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是哪个朝代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哪个朝代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公务员选举制度,由曹魏黄初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群所建。是中国古代三种(两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后科举制)重要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的品评内容
中正官品评人才,是依据世、状、行三个方面的标准:“世”是家世出身,是对人才的门第出身、家庭财产及地位等进行审定;“状”是才能表现,是基于“唯才是举”的理念,对人才的才能等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行”是品德品行,是对人才的政治品德进行考察和品评。

九品中正制优点
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较为客观。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九品中正制缺点
魏晋时代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与中正推举之权,而凡是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的选拔之权。
九品中正制是哪个朝代的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
九品中正制是哪个朝代的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九品中正制的意义 积极意义
1.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
2.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消极意义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九品中正制的主要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
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 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九品中正制是哪个朝代的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它产生于曹魏,发展于晋朝,至南北朝时期已经彻底成型。
然而,九品中正制在隋唐以后,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被科举制取代。发展历史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梁朝史学家沈约甚至说它是盖以论人才优劣。后赵主石勒曾清定九品,石虎亦恢复雍秦二州望族免役特权,但似乎并未设中正之职。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崔浩曾欲恢复分别族姓的做法,因而被杀。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
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随著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九品正制存在于什么时期?
在曹魏时期开始实行,曹丕意欲废汉帝自立但遭到士族反对(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以儒术来评选官员,而当时儒学传教不易那些儒家博士便将儒学教与自家子弟,自家子弟再去考官以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丕为了拉拢士族支持废汉,实行九品中正制,说白了就是以家世为标准选官,这使那些士家大族极为高兴便支持曹丕废汉建魏。
司马氏建晋后士族全面掌握政权,甚至连皇帝的废立都是士族说的算,甚至在司马睿建立东晋时都要士族王导的支持。以至于“司马与王共天下”由于这样的原因使东晋政权一直动荡不宁。(皇权与士族相争)这些世家大族掌握政权后便腐化堕落丧失了进取心败坏社会风气使人们对士族越发不满(反正靠家世就能当官,皇帝不听话就把皇帝废掉。)这让寒族势力乘机崛起,士族的衰落首先要提一个人刘裕,刘裕是寒族出身,在东晋政权动荡之时崛起掌握东晋实权。对那些世家大族很是厌恶,刘裕废晋自立后便重用寒族压制士族,士族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隋朝建立后忌惮士族势力和寒族崛起便设立科举制所有人都可以参考不问家世。从魏帝曹丕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建立至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开科举共存在367年。
存在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存在于什么时期 九品中正制简单介绍
1.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2.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什么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分别在哪个朝代作为选官制度?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确立。察举制不同于以先秦的世袭和后来隋唐的科举制,主要特征为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及选取人才,推荐予上级或者中央,被试用及考核后,再任命为官职。
其主要内容: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中正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查访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察举制是汉代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扩展资料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
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汉文帝(公元前179年—前157年在位)时要求举贤良方正,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在位)时要求举孝廉,这都是察举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如果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
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九品中正制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
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
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3.定品:即确定品级。
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