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图报贾雨村是什么意思?贾雨村在红楼梦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知恩图报贾雨村的意思是:贾雨村是一个得到别人的恩德,懂得回报与他人的人,可以理解为反讽的说法。贾雨村心中只想着如何趁此机会巴结住贾王两大家族,保住自己的乌纱,对恩人的态度,也因为仕途而有了不同的报答方式,这才有了“知恩图报贾雨村”这句话。而这人“知恩图报”图的什么,报的什么,也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了。

贾雨村与甄士隐
贾雨村还是一个寄居在甄士隐家隔壁葫芦庙里的穷儒的时候,作为当地之望的甄士隐就看出他是个有才华、有抱负的好青年,主动与他结交,并向他资助了进京赶考所需盘费和衣物,从而使他有机会一朝金榜题名,外放当上了知府。甄士隐就是贾雨村命中的第一位贵人。
之后他考中科举,飞黄腾达,甄士隐对贾雨村有知遇之恩,是他的恩人,如果没有甄士隐就不会有后来的他。后来他再次当官之后遇到了恩人女儿甄英莲,当时甄英莲涉及到一起案件,当时看到恩人的女儿落难之后不但没有去救她,反而把她再次推入万劫不复当中。

如果贾雨村有知恩图报的心定会解救甄英莲,把她送回家里,了却甄士隐的一片心意,不过他为了前途不敢得罪贾府,于是就判处了糊涂案,此时的他早已经忘记了曾经的恩情。
甄士隐和贾雨村的寓意
开篇第一回的回目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那么此书最先出场的两个人物是甄士隐与贾雨村了。
甄士隐先失爱女,又家逢变故,得丈人欺骗,最后看破红尘出家了。他的一生是一个善良的天真的士绅由衣食不愁到一无所有出家的过程,读来令人心酸。一个好人因何落到半生凄凉的地步,连唯一的女儿也不能保护,最后只有离尘一步可去,超脱是超脱了,只是却不能生存于世间。(贾雨村)那个贾雨村,倒是利用机会得以两次为官,也不是什么清断,后来官品越来越差,那套官场厚黑皆被其掌握了。看后来为了讨好贾赦不惜让人家坑家败业,真是可恶。原因只是贾赦看上了人家的扇子。这样的两个人放在一个章节里,两个极不相同的人的不同经历,作者用心良苦。
第一节第二段交代石头来历,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难怪石头伤心,偏偏自己入不得世成不得材,本有一腔心血,奈何没有机会。石头也如此何况人乎。怀才不遇,怎不伤感。
难怪文人怀一世轻愁,抒半世的机缘。石遇一僧一道,得到了下凡的机会,是本书之托。点出本书精华。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
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贾雨村在红楼梦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贾雨村在红楼们里面是一个无情冷酷的角色。贾雨村本是个穷书生,他家道中落,不得已在葫芦庙安身,以卖字为生。
他颇有才华,因此才能被林如海看中选为林黛玉的老师。但他也是一个贪图利益的人,刚做了官就把本来面目全部显现了出来,更兼他恃才傲物,得罪了不少人,被参奏免职。贾雨村更是一个冷血无情之人。在他不得志之时,甄士隐曾接济于他,不仅鼓励他去博取功名,更是拿出了五十两白银并两件冬衣给他。但他的反应却很平淡,原文如此描述,“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次日,甄士隐本想写荐书两封与雨村带至都中去,谁知贾雨村早已走了,并没面辞。对于给自己雪中送炭的恩人,贾雨村的反应实在是有些冷漠了。
在《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贾雨村草菅人命,胡乱判案,尽显无情。不过,还有一点更能说明贾雨村的冷漠无情。这次命案的核心人物是一个被拐子拐走的女孩儿,是贾雨村的旧相识、大恩人甄士隐丢失的女儿英莲。
他知道这个女孩儿的身世,也知道甄老先生因为这个女儿走失闹得家破人亡,他却狠心视若不见,任由薛家呆霸王带走了这个苦命的女孩子。他的无情与冷血让人不寒而栗。扩展资料:由于《红楼梦》原稿遗失,致使后人无法得知这部小说的尾声及多数人的结局。
在流传下来的各种续书版本中,各人物的结局并不全然相同。但对于贾雨村的事迹却很是相似。这主要是由于在前五回的全书总纲中,原作者已经给足了暗示。在第一回中甄士隐的悟道词中有一句:“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当然,这句话未必只指雨村一人,但据此推测,雨村的结局必跑不出这句话。《红楼梦》一书中处处是禅机,虽然细写着世态炎凉,却无时不宣扬着业因果报。因此,在雨村官做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遇人谗陷,以至于旧账新账一并清算,难逃牢狱之灾。至于他在获罪之前是与贾府同甘共苦,还是在贾府落难时落井下石则是另一个论题。
还有人由那句“钗于奁内待时飞”推测薛宝钗会下嫁雨村,但终觉证据不足,不敢苟同。
英莲的父亲有恩于贾雨村,但在第四回中,贾雨村断案却不能知恩图报,这说明了什么?
