克,由结构、天线、跟踪、电源、遥测和热控6个系统以及空间科学探测仪器组成。
在这八年间,卫星上长期工作的探测系统一直清晰地向地面发回探测信号,通过对接收到的遥测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卫星上的电源系统、遥测系统、温控系统等系统工作性能良好。在这种情况下,它进行了太阳能电池供电系统、主动式无源热控制系统等长寿命卫星技术的试验,为中国设计和制造长寿命卫星提供了宝贵经验,尤其为卫星的电源、热控制和无线电测控系统的研制开辟了成功的道路。“实践一号”卫星在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等方面也同样做出了一些开创性的贡献。在轨期间,它进行了高空磁场、X射线、宇宙射线和外热流等空间物理环境参数的测量,并使用20009兆赫和19995兆赫的频率成功地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使得我国第一次直接的得到了一些关于宇宙空间环境的数据。意义在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至一九七九年六月十一日期间,太阳能电源系统、热控系统以及长期遥测系统的性能一直保持良好,经受住了长期空间环境的考验。卫星以其寿命长、可靠性高而引人注目。
它的研制实践为中国设计和制造长寿命卫星提供了经验。它在太空正常运行了8年多,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研制的卫星中也是不多见的,实践一号卫星为设计和制造长寿命卫星提供了宝贵经验,尤其为卫星电源、热控和无线电测控系统的研制开辟了成功的道路。实践一号在运行的8年间,卫星上长期工作的遥测系统一直清晰地向地面发回遥测信号,对接收到的遥测数据分析表明,太阳电池、镉镍电池、辐射式主动热控制系统和遥测系统能够经受长时期工作的考验,卫星还取得了空间物理环境的数据,为卫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和无线电测控系统的研制提供了重要资料。
实践一号卫星在太空正常运行了8年多,远远超过原定1年的设计寿命。这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研制的卫星中也是不多见的。实践一号卫星为我国研制长寿命卫星的长期电源系统、长期温控系统、长期遥测系统获得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
1971年3月3日发射什么卫星
1971年3月3日发射了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这是我国第二颗人造卫星,也是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
它用20009兆赫和19995兆赫的频率成功地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卫星上带有宇宙线、X射线、高磁场和轨道外热流探测器,使我国首次用卫星获取了空间物理数据。中国的两弹一星具体是什么,是何时成功的
两弹是指原子弹、氢弹;一星是指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中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上空爆炸成功. 1971年3月3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我国射了什么卫星上去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 嫦娥一号 到目前为止,中国共发射了三代通信卫星。
第二代通信卫星是1988年3月7日、1988年12月22日、1990年2月4日和1991年11月28日发射的载有4台C波段转发器的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第三代通信卫星是1997年5月12日发射的东方红三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是1984年1月29日发射的,它取得了部分成功。这是一颗试验通信卫星。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的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实用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甲于1988年3月7日成功发射。该卫星大大改善了我国的通信和广播电视传输条件。
中容量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于1997年5月12日成功发射。该卫星改善了我国的国际通信以及西部边远山区的通信状况。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包括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大类。
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分别进行过4次和3次发射,在我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8年9月7日,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由长征四号火箭发射升空。 我国在1997年6月10日发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甲,并于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用户使用。
2000年6月25日又发射了风云二号乙。2004年10月19日又发射了一颗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发射的空间物理探测卫星,主要是“实践” 卫星系列。1971年3月3日成功发射了实践一号卫星。
1981年9月20日一箭三星成功发射了实践二号、实践二号A和实践二号B。1994年2月8日成功发射了实践四号卫星。 共发射了八颗卫星,分别是:1971年3月发射的实践一号;1981年9月20日用一箭三星发射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1994年2月8日发射的实践四号;1999年5月10日发射的实践五号。2004年9月9日发射的实践六号A星和B星。
实践一号卫星是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基础上增加了太阳能供电系统等8个空间技术试验及探测项目。1971年3月3日,实践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在轨道上运行了8年多,向地面发回了大量科学探测和试验数据。 实践二号卫星是专门用于空间物理探测的科学实验卫星。
卫星重250公斤,卫星主体为一个外接圆直径1.23米、高1.1米的八面棱柱体。1981年9月20日,我国发射一箭三星,实践二号是其中之一。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
该卫星重173千克,星上装有一台“东方红”电子音乐发生器及科学探测仪器设备。其任务是探测空间电离层和地球大气密度,并将有关数据传回地面。因此,东方红一号是一颗具有空间探测性质的技术试验卫星。
从1999年10月到2003年10月,我国共发射了3颗地球资源卫星。 1999年10月14日,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资源一号卫星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从2000年10月到2003年5月,我国共发射了3颗北斗导航定位卫星。 从1970年4月24日到2000年10月31日,我国发射了74个航天器,它们覆盖了地球所拥有的4种轨道。
其中有国产的实验飞船1艘,国产的人造卫星4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26颗。现以47颗国产卫星为主,简要介绍一下它们的运行轨道。
“长征1号”运载火箭是什么时候发射的?