贾雨村第一次当官的时候就知道了甄家被大火烧毁,英莲灯会失踪,甄士隐随疯道士出家的事了,那时候刚做官的贾雨村还娶了甄家的丫鬟娇杏做了偏房。而多年后这次薛潘强抢英莲闹出人命案,这时候是贾雨村被罢官后被贾政举荐才再次当官的,贾雨村知道薛潘的母亲和贾政的妻子是亲姐妹,所以为了报答贾政的举荐之恩就徇私枉法了。
贾雨村这样的势利小人不论怎样也不会为了报答甄士隐而得罪贾家的。贾雨村为什么对贾府恩将仇报?
有人说曹公的愿意有雨村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的情节,比如宝玉出家后,将其妻宝钗收为己有。此说有一定的根据,家败后,对利益得失考虑得极其周全的宝钗一定会另找出路,雨村算是合适的人选,两人可谓“志同道合”。
雨村依附贾家以后,就是和宝玉以同辈兄弟相称。第一回雨村自吟的对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暗示了这种结局,因为“时飞”是雨村的表字。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也写到了雨村恩将仇报,对曹公的原意他有所体察,在反噬的具体情节上,也许和曹公所想有些差别。第一百零七回,奴才包勇在街上听到两人闲谈贾府被抄家的事情。一个人说道,“他家怎么能败,听见说里头有位娘娘是他家的姑娘,虽是死了,到底有根基的。况且我常见他们来往的都是王公侯伯,那里没有照应。
便是现在的府尹前任的兵部是他们的一家,难道有这些人还护屁不来?”另一个人接腔道,“你白住在这里!别人犹可,独是那个贾大人更了不得!我常见他在两府来往,前儿御史参了,主子还叫府尹查明实迹再办。你道他怎么样?他本沾过两府的么Γ 氯怂邓 鼗ひ患遥 愫莺莸奶吡艘唤牛 粤礁 锊诺降壮 恕D愕廊缃竦氖狼榛沽说寐穑俊?BR> 明清两代别的府的首长称知府,独首都的首长称府尹,地位很显赫,但这个官不好当,地面上大官太多,必须会察言观色。贾雨村官做到这个地步了,他哪能像寻常百姓那样讲知恩图报呢?雨村得到贾府的关照实在够多了,因为给林黛玉当家庭教师,林如海把他推荐给贾府,因此才得以起复。
贾元春封为贵妃后,他更是紧紧抱住贾府不放,三天两头来串门,后来进兵部、做府尹也少不了贾府的鼎力相助。他对贾府的拍马屁也是无微不至的,贾赦看中石呆子的古扇,石呆子不愿想让,他便编造个罪名收押了石呆子,没收古扇孝敬给贾赦,害得石呆子上吊自杀。甄士隐有恩于他,可香菱被薛蟠强抢后,他牺牲恩人的女儿来巴结贾府、薛家。
负甄家之恩来奉迎贾府,和后来负贾府之恩奉迎皇家,这都源于相同的逻辑,贾雨村在官场上混得如鱼得水必须如此。帝制下的中国,官场的生态本来就是龌龊丑恶,淘汰君子成就小人。在官场,没有交情只有利益,贾雨村这样一个科第出身的贫寒子弟,要想飞黄腾达必须投靠豪门,可豪门倒了,他这样没有硬后台的人也容易受到池鱼之殃,因此想办法撇清自己是最重要的事情。而在操贾府的家这件事上,他有了最好的机会。
只有“狠狠的踢了一脚”,才能划清界限,显出自己的大公无私、大义灭亲,博得皇帝的好感。此时就算贾雨村对贾府还有点内疚感,但和乌纱帽相比,这点算什么?搞“瓜蔓抄”,无限株连是中国帝制时代政治斗争的传统,一棵大树倒下,会有很多当初依附它的藤萝被铲除。雨村和贾府的关系,朝廷大小官员未尝不知道,能让他来办这个案子,未尝不是观察他的态度,给他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这根稻草贾雨村哪能放过,他一定会对贾府痛下狠手。至于“前儿御史参了,主子还叫府尹查明实迹再办。
”这是小老百姓不懂得上层政治斗争的微妙与残酷。皇帝为显示自己的圣明仁慈,绝对不会一开始就凶巴巴地断定功臣后代的罪行,但如果不是他已经讨厌贾府,想惩办贾府的心思被下面的臣工揣摩出来,御史不敢轻易参这样一个勋臣后代,况且还是贵妃的娘家,即使参了,皇帝也不会批示。——贾府得宠时,做的枉法之时还少么?那时候怎的没人参倒他家?明清两代,虽然科道官员很多,监察制度看起来很完备。但在皇权独大的情形下,负责监察的科道官员几乎成了皇帝或权臣的工具,他们基本上如此:本是皇家一条狗,蹲在皇帝大门口,说让咬谁就咬谁,让咬几口就几口。
明代王振、刘瑾、魏忠贤秉政时,要打击政敌,首先就是唆使都察院的言官上本参劾那个人,然后开始收集证据、罗织罪名。严嵩父子深得嘉靖皇帝宠信时,天下文武百官争相投奔严家,而一个刚正不阿的杨继盛逆流而上,上书皇帝历数严嵩父子“十大罪”,最后被严嵩整死,在处决之前,杨继盛的妻子上书皇帝,希望“即斩臣妾首,以代夫诛。”杨夫人在上书中说到丈夫的迂腐,“臣夫继盛,误闻市井之言,尚狃书生之见,遂发狂论。
”杨继盛因为讲真话被杀,目的就是要堵塞言路。高阳评价此事说,“明朝杀谏臣,自此而始;反激排荡,致使言路趋于偏激,由意气而戾气,国亡始息。”而当徐阶得知严嵩的圣眷已衰,嘉靖帝开始讨厌严氏父子,他便授意邹应龙上书参劾严氏,才扳倒严嵩父子。
——皇帝的态度是最重要的。权臣一倒,当初投靠其门下的官员绝对是争先恐后地落井下石以求自保。明正德五年,大太监刘瑾被皇帝下令逮捕问罪,于是六科给事中谢讷、十三道御史贺泰立刻列奏刘瑾罪恶十九件,请正德帝将其诛杀。而都给事中李宪是刘瑾的党羽,此时也检举弹劾他,刘瑾闻之苦笑道:“宪亦劾我邪?”他算是尝到了世态炎凉。
崇祯即位后,先帝宠幸的魏忠贤眼看就要败亡,他手下的得力干将霍维华、贾继春立刻反戈一击,攻击魏忠贤。明英宗时的大太监王振诱使皇帝亲征瓦剌,土木堡被俘虏。消息传到京城,大臣纷纷上书监国的亲王即后来的景泰帝,说王振罪该万死,大臣在殿上大哭要求监国准旨。
王振的死党锦衣指挥马顺上来呵斥众臣,要他们出去,惹翻众怒被活活打死。——注意,王振当权时投奔他的大臣众多,关键时刻站出来给他说话的只有一个武职官员。反噬高手大多是如贾雨村这样科甲出身的读书人,他们年轻时读圣贤书,未尝一开始就无耻,他们很多人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可一旦入了官场这个大染缸,想要往上走必须学会无耻。而文人无耻起来,比赳赳武夫、贩夫走卒要厉害得多,因为他们有知识在作支撑,无耻的段位自然更高。
对嗟来之食,一部分人是不食,但会受饿,而另一部分现实的人会接受,可敏感的、有自尊的人绝对会有种屈辱感,这种屈辱感会导致对施舍者以中深藏的怨恨。像贾雨村这类出身低贱而自视甚高、有相当抱负的人尤其如此。雨村是一个出身诗书仕宦之族的穷儒,“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
《红楼梦》说他仕途之初,“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因此才被上司参了一本而丢官。这样的人自认为有济世之才,而其他人都是庸庸碌碌之辈,总觉得。
贾雨村与贾府的被抄有什么关联?
这要从贾雨村和贾府的关系说起话说贾雨村带着林如海写的荐书,进京请求贾政为他的复职帮忙,来到荣国府门上时投了一个“宗侄”的名帖。这“宗侄”二字大体反映了他与贾府的关系。
但冷子兴向贾雨村献计,要他央求林如海找贾政的门路时,他就顾不得“生疏难认”而前去攀亲了。贾雨村在贾政面前自称“宗侄”,矮了一辈,大概无甚根据,只是为求人所作的姿态罢了。 由于贾政题奏,贾雨村谋了一个复职候缺,到金陵应天府上任。后经王夫人之兄王子腾屡上保本,又补授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虽因一件事降了三级,但又升了京兆府尹,兼管财务。贾雨村官运亨通,与贾府出力有密切关系。客观地说,贾雨村是知恩图报的。
在应天府任上,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贾家和王家的亲戚薛蟠打死冯渊一案;进京陛见,候补京缺时,贾赦强买石呆子的二十把旧扇,本人宁穷不卖,便讹其拖欠官银,抄没扇子交与贾赦,致使石呆子疯癫后自尽。但是,见到贾府衰败时,便落井下石,恩将仇报。贾赦、贾珍被参,皇上命他查明实迹再办,可他“怕人说他回护一家”,“便狠狠的踢了一脚”,致使贾府被查抄。
当初不怕人说他回护一家,现在倒怕起来了。无非是贾府已经失势,不必作为自己的依靠了。 所以说 贾府被抄和贾雨村 是大有关联的。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