“长征1号”运载火箭是什么时候发射的?解答: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首次发射,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入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研制的第一种国产航天火箭,目标是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火箭的一.二级采用二级改进型的东风三号中程弹道导弹,第三级使用新投入生产的GF-02固体火箭发动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为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而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它的
一.二级火箭采用当时的成熟技术,并为发射卫星做了适应性修改,第三级是新研制的以固体燃料为推进剂的上面级。1967年11月,决定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
1968年初,完成了火箭的总体设计,之后又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各种大型的地面试验。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首次发射,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入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1971年3月3日,长征一号火箭第二次发射,把实践一号科学试验卫星准确送入轨道,又一次取得圆满成功。
相对于70度倾角、440公里高的圆轨道,长征一号火箭的运载能力为300千克,此火箭共进行了两次发射,均获得成功。长征一号的研制成功,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为了提高长征一号火箭的运载能力,适应国内外小型卫星发射市场需求,根据长征一号改进的长征一号丁运载火箭进入发射市场。
长征一号丁的低轨道(185千米)运载能力为850千克,地球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为200千克。“长征一号D”运载火箭是“长征一号”火箭的改进型,主要改进有:提高了一子级发动机推力;提高
二.三子级性能;采用“平台-计算机”全惯性制导,最重可将750公斤的卫星送入低地轨道中,经过改进,“长征一号D”火箭可以发射各种低轨道卫星,并已投入商业发射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上天,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该星不仅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家首颗卫星质量的总和。同时,在卫星的跟踪手段、信息传输形式和星上温控系统等技术领域,都超过这些国家第一颗卫星的水平。 在中国几代航天人的眼里,作为中国首枚空间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托举起了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和“太空梦”,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中国第三颗,第四颗,人造卫星叫什么?
中国人造卫星研制的设想始于1958年,在1965年召开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上,研制计划正式纳入正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为球形多面体、直径1米,四周装有4根杆状天线。
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近地轨道,其轨道倾角为68.4o,运行周期为114分钟。继东方红1号之后,由上海航天局研制的实践系列科学卫星纷纷登场。实践1号的外形与东方红1号基本相同,差别在于72面球形多面体上,有28面贴有太阳电池,重约225千克。实践1号在东方红1号的基础上增加了太阳能供电系统、能自主控制工作温度的无源主动温度控制系统、与地面之间传输数据的长期遥测系统,及宇宙线计、X射线计、磁场强度计量等8个空间技术试验及探测项目。1971年3月3日,实践1号科学试验卫星由长征1号火箭发射升空,进入近地轨道。它十分长寿,在轨道上运行了8年多,向地面发回了大量科学探测和试验数据。
中国发射的几种应用卫星,如风云1号气象卫星等,由于对近地空间物理环境认识不够,导致卫星的应用寿命没有达到设计指标。实践4号卫星就是以此为主要使命研制的科学探测卫星。实践4号卫星主体呈圆柱体,直径2米,高1.6米,总重400千克。
上面安装的探测仪器大都为了测量近地空间带电粒子环境,研究它们对航天器的影响。它所探测成分包括电子、质子、重离子,涉及到的能量范围非常宽,几乎覆盖了对航天器有影响的全部能量范围。返回式遥感卫星是中国应用卫星家族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它的主要任务是获取地面图像,这些图像在航天遥感、科学实验、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等很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1975年11月以来,中国共陆续发射两代返回式遥感卫星共17颗,除一颗外,全部回收成功,取得了遥感及微重力研究方面的重大成就。中国的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正式命名为东方红2号。它呈圆柱体,直径2.1米,总高3.1米,重910千克。从1986年4月起,它取代了试验通信卫星进行广播服务,1987年2月开始传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5路对外广播节目,后增加到30路,一直工作到1989年7月8日。
同步卫星必须定位在赤道上空我们想见到的是和地球具有同样转速的人造卫星,在地球上看,它们似乎是不动的。我们知道,人造地球卫星都是绕着地球作圆周运动的,圆周力和第一宇宙速度使这一运动维持下去。卫星所受到的圆周力包括它所受到的全部重力,还有一部分克服卫星因阻力而下坠的阻力,那是较为弱小的。重力全部指向地心,这就确定了卫星所做的圆运动必须是绕地球大圆的。
如果不是大圆而是某一小圆,比如绕某一纬线,那重力将被分解为圆周力和一部分垂直卫星轨迹面的力,克服这一部分分力也许需要巨大的能源,也许需要巨大的技术攻关,就目前来看,是得不偿失的。回过头来说为什么非是赤道不可,其实很简单,只有这个大圆才与地球转轴垂直,才能让卫星的运动与地球的转动同步起来。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1号由长征4号火箭发射升空。遥测和信号接收都正常,卫星图像质量之高,得到了世界气象部门的公认。
在风云1号的基础上,科技工作者们又自行研制了中国的第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2号,于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用户进行业务使用。进入90年代,中国的科技工作者继续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不断对卫星进行改进,加紧新型号研制工作的同时,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卫星系统在国民经济领域中的直接应用。1999年10月中国-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所接收到的卫星图像资料,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矿产、能源、测绘、环保等众多部门。
为了建立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设计人员研制成功了北斗导航试验卫星1号,于2000年10月12日首次成功发射。北斗卫星综合了传统天文导航定位和地面无线电导航定位的优点,相当于一个设置在太空的无线电导航台,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地球上的系统确定其所在的地理经纬度和海拔高度。该卫星已经成功的发射了3枚,将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定位服务。
2002年5月15日,海洋1号连同1枚风云1号卫星由长征4号乙送入轨道,海洋1号是中国第一颗从试验阶段转入实际应用的小型卫星,它主要从太空中对海洋进行探测,促进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截止到2003年上半年,中国已研制并发射了51颗各类人造卫星,科技人员对卫星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将使太空中的卫星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